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太空授課背後的「科學張力」

2020-12-06 和訊科技

6月20日,在南開中學航天體驗館,學生們通過弧形屏幕觀看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當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同步收看。

遊思行攝

(新華社供圖)

本報記者 朱廣清 周熙檀

「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神舟十號飛船出徵之前女航天員王亞平意味深長的話語,一直縈繞在人們的耳畔。作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6月20日,她赫然站在了最高的講臺上。

2011年9月,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升空之前,關於太空授課的想法已經開始醞釀。隨後,這一創意被多次討論,並於2012年「神九」發射前被採納。當年11月初,太空授課活動被正式列入「神十」飛行大綱。

此後,來自不同領域的航天人、科學家、教育工作者廣泛參與其中,設計實驗內容、準備教案、研製教具。「神十」乘組出徵之前,航天員們參與的正式天地授課演練不下5次。

這是一次絕無僅有的授課活動。其意義不僅僅在於王亞平所站講臺的高度以及我國青少年因此得到的太空知識,更在於它向世界傳遞了我國在

航天科技

(

000901

,

股吧

)方面的獨特探索正如此次太空授課圍繞「微重力」這一太空科學重大命題所設計的實驗活動,既是航空

科技

的基礎,也一直是各國太空科技競賽的主題。

1「亞平老師」講解牛頓第二定律

在距離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宮一號上,6月20日上午,航天員王亞平變身「亞平老師」,進行了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10時1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報告,已建立與航天員的雙向

通信

鏈路。王亞平在「助教」聶海勝、「攝像」張曉光的幫助下,向天宮一號艙內攝像機鏡頭緩緩「飛」來。鏡頭背後,是設在人大附中的地面課堂。

來自北京16所學校的335名學生,用熱烈掌聲歡迎他們的亞平老師。與此同時,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同步組織收聽收看了太空授課活動實況。

「生活中如何測量質量?」王亞平以提問的方式開始講課。地面課堂的同學們有的說用天平,有的說用電子秤,還有人提到用「曹衝稱象」的辦法。但是,這些方法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都將「失靈」,那麼航天員如何測體重?

王亞平用天宮一號上的質量測量儀現身說法。他們從艙壁上打開一個支架形狀的裝置,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裝置上的LED屏上顯示出數字:74.0,這表示聶海勝的實測質量是74千克。

王亞平向同學們解釋,天宮一號中的質量測量儀,應用的物理學原理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力)=m(質量)×a(加速度)。質量測量儀上的彈簧能夠產生一個恆定的力F,同時用光柵測速裝置測量出支架復位的速度v和時間t,計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夠計算出物體的質量(m=F/a)。

演示完質量測量,王亞平又取出一個物理課上常見的實驗裝置單擺。王亞平沿切線方向輕推小球,奇妙的現象出現了,小球開始繞著T形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而在地面對比試驗中,需要施加足夠的力,給小球一個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繞軸旋轉。

原來,這也是因為在太空中重力消失,系統不具有回覆力,在獲得初速度後,單擺不會做往復運動而只做圓周運動。

接下來的陀螺試驗顯示,高速旋轉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軸特性,在太空失重環境下,這一特性更加直觀地呈現出來。

王亞平介紹說,高速旋轉陀螺的定軸特性在航天領域用途廣泛。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就裝有各式各樣的陀螺定向儀,以精準地測量太空飛行器的飛行姿態。

本次太空授課最令學生感到震撼的是失重環境下液體表面

張力

的演示。王亞平也吊足了學生們的胃口,用「見證奇蹟的時刻」來引發更大期待。

她把一個金屬圈插入裝滿飲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便形成了水膜。輕輕晃動金屬圈,水膜也不會破裂。王亞平利用水膜造了一個大水球,並向水球內注入空氣,在水球內形成兩個球形氣泡。隨後,奇特的現象發生了,兩個氣泡各自遊移,並未融合。

在提問環節,史家小學四年級學生邱甜的提問,則將現場帶入了童趣的幻想:「星星會閃爍嗎?能看到UFO嗎?」

「這真是個奇妙的問題。」王亞平微笑著說,他們沒有看到過UFO,由於太空飛行器脫離了大氣層,沒有光的散射,所以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會閃爍。

「告訴大家一件奇妙的事情,我們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為我們每90分鐘繞地球轉一圈。」同學們聽到亞平老師的描述,非常震驚。 時針指向10:50,王亞平以一句「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結束了首次太空授課。

2中科院專家解讀實驗原理

「"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授課中所做的5項科學實驗,"瞄準"的是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兩種特性測質量、單擺運動以及陀螺的動態與靜態實驗,展示的是失重環境中的剛體動力學特性;水膜及水球實驗,展示的是失重環境中液體表面張力作為"主導因素"的奇異特徵。」

在太空授課前夕,參與在軌科學實驗演示論證的兩位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國家微重力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康琦和研究員趙建福,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詳細闡述了微重力科研的獨特價值及其對人類未來的意義。

「很多重大基礎物理問題,都需要在太空環境中進行驗證。」康琦解釋,比如冷原子物理中的冷原子需要太空低溫環境,以使其沉降;而科學界所熟知的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需要在太空環境中予以驗證。

微重力科學涉及一個龐大的學科體系,這難免會讓公眾產生理解上的困惑。然而,提起「微重力」的另一個稱謂「失重」,大家則不會感到陌生了。

「乘電梯時電梯加速下降的感覺,就是一種典型的失重體驗。」康琦解釋說,而如果在電梯加速下降時用彈簧秤稱體重,彈簧秤的讀數會大大減小;反之,電梯加速上升則屬於超重,彈簧秤的讀數會大大增加。

那麼,在失重環境中,液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最直接的答案是,阿基

米德

的浮力定律將失效。

趙建福向記者解釋,浮力定律最大前提是重力作用。重力導致水中存在靜壓梯度,即水越深,壓力越大。而一旦失重,靜壓梯度將不復存在,容器內的流體壓力趨於一致,浸沒其中的物體周圍受到水的壓力合力為零,也就不會有浮力。

「在地面環境中,重力作用是主要的,表面張力的作用經常被掩蓋;而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表面張力則上升為主導因素,同時呈現與地面完全不同的奇異特徵。」

如水膜實驗所展示的,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成為控制流體形態的主要作用力。表面張力使水形成水膜、使水團成為球狀。

對公眾而言,此次太空科學實驗授課無疑是一次新奇的體驗和難得的科普經歷,然而其背後蘊藏的對於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特殊意義,人們對其則知之甚少。

比如,太空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設備和燃料都涉及液體管理和熱管理,特別是航天員生存所必需的氧氣和水的供應,都離不開對液體形貌的控制。

「航天員出艙活動時需要對航天服內部的溼度進行控制,如果出汗產生的水蒸氣導致航天服內部溼度過大,就會影響到太空人的體能與動作。因此,這就須將水蒸氣冷凝變成液體排掉,而氣與液之間的界面在常重力與微重力情況下會有很大差異,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康琦說。

事實上,在國外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程中,嘗試在微重力狀態下進行科學研究一直貫穿始終,並且是重要內容之一。

20世紀60年代,美蘇展開太空競賽,微重力實驗成為兩國角力的焦點。此後,前蘇聯率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較早地開展了一系列微重力實驗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大多處於保密狀態。

美國

早期的微重力實驗,是在天花板上吊起實驗裝置,下面是沙坑或床墊,讓實驗裝置自由下落,從而產生零點幾秒鐘的失重時間。」趙建福介紹說,正是當初這些簡陋的實驗,使科學家得以了解在微重力條件下流體運動與傳熱的規律,為人類的航天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

3授課列入「神十」飛行大綱

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

教育部

、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然而,據記者了解,太空授課從僅是想法到成為現實,也是幾經倡議的結果。

原來,2011年9月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升空後,中國科協曾率先倡議開展太空授課活動;2012年6月「神九」發射前,中國科協再度倡議,並與載人航天工程主管方「一拍即合」。

2012年11月初,太空授課活動列入「神十」飛行大綱。

隨後,3家主辦單位有關部門組成工作協調組,負責太空授課活動的籌備工作。其中,中國科協在參與總體方案制定與實施的同時,主要負責組織授課專家組、提出授課內容、編寫教案腳本、準備課件等,同時負責協助天地演練。

授課專家組由航天領域的專家和航天員系統有關人員、教育專家及一線物理老師、科普專家組成。針對太空授課方案,從去年底至今年初,專家組進行了一系列論證。而在2012年12月18日、27日兩次論證會上,專家組提出的一些意見,最終被確定為此次太空授課的剛性原則。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表示,太空授課的重心一定要圍繞「核心概念」,按照目前國際科學教育最新理念進行。

「此前沿襲的僅要求獲得"知識點"的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韋鈺在上述會議上表示,必須讓授課對象學深學透一二十個「核心概念」,並使這些概念成為一種本能。

也就是說,此次太空授課的「核心概念」是微重力,教育方法則應是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周建平

在會上也特別強調,在軌授課要突出科學探索精神,「一系列在軌實驗的科學原理,應成為青少年的終生認識」。

在經過反覆討論並綜合了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後,授課專家組約定:太空授課要同中小學生常識與知識結構接軌,凡演示科學實驗涉及物理學概念時,必須使用通俗語言表述,比如用「失重」而不用「微重力」講解,使用「測體重」而不用「測質量」的說法……

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中,液體表面張力主導效應會表現出不同於地面的奇異現象。有人曾提議,在做「水膜」實驗時實驗用具能否使用方形或其他形狀的。對此,參與實驗論證的力學專家們則表示:一定要用圓環!

趙建福解釋說,表面張力大小與表面張力係數和表面彎曲程度有關,尖銳夾角的實驗用具會因為流體表面張力的變化而拉破液膜,因而應該避免使用尖角用具。

4將向全國徵集太空實驗方案

太空授課結束後,王亞平在天宮一號上給世界第一位太空教師、美國前太空人芭芭拉·摩根發了一封電子郵件。郵件中,王亞平這位中國首位太空教師,向她的前輩描述了自己「與億萬中國學生一起分享了太空的神奇和美妙」的體驗。

據了解,伴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目標第二階段任務的實施,作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會力量,中國科協自2010年起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共同面向青少年開展了「開啟天宮夢想」系列航天科普活動。而此次太空授課就是系列科普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學術上,太空失重環境使得一些在地面常重力環境中被掩蓋的次要因素或次級效應得以彰顯。科學家藉此可以觀測到不同於地面的獨特現象,揭示其內在規律。」關於此次太空授課的意義,趙建福如此評價。

太空授課專家組組長邸乃庸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此次活動將帶領孩子們進入另外一個世界,豐富他們的想像力。「我們的未來源於科學幻想。孩子們幻想越豐富,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會越快。」

北京十九中高一學生張雪飄是學校天文社成員,一直喜歡探索太空世界。當她得知自己成為學校能夠參與現場互動的15個學生之一,感到特別高興。看到水膜注水後形成的水球晶瑩剔透,她不由得聯想到電影《哈裡·波特》中的水晶球。

就在「神十」飛天之前,歷時3個月的全國青少年航天科技知識競賽活動剛剛落幕。明年,中國科協還將面向全國青少年廣泛徵集空間實驗室的實驗項目。

正如航天員王亞平說:「太空寄託著人類美好的嚮往,知識是走向太空的階梯。我們願與您一道為開啟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夢想共同努力。」

《中國科學報》 (2013-06-21 第1版 要聞)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神舟十號太空授課視頻直播 40分鐘全過程回顧
    新華網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20日上午成功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太空授課的主講人為女航天員王亞平。聶海勝輔助授課,張曉光擔任攝像師。
  • 女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前,做夢都是在做實驗
    來源中國軍網王亞平感言: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地面多一分努力,太空多一分從容。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我國首次實施了天地互動、全球直播的太空授課。太空授課獲得了圓滿成功,在世界及國內都得到了強烈反響,在開啟孩子們探索太空、追求真知的同時,也展示了我國的綜合科技實力。作為我國首次在軌天地互動實驗,太空授課在啟動之初就被賦予了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主講人,我的壓力很大。因為,我除了要專心做好實驗在軌操作和課程講解外,還要注意好與乘組配合,與地面測控通信鏈路時間匹配,還要與地面教師進行配合。
  • 太空授課實驗很神奇 專家給你講原理
    而昨天的太空授課,讓校長李培民再度思考現代教育:「在應對升學之外,如何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想像空間和創造空間?其實,孩子最能看到問題的本質,也最具想像力與創造力。」  「太空中居然也會有張力!」春暉中學高二(1)班的物理課代表李望來驚嘆道。晶瑩剔透的水球,深深地徵服了他。  對於張力,李望來一直充滿好奇。他曾與同學有過激烈的探討,「我覺得張力的存在與某個場相關。」  可是,在太空,究竟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創造神奇的張力?對此,李望來有自己的猜想,「自然界創造的東西比較完美,而球體則是最完美的形狀。」
  • 太空授課:懸空打坐PK大力神功
    【解讀】在地面上,只有經過處理的肥皂水等才能表現比較強的張力特性。因為地面上的液體表面張力無法抗衡地球引力的作用。液體的表面張力,使液體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內部的趨勢,導致表面就像一張繃緊的橡皮膜,是促使液體表面收縮的繃緊的力。  在太空中,表面張力使水膜似橡皮膜圈在金屬環裡,並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更大、存在時間更長。據了解,液體表面張力在航天活動中有重要應用。
  • 太空授課講些什麼,如何直播
    這次神十擔負了一項新任務太空授課,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據了解,此次授課將持續約40分鐘。央視新聞主播張泉靈評論認為,等王亞平完成太空授課之後,相信她的能量和魅力才能完全釋放出來。    講些什麼?
  • 王亞平太空授課將全程直播 或將講解牛頓定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在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過程中,將安排航天員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本次科普教育活動是我國利用載人航天飛行普及航天知識的一次嘗試,目的是向中小學生傳遞航天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
  • 神十太空授課教具飛天成本約35萬元
    「是水滴形的,下面大上面小,跟太空裡的不一樣。」學生們爭先說出自己的觀察結果。 [解答]為什麼水滴在太空中能成為一個標準的圓形呢?溫鵬解釋道,由於在太空中沒有外力影響,水只有表面張力,在表面張力作用下水會形成一個表面積最小的形狀,也就是球形。而在地球上,由於重力作用,水滴下來只能形成液滴狀。
  • 20日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來自教育家孔子家鄉的女航天員王亞平,20日上午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回答了學生們關於太空飛行器用水、太空垃圾防護、失重對抗和太空景色等問題。
  • ...6年前,女航天員王亞平登上最高「講臺」,完成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在軌飛行期間,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進行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並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太空授課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在軌開展的教育類應用項目,體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直接為國民教育服務的理念,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青少年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熱愛航天、參與航天的熱情。
  • 太空授課第五個項目:太空製作水球
    6月20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為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新華社發(視頻截圖)實驗五:水球演示——用神奇的液體表面張力變個「魔法」液體表面張力的威力竟如此神奇!普通的飲用水還能變成更加神奇的「魔法水球」。王亞平用金屬圈重新做了一個水膜,然後用飲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會兒,水膜就變成了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還有一串珍珠般的小氣泡,仿佛銀河系中的繁星點點。
  • 專家稱中國太空授課科技含量高於人類首次(圖)
    解讀:表面張力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空氣中吹出的肥皂泡等。地球引力使得肥皂泡上方變薄破裂而無法長久存在,而太空中的液體處於失重狀態,表面張力決定了液體表面的形狀。水膜實驗中,表面張力使水膜像橡皮膜一樣搭在金屬環裡,並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面積更大、存在時間更長。同樣,由於沒有重力影響,航天員向水膜上不斷注入水時,這些水就能夠均勻分布在水膜周圍,逐漸形成水球。
  • 太空授課5個實驗方案來自師生 教具重2.9公斤
    【解讀】在地面上,只有經過處理的肥皂水等才能表現比較強的張力特性。因為地面上的液體表面張力無法抗衡地球引力的作用。液體的表面張力,使液體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內部的趨勢,導致表面就像一張繃緊的橡皮膜,是促使液體表面收縮的繃緊的力。在太空中,表面張力使水膜似橡皮膜圈在金屬環裡,並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更大、存在時間更長。據了解,液體表面張力在航天活動中有重要應用。
  • 揭秘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內容與直播技術
    我也很期待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 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  南都訊神十飛天。這次最讓人期待的亮點之一即是航天員將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由於地球與太空的重力差異,導致許多地面上的現象到了太空變得不同。美麗的肥皂泡到了太空,能不能破滅?
  • 航天專家解讀太空授課物理原理
    據新華社電 20日上午舉行的太空授課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進行了解讀。    質量測量——牛頓第二定律    實驗過程: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
  • 物理教師解讀「太空授課」:宇宙飛船靠陀螺來平衡
    20日上午,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物理高級教師曹立組織高一8班全體同學觀看了王亞平的「太空授課」。活動結束後,曹老師就王亞平「太空授課」進行了點評和解讀。   「整堂課精彩紛呈,學生掌聲不斷。」
  • 女航天員太空授課演示水膜變水球 如變魔術(圖)
    (新華社發)    神十航天員太空授課如變魔術  為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王亞平演示水膜變水球  據新華社6月20日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當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從距離地球300多公裡的太空中傳來熟悉的問候時,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面課堂」中國人大附中報告廳裡發出熱烈掌聲。
  • 神十太空授課:五項實驗讓你了解無重力環境
    作為此行重要人物之一,三位太空人在今天上午10點左右協力進行了我國首次「太空課堂」教學。整個授課過程中,太空人們利用自己的真實體驗和豐富的實驗內容向國內8萬多所中學的數千萬名師生講述了太空無重力環境的特點,而擔任主講的太空人王亞平也成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通過此次課堂中五項實驗來重新認識一下無重力環境下的物體運動特性。
  • 六月物理 | 水珠為什麼是球形——初識表面張力
    上述現象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液體的表面張力。什麼是表面張力呢?簡單而言,就是:水等液體會產生使表面儘可能縮小的力,這個力稱為「表面張力「。打一個比方,在南極冰蓋上,很多隻企鵝站在操場上,寒風吹來,為了儘可能減小集體受寒風的面積,企鵝們會自發地抱作一團。
  • 中國首次航天員太空授課舉行 教室裡驚嘆聲不斷
    教室裡驚嘆聲不斷  雖然今天同學們要進行信息技術學科會考,但是,位育初級中學初一年級還是在考試間歇,安排同學們集體收看這難得的太空授課,並安排物理老師隨堂講解。上午9時30分,同學們已經早早打開電視,看見太空老師「飛」進太空教室,同學們情不自禁也隨著在北京現場的學生鼓起掌來。
  • 航天專家解讀我國首次太空授課物理原理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20日上午舉行的太空授課活動中,我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通過視頻通話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這些美妙的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