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科大蠶研所家蠶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新聞—科學網

2021-01-17 科學網

 

日前,從國家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傳來喜訊,由江蘇科技大學蠶業研究所研究員徐安英團隊選育的抗血液型膿病家蠶新品種「華康2號」和「華康3號」通過國家畜禽遺傳委員會審定,取得了國家級品種審定證書。

家蠶新品種「華康2號」以目前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北廣大蠶區使用量最大的夏秋用品種秋豐、白玉為育成親本,採用導入抗病主效基因,再回交多次親本恢復經濟性狀,然後用1雄與2種雌交配的方法,實現抗病顯性主基因純合固定與抗性檢測同時進行,將抗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基因高效導入目標品種,育成對血液型膿病具有高度抵抗且抗性穩定遺傳的實用品種。該品種強健、好養、有較強的抗高溫多溼性能、對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具有高度抵抗性(比秋豐×白玉的抗膿病性能增加1000倍以上);適宜於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北地區全年飼養,也適合華南蠶區的早春、春季及中、晚秋季節使用。是我國首對抗膿病夏秋用種,其育成與推廣解決了我國夏秋蠶業生產中最大的難題。該品種曾於2013年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審定, 2016年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委員會審定,2017年通過河南省蠶桑品種委員會審定。

「華康3號」則以當前經濟性狀優異的春用多絲量蠶品種菁松、皓月為育種親本,採用與華康2號選育相同的方法,育成的抗膿病新品種。該品種兼具當家品種菁松×皓月優良的繭絲質量,同時抗膿病能力提高1000倍以上,具有強健好養、優質高產等特性,適宜於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北地區的廣大蠶區飼養;華康3號兼具的優良絲質和高度抗病性使之成為我國最優質的原料繭基地儲備品種,可大幅提升我國的生絲品質,促進蠶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該品種曾於2018年通過四川省家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徐安英介紹,「華康2號」和「華康3號」家蠶新品種性能突出,特色鮮明,品質優良,它們的育成豐富了我國蠶品種的結構,目前已經在我國部分蠶區推廣應用,也出口到烏茲別克斯坦及亞塞拜然等中、西亞國家,受到了當地蠶種場、蠶農及繭絲綢企業的歡迎。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江科大蠶研所2對家蠶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
    日前,從國家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傳來喜訊,由江蘇科技大學蠶業研究所徐安英研究員團隊選育的抗血液型膿病家蠶新品種
  • 【中國科學報】三個玉簪新品種通過審定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石雷小組選育出的「黃綠波邊」「黃皺葉」和「綠圓葉」三個玉簪新品種,通過了北京市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相關項目負責人、中科院植物所副研究員張金政介紹,植物所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收集保存了200餘種(品種)玉簪屬植物資源,並培育出一批優良品種。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該實驗室面向國家生物學與產業需求,主攻家蠶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學、蠶桑資源與實驗生物系統等研究,鞏固提升我國蠶業研究與學科發展的領先優勢,引領家蠶模式生物化和蠶桑產業改造升級。 「實驗室的目標是以基因研究和應用為主線,全面推進家蠶作為產絲昆蟲(傳統蠶絲產業升級改造),模式昆蟲(鱗翅目害蟲模式)和昆蟲生物反應器(以絲腺和脂肪體合成高附加值蛋白或者工程材料)相關的研究。」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科院 供圖 攝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28日發布消息,該所的譚安江研究組發現了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揭開蠶寶寶愛吃桑葉的奧秘。GR66突變體的「食性」發生了顯著變化,突變體家蠶幼蟲除了桑葉以外,還可以取食蘋果、梨、玉米、大豆、花生甚至麵包等多種野生型家蠶拒食的食物。在選擇性實驗中,突變體五齡幼蟲可以無差別地取食桑葉和其他食物,但野生型家蠶只會取食桑葉或含有桑葉成分的人工飼料。
  • 重慶科學家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中新網重慶新聞5月24日電(記者鍾旖)記者24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夏慶友教授團隊日前構建起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運用平臺可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基因組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國家建設也需要外匯。」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當時迫切需要研究出更好更高產的家蠶品種,通過這個產業為國家賺取外匯。「這是推動我們工作的動因之一。」 培育一個新品種,需要巨大的耐心。 家蠶壁蝨病的發現,讓向仲懷在家蠶科研領域嶄露頭角。
  • 「雪域白雞」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 西藏實現藏雞育種重大突破
    近日,記者從自治區科技廳獲悉,我區「雪域白雞」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新品種審定,成為我區自行培育的第一個蛋雞新品種,實現我區藏雞育種重大突破。據悉,2006年以來,自治區科技廳高度重視我區蛋雞研究領域科技攻關工作,累計投入經費681.7萬元,支持農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積極組織專家開展種質材料與選育方法創新、新品種選育等工作。【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家蠶品種獲農科院二等獎
    家蠶品種獲農科院二等獎 2007-06-25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200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進步獎評審日前揭曉,由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研究員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8日發布消息,該所的譚安江研究組發現了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揭開蠶寶寶愛吃桑葉的奧秘。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 (《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科技工作者日①|「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國家建設也需要外匯。」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當時迫切需要研究出更好更高產的家蠶品種,通過這個產業為國家賺取外匯。「這是推動我們工作的動因之一。」培育一個新品種,需要巨大的耐心。家蠶壁蝨病的發現,讓向仲懷在家蠶科研領域嶄露頭角。
  • 我國將推廣家蠶省力化、輕簡化飼養技術
    原標題:我國將推廣家蠶省力化、輕簡化飼養技術   蠶桑產業是一個生產環節多、技術複雜的體系。通過高科技的介入使得家蠶養殖省力化 、輕簡化代表著未來的趨向。8月10日,來自國內各大桑蠶單位的主管部門、科研機構、企業在山東煙臺召開了中國蠶學會第十三屆暨國家桑蠶產業技術體系家(柞)蠶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會議提出我國將大力推廣家蠶省力化、輕簡化的品種培育和飼養技術,特別是人工飼料的研發及應用。
  • 家蠶的祖先是誰呢?
    很多人會有認祖歸宗的概念,但是我們一直討論的蠶寶寶的祖先是什麼呢?其實在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及精細圖譜繪製完成後,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即中國野桑蠶就是家蠶的祖先。家蠶是由人類經過五千多年的馴化而獲得了現在家養的白胖胖的蠶寶寶。您知道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嗎?當然,有很多!下面就讓我給大家聊聊吧!首先從幼蟲開始吧!
  • 家蠶浙江大學裡「吐出」基因良藥
    家蠶浙江大學裡「吐出」基因良藥 www.zjol.com.cn 2003年32月18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浙江日報》杭州9月17日訊 筆者今天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化學研究所利用家蠶做生物反應器
  • 科學家揭示家蠶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江蘇科技大學徐安英等合作,詳細闡述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
  • 家蠶主要病害早期預警與防控措施
    家蠶質型多角體不溶於水及乙醇、乙醚等有機溶劑,易溶於鹼液。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主要通過食下傳染,在鹼性消化液作用下使多角體溶解,釋放出病毒粒子,通過病毒突起附著在圍食膜上將病毒核酸注入宿主細胞中複製增殖,感染中腸後端的圓筒形細胞質,在細胞質中形成大量的多角體,然後細胞破裂、脫落,多角體、病毒粒子、及細胞碎片散落在腸腔中隨糞便排出,成為蠶座感染的重要來源。
  • 帶你走進蜀山的「蠶村」,看看蠶寶寶們……
    帶你走進蜀山的「蠶村」,看看蠶寶寶們…… 2020-09-08 0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液體·家蠶·幹細胞:「實踐十號」上的三堂太空實驗課—新聞—科學網
    >
  • 科學網—西南大學教授夏慶友:家蠶基因研究致力改善民生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家蠶功能基因組學與現代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上,西南大學教授、我國家蠶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和遺傳改良研究首席科學家夏慶友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這樣評價我國家蠶基因的研究成果。 該研討會是於近日舉行的2011國際知名研發機構重慶行動的一個重要分活動。
  • 家蠶的一生是怎麼度過的?這些詩句有解釋 | 少年科學粉
    桑葉與蠶(供圖/李志清)家蠶(Bombyx mori),在生物界分類學上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再加之人類活動的幹預,尤其是在挑選蠶繭時無數次的人工選擇,使蠶的變異不斷積累,其活動行為、生長發育、繁殖能力、蠶絲品質等各方面都被逐漸馴化,使得蠶的優良性狀被保留了下來,由此演變為現代家蠶。家蠶的一生,從卵開始,經過幼蟲、化蛹、化蛾幾個階段,再到蛾子交配後產卵,完成一個世代。
  • 鄭州出土牙雕蠶實證黃帝淳化鳥獸蟲蛾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在7月31日的庚子年黃帝文化和黃河文化網絡論壇上,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隆文作了題目為《黃帝淳化蟲蛾與雙槐樹牙雕蠶》的學術演講,將觀眾的視線再次帶回孕育中華文明的起點——鄭州鞏義河洛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