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課實驗很神奇 專家給你講原理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浙江春暉中學,是全國三個「太空授課」直播點之一。學校的高二(1)班,則是最幸運的那間直播教室。

  為何選擇春暉中學?一直是大家窮追不捨的問題。春暉中學校長李培民說,「其實,我們也是14號才接到通知,非常突然。所有的方案,都是保密。」

  但央視的解說已道出了緣由:春暉中學是現代文學與現代教育的發源地之一。李叔同、夏丏尊、豐子愷和朱自清,都曾任教於此。他們的故居,至今保留在春暉的白馬湖畔。

  而昨天的太空授課,讓校長李培民再度思考現代教育:「在應對升學之外,如何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想像空間和創造空間?其實,孩子最能看到問題的本質,也最具想像力與創造力。」

  學生互動

  王亞平留的問題,高二學生有了答案

  45分鐘的「太空課堂」,中國首名「太空教師」王亞平做了5個實驗: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

  在太空,實驗的效果堪稱完美。每一個「奇蹟」的產生,都贏得上虞市春暉中學同學們的驚嘆聲。而水球,更是出乎他們的想像。

  「太空中居然也會有張力!」春暉中學高二(1)班的物理課代表李望來驚嘆道。晶瑩剔透的水球,深深地徵服了他。

  對於張力,李望來一直充滿好奇。他曾與同學有過激烈的探討,「我覺得張力的存在與某個場相關。」

  可是,在太空,究竟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創造神奇的張力?對此,李望來有自己的猜想,「自然界創造的東西比較完美,而球體則是最完美的形狀。」

  在太空中,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測質量?這是太空教師王亞平留給學生的問題。春暉中學的李望來,想到了解決辦法。

  在直播鏡頭面前,他寫下了答案:T=2π√m/k。他拉動講臺彈簧裝置,彈簧上的物體上彈動。「這是振動周期公式,k是彈簧的軟硬度,m是質量,T是振動周期,通過表秒可得」。由此,推導出m=Tk2/4π2

  第二種方案:Fn=m(2π/T)2R。「這是勻速圓周中的公式。」李望來說。同時,他還畫了一張圖:彈簧的一端固定在O點,另一端掛上小木塊。「用手給小木塊初速度,小木塊就做圓周運動。「F是彈簧的測力計讀數,R是運動半徑,通過刻度尺可量出來。」

  這兩種方法,李望來到底怎麼想出來的?「第二種,是必修課的內容。第一種,需要多看相關的課外書,或許能找到答案。」他神秘地笑言。

  那麼,這兩個方案到底對不對呢?感興趣的你,可以一起解答太空教師的作業題。

  奇蹟背後,藏著什麼秘密

  那麼,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物理實驗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原理?

  昨天,本報記者邀請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的專家以及浙江省物理特級教師(杭州第十四中學)駱興高揭秘。

  實驗解密

  實驗一:質量測量

  在失重的太空,地面的測重不再奏效。「那麼,航天員想知道自己是胖了還是瘦了?怎麼稱重呢?」太空教師王亞平問。

  在天宮一號,有一樣專門的「質量測量儀」。「太空授課」的助教聶海勝將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將連接運動機構的彈簧拉到指定位置。鬆手後,拉力使彈簧回到初始位置。這樣,就測出了聶海勝的質量——74千克。

  揭秘:牛頓第二定律

  對這個問題,王亞平就有解釋,「其實,就是牛頓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體受到的力=質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質量,「彈簧凸輪機構,產生恆定的力。也就是,剛才將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還設計一個光柵測速系統,可測出身體運動的加速度。」

  特級教師駱興高:用光柵測速裝置測量出支架復位的速度v和時間t,計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夠計算出物體的質量(m=F/a)。牛頓第二定律是一個在一切慣性空間內普遍適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體的引力環境、運動速度而改變,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實驗二:單擺運動

  T形支架上,細繩拴著一顆小球。這是物理課上常見的實驗裝置——單擺。王亞平將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後放掉,小球像著了魔似的,固定在此位置,一動不動。隨後,王亞平用手指輕推小球,小球開始繞著支架的軸心不停地做圓周運動。

  揭秘:太空失重

  浙大航空航天學院專家:在地面,單擺的運動周期與擺的長度、重力和加速有關。但在失重的狀態,沒有了回復力,鋼球就靜止在原始位置。這時,細繩並沒有給球拉力。

  手推小球,相當於給了小球一個初始速度,同時細繩又給小球提供了拉力,細繩拉力平衡離心力,小球便繞著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如果沒有細繩的拉力,小球就做勻速直線運動。

  而在地面,空氣的阻力使物體的速度越來越慢,重力則使物體向下掉。

  實驗三:陀螺運動

  王亞平取出一個陀螺,用手輕推,陀螺竟然翻滾著向前,行進路線變幻莫測。隨後,她又取出一個陀螺,抽動它後,再用手輕推,陀螺沿著固定的軸向向前飛去。

  揭密:角動量守恆

  特級教師駱興高:轉動的陀螺具有定軸性。何為「定軸性」?就是當陀螺轉子以高速旋轉時,在沒有任何外力矩作用在陀螺儀上時,陀螺儀的自轉軸在慣性空間中的指向保持穩定不變的特性,也稱為穩定性。轉子的轉動慣量愈大,穩定性愈好; 轉子角速度愈大,穩定性愈好。定軸性遵守角動量守恆定律——在沒有外力矩作用的情況下,物體的角動量會保持恆定。航天員瞬時施加的幹擾力不能產生持續的力矩,由於角動量守恆,高速旋轉陀螺的旋轉軸就不會發生很大改變。而這一點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難實現,並不是因為角動量守恆定理不成立,而是因為陀螺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幹擾力矩等因素改變了陀螺的角動量,使其旋轉速度逐漸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轉方向。

  實驗四、五:製作水膜、水球

  這是同學們最感興趣,也是最神奇的實驗。

  一個金屬圈插入飲用水袋並抽出後,形成了一個水膜。這在地面,難以實現,因為重力會將水膜四分五裂。那麼,這個水膜結實嗎?輕晃金屬圈,水膜並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個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貼上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蹟的時刻:在第二個水膜上,用飲水袋不斷注水,水膜很快長成一個晶瑩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內有連串的氣泡,用針筒取出,水球卻不受任何破壞。

  最後,王亞平注入紅色液體,紅色慢慢擴散,水球變成了一枚美麗的「紅燈籠」。

  揭秘:液體表面張力

  浙大航空航天學院的專家:液體表面層內分子間存在著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張力,它能使液面自動收縮。表面張力是由液體分子間很大的內聚力引起的,在太空與地面液滴產生表面張力的原理以及表面張力大小都是一樣的。只是,在失重的狀態下,表面張力表現更為明顯。失重時,水珠之間沒有了重力的擠壓,液滴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

  特級教師駱興高:液體跟氣體接觸的表面存在一個薄層,叫做表面層,表面層裡的分子比液體內部稀疏,分子間的距離比液體內部大一些,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表現為引力,導致表面就像一張繃緊的橡皮膜,這種促使液體表面收縮的繃緊的力,就是表面張力。微觀表現為分子引力,宏觀體現即液體表面的張力。當針尖戳入水球時,水的表面張力依然存在,故水球不被破壞。

相關焦點

  • 航天專家解讀太空授課物理原理
    據新華社電 20日上午舉行的太空授課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進行了解讀。    質量測量——牛頓第二定律    實驗過程: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
  • 太空授課5個實驗方案來自師生 教具重2.9公斤
    隨著這一句來自天宮的問候,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輕輕一躍,向天宮一號(微博)艙內的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有史以來內容最神奇、教室最高遠、觀眾最龐大的一課,開始了。神十飛天任務,也隨著神十乘組的太空授課,達到高潮。從十餘天前的期盼,到穿著藍色艙內工作服的3名航天員亮相,世界第二堂、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會講什麼?
  • 太空授課:懸空打坐PK大力神功
    有史以來內容最神奇、教室最高遠、觀眾最龐大的一課,開始了。神十飛天任務,也隨著神十乘組的太空授課,達到高潮。從十餘天前的期盼,到穿著藍色艙內工作服的3名航天員亮相,世界第二堂、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會講什麼?「地面課堂」北京人大附中的300餘名同學睜大了雙眼,全國8萬餘所中學的6000餘萬名師生同步收聽收看。沒等大家平復興奮的心情,指令長聶海勝先展示起了「絕技」。
  • 太空授課講些什麼,如何直播
    綜合新華社、《南方都市報》報導    航天員太空授課,將講些什麼內容,什麼時候講,怎麼實施直播?    6月13日16時17分,神舟十號航天員成功開啟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艙門,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以漂浮姿態進入天宮一號。
  • 航天專家解讀我國首次太空授課物理原理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20日上午舉行的太空授課活動中,我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通過視頻通話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這些美妙的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
  • 講述太空授課背後的「科學張力」
    2中科院專家解讀實驗原理「"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授課中所做的5項科學實驗,"瞄準"的是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兩種特性測質量、單擺運動以及陀螺的動態與靜態實驗,展示的是失重環境中的剛體動力學特性;水膜及水球實驗,展示的是失重環境中液體表面張力作為"主導因素"的奇異特徵。」
  • 女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前,做夢都是在做實驗
    來源中國軍網王亞平感言: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地面多一分努力,太空多一分從容。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我國首次實施了天地互動、全球直播的太空授課。太空授課獲得了圓滿成功,在世界及國內都得到了強烈反響,在開啟孩子們探索太空、追求真知的同時,也展示了我國的綜合科技實力。作為我國首次在軌天地互動實驗,太空授課在啟動之初就被賦予了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主講人,我的壓力很大。因為,我除了要專心做好實驗在軌操作和課程講解外,還要注意好與乘組配合,與地面測控通信鏈路時間匹配,還要與地面教師進行配合。
  • 專家稱中國太空授課科技含量高於人類首次(圖)
    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  這些美妙的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
  • 神十太空授課教具飛天成本約35萬元
    太空失重,支持力為零,體重計測不出來。王亞平介紹,太空測重儀通過「彈簧—凸輪」機構產生恆定力,把聶海勝拉回到初始位置。光柵測速系統測出身體運動的加速度。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算出身體重量。[太空]王亞平演示的第二個實驗是單擺實驗,她拿出一個支架,用細繩將小球連接在支架上,形成了一個單擺。只見王亞平將小球輕輕拉起,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小球在空中緩緩地懸浮著。
  • 中國首次航天員太空授課舉行 教室裡驚嘆聲不斷
    ■ 今天上午在上海中福會少年宮裡,學生們在屏幕前觀看航天員王亞平做太空實驗 本報記者 孫中欽 攝  今天上午,上海許多學校紛紛組織學生收看來自天宮一號空間站中國航天員王亞平的授課。  奇怪的單擺、搖頭晃腦的陀螺、神奇的水球,隨著一個個實驗展開,教室裡傳來一陣又一陣驚嘆聲。一課聽罷,同學們意猶未盡。男生吳匡益想了解更多天宮一號上水循環的過程;女生高雨葉嚮往王亞平口中「深邃的黑色太空」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小科技迷賀念祖對力學很感興趣,這兩天在網上做了不少功課。雖然液體表面張力和重力加速度是高中物理內容,但他早已在課外書中有所了解。
  • 神舟十號太空授課視頻直播 40分鐘全過程回顧
    新華網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20日上午成功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太空授課的主講人為女航天員王亞平。聶海勝輔助授課,張曉光擔任攝像師。
  • 揭秘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內容與直播技術
    我也很期待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 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  南都訊神十飛天。這次最讓人期待的亮點之一即是航天員將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由於地球與太空的重力差異,導致許多地面上的現象到了太空變得不同。美麗的肥皂泡到了太空,能不能破滅?
  • 神十太空授課:五項實驗讓你了解無重力環境
    作為此行重要人物之一,三位太空人在今天上午10點左右協力進行了我國首次「太空課堂」教學。整個授課過程中,太空人們利用自己的真實體驗和豐富的實驗內容向國內8萬多所中學的數千萬名師生講述了太空無重力環境的特點,而擔任主講的太空人王亞平也成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通過此次課堂中五項實驗來重新認識一下無重力環境下的物體運動特性。
  • 太空授課第五個項目:太空製作水球
    6月20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為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新華社發(視頻截圖)實驗五:水球演示——用神奇的液體表面張力變個「魔法」液體表面張力的威力竟如此神奇!普通的飲用水還能變成更加神奇的「魔法水球」。王亞平用金屬圈重新做了一個水膜,然後用飲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會兒,水膜就變成了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還有一串珍珠般的小氣泡,仿佛銀河系中的繁星點點。
  • 王亞平太空授課:小球失重條件下做圓周運動
    中廣網快訊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於20日上午10時許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將在天宮一號(微博)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中國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中央電視臺將現場直播授課實況。因為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沒有了回復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樣作往復擺動。那如果我們推小球一下,小球又會如何運動呢?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嗎?非常的神奇,現在小球竟然在做圓周運動。好,我們換個方向再來給大家演示一下。哎,它仍然在做圓周運動,這是因為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即使我們給小球一個很小的初速度,它也能繞擺軸作圓周運動;但是在地面上卻需要一個足夠大的初速度才能夠實現。
  • 物理教師解讀「太空授課」:宇宙飛船靠陀螺來平衡
    20日上午,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物理高級教師曹立組織高一8班全體同學觀看了王亞平的「太空授課」。活動結束後,曹老師就王亞平「太空授課」進行了點評和解讀。   「整堂課精彩紛呈,學生掌聲不斷。」
  • 「太空美食」的神奇奧秘 康師傅網課告訴你
    來源標題: 「太空美食」的神奇奧秘 康師傅網課告訴你 近日,隨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北鬥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迅速成為網上熱議的話題,再次印證了大眾對於航天科技的熱衷與關注。
  • 20日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來自教育家孔子家鄉的女航天員王亞平,20日上午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回答了學生們關於太空飛行器用水、太空垃圾防護、失重對抗和太空景色等問題。
  • 王亞平太空「玩」陀螺 揭示測量太空飛行器姿態原理
    王亞平演示陀螺定軸性實驗     人民網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 魏豔)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課,今日上午10時開講。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     擔任此次太空授課主講的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實驗艙為全國觀眾演示了陀螺定軸性實驗。     王亞平介紹,高速旋轉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軸性,但這一特性在天上、地上是完全一樣的,因此很多設備都是用陀螺組合來定向。
  • ...6年前,女航天員王亞平登上最高「講臺」,完成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在軌飛行期間,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進行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並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太空授課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在軌開展的教育類應用項目,體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直接為國民教育服務的理念,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青少年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熱愛航天、參與航天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