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蠶桑產業經營模式的轉變,蠶桑產業快速地向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湧現了一大批蠶桑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產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蠶業經營主體,蠶桑生產已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標準化種養殖方式轉變。但是,高效益也伴隨高風險,其中家蠶病害是影響蠶繭產量和質量的最大風險。沒有養不死的蠶,也沒有養不好的蠶,充分做好早期病害診斷和防控,將家蠶病害消滅在萌芽期,才有可能收穫優質高產的蠶繭。
(圖 / 寧南農業局)
病毒病根據病毒的種類和寄生部位的不同分為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質型多角體病毒(CPV)、家蠶傳染型軟化病毒(IFV)和濃核病毒(DNV)。
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病病毒粒子呈杆狀,由衣殼、衣殼內的髓核和衣殼外的囊膜構成。本病毒的核衣殼(衣殼+髓核)在細胞核內形成後以兩種形式獲得囊膜,形成兩種類型的病毒體,一種核衣殼通過細胞質膜芽殖釋放到細胞間質中,稱為芽生病毒,一種核衣殼通過在宿主細胞核中獲得囊膜,其囊膜具有脂質雙分子層結構,病毒體被包埋在蛋白質結晶包含體中,稱為多角體源性病毒體。多角體在宿主細胞核內形成多數呈六角形十八面體的多面形,其表面有一層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外被,病毒粒子以單個的形式包埋在包含體中,一個多角體中會有許多單個的病毒體。多角體不溶於乙醇及二甲苯等有機溶劑,對熱、濃酸等均不穩定,易溶於鹼性溶液。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最易感染血細胞、氣管上皮細胞、脂肪組織、真皮細胞及中後部絲腺,並形成多角體。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感染細胞後,在細胞核內形成大量多角體,使細胞核逐漸膨脹,細胞隨後膨大破裂,多角體、病毒、細胞碎片游離於血液中。
(圖 / 魯興萌 馮家新)
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感染的蠶病也稱血液型膿病,各齡蠶均會發生,以5齡中期到老熟前後發生最多,病蠶後期表現為體色乳白,環節腫脹,狂躁爬行,體壁易破,流膿而死。同時,不同時期發表症狀不同,眠前發病表現為體壁發亮的不眠蠶,起蠶發病表現為皮膚多皺的起縮蠶,4-5齡盛食期發病表現為節間膜隆起的高節蠶,上簇前發病表現為環節中間腫脹的膿蠶。
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病毒粒子呈六角形二十面體的球形,有12個頂點,各頂點有一衣粒,每一衣粒又向外伸出一根由4節組成的突起,突起的頂端有一個球狀體,遮蓋著先端的2節。病毒粒子有兩層正二十面體的衣殼,兩層衣殼對應的頂點由一根管狀結構連接,衣殼中心相當於髓核。家蠶質型多角體不溶於水及乙醇、乙醚等有機溶劑,易溶於鹼液。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主要通過食下傳染,在鹼性消化液作用下使多角體溶解,釋放出病毒粒子,通過病毒突起附著在圍食膜上將病毒核酸注入宿主細胞中複製增殖,感染中腸後端的圓筒形細胞質,在細胞質中形成大量的多角體,然後細胞破裂、脫落,多角體、病毒粒子、及細胞碎片散落在腸腔中隨糞便排出,成為蠶座感染的重要來源。
(圖 / 彭正文)
(圖 / 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
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感染中腸後,首先在中腸後端出現乳白色橫紋,隨著病情的發展,中腸乳白色橫紋逐漸向前擴展,直到整個中腸,最後家蠶停止進食,食片減少,腸內空虛,中腸後部出現乳白色腫脹病變,並排出乳白色黏液。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感染的蠶病也稱中腸型膿病,該病毒感染的家蠶表現為病勢緩慢,病程長,食桑和行動不活潑,群體發育顯著不齊,大小相差懸殊;起蠶發病呈體壁多皺的起縮蠶;大蠶發病食欲不振,發育緩慢,行動遲鈍,胸部透明成空頭病,排不規則稀糞或乳白色黏液呈下痢蠶。
家蠶病毒性軟化病病毒粒子呈球狀二十面體,主要經食下進入中腸後,先感染中腸前端的杯形細胞,再漸次向中腸後端擴展。病毒首先通過圍食膜而附於中腸前端的杯形細胞的纖毛層上,將病毒釋放到細胞中,再進入細胞核內進行複製,並釋放到細胞質中,與細胞質中翻譯的病毒蛋白裝配成病毒粒子,此時細胞質肥厚,線粒體減少,最終感染細胞破裂、收縮、退化成球狀,釋放出的病毒散落到腸腔內,又重新感染中腸杯形細胞。家蠶感染軟化病毒後,表現為食桑量減少,蠶體液折光性下降,中腸前端呈空頭現象。
家蠶濃核病毒粒子為無囊膜等軸對稱的球狀粒子,主要經食下通過圍食膜而侵入家蠶中腸的前部和後部圓筒形細胞。病毒粒子將核酸注入宿主細胞內,再侵入細胞核內進行增殖。感染細胞核隨病毒的增殖而膨大,整個細胞核變成濃稠而均一的結構,幾乎完全代替宿主細胞的核物質。宿主細胞質內出現空泡,粗糙內質網出現小泡體或小微管結構以及大量的核蛋白體,線粒體失去皺嵴,內質網等細胞器呈空泡化並退化。病毒通過核膜侵入退化的細胞質內,細胞崩壞,將病毒粒子和細胞碎片釋放到腸腔中。家蠶感染後,表現為群體發育不齊,體色灰黃,食慾不活潑,排連珠狀糞,病蠶腸內空虛,食片極少,充滿黃綠色胃液,胸部乃至全身透明。食桑停止,常爬蠶座四角靜伏不動。
病毒病在各個蠶區的不同季節都有發生,特別是在夏秋期,常因氣候條件惡劣,加上消毒不嚴,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蠶病暴發流行。其次病毒源的存在是發生病毒病的一個先決條件。病原大量潛藏在病蠶屍體、蠶沙、爛繭裡,並擴散汙染到使用過的蠶室及蔟室周圍的地面、牆壁、屋頂、灰塵、蠶具及蠶簇等一切用品和周圍環境。第三,洗滌過蠶具的死水塘、堆放過蠶沙、舊簇具的地方也會有大量病毒存在。尤其是對病蠶、蠶沙、舊簇具等處理不當,將病蠶隨便亂丟或飼餵家禽,蠶沙不按要求發酵滅菌而是隨意堆放、貯存或未經充分堆漚腐熟就直接施入桑園,使用過的簇具未經消毒處理而到處亂放,或直接再次使用等,將使病毒擴散而汙染養蠶環境,成為病毒的重要傳染來源。第四,桑樹害蟲及野外昆蟲的病毒交差感染家蠶。桑樹害蟲及野外昆蟲的糞便、屍體汙染桑葉,通過汙染的桑葉將病原帶入蠶室,經食下感染蠶體而發生病毒病。
家蠶細菌型敗血病常見的有黑胸敗血病(感染黑胸敗血菌)、靈菌敗血病(黏質沙雷桿菌)、青頭敗血病(青頭敗血病菌),這些病原菌廣泛分布在空氣、水源、塵埃、土壤、桑葉、蠶室、蠶具上,病蠶死後,屍體都軟化腐爛。敗血細菌通過蠶體創傷侵入血液中,並迅速在血液中繁殖,並隨著血液循環而遍布體腔,奪取血液中的養分,導致血液變性。同時,又破壞血細胞及脂肪體,使脂肪體游離於血液中而變渾濁。然後細菌即侵入各組織器官,使器官離解液化。細菌性敗血病的表現症狀為:蠶在感染之初,無明顯症狀,約經10至20小時停止食桑,體軀挺伸,接著胸部膨大,少量吐液,排出軟糞或連珠狀糞,最後痙攣側臥而死,不久屍體逐漸軟化變色。其中,黑胸敗血病蠶死後表現為在家蠶胸部背面或腹部1-3環節出現墨綠色屍斑,並很快擴展變黑,最後全身腐爛,流出黑褐色汙液;靈菌敗血病蠶臨死時,胸部膨大,腹節收縮,吐大量胃液,蠶死後表現為在體壁出現褐色小圓斑,隨屍體組織的離解、液化而變成紅色,最後流出紅色汙液;青頭敗血病蠶死後表現為胸部背面出現綠色屍斑,屍斑下出現氣泡,血液呈現灰白色,最後屍體流出惡臭的汙液。
卒倒型細菌病的病源為蘇雲金卒倒桿菌,有營養體、孢子囊及芽孢幾種形態。營養菌體生長到一定時間後,形成孢子囊,其後在孢子囊一端形成芽孢,芽孢形成的同時,在孢子囊的另一端孢衣之外出現結晶的蛋白質顆粒,結累凝集成伴胞晶體,伴胞晶體是含有多種酶類的蛋白結晶,進入蠶體消化道被鹼性消化液溶解並分解成分子量不等的幾種多肽,其分子量越大,毒性越強,對鱗翅目幼蟲有強烈毒性。卒倒桿菌能產生α、β、γ-外毒素和δ-內毒素。α-外毒素是一種磷脂酶,β-外毒素是一種穩定毒素,注射家蠶能引起中毒,添食時毒性較低,γ-外毒素是一種孢外酶,對蠶無毒。δ-內毒素作用於中腸上皮細胞使之失去對滲透性的控制,導致血液和腸道之間的pH梯度縮小,血液pH上升,引起興奮麻痺、鬆弛、崩壞等一系列組織病理變化。家蠶初死時體色不變,腹足後傾或內卷,頭部縮入呈鉤嘴狀,手觸屍體有硬塊,不久胸腹交界處變色,直至全身腐爛變黑。
細菌性腸道病是蠶消化道中存在的一類抗鹼性鏈球菌,它的一部分菌株糞鏈球菌對蠶體有致病性。當蠶體質虛弱,新陳代謝機能下降,生理機能失調,消化液的殺菌作用減弱,使細菌大量增殖,當蠶消化道內細菌數量超過109/mL時,影響蠶的正常生長發育,從而引起細菌性腸道病發生。病蠶表現為食桑減少,空胸,腸內無食片,顯透明狀。皮膚皺皺褶,體表黃褐色,排不正形糞或黑褐色稀糞。尾部縮小,臨死前吐液。
傷口感染和食下感染是細菌病的主要傳染途徑。除了蠶室、蠶具及周圍環境,病蠶、蠶沙、舊簇具潛藏的細菌會引起細菌病的發生外,細菌病感染與養蠶操作技術、飼養溫溼度、桑葉貯藏不當等關係十分密切。蠶座過密,除沙、擴座等操作粗糙,會增加創傷引起細菌病發生。溫溼度影響細菌的繁殖,高溫多溼時,細菌繁殖迅速,容易發病,所以生產上夏秋蠶期高溫季節發病比春蠶期明顯增多。桑樹害蟲糞便中病原細菌汙染桑葉,溼桑葉貯藏不當引起桑葉發熱,細菌在葉面上快速繁殖,通過食下感染蠶體。
根據家蠶3-5齡蠶座中弱小蠶、遲眠蠶、病死蠶的發生率診斷蠶病是否可能發生。在蠶座中發現有弱小蠶、遲眠蠶、病(死)蠶,是蠶病發生和爆發的先兆,應及時淘汰,切斷蠶病的傳播源。研究顯示,一頭感染質型多角體病毒的病蠶的中腸壁細胞裡含有病毒粒子10.4億顆,一晝夜排出的蠶糞裡含有病毒粒子2300萬顆,一頭感染核型多角體病毒的病蠶全身組織含有病毒粒子10億顆。因此,一頭病蠶就可能引起蠶病發生。
根據蠶室內的氣味診斷蠶病是否可能發生。清潔健康的蠶室空氣新鮮,有桑葉和蠶沙的清香味,並伴有蠶兒食桑的沙沙聲;將要發蠶病的蠶室內氣味難聞,有怪味或腐臭味,應及時清理蠶沙,排氣換氣,加大蠶體蠶座的消毒防病力度。
根據天氣狀況診斷蠶病是否可能發生。在飼養過程中,出現雨水多,天氣悶熱潮溼,或氣候突變(如突遇高溫天氣)的情況,易發生蠶病。應開門窗換氣和用排氣扇排氣,保持蠶室通風透氣和乾燥,並加大蠶體蠶座的消毒和添加乾燥材料。桑葉應在早晚或雨後採摘,並經攤晾後使用。
根據當天食桑情況診斷蠶病是否可能發生。如果在各齡蠶的盛食期,尤其是5齡盛食期,發現蠶兒食桑減少,活動遲鈍,或興奮亂爬、吐液,應及時判斷發生了哪種蠶病,並對症添加抗病/防病藥物,預防蠶病爆發。
根據前一個蠶期的發病情況診斷蠶病是否可能發生。如果前一個蠶期,蠶病發生嚴重,就可能因蠶沙處理不當,蠶室、蠶具消毒不嚴而遺留病源,引起當前蠶期爆發蠶病。因此,不但要加強蠶沙的無害化處理和養蠶前後的消毒防病工作,還應在養蠶過程中定期進行蠶室內外消毒和蠶體蠶座的消毒。
一、養蠶前後「三段式」徹底消毒防病。第一段:在上一次養蠶售繭結束後消洗1次。首先將蠶室內外的死蠶爛繭、排水溝清掃乾淨後,用含有效氯2%漂白粉澄清液對蠶室內外、養蠶用具、道路溝渠等進行第一次徹底消毒,不留死角,第二天用清水將蠶室清洗乾淨,關閉蠶室待其陰乾。第二段:在共育蠶進蠶室前7天,再用含有效氯2%漂白粉澄清液對蠶室內外、養蠶用具、道路溝渠進行第二次徹底消毒,第二天用清水將蠶室清洗乾淨,關閉蠶室待其陰乾;第三段:在共育蠶進蠶室前3天第三次用含有效氯2%漂白粉澄清液或其它鹼性消毒藥對蠶室內部、蠶具進行消毒,不再清洗,關閉蠶室,等待共育蠶上蠶臺。
二、共育小蠶、各齡眠起蠶應選擇適熟、新鮮良葉飼養,對共育用桑葉用有效氯0.3%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清洗,晾乾後飼喂,避免小蠶期不感染蠶病。
三、保持蠶座乾燥,蠶體蠶座每天用新鮮石灰(塊灰現用現消化才管用)或防僵粉消毒1-2次。
四、發現有弱小蠶、遲眠蠶、病死蠶,及時淘汰,切斷蠶病的傳播源。各齡入眠時,如青蠶較多應及時提青分批,單獨飼養,並淘汰弱小蠶。
五、在高溫潮溼、高溫悶熱環境條件下,應保持蠶室通風透氣,空氣新鮮。
六、各齡起蠶餉食時及時添食蠶用抗病毒和抗菌藥物預防病毒病、細菌病。如添食蠶用紅黴素、鹽酸環丙沙星等。
七、避免溼桑葉在貯桑室貯存或堆放過久而造成細菌滋生,貯桑室每天清除殘葉,定期用含有效氯2%漂白粉澄清液消毒。
八、加強桑園管理,及時殺滅桑樹害蟲,合理施用肥料,防止偏施氮肥,提高桑葉質量,增強蠶的體質,提高蠶體抗病能力。
九、養蠶中用含有效氯2%漂白粉澄清液或其它鹼性消毒藥定期對蠶室、蠶具、貯桑室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養蠶結束後,及時清理蠶沙,集中處理,對蠶室、蠶具進行徹底消毒待用。
【參考資料】
1、張友洪,周安蓮,青學剛,李文學,陳寶瑞. 四川省家蠶主要病害及其早期預警與防控技術措施[J]. 四川蠶業,2018年01期
2、魯興萌,馮家新. 家蠶血液型膿病(蠶病案例之一).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特種經濟動物科學系,2018年6月
3、廣西寧南蠶業局. 家蠶常見病的防治與識別,2018年9月
4、彭正文. 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BmCPV)與宿主互作機制初探及抗性素材創新研究[D]. 西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重慶,2015年
5、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 廣西蠶區夏季中腸型膿病與濃核病防控,2018年6月
長按二維碼關注xiaoxinxiao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