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國際空間站趣味太空課 王亞平曾講液體表面張力

2021-01-08 環球網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王亞平,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人,中共黨員,學士學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少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安全飛行1600小時,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2010年5月,正式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經過近三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新華社發(秦憲安 攝)

從2007年芭芭拉·摩根的第一堂太空課起,全球已有近320萬學生從空間站下載並分享這些課件。此外,在美國有近百萬學生親自參加或通過「提問」方式參與了空間站的實驗。

航天員給學生們上過哪些有趣的課呢?著有《有趣的太空科學實驗》一書的沈羨雲和唐承革,在發表於《航天員》雜誌的《太空「課堂」》一文中有過生動介紹。

□物理課

玩具帶上太空現奇特行為

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將要講授的關於液體表面張力的物理課,也曾出現在國際空間站的課堂上。國際空間站第6考察組的航天員唐·德·佩迪特曾準備了一杯水和直徑幾釐米的鐵環,演示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當他把鐵環插入大口杯中又拿出來時,水沒有像在地面上時沿鐵環邊緣向下流,而是形成一個異常牢固的大水薄膜緊緊地粘在環上,航天員拼命搖動,向它吹氣,甚至在它上面畫畫,都沒有使它破碎。這就是液體的表面張力。

美國宇航局也曾多次安排「玩具物理學」實驗,讓航天員把上發條的「跳鼠」、用彈簧彈出去的「青蛙」、在圓形軌道上跑賽車、溜溜球等玩具帶上天,當他們在太空玩這些玩具時,玩具們出現了與地面完全不同的奇特行為。正是通過這些課堂和實驗,表面張力、牛頓力學等枯燥無味的物理知識生動呈現。

□生物課

動植物生長發育生存變化

在國際空間站實驗架的孵卵器中,還有一個專為學生進行生物課學習的小培育室,他們可將小植物和動物放到裡面,觀察它們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的生長和發育。

其中有一項小學生設計的實驗,是觀察太空失重環境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學生們選取一些植物或植物的種子,將它們分成兩組,一組在自己學校的教室裡生長,另一組放到空間站的小發育箱中。除失重環境不同外,兩組植物的光照、水和營養素供應等條件都相同,小學生們可以比較地面和太空植物各自的發芽率,生長的快慢、大小,了解失重的影響。

國際空間站還曾有一門專門為中學生開設的生物課,研究一種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小蠕蟲。學生們將小蠕蟲分成地面對照組和太空實驗組兩組,仔細觀察、記錄蠕蟲的生長過程和繁殖後代的情況。

□地理課

遠程拍攝地球看山川湖泊

為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開展了一項名為「中學生地球常識」的教育計劃,已有十多個國家千餘所中學超過八萬名學生參加了這個項目。

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是,學們不僅是太空實驗的設計者和總結者,還是這項實驗的真正主人。航天員的任務是幫他們將一臺數位相機帶到太空,安裝在國際空間站艙內的玻璃窗上。

通過網絡,學生操縱安裝在空間站上的這臺特製數位相機,在太空中選取最佳視角拍攝美麗的地球表面,再通過網絡傳到地面。學生們看到了自己親手拍的地球的海洋、山脈,興奮不已。

在這個計劃中,學生們還有機會從太空拍攝地球汙染情況,從而對保護環境有更清晰的認識。

京華時報記者商西綜合新華社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趣味太空課 王亞平將講液體表面張力
    新華社發(秦憲安 攝)從2007年芭芭拉·摩根的第一堂太空課起,全球已有近320萬學生從空間站下載並分享這些課件。此外,在美國有近百萬學生親自參加或通過「提問」方式參與了空間站的實驗。航天員給學生們上過哪些有趣的課呢?著有《有趣的太空科學實驗》一書的沈羨雲和唐承革,在發表於《航天員》雜誌的《太空「課堂」》一文中有過生動介紹。
  • ...航天員,王亞平,表面張力,張海軍,失重,過載,上海,分會場,實驗...
    昨天下午,在上海科技館舉辦的科普大講壇特別活動《對話英雄航天員王亞平》上,我國首位「太空教師」、女航天員王亞平通過遠程連線,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感悟,鼓勵青少年為了夢想積極奮鬥。館方還邀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張海軍為觀眾普及物理學知識,展示空間實驗的奇妙。
  • 製作水膜、水球─液體表面張力
    圖:王亞平往水膜上注水,水膜變成一個大水球/中新社  過程:王亞平把一個金屬圈插入飲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
  • 太空授課實驗很神奇 專家給你講原理
    學生互動  王亞平留的問題,高二學生有了答案  45分鐘的「太空課堂」,中國首名「太空教師」王亞平做了5個實驗: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  在太空,實驗的效果堪稱完美。每一個「奇蹟」的產生,都贏得上虞市春暉中學同學們的驚嘆聲。而水球,更是出乎他們的想像。
  • 太空授課5個實驗方案來自師生 教具重2.9公斤
    隨後,王亞平又往水膜表面貼了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解讀】在地面上,只有經過處理的肥皂水等才能表現比較強的張力特性。因為地面上的液體表面張力無法抗衡地球引力的作用。液體的表面張力,使液體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內部的趨勢,導致表面就像一張繃緊的橡皮膜,是促使液體表面收縮的繃緊的力。
  • 太空授課講些什麼,如何直播
    綜合新華社、《南方都市報》報導    航天員太空授課,將講些什麼內容,什麼時候講,怎麼實施直播?    6月13日16時17分,神舟十號航天員成功開啟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艙門,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以漂浮姿態進入天宮一號。
  • 王亞平太空授課將全程直播 或將講解牛頓定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在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過程中,將安排航天員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本次科普教育活動是我國利用載人航天飛行普及航天知識的一次嘗試,目的是向中小學生傳遞航天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
  • 太空授課:懸空打坐PK大力神功
    隨後,王亞平又往水膜表面貼了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解讀】在地面上,只有經過處理的肥皂水等才能表現比較強的張力特性。因為地面上的液體表面張力無法抗衡地球引力的作用。液體的表面張力,使液體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內部的趨勢,導致表面就像一張繃緊的橡皮膜,是促使液體表面收縮的繃緊的力。
  • 講述太空授課背後的「科學張力」
    接下來的陀螺試驗顯示,高速旋轉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軸特性,在太空失重環境下,這一特性更加直觀地呈現出來。王亞平介紹說,高速旋轉陀螺的定軸特性在航天領域用途廣泛。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就裝有各式各樣的陀螺定向儀,以精準地測量太空飛行器的飛行姿態。本次太空授課最令學生感到震撼的是失重環境下液體表面張力的演示。
  • 天宮第一課:中國6000萬學生同一時間聽講
    隨後,王亞平又往水膜表面貼上了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這些在地面難得一見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課堂同學們的連聲驚嘆。  原理  製作水膜、水球實驗均展示了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受到內部分子的吸引,液體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內部的趨勢,導致表面就像一張繃緊的橡皮膜,這種促使液體表面收縮的繃緊的力就是表面張力。
  • 神十太空授課教具飛天成本約35萬元
    [地面]在地面上,同學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難以和太空中的王亞平PK。學生們用準備好的吹泡泡筒,輕而易舉地製造出了泡泡膜,但卻不能像王亞平一樣,和泡泡玩「遊戲」,泡泡堅持不過幾秒就破裂了。緊接著,大家又試圖用清水吹出泡泡,但也全部失敗了。[解答]溫鵬老師說,在太空失重狀態下,水的表面張力變大,能輕鬆地形成水膜。
  • 表面張力之趣味小實驗
    水黽之所以能在水面上自由滑行,而沒有沉入水底,照樣是水的表面張力在起著作用。那麼,什麼是表面張力呢? 原來液體與氣體相接觸時, 會形成一個表面層, 在這個表面層內存在著的相互吸引的力就是表面張力, 它能使液面自動收縮,使得液體表面層猶如崩緊的橡皮薄膜, 有收縮的趨勢, 從而使液體儘可能地縮小它的表面面積。
  • 20日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來自教育家孔子家鄉的女航天員王亞平,20日上午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回答了學生們關於太空飛行器用水、太空垃圾防護、失重對抗和太空景色等問題。
  • 六月物理 | 水珠為什麼是球形——初識表面張力
    不小心打破體溫計,裡面的水銀液體落在地上是什麼樣的? 我們都知道硬幣的密度比水大,把一角硬幣輕輕平放在水上,它一定會沉下去嗎?上述現象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液體的表面張力。什麼是表面張力呢?簡單而言,就是:水等液體會產生使表面儘可能縮小的力,這個力稱為「表面張力「。
  • 揭秘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內容與直播技術
    我也很期待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 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  南都訊神十飛天。這次最讓人期待的亮點之一即是航天員將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由於地球與太空的重力差異,導致許多地面上的現象到了太空變得不同。美麗的肥皂泡到了太空,能不能破滅?
  • 神十太空授課:五項實驗讓你了解無重力環境
    「神舟十號」飛船於本月11日成功發射入軌,並在13日成功與「天宮一號」空間站實現對接。作為此行重要人物之一,三位太空人在今天上午10點左右協力進行了我國首次「太空課堂」教學。隨後,王亞平揭秘稱,太空無重力環境下測量物體質量需要用到牛頓第二定律:F(力)=m(質量)×a(加速度)。質量測量儀上的彈簧能夠產生一個恆定的力F,同時用光柵測速裝置測量出支架復位的速度v和時間t,計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夠計算出物體的質量(m=F/a)。
  • 專家稱中國太空授課科技含量高於人類首次(圖)
    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  這些美妙的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
  • 趣味科學:神奇的表面張力
    所有這些現象都與表面張力有關。那麼,什麼是表面張力呢?原來液體與氣體相接觸時,形成一個表面層,在這液體表面層內存在著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張力,它使液面自動收縮。表面張力由液體分子間很大的內聚力引起。處於液體表面層中的分子比液體內部的稀疏,所以它們受到指向液體內部的力的作用,使得液體表面層有如張緊的橡皮膜,有收縮趨勢,使液體儘可能地縮小它的表面面積。
  • 日太空人講空間站生活:一個人打壘球、練習遊泳
    本次會議的主講人之一是曾作為國際空間站站長的亞洲第一人、日本航天員若田光一,他在會上詳細講述他在空間站生活工作的見聞感受,無論衣食住行、還是發射返回過程的感受都對計劃2022年建成空間站的中國具有一定借鑑意義。  若田光一2013年底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並於2014年擔任兩個月空間站站長,是首位日籍國際空間站站長。
  • 物理教師解讀「太空授課」:宇宙飛船靠陀螺來平衡
    20日上午,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物理高級教師曹立組織高一8班全體同學觀看了王亞平的「太空授課」。活動結束後,曹老師就王亞平「太空授課」進行了點評和解讀。   「整堂課精彩紛呈,學生掌聲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