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課:懸空打坐PK大力神功

2020-12-03 搜狐網

航天員聶海勝在演示懸空打坐。 新華社發(視頻截圖)

  10時04分、05分、06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第一堂太空授課進入倒計時。10時1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報告,已建立與航天員的雙向通信鏈路。

  「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隨著這一句來自天宮的問候,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輕輕一躍,向天宮一號艙內的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有史以來內容最神奇、教室最高遠、觀眾最龐大的一課,開始了。神十飛天任務,也隨著神十乘組的太空授課,達到高潮。從十餘天前的期盼,到穿著藍色艙內工作服的3名航天員亮相,世界第二堂、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會講什麼?「地面課堂」北京人大附中的300餘名同學睜大了雙眼,全國8萬餘所中學的6000餘萬名師生同步收聽收看。沒等大家平復興奮的心情,指令長聶海勝先展示起了「絕技」。

  「我來個懸空打坐吧!」只見聶海勝輕盈地在半空中盤起了腿,好似有神功。「那我來一個大力神功吧!」王亞平用手指輕輕一推,聶海勝搖晃地飄出很遠,「地面課堂」響起了笑聲和掌聲。

  輕鬆拉開大幕之後,王亞平變起了一出出戲法,圓周運動的單擺、不變軸向的陀螺、晶瑩剔透的水膜、紅撲撲的水球,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在趣味與驚奇中完美展現。

  實驗 1

  打開「箱子」測質量

  懸空打坐、大力神功,這兩招專屬武林高手們的「功夫」,經過3名航天員在太空的演繹,引來了同學們的陣陣喝彩。航天員表演之後給同學們提出了疑問:在地面上,人們一般用天平、臺秤等測量物體受到的重力,從而計算物體的質量。那麼,失重環境下該如何測質量呢?

  天宮一號上配備有質量測量儀,這個質量測量儀就是設置在天宮一號艙壁的一個支架形狀的裝置,看上去像飛船艙壁上的一個箱子。拉開「箱子」後,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裝置上的LED屏上顯示出數字:74.0,這表示聶海勝的實測質量是74千克。

  在給同學們解釋了應用原理之後,王亞平還給同學們布置了一道課後思考題:除了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在失重環境下測量物體的質量呢?

  解讀人:地面課堂主持人之一、北京人大附中物理老師宓奇

  【解讀】在地面上,彈簧秤提供的彈力跟重力是平衡的,不同質量的物體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的伸長不一樣,即重量是不一樣的。在太空,因為微重力環境,兩個不同質量的物體在彈簧秤上,兩個彈簧指標是平齊的。因為沒有重量的概念,彈簧秤就沒有讀數。

  天宮一號裡的「質量測量儀」,運用了牛頓第二定律,即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體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這一定律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據了解,這個原理在航天活動中比較常用。例如,太空飛行器在運行中會耗損,質量會發生變化,就影響軌道控制的精確度。這時,可開啟推力器,並同時測量太空飛行器的加速度,從而準確掌握太空飛行器的質量。

  實驗 2

  神奇單擺做圓周運動

  物理課上常見的實驗裝置單擺受力後是左右搖擺還是圓周運動?這個稍有物理常識的人都很容易回答的問題,放在太空就變得超乎想像了。

  在第二個實驗中,T形支架上,細繩拴著一顆明黃色的小鋼球,這就是物理課上常見的單擺。王亞平把小球輕輕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並沒有出現地面上常見的往復擺動,而是停在了半空中,拴小球的細線呈彎曲狀靜止,將其拉高后,結果並沒有發生變化。

  接下來,王亞平用手指沿切線方向輕推小球,小球就開始繞著T形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即使中心軸的角度發生改變,小球也仍然做同樣的運動。而同樣的動作在地面對比試驗中,就需要施加足夠的力,給小球一個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繞軸旋轉。

  【解讀】小球單擺是一個經典的運動模型。在地面上,小球單擺具有等時性,比如擺鐘。在太空中,由於小球失重,只剩下一個繩子的拉力,理論上說,單擺上的小球無論放在哪個位置都不會動,小球會飄浮在空中。

  但在實驗中看到,小球提高到一個位置時,發生了晃動。即在太空中,如果給了小球一點初速度,小球就能在繩子的牽引下做圓周運動,如果摩擦小,這種圓周運動是勻速的。據了解,太空中的一個小動作,甚至呼吸,天宮一號設備的運轉都可能造成小球運動。

  實驗3

  陀螺軸向不變向前飛

  為了證實高速旋轉的陀螺在太空失重條件下的定軸特性,王亞平取出一個紅黃相間的陀螺,把它靜止懸放在空中。用手輕推陀螺頂部,陀螺翻滾著飛向遠處,軸向也發生了改變,期間,聶海勝也對陀螺進行幹擾。

  緊接著,王亞平取出一個一模一樣的陀螺,通過道具讓它旋轉起來並懸浮在半空中,這時候再用手輕輕一推,旋轉的陀螺只是輕晃一下,並不翻滾,而只是保持著固定的軸向,向前飛去。

  【解讀】旋轉的陀螺體現出很好的定軸性,定軸性遵守角動量守恆原理,即在沒有外力矩作用的情況下,物體的角動量會保持恆定。據了解,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體現,比如子彈從槍膛裡出來時高速旋轉,這樣保持穩定性和準確性。不論在太空還是在地球,都遵守角動量守恆原理。

  在地面上,陀螺需要支撐物實現轉動,而陀螺與支撐物之間的摩擦產生的幹擾力矩等因素改變了陀螺的角動量,使其旋轉速度逐漸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轉方向,最終停下。在太空中,給靜止的陀螺一個初速度,就會向前翻轉。給正在轉動的陀螺一個初速度,軸向幾乎不變。

  據了解,利用角動量守恆定律,可以實現衛星的定向控制。而有些轎車上,就安裝了測量車身縱向和橫向擺動的陀螺傳感器,可以實現車身穩定度的控制。

  實驗4

  「水膜」內嵌入中國結

  在水膜實驗中,王亞平拿起一個飲用水袋,打開止水夾,水並沒有傾瀉而出。輕擠水袋,在飲水管埠形成了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動水袋,水珠便懸浮在半空中。但是甩出的水珠必須用吸水紙迅速收集起來,避免亂飛影響設備安全。

  接著,她把一個金屬圈插入裝滿飲用水的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便形成了一個漂亮的水膜。輕輕晃動金屬圈,水膜也不會破裂,只是偶爾會甩出幾顆小水滴。隨後,王亞平又往水膜表面貼了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解讀】在地面上,只有經過處理的肥皂水等才能表現比較強的張力特性。因為地面上的液體表面張力無法抗衡地球引力的作用。液體的表面張力,使液體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內部的趨勢,導致表面就像一張繃緊的橡皮膜,是促使液體表面收縮的繃緊的力。

  在太空中,表面張力使水膜似橡皮膜圈在金屬環裡,並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更大、存在時間更長。據了解,液體表面張力在航天活動中有重要應用。科學家們製造了表面張力貯箱,利用表面張力推動液體推進劑流動。

  實驗5

  普通水變身「魔法水球」

  為了進一步證實液體在太空的表面張力,王亞平用金屬圈重新做了一個水膜,然後用飲水袋慢慢向水膜上注水,不一會兒,水膜就變成了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還有一串小氣泡。聶海勝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小氣泡。

  王亞平用注射器向水球內注入空氣,在水球內產生了兩個標準的球形氣泡,氣泡既沒有被擠出水球,也沒有融合到一起,水球也沒有爆裂。緊接著,她又用注射器把少許紅色液體注入水球,紅色液體慢慢擴散開來,透明的水球就變成了粉紅色。

  【解讀】航天員向水膜上不斷注入水時,這些水就能夠均勻分布在水膜周圍,逐漸形成水球。

  太空中去除了重力對物體形態的制約,由於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液體表面張力很明顯,液體的表面積會縮到最小,就變成了水球。在地面上,由於有密度差,如果注入紅色液體,擴散會有一個總體的趨勢,就像雞尾酒裡的層次分明。但在太空中沒有密度差,擴散就比較均勻。

  沒看到太空垃圾

  人大附中高二年級學生司紫碩:天上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環使用嗎?北師大附中高一年級學生毛思銳:能看到太空垃圾嗎?

  聶海勝:水都是從地面帶來的,短期飛行採用一次性用水更為經濟。我國未來的空間站將採用先進的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技術。

  王亞平:飛行中沒有看到太空垃圾,但太空垃圾確實存在。地面科研人員對太空垃圾進行了預警分析,也對天宮一號採取了相應的規避和防護措施。

  沒看到UFO

  史家小學四年級學生邱甜:您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與地面有什麼不同?星星會閃爍嗎?能看到UFO嗎?

  王亞平:我們沒有看到過UFO。由於我們處在大氣層外,沒有大氣的阻擋和幹擾,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會閃爍。同樣,由於沒有大氣對光的散射作用,我們看到的太空不是藍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們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為我們每90分鐘繞地球轉一圈。

  特寫

  甜美笑容「秒殺」億萬網友

  彎彎的柳葉眉、清澈的雙眸、甜美的笑容,王亞平昨天的出鏡讓人眼前一亮,網友們感嘆「好漂亮!」航天員張曉光曾說,王亞平是個聰明、可愛的小姑娘,她的太空授課一定會帶給大家驚喜。昨天,王亞平沒讓大家失望,她用生動趣味的語言和嫻熟的操作手法,讓中國的太空第一課笑聲不斷,驚喜連連。

  面對指令長聶海勝的「懸空打坐」,王亞平一招「大力神功」,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的奇妙特性。「在太空中,我們個個都是武林高手。」王亞平的話引發了地面課堂同學們的歡笑和掌聲。「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裡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為,失重環境下水不可能飛流直下。」「同學們,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妙語連珠後,王亞平從飲水包裡擠出一個水珠,水珠懸浮在空中,然後被她一口吃掉,「剛好潤潤嗓子。」

  清楚的演示、到位的操作、流暢的表達,讓這位漂亮和具有親和力的太空老師深得學生們的心。

  世界首位太空教師芭芭拉·摩根之前曾告訴王亞平,百忙之餘,記得看看窗外美麗的地球。昨天,王亞平在天宮一號給她回信說,飛行期間經常會通過舷窗遙望美麗的家園。「今天,我們順利完成了太空授課活動,與億萬中國學生一起分享了太空的神奇和美妙。我們願與您一道為開啟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夢想共同努力。」王亞平在信中說。

  評價

  授課難度高於美國首次太空課

  對於此次太空授課,一位授課專家組成員表示,選取「失重」的課題,主要是考慮要跟中學學過的有關知識原理相關聯,另外還要安全可靠、體積小、質量輕。

  2007年8月14日,美國人芭芭拉摩根在國際空間站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授課,她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了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

  該專家表示,和芭芭拉摩根進行的太空授課相比,中國航天員的這堂太空授課不僅科技含量更高,難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亞平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後者科技含量較高,難度也較大。」

  他表示,這次授課讓全國學生及觀眾感受到了一些奇妙的物理現象,「像一個太空魔術師,對所有公眾都有啟迪作用。」

  據太空授課教案組金聲老師介紹,太空授課計劃一年前就在籌備了,本想神舟九號的時候就進行,但神九升空時間較短,而且主要任務是對接任務,所以太空授課計劃最終在神十實現。

  據金聲介紹,從去年9月開始,太空授課教案組就開始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確定實驗計劃。呈現出的幾個實驗都是經過反覆推敲、精挑細選的,最終確定了演示失重環境中的力學原理和液體表面張力,「太空授課的科普意義非常重大,在神十這樣重大的國家項目中,特意安排這樣的課程,可見國家對科普教育的重視。」

  【揭秘】

  什麼為天地通話牽線搭橋?

  中繼衛星實現數據中轉,2兆網速保障視頻順暢

  為天地對話牽線搭橋的,是被稱為太空數據「中轉站」的中繼衛星。一位多年從事衛星導航的專家稱,中繼衛星就是中國太空數據的「中轉站」。

  在中繼衛星從兩顆變為三顆後,神舟飛船即使在地球的另一頭,都能與國內保持聯絡,基本已無盲區。如今天宮一號與地面的音視頻信號傳送「網速」已經能達到2兆左右,比從前要更為順暢。

  而這次,據中央電視臺介紹,首先是把「天宮一號」上的圖像傳送到中繼衛星上;第二步是衛星把信號傳到地面上的測控站,這樣地面上可以收到來自「天宮一號」的聲音和圖像;第三步,地面測控站將信號傳送到北京飛控中心,後通過電視臺播送給全國各地的觀眾。

  而在地面課堂上同學們提的問題,將通過相反的途徑傳送到天宮一號上。

  為何挑選這5個實驗?

  內容經典易懂,方案來自專家、學生和老師

  「經典、易懂、新穎,有觀賞性和差異性。」在北京人大附中物理老師宓奇看來,這5個實驗有這些共同點。宓奇也作為「地面課堂」的主持人之一,親身經歷了天地對話。

  一位參與了實驗計劃設計的老師稱,這5個實驗經過了反覆的方案選擇和討論,航天員也進行了試講。在討論的過程中,專家組了解了學生們的知識儲備,對哪些問題感興趣。大家會考慮,一個具體的實驗,在太空中是否有可操作性,會帶來哪些問題,產生哪些現象,「這些方案來自老師和學生,這裡有學生超過老師的情況,也就是說學生的方案被最終採納。」

  用什麼器材做實驗?

  彈簧秤、陀螺、單擺,教具總重2.9公斤

  彈簧秤、陀螺、單擺、金剛圈,在這些教具的協助下,神奇的現象應接不暇。據太空授課教案組專家介紹,雖然往太空帶物品越輕越好,但這次為了太空授課,帶上天宮一號的「教具」總重量為2.9公斤。

  採寫/新京報記者 鄧琦 閆欣雨 杜丁

相關焦點

  • 太空授課5個實驗方案來自師生 教具重2.9公斤
    「我來個懸空打坐吧!」只見聶海勝輕盈地在半空中盤起了腿,好似有神功。「那我來一個大力神功吧!」王亞平用手指輕輕一推,聶海勝搖晃地飄出很遠,「地面課堂」響起了笑聲和掌聲。輕鬆拉開大幕之後,王亞平變起了一出出戲法,圓周運動的單擺、不變軸向的陀螺、晶瑩剔透的水膜、紅撲撲的水球,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在趣味與驚奇中完美展現。
  • 女航天員太空授課演示水膜變水球 如變魔術(圖)
    (新華社發)    神十航天員太空授課如變魔術  為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王亞平演示水膜變水球  據新華社6月20日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當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從距離地球300多公裡的太空中傳來熟悉的問候時,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面課堂」中國人大附中報告廳裡發出熱烈掌聲。
  • 神十太空授課教具飛天成本約35萬元
    地球上,北京人大附中課堂座無虛席,300多名中小學生聆聽了來自太空的「特殊一課」,全國6000多萬學生同步收看了直播。在北京航天中學裡,高二「神箭班」的26名同學更是與天宮進行了同主題的實驗。北京101中學的物理老師史藝,作為「太空授課」專家組成員,她為王亞平的太空授課打100分。
  • 專家稱中國太空授課科技含量高於人類首次(圖)
    評價  中國太空授課科技  含量高於人類首次  2007年8月14日,從中學教師成長為職業航天員的美國人芭芭拉·摩根,在國際空間站裡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授課。在25分鐘的課時裡,她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了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
  • 獨門護體神功 258pk《熱血江湖傳》金鐘罩系統出新玩法
    如何在刀光劍影中全身而退,親,你需要一門獨家的護體神功哦! 258pk《熱血江湖傳》金鐘罩系統又出全新玩法,防身技能火爆來襲,戰鬥力升級同步開啟,保你刀槍不入! 【新鮮玩法 技能升級】 金鐘罩系統在258pk《熱血江湖傳》裡,作為一個暫露頭腳的新玩法,在不久前的更新中,官方又放了大招。
  • 物理教師解讀「太空授課」:宇宙飛船靠陀螺來平衡
    20日上午,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物理高級教師曹立組織高一8班全體同學觀看了王亞平的「太空授課」。活動結束後,曹老師就王亞平「太空授課」進行了點評和解讀。   「整堂課精彩紛呈,學生掌聲不斷。」
  • 麥可·傑克遜45度傾斜、懸空倒水、人體懸空、懸空坐等大揭秘
    作為一個物理老師,有必要科普一下這些所謂的反重力的懸空表演。所以查了一些資料,蘇林老師用今天一篇文章揭秘幾乎所有的反重力表演,拭目以待吧!一.懸壺倒水的奧秘在各種景點或者茶莊門口,經常會看到這種懸壺倒水的情景。
  • 講述太空授課背後的「科學張力」
    6月20日,在南開中學航天體驗館,學生們通過弧形屏幕觀看中國首次太空授課。當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同步收看。3授課列入「神十」飛行大綱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然而,據記者了解,太空授課從僅是想法到成為現實,也是幾經倡議的結果。
  • 王亞平在太空製作水膜和水球(組圖)
    太空水球  在太空演示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這些內容想想就讓人神往,事實上今天太空授課的內容精彩紛呈,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第一個實驗「太空質量測量」從指令長聶海勝的「懸空打坐」表演講起,主講人王亞平輕輕一推,聶海勝就飄到了實驗艙的另一頭。
  • 太空授課講些什麼,如何直播
    這次神十擔負了一項新任務太空授課,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據了解,此次授課將持續約40分鐘。央視新聞主播張泉靈評論認為,等王亞平完成太空授課之後,相信她的能量和魅力才能完全釋放出來。    講些什麼?
  • 「長大想當太空人」——「太空第一課」激發學生科技夢
    新華網上海6月20日電(記者潘旭)「我想知道不同的物體在太空是什麼狀態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結束長達7年太空之旅
    原標題: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結束長達七年的太空之旅 天宮一號 天外歸來(厲害了,中國科技)  4月2日,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流星般從天外回歸,結束了長達7年的太空之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證實,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墜落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再見,天宮一號,但屬於你的精彩瞬間永遠難忘。
  • 王亞平太空授課將全程直播 或將講解牛頓定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在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過程中,將安排航天員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本次科普教育活動是我國利用載人航天飛行普及航天知識的一次嘗試,目的是向中小學生傳遞航天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
  • 揭秘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內容與直播技術
    我也很期待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 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  南都訊神十飛天。這次最讓人期待的亮點之一即是航天員將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由於地球與太空的重力差異,導致許多地面上的現象到了太空變得不同。美麗的肥皂泡到了太空,能不能破滅?
  • 女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前,做夢都是在做實驗
    來源中國軍網王亞平感言: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地面多一分努力,太空多一分從容。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我國首次實施了天地互動、全球直播的太空授課。太空授課獲得了圓滿成功,在世界及國內都得到了強烈反響,在開啟孩子們探索太空、追求真知的同時,也展示了我國的綜合科技實力。作為我國首次在軌天地互動實驗,太空授課在啟動之初就被賦予了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主講人,我的壓力很大。因為,我除了要專心做好實驗在軌操作和課程講解外,還要注意好與乘組配合,與地面測控通信鏈路時間匹配,還要與地面教師進行配合。
  • 王亞平太空授課:小球失重條件下做圓周運動
    中廣網快訊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於20日上午10時許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將在天宮一號(微博)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中國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中央電視臺將現場直播授課實況。因為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沒有了回復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樣作往復擺動。那如果我們推小球一下,小球又會如何運動呢?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嗎?非常的神奇,現在小球竟然在做圓周運動。好,我們換個方向再來給大家演示一下。哎,它仍然在做圓周運動,這是因為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即使我們給小球一個很小的初速度,它也能繞擺軸作圓周運動;但是在地面上卻需要一個足夠大的初速度才能夠實現。
  • 神舟十號太空授課視頻直播 40分鐘全過程回顧
    新華網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20日上午成功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太空授課的主講人為女航天員王亞平。聶海勝輔助授課,張曉光擔任攝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