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專家解讀我國首次太空授課物理原理

2021-01-21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20日上午舉行的太空授課活動中,我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通過視頻通話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這些美妙的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天地物理特性的差別給航天飛行帶來什麼影響,在航天活動中有什麼樣的應用?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

    實驗一:質量測量——牛頓第二定律

    實驗過程:王亞平首先展示兩支完全一樣的彈簧,它們分別固定了兩個不同質量的物體。畫面顯示,兩個彈簧平衡在同一位置,無法測量出物體的質量差別。隨後,鏡頭轉向天宮一號中用於測量質量的「質量測量儀」。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LED屏顯示出聶海勝的質量:74公斤。王亞平解釋說,質量測量儀通過彈簧產生力並測出力的加速度,然後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質量。

    專家解讀:這個實驗生動地說明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體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這是一個在一切慣性空間內普遍適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體的引力環境、運動速度而改變,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在地球表面,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體的質量體現為重量。物體懸掛在彈簧秤上時,彈簧的拉力和物體受到的地球引力達到平衡,因此可以從彈簧秤的讀數中得到物體的重量。而在繞地球高速運動的飛船裡,地球引力被飛船的離心力所平衡,飛船內部不再有地球引力的影響,也就沒有了重量的概念,因此彈簧秤就沒有讀數。

    天宮一號裡的「質量測量儀」直接運用了牛頓第二定律,利用作用力和物體加速度的關係確定物體的質量。這個原理在航天活動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太空飛行器的燃料消耗一段時間後,總質量會發生變化,可能影響軌道控制的精確度。這時就可以開啟推力器並同時測量太空飛行器的加速度,從而計算出太空飛行器的質量。

    實驗二:單擺運動——太空失重

    實驗過程:T形支架上,細繩拴著一顆小鋼球。這是物理課上常見的實驗裝置——單擺。王亞平把小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後放手,小球並沒有像在地面那樣往復擺動,而是懸停在了半空中。王亞平用手指輕推小球,小球開始繞著T形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

    專家解讀:實驗中小球沒有來回擺動、而是懸浮或者做圓周運動,是太空中的失重現象導致的。在地面上,一旦鬆手,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小球會向下運動,而由於小球被細繩連接在支架上,它就會被細繩牽著來回擺動。但太空中沒有重力作用,小球只會在原地懸浮。同樣因為重力環境的不同,在太空中輕輕推小球一下,小球會在細繩的牽引下做圓周運動。而在地面上,需要給小球足夠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克服地球重力的阻礙,實現圓周運動。

    失重是空間與地面環境最重要的差別之一。它雖然給飛行生活帶來很多有趣的體驗,但也會妨礙航天員在艙內的操作,同時對航天員的心血管系統和肌肉、骨骼系統帶來不利影響。針對這個問題,航天醫學專家研究出很多醫學防護措施,航天員也會在太空飛行器中通過主動鍛鍊來增強心血管和肌肉功能。

    實驗三:陀螺運動——角動量守恆

    實驗過程:王亞平取出一個紅黃相間的陀螺懸放在空中。用手輕推陀螺頂部,陀螺翻滾著飛向遠處。緊接著,她又取出一個一模一樣的陀螺,讓它旋轉起來,懸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輕輕一推,旋轉的陀螺不再翻滾,而是保持著固定的軸向向前飛去。

    專家解讀:轉動的陀螺具有定軸性,定軸性遵守角動量守恆原理——在沒有外力矩作用的情況下,物體的角動量會保持恆定。航天員瞬時施加的幹擾力不能產生持續的力矩,由於角動量守恆,旋轉陀螺的旋轉軸就不會發生很大改變。而這一點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難實現,並不是因為角動量守恆定理不成立,而是因為陀螺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幹擾力矩等因素改變了陀螺的角動量,使其旋轉速度逐漸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轉方向。

    利用角動量守恆定律,我們可以實現衛星的定向控制。基於陀螺指向穩定性特點製成的陀螺儀,還被廣泛用於不同領域各種平臺的穩定控制。雪鐵龍C6轎車上就安裝了測量車身縱向和橫向擺動的陀螺傳感器,可以實現車身穩定度的控制。

    實驗四五:製作水膜、水球——液體表面張力

    實驗過程:王亞平把一個金屬圈插入飲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形成了一個水膜。晃動金屬圈,水膜也沒有破裂;往水膜表面貼上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她接著做了第二個水膜,用飲水袋慢慢往水膜上注水,水膜很快變成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再向水球內注入空氣,水球內形成兩個球形氣泡,既沒有被擠出水球,也沒有融合到一起。最後,王亞平注入紅色液體,紅色慢慢擴散開來,把水球變成了一枚美麗的「紅燈籠」。

    專家解讀:這兩個實驗均展示了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受到內部分子的吸引,液體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內部的趨勢,導致表面就像一張繃緊的橡皮膜,這種促使液體表面收縮的繃緊的力,就是表面張力。

    表面張力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草葉上的露珠、空氣中吹出的肥皂泡等。地球引力使得肥皂泡上方變薄破裂而無法長久存在,而太空中的液體處於失重狀態,表面張力不僅大顯身手,還決定了液體表面的形狀。水膜實驗中,表面張力使水膜像橡皮膜一樣搭在金屬環裡,並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面積更大、存在時間更長。同樣,由於沒有重力影響,航天員向水膜上不斷注入水時,這些水就能夠均勻分布在水膜周圍,逐漸形成水球。

    液體表面張力在航天活動中有重要應用。失重環境下,太空飛行器推進劑貯箱中的液體燃料界面和氣體界面不再是穩定的,可能產生液體遷移、氣液混合等現象,導致推進劑無法正常供應。因此,科學家們製造了表面張力貯箱,利用表面張力推動液體推進劑流動,為動力系統提供滿足要求的推進劑。

相關焦點

  • 航天專家解讀太空授課物理原理
    據新華社電 20日上午舉行的太空授課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進行了解讀。    質量測量——牛頓第二定律    實驗過程: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
  • 專家稱中國太空授課科技含量高於人類首次(圖)
    王亞平在使用彈簧秤測量質量  6月20日上午,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  這些美妙的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
  • 20日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來自教育家孔子家鄉的女航天員王亞平,20日上午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回答了學生們關於太空飛行器用水、太空垃圾防護、失重對抗和太空景色等問題。
  • 物理教師解讀「太空授課」:宇宙飛船靠陀螺來平衡
    20日上午,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物理高級教師曹立組織高一8班全體同學觀看了王亞平的「太空授課」。活動結束後,曹老師就王亞平「太空授課」進行了點評和解讀。   「整堂課精彩紛呈,學生掌聲不斷。」
  • 講述太空授課背後的「科學張力」
    6月20日,在南開中學航天體驗館,學生們通過弧形屏幕觀看中國首次太空授課。當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同步收看。時針指向10:50,王亞平以一句「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結束了首次太空授課。
  • 太空授課:懸空打坐PK大力神功
    新華社發(視頻截圖)  10時04分、05分、06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第一堂太空授課進入倒計時。10時1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報告,已建立與航天員的雙向通信鏈路。  「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隨著這一句來自天宮的問候,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輕輕一躍,向天宮一號艙內的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
  • 神舟十號太空授課視頻直播 40分鐘全過程回顧
    新華網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20日上午成功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太空授課的主講人為女航天員王亞平。聶海勝輔助授課,張曉光擔任攝像師。
  • ...6年前,女航天員王亞平登上最高「講臺」,完成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科技日曆|6年前,女航天員王亞平登上最高「講臺」,完成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olivia chan • 2019-06-20
  • 太空授課實驗很神奇 專家給你講原理
    而昨天的太空授課,讓校長李培民再度思考現代教育:「在應對升學之外,如何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想像空間和創造空間?其實,孩子最能看到問題的本質,也最具想像力與創造力。」感興趣的你,可以一起解答太空教師的作業題。  奇蹟背後,藏著什麼秘密  那麼,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物理實驗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原理?  昨天,本報記者邀請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的專家以及浙江省物理特級教師(杭州第十四中學)駱興高揭秘。
  • 太空授課5個實驗方案來自師生 教具重2.9公斤
    在給同學們解釋了應用原理之後,王亞平還給同學們布置了一道課後思考題:除了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在失重環境下測量物體的質量呢?解讀人:地面課堂主持人之一、北京人大附中物理老師宓奇【解讀】在地面上,彈簧秤提供的彈力跟重力是平衡的,不同質量的物體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的伸長不一樣,即重量是不一樣的。
  • 中國首次航天員太空授課舉行 教室裡驚嘆聲不斷
    中國首次航天員太空授課舉行 教室裡驚嘆聲不斷 男生吳匡益想了解更多天宮一號上水循環的過程;女生高雨葉嚮往王亞平口中「深邃的黑色太空」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小科技迷賀念祖對力學很感興趣,這兩天在網上做了不少功課。雖然液體表面張力和重力加速度是高中物理內容,但他早已在課外書中有所了解。一課聽罷,他仍不過癮,「航天員介紹了很多在太空中會發生變化的物理原理,我想知道,哪些物理原理在太空中不會發生改變呢?」
  • 揭秘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內容與直播技術
    我也很期待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 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  南都訊神十飛天。這次最讓人期待的亮點之一即是航天員將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由於地球與太空的重力差異,導致許多地面上的現象到了太空變得不同。美麗的肥皂泡到了太空,能不能破滅?
  • 女航天員太空授課演示水膜變水球 如變魔術(圖)
    (新華社發)    神十航天員太空授課如變魔術  為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王亞平演示水膜變水球  據新華社6月20日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當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從距離地球300多公裡的太空中傳來熟悉的問候時,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面課堂」中國人大附中報告廳裡發出熱烈掌聲。
  • 王亞平太空授課將全程直播 或將講解牛頓定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在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過程中,將安排航天員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本次科普教育活動是我國利用載人航天飛行普及航天知識的一次嘗試,目的是向中小學生傳遞航天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
  • 神十太空授課教具飛天成本約35萬元
    地球上,北京人大附中課堂座無虛席,300多名中小學生聆聽了來自太空的「特殊一課」,全國6000多萬學生同步收看了直播。在北京航天中學裡,高二「神箭班」的26名同學更是與天宮進行了同主題的實驗。北京101中學的物理老師史藝,作為「太空授課」專家組成員,她為王亞平的太空授課打100分。
  • 太空授課講些什麼,如何直播
    這次神十擔負了一項新任務太空授課,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據了解,此次授課將持續約40分鐘。央視新聞主播張泉靈評論認為,等王亞平完成太空授課之後,相信她的能量和魅力才能完全釋放出來。    講些什麼?
  • 從農民走出的太空人王亞平:曾參加汶川救援,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
    人類也誕生了多位傑出女性太空人,他們用過硬的身體素質經受住了多種考驗,在眾多優秀人才中脫穎而出,代表人類走向太空。王亞平,我國一級航天員,就以女性的身份完成了進入太空的壯舉,同時,她還在太空給自己的學生授課,成為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
  • 女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前,做夢都是在做實驗
    來源中國軍網王亞平感言: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地面多一分努力,太空多一分從容。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我國首次實施了天地互動、全球直播的太空授課。太空授課獲得了圓滿成功,在世界及國內都得到了強烈反響,在開啟孩子們探索太空、追求真知的同時,也展示了我國的綜合科技實力。作為我國首次在軌天地互動實驗,太空授課在啟動之初就被賦予了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主講人,我的壓力很大。因為,我除了要專心做好實驗在軌操作和課程講解外,還要注意好與乘組配合,與地面測控通信鏈路時間匹配,還要與地面教師進行配合。
  • 動態 我國將啟動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
    隨著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的成功發射,由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負責設計研發的在軌腦-機交互及腦力負荷、視功能等神經工效測試系統也一同進入太空,將開啟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腦-機交互將是未來人-機通信交互的最高形態。」
  • 「陸軍上校」王亞平: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現狀如何?
    「陸軍上校」王亞平:80後女航天員,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航天員是屬於男人的浪漫,貌似與女人無緣。實則不然,女航天員心細如髮,比男航天員更具有優勢。所以,世界各國都不遺餘力的培養女航天員,我國也不例外。自從楊利偉成為中國航天第一人之後,中國女航天員的培養也被提上了日程。因而,當第二批航天員選拔的時候,女航天員的選拔也被列入其中。經過激烈角逐,王亞平光榮的成為了中國女航天員,更成為了中國首位80後女航天員,也成為了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王亞平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辛酸經歷?她的現狀又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