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桃樹常見病害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措施,讓病害遠離。
隨著目前農業的不斷發展,各個區域都開始發展除傳統農產品之外的其他作物。由於我國區域特徵的差異性,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氣候環境,而不同的氣候環境則能夠適合不同的作物生長。
我國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地處於運城盆地,最高海拔820m,最低360m,該縣總面積為1339餘平方公裡,地勢呈現東北——西南向傾斜,為亞熱帶季風氣候。臨猗縣年均溫度在14.3攝氏度左右,降水量約844mm,在桃樹種植方面有著顯著優勢。本文主要針對山西省臨猗桃樹種植過程中的常見病害進行分析,並重點針對其病害的發生規律及防治策略展開論述。
一、桃樹常見病害及發生規律
1、桃褐腐病。
桃褐腐病是桃樹生長過程中發生較為普遍也較為嚴重的病害之一,若桃樹患上褐腐病,那麼不但會導致果實的病變,而且其桃葉和花、枝幹等都有可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褐腐病在桃樹生長的各個環節都可能會出現,特別是在桃子即將成熟時機率最大,褐腐病會使桃子表面產生大量的褐色斑點,若患病後遭遇高溫和雨水,那麼表面斑點將會迅速蔓延,短短幾天便能讓桃子整個表面全部發褐且腐爛。同時,桃子發病部位還會生成圓環狀的灰黑黴變現象,逐漸變為僵果,或是掉落在地,褐腐病菌會依附在患病桃子中過冬。
褐腐病也會使桃花產生病變,自花蕊及花瓣尖會產生灰褐色的斑點,逐漸向桃花全身蔓延,蔓延全部後則會使花朵整體枯萎。褐腐病不僅僅針對果實和桃花造成影響,在上述兩部發生病變後,病菌還會繼續擴散至桃枝,在樹梢中向枝幹擴散,出現圓形的潰瘍點,之後桃樹枝則會流出膠狀汁液,若病害較為嚴重,那麼患病樹枝則會出現整條樹枝枯萎壞死的情況,若經歷高溫和雨水,患病樹枝也會出現灰黑色黴變現象。
通常情況下,褐腐病的病害規律如下所述:首先,褐腐病的產生是受桃樹生長條件的影響。根據城固縣氣候條件來看,桃樹結果初期,通常會正好趕上雨季或雨季將至,而這時,一些低洼地帶的桃樹便會產生褐腐病菌,溫暖潮溼的環境最適宜細菌的生長和繁衍,所以在這時也是褐腐病菌的高發時節;其次,果實成熟期間,因為桃樹枝繁葉茂,通風和透光性都會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這種條件下容易產生一些害蟲,而部分害蟲也是病菌傳染的主要媒介,所以也相當於為褐腐病菌多提供了一個傳播途徑;最後,桃樹品種的影響。通常情況下,越是味美汁甜的桃樹種,病害發生率就越高,這可能與抗病性相對較低有關。
2、病菌性穿孔病
病菌性穿孔病在多個桃樹種植區域中多有發現,主要針對桃樹的花和葉產生不利影響。當患病菌性穿孔病時,會在葉子上出現外有淺黃色的斑圈,之後圓斑逐漸擴散,產生形狀不定的褐色斑點。之後隨著褐色斑點中病變葉體的脫落,形成一個個圓形孔。若病菌擴散到樹枝,會從桃樹皮中滲入,同時在滲入點出現淺褐色斑點,斑點也會持續擴散,導致滲入部位的下凹和大面積病斑。當果實感染病菌時,便會產生潰瘍斑,中間會下凹些許,隨著病菌的擴散也會導致果實的腐爛。
若環境溫暖潮溼,那麼病斑中還會伴隨著黃色液體的分泌,嚴重時會產生較大區域的裂斑。針對桃樹病菌性穿孔病的發病規律而言,溫度越高其活躍性越強,所以夏季也是病菌性穿孔病的高發季節。除此之外,在桃樹種植過程中,若是種植管理不當也會導致病菌性穿孔病的產生,比如施肥以及排水等方面管理不到位,都可能會導致病菌的產生。
3、桃縮葉病。
在產生桃縮葉病後,桃葉會出現腫大以及皺縮等現象,通常情況下會變為黃綠或淺紅色,發病位置還會產生白色的霜狀物。桃縮葉病通常會發生在桃葉表面,而且也會對桃枝產生病變,病情嚴重時出現桃樹枝幹壞死的現象。
針對桃縮葉病的發病規律而言,桃縮葉病菌會依存在桃樹芽鱗中,並在芽鱗中呆上一整個夏天或冬天,等到春季桃樹發芽,芽鱗打開時,桃縮葉病菌便會感染在桃葉中,導致桃葉的皺縮和腫大,以及在葉子表面產生白色霜狀物。桃縮葉病的傳染和蔓延性相對較差,不過在春季氣溫逐漸回升,以及降水逐漸增多時,較為容易患病。
二、桃樹常見病害的綜合防治策略
1、褐腐病的防治。
最主要的便是提高桃樹種植的管理,在冬天時需要針對桃樹種植園進行及時的清掃,重點清理掉一些病變的樹枝以及果實等,進行焚燒,避免其中依存的褐腐病菌在來年開春的繁殖與蔓延。針對桃樹進行修剪,並且可以施以適量的磷鉀肥,提高桃樹的免疫力。同時還需要做好防蟲措施,避免蟲害多發攜帶病菌所導致的大範圍病害現象,並且在上述所有工作中都必須要規避對於桃樹的機械損傷和人為傷害。
在針對褐腐病進行藥物治療時,也需要合理安排好噴灑的時間,初次噴灑最好在桃樹發芽初期,利用 5.Be石硫合劑進行噴灑,而自第2次及其之後則可以利用600倍65%可溼性代森鋅粉劑以及1000倍的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和0.3.Be石硫合劑來進行治療。第2次需要間隔10天,第3次也是,在第3次藥物噴灑完畢後,則可以進行持續性觀察,若效果不明顯則需要間隔10日開展第4次藥物噴灑,在果實成熟前進行最後一次藥物噴灑,保證噴灑後30日左右採果即可。
2、病菌性穿孔病的防治。
針對桃樹枝要進行定期修剪,保證枝葉的透光性和通風性,同時還要清理患病樹枝,避免病菌的擴散,對於患病的樹枝、葉、果實等都要進行統一焚燒處理。除此之外,需要施以混合有機肥來幫助桃樹健康成長,提高抗病力。當病菌性穿孔病發生較為嚴重時,若是處於發芽期,可以利用波樂多液或是3.Be石硫合劑進行治療,若是生長至桃葉完全展開,那麼則可以噴灑 0.3.Be石硫合劑來進行防治。
3、桃縮葉病的防治。
為了能夠有效降低桃縮葉病的發生概率,需要在桃樹處於發芽期前就利用5.Be石硫合劑來進行預防,提高桃樹的抗病害能力,並且規避其他病害和蟲害的產生。當桃樹抽芽後,則可以利用3.Be石硫合劑來防治,能夠有效抑制桃縮葉病的產生。當桃樹冬眠結束後,需要不斷留意桃樹的長勢,若桃樹出現病變,就需要立刻進行剪除,避免進一步感染。
綜上所述,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桃樹種植的發展也越來越迅速,而現代化的農業管理技術也為桃樹種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生長環境。在開展桃樹病害防治時,需要儘早發現。儘早剷除,做好種植管理,才能夠進一步保證桃樹種植的高質高產。
三、桃樹蚜蟲的防治方法
1、加強果園管理:結合春季修剪,剪除被害枝梢,集中燒毀。
2、合理配套栽培:在桃園行間或附近不宜種植菸草、白菜等作物,以減少蚜蟲的夏季繁殖場所。
3、 保護天敵:瓢蟲、食蚜蠅、草青蛉、寄生蜂是蚜蟲的天敵,應儘量少噴廣譜性農藥,並且避免在天敵多時噴藥。
4、藥劑塗抹:用毛刷在主於周圍塗6 cm 寬的殺蟲劑藥環,然後用紙或塑料布包好,藥效期15天左右。
5、噴灑農藥:春季卵孵化後,桃樹露紅時、落花後,單用或復配交替噴灑高效氯氰菊酯、吡蟲啉、啶蟲脒、螺蟲乙酯。對桃粉蚜可在藥液中加入洗衣粉液,增加粘著力,去除蟲體上的蠟粉。
6、黃色誘殺:桃蚜有趨黃性,可懸掛黃板或給枝幹塗上黃油、機油誘集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