液體·家蠶·幹細胞:「實踐十號」上的三堂太空實驗課—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液體·家蠶·幹細胞:「實踐十號」上的三堂太空實驗課

 

新華社北京4月16日電 題:液體·家蠶·幹細胞——看「實踐十號」衛星上的三堂太空實驗課

新華社記者 吳晶晶 榮啟涵

4月6日凌晨,搭載著19位「特殊乘客」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開始了為期15天的太空之旅。現在,旅程已過大半,這些「特殊乘客」在太空還適應嗎?它們的實驗任務進行得怎麼樣?這些實驗到底有什麼用?……

我們從「實踐十號」給你帶來了三堂太空實驗課。

【第一堂課:太空中如何讓液體「聽指揮」?】

我們知道,在地球上由於重力作用,水往低處流,隨形而變。而在太空中,由於重力消失,水會以球體狀態懸浮在空中,在容器裡的液體會順著容器壁往上爬。

未來我國要建設空間站,太空人在太空長期生活,要喝水、洗衣服,但水在太空中「不聽話」怎麼辦?這就涉及空間流體管理,而「實踐十號」上的「熱毛細對流實驗」對流體管理問題的探索就是要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什麼是熱毛細對流?「實踐十號」載荷主任設計師、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段俐介紹說,在地球上由於重力作用,浮力對流是自然對流的主要形式,而在太空中,由表面張力驅動的熱毛細對流是自然對流的主要形式。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熱毛細對流也很常見,比如粥在冷卻後表面形成的渦胞結構就是它引起的。

段俐說,空間流體管理除了太空人的生活需要,還有太空中飛行器需要液體燃料進行驅動實現變軌、調姿、對接等,液體燃料貯箱如何設計才能保證液體燃料推進,就需要對熱毛細對流進行研究。

研究熱毛細對流還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例如晶體優質生長。受到浮力對流等影響,晶體在地面上生長會產生缺陷,那麼太空中能否長出完美晶體?

「國內外已開展了多次空間晶體生長實驗,雖然基本克服了浮力對流等不利影響,但生成的晶體質量仍然不那麼盡如人意,其原因就在於太空熱毛細對流的不穩定性。」段俐說,「這就需要開展實驗研究,對空間和地面的晶體生長進行優化設計。」

據介紹,這項實驗是在一個環形液池中進行,液池中盛放矽油,通過不同的溫度梯度來產生熱毛細對流。原計劃共進行15次實驗,實驗條件都不一樣,有的是加溫方式不一樣,有的是液體體積比不一樣,其中13次在返回前進行,其餘在留軌艙進行。

從紅外熱像儀拍攝的畫面看,環形液池中的液體像花瓣一樣,不斷發展變幻。「這說明熱毛細對流表面波在不斷變化。」段俐說。

「從目前已經完成的實驗看,實驗結果非常漂亮,原定目標已經全部實現,在國際上首次取得了熱毛細對流體積效應的實驗結果。」段俐說,與地面實驗相比,我們觀察到很多不同,比如說液體表面波不一樣,溫度振蕩現象也比地面規律得多,但其機理還需要全部實驗完成後進行分析研究。

【第二堂課:蠶寶寶去了太空,還能長成家蠶嗎?】

還記得小時候放在桑葉上養的「白胖子」嗎?現在,「實踐十號」把家蠶胚胎帶上了太空,通過實驗看看在微重力、失重情況下,家蠶的生長會發生哪些變化?

據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勇平介紹,家蠶是真核生物,胚胎期都在卵殼裡發育,對生長環境要求相對穩定,且胚胎期12天剛好適合「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的設計時間。

「已有研究表明空間環境能夠誘變家蠶。但是,誘變過程中哪些基因發生了變化?」黃勇平說,這次由返回式衛星帶上天的家蠶胚胎培養箱裡,有12盒家蠶胚胎樣品,在空間連續培養12天,溫度控制系統每兩天會將2個試管溫度降到不再生長的5攝氏度,將家蠶胚胎的生長狀況分階段固定下來,等衛星返回地面後研究不同生長時期裡基因表達的差異,例如是否會在某一階段基因發生突變等。

「胚胎階段的基因變化,對以後家蠶的生長發育很重要。」在解釋實驗意義時黃勇平說,經過億萬年的進化,自然界生物有一些很「機智的做法」。在家蠶胚胎生長階段,會把以後成長為「幼蟲」、「蛹」、「成蟲」等階段的基因都表達一遍,這是一個預先篩選檢測過程,如果發現有缺陷後發育就會當即停止。

因此,經歷過太空空間培養的家蠶,胚胎期基因表達與突變檢測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等返回地球,這些經過太空之旅的胚胎樣品是否還能長成家蠶?實驗結果令人期待。

【第三堂課:「上過天」的神經幹細胞能量會變大嗎?】

施工時高空墜落、遭遇突發車禍……日常生活中一旦發生這些意外,如果損傷了中樞神經,康復機率十分渺茫。在「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衛星上,搭載著這樣一個實驗裝置,正在為未來更好的修復神經損傷而做著基礎研究。

神經幹細胞被看作神經系統的「種子」細胞,是一類具有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母細胞。如果人們神經系統出現損傷,神經幹細胞可以變成神經元或是膠質細胞來修補損傷。

那麼進入太空之後,在微重力環境下,神經幹細胞的增殖和分化有沒有變化?

微重力環境是一種特殊的實驗環境。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再生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韓津介紹,他們希望能在「太空微重力」的環境下,發現促進神經幹細胞高效定向分化的機制,為地面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誘導神經幹細胞分化成為更多可用於治療疾病的神經元,使其更好地為人們所用。

「目前這些細胞在太空的生長情況良好,等回收後我們會分析蛋白質表達、基因表達情況。」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戴建武研究員說,未來,希望神經幹細胞能夠更多的變成我們需要的神經元,以修補神經系統的損傷。(原標題:液體·家蠶·幹細胞——看「實踐十號」衛星上的三堂太空實驗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實踐十號」衛星將在太空做哪些新奇有趣的實驗?
    中國4月6日發射的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上,將在未來兩周進行19項新奇又有趣的實驗,既尋找人類未來宇宙生存之法,又助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更美好。  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說:「實踐十號上開展的科學實驗都是全新探索,都是國外沒有開展過的,每個都具有創新性和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將孕育學術上重大問題的突破。」
  • 「實踐十號」微重力下的新科研
    來源:光明日報「實踐十號」衛星在軌模擬圖。中科院供圖「實踐十號」是專門用於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實驗的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此次空間實驗得到了單倉中顆粒氣體氣-液相轉變的相圖,並得到了顆粒氣體自由冷卻的規律,為相轉變條件的確定、團簇生成原因和其他理論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實驗支持。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微重力環境下顆粒氣體的「麥克斯韋妖」現象,為顆粒耗散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實驗依據。
  • 國際空間站趣味太空課 王亞平將講液體表面張力
    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新華社發(秦憲安 攝)從2007年芭芭拉·摩根的第一堂太空課起,全球已有近320萬學生從空間站下載並分享這些課件。此外,在美國有近百萬學生親自參加或通過「提問」方式參與了空間站的實驗。航天員給學生們上過哪些有趣的課呢?
  • 揭秘國際空間站趣味太空課 王亞平曾講液體表面張力
    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新華社發(秦憲安 攝)從2007年芭芭拉·摩根的第一堂太空課起,全球已有近320萬學生從空間站下載並分享這些課件。此外,在美國有近百萬學生親自參加或通過「提問」方式參與了空間站的實驗。航天員給學生們上過哪些有趣的課呢?
  • 江科大蠶研所家蠶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新聞—科學網
    日前,從國家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傳來喜訊,由江蘇科技大學蠶業研究所研究員徐安英團隊選育的抗血液型膿病家蠶新品種「華康2號」和「華康3號」通過國家畜禽遺傳委員會審定
  • 「長大想當太空人」——「太空第一課」激發學生科技夢
    上海市進才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方瀚丞在觀看太空授課前對記者說出了一直環繞在腦海中的疑問。20日10時許,神舟十號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開始了,進才實驗小學各年級共2000多名師生準時打開電視機收看。「哇!」當航天員王亞平開場後表演「大力神功」後,三年級3班響起了驚嘆聲。「是失重!」坐在最後排的程哲源大聲喊道。
  • 實踐十號衛星 新奇有趣的實驗
    1、微重力條件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研究,為保障人類太空活動中生殖發育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2、微重力條件下造血與神經幹細胞三維培養與組織構建研究,探索宇宙環境因素對生命過程的影響。 3、微重力條件下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骨細胞定向分化效應及其分子機制研究,有助於了解長期空間飛行和失重情況下造成的人骨量丟失的原因。
  • 裴雪濤團隊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北京7月25日訊(通訊員沈基飛、張郡 記者張林)記者今天從軍事醫學科學院了解到,該院野戰輸血研究所、全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裴雪濤團隊歷經10
  • 作業幫直播課|化學之殤,缺少的那堂實驗課
    因為疫情,大部分人都被困在家裡,學生們也開始了上網課的日子。劉洪瑞很認真的上學校的網課,但該聽不懂還是聽不懂。直到有一天劉洪瑞上網查資料,誤打誤撞的聽了一節作業幫直播課的化學課,他就像是打開了一個開關,竟然聽懂了老師講的內容。02 一節有趣的化學實驗課化學這門學科和實驗操作是密不可分的,一節有趣的化學實驗課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還能激發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 幹細胞療法利用免疫系統修復心臟—新聞—科學網
    研究表明一種化學物質也可改善器官功能
  • 習近平的三堂團結課
    原標題: 習近平的三堂團結課  十幾年前,習近平在《之江新語》欄目上,將團結生動地喻為「指頭」與「拳頭」的關係。一個「指頭」勁再大,其他「指頭」如果不「握拳」用力,也難以體現出「拳頭」的合力。如何在平時工作中、在具體工作事項上,形成「拳頭」的合力,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聽聽習近平的三堂團結課。
  • 「實踐十號」首發!!
    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衛星是一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總研製的實驗衛星,於2016年4月6日1時38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是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首批確定的科學衛星項目中唯一的返回式衛星,也是中國第一個專用的微重力實驗衛星。 該衛星主要用於開展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六大領域的19項科學實驗,主要研究、揭示微重力條件和空間輻射條件下物質運動及生命活動的規律。
  • 太空養蠶小CASE 「天宮」實驗個個「高大上」
    日前,航天員景海鵬在「天宮二號」指尖「遛蠶」的視頻令網友大呼過癮。其實,「太空養蠶」只是此次航天員在天宮二號眾多科學實驗中的一個。藉助太空特殊的環境,利用空間飛行器的特殊平臺,開展許多地面上無法實現的科學實驗和研究活動,這是人類探索太空、建立空間站等航天平臺的終極目標之一。
  • 科大生活|印象最深的一堂課
    今天,中國科大全媒體中心採訪了十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同學,隨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有什麼想說的吧~大學期間印象最深的一門課是大一上宣世貴老師帶的思政課。宣老師面容清癯,兩鬢略有些白髮,雙眼炯炯有神,頗有些民國文人的風度。
  • 延安實驗小學返崗仿課實踐活動 暨「成果+」教科研成果推廣應用...
    活動導讀:2020年12月1日,延安實驗小學返崗仿課實踐活動暨「成果+」教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展示研討會在二樓學術報告廳舉行。出席本次會議的領導有孫郡霞校長、韓朝霞主席、惠延霞副校長。王老師引導孩子們通過撰寫閱讀記錄單、跟著書中的知識做實驗、開展知識競賽等方法展開科普閱讀,不僅讓孩子們喜歡上了科普讀物,也給老師們怎樣指導學生讀科普讀物帶來了啟發。馮菁華老師展示的是六年級上冊的《快樂讀書吧——<童年>薦讀課》。馮老師是陝西省教學能手,她的課堂親切、自然,善於激發學生學習表達的欲望。
  • 開講啦 | 公檢法司 「同講一堂課」!
    開講啦 | 公檢法司 「同講一堂課」!公·檢·法·司 同講一堂課今天開課啦走!我們一起去聽課吧本文供稿:政治部宣教處原標題:《開講啦 | 公檢法司 「同講一堂課」!》
  • 天宮第一課:中國6000萬學生同一時間聽講
    這一聲在課堂上常見的問候,來自於遠在300多公裡外的「太空教室」天宮一號。昨天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太空課堂開講,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太空授課,恐怕也是歷史上聽講學生最多的一課——僅在中國,6000萬學生同一時間認真聽講。此次太空授課由航天員王亞平擔任主講,聶海勝輔助授課,張曉光擔任攝像師。授課大約持續了40分鐘,和地球上的一堂課時間相當。人大附中地面課堂現場有宓奇和史藝兩位老師。
  • 天宮二號完美「謝幕」—新聞—科學網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不僅完美執行了各項既定和拓展任務,更用主動受控離軌這一『壯烈』方式,為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這是我國堅定履行負責任大國國際責任的有力擔當,也是中國人和平科學利用太空資源的生動實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談起剛擁入地球母親懷抱的天宮二號,不舍的話語中難掩內心的激動與自豪。 「身強力壯」為何「退休」?
  • 太空授課5個實驗方案來自師生 教具重2.9公斤
    隨著這一句來自天宮的問候,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輕輕一躍,向天宮一號(微博)艙內的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有史以來內容最神奇、教室最高遠、觀眾最龐大的一課,開始了。神十飛天任務,也隨著神十乘組的太空授課,達到高潮。從十餘天前的期盼,到穿著藍色艙內工作服的3名航天員亮相,世界第二堂、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會講什麼?
  • 不花哨、接地氣,山東省實驗中學講「活」思政課_媒體_澎湃新聞-The...
    一堂好的思政課要怎麼上、怎麼講?近日,在全省範圍內,295名頂尖思政課教師進行了一次教學大比武,山東省實驗中學政治組老師程春嫻摘取了全省高中組第一名,學校的老師們為她點讚的同時,也並不意外。「如何上好思政課」的探討在2020年有了進階的標準,但這個問題的思考在省實驗中學一直未停歇過。在今天,「讓政治課堂『活』起來」成為議題時,程春嫻說,她作為省實驗培養的學子,能成為思政老師、回到母校教書,就是被當年「有意思的政治課」感染。不花哨、接地氣,思政課就是講生活、講思考、講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這是省實驗中學思政課教師團隊一脈相承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