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中國太空授課科技含量高於人類首次(圖)

2020-12-02 搜狐網

王亞平的倒像出現在水球中

王亞平在演示陀螺在太空中的運動

王亞平在進行單擺運動演示

王亞平在使用彈簧秤測量質量

  6月20日上午,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

  這些美妙的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綜合新華社6月20日電

  質量測量(牛頓第二定律)

  航天員的表演給同學們帶來了疑問:在地面上,人們一般用天平、臺秤、託盤秤、桿秤、彈簧秤測量物體的質量。那麼,失重環境下,該怎麼辦呢?

  「質量測量儀」派上了用場,這是從天宮一號艙壁上打開的一個支架形狀裝置。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測量結果表明,聶海勝的質量是74千克。

  解讀:天宮中的質量測量儀,應用的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物體受到的力等於它的質量×加速度。實驗中設計了一個彈簧能夠產生一個恆定的力,還設計了一個系統測出加速度,然後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體的質量了。

  應用 牛頓第二定律在航天活動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太空飛行器的燃料消耗一段時間後,總質量會發生變化,可能影響軌道控制的精確度。這時就可以開啟推力器並同時測量太空飛行器的加速度,從而計算出太空飛行器的質量。

  單擺運動(太空失重)

  T型支架上,用細繩拴著一顆明黃色的小鋼球。王亞平把小球輕輕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並沒有出現地面上常見的往復擺動,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亞平用手指沿切線方向輕推小球,奇妙的現象出現了:小球開始繞著T型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而在地面對比試驗中,需要施加足夠的力,給小球一個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繞軸旋轉。

  有同學提問:「航天員在太空中有沒有上下方位感?」

  王亞平說,在太空中,無論我們的頭朝向哪個方向,自身的感覺都是一樣的,不過生活在太空中,我們也人為定義了上和下,並且把朝向地球的一側作為下方,並鋪設了地板。

  解讀:實驗中小球沒有來回擺動,是太空中的失重現象導致的。因為太空中沒有重力作用,小球只會在原地懸浮。同樣因為重力環境的不同,在太空中輕輕推小球一下,小球會在細繩的牽引下做圓周運動。而在地面上,需要給小球足夠大的初速度,才能實現圓周運動。

  應用 失重是空間與地面環境最重要的差別之一。它雖然給飛行生活帶來很多有趣的體驗,但也會妨礙航天員在艙內的操作,同時對航天員的心血管系統和肌肉、骨骼系統帶來不利影響。

  陀螺運動(角動量守恆)

  地面上常見的玩具陀螺,在太空中成了好教具。王亞平取出一個紅黃相間的陀螺懸在空中,用手輕推陀螺頂部,陀螺翻滾著向前移動。緊接著,她拿出一個相同的陀螺,先旋轉起來再懸浮在半空中,這一次用手輕輕一推,旋轉的陀螺則不再翻滾,而是保持搖晃著向前奔去。

  解讀:轉動的陀螺具有定軸性,定軸性遵守角動量守恆原理在沒有外力矩作用的情況下,物體的角動量會保持恆定。航天員瞬時施加的幹擾力不能產生持續的力矩,由於角動量守恆,旋轉陀螺的旋轉軸就不會發生很大改變。而這一點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難實現,是因為陀螺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幹擾力矩等因素改變了陀螺的角動量,使其旋轉速度逐漸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轉方向。

  應用 利用角動量守恆定律,我們可以實現衛星的定向控制。基於陀螺指向穩定性特點製成的陀螺儀,還被廣泛用於各種平臺的穩定控制。雪鐵龍C6轎車上就安裝了測量車身縱向和橫向擺動的陀螺傳感器,可以實現車身穩定度的控制。

  製作水膜、水球(液體表面張力)

  王亞平拿起一個航天員飲用水袋,打開止水夾,水並沒有傾瀉而出。輕擠水袋,在飲水管埠形成了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動水袋,水珠便懸浮在半空中。

  王亞平笑著說:「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裡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為,失重環境下水不可能飛流直下。」

  接著,她把一個金屬圈插入裝滿飲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便形成了一個漂亮的水膜。輕輕晃動金屬圈,水膜也不會破裂。隨後,王亞平又往水膜表面貼上了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慢慢地向水膜注水,不一會兒,水膜就變成了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用注射器向水球內注入空氣,在水球內產生了兩個標準的球形氣泡,氣泡既沒有被擠出水球,也沒有融合到一起。緊接著,王亞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許紅色液體注入水球,紅色液體慢慢擴散開來,晶瑩透亮的水球變成了「紅燈籠」。

  解讀:表面張力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空氣中吹出的肥皂泡等。地球引力使得肥皂泡上方變薄破裂而無法長久存在,而太空中的液體處於失重狀態,表面張力決定了液體表面的形狀。水膜實驗中,表面張力使水膜像橡皮膜一樣搭在金屬環裡,並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面積更大、存在時間更長。同樣,由於沒有重力影響,航天員向水膜上不斷注入水時,這些水就能夠均勻分布在水膜周圍,逐漸形成水球。

  應用 失重環境下,太空飛行器推進劑貯箱中的液體燃料界面和氣體界面不再是穩定的,可能產生液體遷移、氣液混合等現象。因此,科學家們製造了表面張力貯箱,利用表面張力推動液體推進劑流動,為動力系統提供滿足要求的推進劑。

  評價

  中國太空授課科技

  含量高於人類首次

  2007年8月14日,從中學教師成長為職業航天員的美國人芭芭拉·摩根,在國際空間站裡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授課。在25分鐘的課時裡,她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了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進行的太空授課相比,中國航天員的這堂太空授課不僅單次時間更長,難度也更高。 」有航天專家表示,美國女航天員摩根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後者科技含量較高,難度也較大。

  花絮

  聶海勝「懸空打坐」

  被一指推飛

  昨天10時11分,神舟十號航天員的身影清晰出現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報告廳大屏幕上。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面課堂」,330多位師生在這裡親身經歷與神十航天員天地連線。

  王亞平魚兒一般向艙內攝像機遊來,她是本次授課的主講。指令長聶海勝則當起了「助教」,負責維護課堂秩序。航天員張曉光是這次授課任務的攝像師,在失重環境下不易保持自身平衡,他要先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艙壁上,再用手持攝像機保持長時間穩定拍攝。

  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狀態,指令長聶海勝盤起腿,玩起了「懸空打坐」。王亞平用手指輕輕一推,聶海勝搖搖晃晃向遠處飄去。

  幕後

  為什麼選在上午授課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表示,太空授課的時間安排首先會考慮航天員整體的工作安排和準備,其次還要考慮中繼衛星等下傳通信方便的時間。再次還要考慮方便組織學生收看,達到授課效果。

  從時間安排上來看,這次太空授課時間為51分鐘。上午10點左右這樣的時間段會便於學生組織收看。按照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組合體運行速度推算,100分鐘圍繞地球轉一圈,也就是授課時間裡,組合器圍繞地球轉了半圈。

相關焦點

  • 講述太空授課背後的「科學張力」
    6月20日,在南開中學航天體驗館,學生們通過弧形屏幕觀看中國首次太空授課。當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同步收看。時針指向10:50,王亞平以一句「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結束了首次太空授課。
  • 太空授課:懸空打坐PK大力神功
    新華社發(視頻截圖)  10時04分、05分、06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第一堂太空授課進入倒計時。10時1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報告,已建立與航天員的雙向通信鏈路。  「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隨著這一句來自天宮的問候,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輕輕一躍,向天宮一號艙內的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
  • ...6年前,女航天員王亞平登上最高「講臺」,完成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科技日曆|6年前,女航天員王亞平登上最高「講臺」,完成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olivia chan • 2019-06-20
  • 揭秘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內容與直播技術
    我也很期待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 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  南都訊神十飛天。這次最讓人期待的亮點之一即是航天員將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由於地球與太空的重力差異,導致許多地面上的現象到了太空變得不同。美麗的肥皂泡到了太空,能不能破滅?
  • 太空授課5個實驗方案來自師生 教具重2.9公斤
    隨著這一句來自天宮的問候,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輕輕一躍,向天宮一號(微博)艙內的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有史以來內容最神奇、教室最高遠、觀眾最龐大的一課,開始了。神十飛天任務,也隨著神十乘組的太空授課,達到高潮。從十餘天前的期盼,到穿著藍色艙內工作服的3名航天員亮相,世界第二堂、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會講什麼?
  • 中國首次航天員太空授課舉行 教室裡驚嘆聲不斷
    中國首次航天員太空授課舉行 教室裡驚嘆聲不斷   ■ 今天上午在上海中福會少年宮裡,學生們在屏幕前觀看航天員王亞平做太空實驗 本報記者 孫中欽 攝  今天上午,上海許多學校紛紛組織學生收看來自天宮一號空間站中國航天員王亞平的授課。
  • 20日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來自教育家孔子家鄉的女航天員王亞平,20日上午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回答了學生們關於太空飛行器用水、太空垃圾防護、失重對抗和太空景色等問題。
  • 從農民走出的太空人王亞平:曾參加汶川救援,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一人類終極夢想正在逐步變化現實,自從俄羅斯人將太空人第一次送到外太空,開始了人類的太空探索,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人類的外太空探索之旅,已經取得了許多可喜可賀的成果。中國,作為太空領域的後進生,雖然起步晚,但絲毫未落後於人,早已經躋身為數不多能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行列。
  • 航天專家解讀我國首次太空授課物理原理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20日上午舉行的太空授課活動中,我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通過視頻通話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這些美妙的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
  • 神舟十號太空授課視頻直播 40分鐘全過程回顧
    新華網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20日上午成功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太空授課的主講人為女航天員王亞平。聶海勝輔助授課,張曉光擔任攝像師。
  • 太空授課實驗很神奇 專家給你講原理
    浙江春暉中學,是全國三個「太空授課」直播點之一。學校的高二(1)班,則是最幸運的那間直播教室。  為何選擇春暉中學?一直是大家窮追不捨的問題。春暉中學校長李培民說,「其實,我們也是14號才接到通知,非常突然。所有的方案,都是保密。」  但央視的解說已道出了緣由:春暉中學是現代文學與現代教育的發源地之一。
  • 王亞平太空授課將全程直播 或將講解牛頓定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在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過程中,將安排航天員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本次科普教育活動是我國利用載人航天飛行普及航天知識的一次嘗試,目的是向中小學生傳遞航天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
  • 中國「海洋六號」首次衛星授課
    中國「海洋六號」首次衛星授課   中新社廣州授課方是目前正在太平洋上執行最後一個航段調查任務的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該航段首席科學家劉方蘭、船長藍明華和3名科考專家共同給學子們進行海洋奧秘科普教育。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信局、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海洋地質調查局等部門聯合主辦。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介紹,這也是「海洋六號」首次通過衛星為學子們授課。
  • 「陸軍上校」王亞平: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現狀如何?
    「陸軍上校」王亞平:80後女航天員,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航天員是屬於男人的浪漫,貌似與女人無緣。實則不然,女航天員心細如髮,比男航天員更具有優勢。自從楊利偉成為中國航天第一人之後,中國女航天員的培養也被提上了日程。因而,當第二批航天員選拔的時候,女航天員的選拔也被列入其中。經過激烈角逐,王亞平光榮的成為了中國女航天員,更成為了中國首位80後女航天員,也成為了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王亞平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辛酸經歷?她的現狀又是如何?王亞平生於1980年1月,山東濱海城市煙臺人。
  • 女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前,做夢都是在做實驗
    來源中國軍網王亞平感言: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地面多一分努力,太空多一分從容。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我國首次實施了天地互動、全球直播的太空授課。太空授課獲得了圓滿成功,在世界及國內都得到了強烈反響,在開啟孩子們探索太空、追求真知的同時,也展示了我國的綜合科技實力。作為我國首次在軌天地互動實驗,太空授課在啟動之初就被賦予了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主講人,我的壓力很大。因為,我除了要專心做好實驗在軌操作和課程講解外,還要注意好與乘組配合,與地面測控通信鏈路時間匹配,還要與地面教師進行配合。
  • 航天專家解讀太空授課物理原理
    據新華社電 20日上午舉行的太空授課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進行了解讀。    質量測量——牛頓第二定律    實驗過程: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
  • 神十太空授課教具飛天成本約35萬元
    6000萬學生「仰望星空」王亞平「授課」40分鐘專家稱效果「非常滿意」昨天上午10點04分,在距離地面300多公裡的天宮一號(微博)裡,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開始了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太空講課可以讓孩子們知道太空是什麼樣的環境,跟地面有什麼不一樣,它會產生什麼樣奇特的現象,將這些呈現給學生,能夠引起學生進一步擴大領域的思考,使中小學生以後再考慮問題的時候,能夠更加全面,同時也更加能夠激發青少年的科技熱情。 他介紹,為使太空授課呈現良好效果,國家專門成立了專家組,「最初,專家們提出了很多實驗,但是不可能都做,最後選擇的是可視性好,便於操作的實驗」。
  • 女航天員太空授課演示水膜變水球 如變魔術(圖)
    (新華社發)    神十航天員太空授課如變魔術  為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王亞平演示水膜變水球  據新華社6月20日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當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從距離地球300多公裡的太空中傳來熟悉的問候時,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面課堂」中國人大附中報告廳裡發出熱烈掌聲。
  •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專家到煙臺市現場授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16日訊 (記者 盧偉霞 通訊員 朱緒光) 9月15日,在東方航天港完成組裝測試的海射遙二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將九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6日,在煙臺市委黨校舉行的全市第55期「智慧煙臺大講堂」活動現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李明華做了「大力弘揚航天『三大精神』為建設航天強國不懈奮鬥」的專題授課。
  •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專家來煙臺市現場授課
    16日,在市委黨校舉行的全市第55期「智慧煙臺大講堂」活動現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李明華做了「大力弘揚航天『三大精神』為建設航天強國不懈奮鬥」的專題授課。李明華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總指揮,是國家航天飛行器設計與控制、工程管理專家,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國家高新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重大貢獻獎和金質獎章、全國創新爭先團隊獎、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企業聯合會管理創新一等獎、國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航天功勳獎等多項榮譽,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