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豫鄉伊人,今天給大家分享的種植小知識是:猴頭菇發菌期間的雜菌、侵染性病害都有哪些處理措施!
科學防治病蟲害:
(一)發菌期間的雜菌:
1.接入菌種難以萌發,吃料困難 主要原因:菌種退化、老化;基料配方不合理,營養不全面、不均衡,導致菌絲抗性差;基料酸化;培養溫度不適宜等。 處理措施:更換脫毒菌種,並使菌種菌齡保持在40天內,或者完成發菌後7~10天。選用新鮮,無黴變的原輔料,並力求使配方科學、合理,在講究有機營養和營養平衡的基礎上,合理調配碳氮比,並使基料營養全面、均衡。
如基料酸化,發生原因是裝袋時間過長,或裝袋時基料產熱,或是滅菌起始溫度低,可對症下藥予以解決。調整培養溫度在25℃左右,以偏低為佳;尤其夏季發菌不得超過35℃,冬春季節應保持在15℃左右,不能低於5℃。 2.發菌期間發生雜菌,汙染嚴重 主要原因是滅菌不徹底;接種操作不規範;菌種自身攜帶雜菌;培養室雜菌基數較高,且無有效的預防措施等。
處理措施:無論出現任何雜菌的汙染,均應首先將其清理出培養室,進行有效的殺滅處理,不得在培養室內繼續留置,形成汙染源,造成大面積、連續性的汙染,並根據汙染情況,研究分析汙染原因,而後對症下藥進行徹底的處理,以防問題的重複發生。 菌袋中部或料內發生汙染斑點、斑塊,大都是滅菌不徹底引起的,也有個別是塑膠袋被扎破所致,應根據情況予以處理。
汙染點集中在兩頭接種處,大都是接種操作不規範所致汙染,根據對2003年秋季生產調研情況分析,接種環節的汙染率佔總汙染率的60%左右,主要因素:一是滅菌後的冷卻階段,在不具備專用冷卻室的情況下,將料袋隨便堆放,地面不潔、空氣汙濁,使雜菌自扎口處或破袋處進入。一般在菌袋生產中,要求設立相應的冷卻室,並進行有效的消殺處理,比如石灰水噴刷牆面、頂棚及地面,熱料袋進入後,應及時噴灑百病去無蹤溶液或12倍強優戊二醛溶液,使料袋移入過程中帶進的雜菌孢子被殺滅或抑制,以確保下道工序的安全。二是接種箱藥物燻蒸不徹底,規模化生產時,應予配備食用菌接種淨化機。
對菌種的攜帶雜菌問題,也不應很簡單地對待,筆者曾在調研中發現該類問題,並且較為突出。這裡牽涉到一個職業道德、業務素質的問題,同時也體現了引種用種者的技術水平和操作規範的問題。如有的二級種或三級種發生了輕微的汙染,僅僅是米粒或玉米粒大小的斑點狀,在一定條件下,不再繼續擴大,後被食用菌菌絲全部覆蓋,就是菇農朋友形容的「雜菌被菌絲吃掉了」,但是,僅僅是覆蓋而已,雜菌孢子仍繼續存活,菌絲也無法將雜菌「吃掉」,當條件合適時,該雜菌仍會繼續生長和蔓延;
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某些供種者將其作為「合格菌種」甚至「優質菌種」用於出售,結果必然是引種栽培戶因此而發生大面積汙染;當然,也不排除供種者沒有發現該汙染點,或者因為業務技術水平的限制對此沒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 菌種使用環節。如引種時要仔細檢查、詳細諮詢,接種操作時,必須要在接種前將菌種用75%酒精進行表面擦拭,然後才能進行接種操作,這是起碼的,也是接種操作的基本要求。培養室雜菌基數較高的問題,許多菇農對此並不能從根本上認識,這其中至少有兩個問題:一是受環境影響,比如緊靠倉庫、廁所、草堆、垃圾、雞舍、糞堆等;二是沒有接受系統的技術培訓。
有條件的菇農可做一個有趣的試驗:製作PDA培養基,分裝20個培養皿,分別放於培養室的四角及門口、窗口,按頂部、地面、中間三層放置,打開皿蓋後15分鐘,重新蓋好培養皿,收集起來,置於30~35℃條件下培養,24小時後開始觀察培養皿內的雜菌菌落,區分開細菌、真菌,並進行計數,做好記錄。然後按上述再製作部分培養皿,放入接種箱,或按操作程序打開接種淨化機,同樣放置15分鐘後取出培養,24小時後進行觀察並記錄菌落數量。
兩相比較即可清楚,培養室的雜菌基數很高,一般將是接種箱或接種淨化機的控制範圍下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由此,試驗者可在思想上建立一個觀點,即,培養室的雜菌較多,應該經常予以消殺處理。 一般殺菌措施為:除正常的清潔、打掃、擦拭用藥外,菌袋進入培養室後,每5天左右噴灑一次百病傻或賽百09溶液是非常有必要的,噴灑目標為頂、牆、空間,尤其門窗處、進出口更是用藥重點。
(二)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主要表現為幼蕾死亡,幼菇發黃、死亡等。主要原因:菌種未經脫毒處理,或者儘管引進脫毒菌種後,轉接過程又感染病毒或病菌;覆土材料未經殺菌處理;環境、氣候不適宜,病害預防工作不到位等。 處理措施:使用未經脫毒的菌種進行栽培生產,發生病害的概率較高,如果採用脫毒菌種,則發病概率要小得多。
實驗證明,脫毒菌種的抗逆性、抗病性較高,較之普通菌種發病率一般可下降63%以上;但是當引進脫毒菌種尤其引進F0級原始菌種後,尚需轉擴F1級及F2級母種,繼之再轉接原種、栽培種直至栽培播種,期間要經多次轉接擴大,如果生產環境以及某些生產環節操作規程不規範,則有重新感染病毒病菌的可能,從而導致出菇期間發生病害。
病害的預防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每隔5天左右噴灑一遍殺菌藥物,對預防和控制病害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如遇2003年及2006年夏秋季節部分地區類似的高溫、多雨、高溼氣候,溼度居高不下,病害的發生將會更加嚴重,所以,更可顯示出預防工作的實用效果來。其中主要預防措施包括:清理衛生,保持潔淨,儘量降低溼度,保持適當通風,每5天噴灑一次百病傻或賽百09溶液等。
一旦發現有病害發生,則應立即清理病菇,將病菇表面覆土或基料清除1釐米深度後,塗刷200倍賽百09溶液,連續兩遍,以防病害形成蔓延,加劇危害。 病害發生後,無論真菌性病害,還是細菌性病害,均應清除病菇及其原基,並順便破壞其料面,然後根據病害嚴重程度兌制不同濃度的賽百09溶液,對病區進行噴灑或塗刷,隨後加強通風措施,待新料面重新長出菌絲,並有微黃色液滴出現時,重複前述出菇管理即可。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咱們下期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