蚧殼蟲發生規律和防治措施
蚧蟲類屬同翅目蚧總科。又稱蚧殼蟲。體小型或微小型。雌成蟲無翅,頭胸完全癒合而不能分辯,體被蠟質粉末或蠟塊,或有特殊的介殼,無翅,觸角、眼、足除極少數外全部退化,無產卵器。雄蟲只有一對前翅,後翅退化成平衡棒,跗節1節。
(一)種類、分布及為害
為害園林植物的蚧蟲主要有日本龜蠟蚧、紅蠟蚧、仙人掌白盾蚧、白蠟蟲、紫薇絨蚧、吹綿蚧、矢尖盾蚧、糠片盾蚧、日本松幹蚧等。以日本龜蠟蚧為例:
日本龜蠟蚧 分布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地。為害茶、山茶、桑、棗、柿、柑桔、無花果、芒果、蘋果、梨、山楂、桃、杏、李、櫻桃、梅、石榴、慄等100多種植物。若蟲和雌成蟲刺吸枝、葉汁液,排洩蜜露常誘致煤汙病發生,削弱樹勢重者枝條枯死。
(二)形態特徵
日本龜蠟蚧:成蟲 雌體背有較厚的白蠟殼,呈橢圓形,長4~5mm,背面隆起似半 球形,中央隆起較高,表面具龜甲狀凹紋,邊緣蠟層厚且彎卷由8塊組成。雄體長1~1.4mm,淡紅至紫紅色,眼黑色,觸角絲狀,翅1對白色透明,具2條粗脈,足細小。
卵 橢圓形,長0.2~0.3mm,初淡橙黃後紫紅色。
若蟲初孵若蟲體長約0.4mm,橢圓形扁平,淡紅褐色,觸角和足發達,灰白色,腹未有l對長毛。固定1天後開始泌蠟絲,7~10天形成蠟殼,周邊有12~15個蠟角。後期蠟殼加厚雌雄形態分化,雌若蟲與雌成蟲相似,雄蠟殼長橢圓形,周圍有13個蠟角似星芒狀。
雄蛹 梭形,長約1mm,棕色。
(三)發生規律
日本龜蠟蚧1年發生l代,以受精雌蟲主要在1~2年生枝上越冬。翌春寄主發芽時開始為害,蟲體迅速膨大,成熟後產卵於腹下。產卵盛期5月中旬。每雌產卵千餘粒,多者3000粒。卵期10~24天。初孵若蟲多爬到嫩枝、葉柄、葉面上固著取食,8月初雌雄開始性分化,8月中旬至9月為雄化蛹期,羽化期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雄成蟲壽命1~5天,交配後即死亡,雌蟲陸續由葉轉到枝上固著為害。天敵有瓢蟲、草蛉、寄生蜂等。
(四)常見其它蚧類害蟲
常見其它蚧類害蟲的發生概況
(五)綜合防治措施
1.加強檢疫。日本松幹蚧屬於檢疫對象,要做好苗木、接穗、砧木檢疫工作。
2.人工防治。結合花木管護,剪除蟲枝或刷除蟲體,可以減輕蚧蟲的為害。
3.保護引放天敵。
4.藥劑防治。
(1)落葉後至發芽前噴含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
(2)初孵若蟲分散轉移期藥劑防治,可用1~1.5°Be石硫合劑;卵囊盛期可用快彪+透翠200~300倍液噴灑。發生嚴重的地區用蚧殼蟲套餐或禾林道蚧清噴霧2次,間隔7天,效果較好。
(3)對日本松幹蚧疫區或疫情發生區的苗木、松原木、小徑材、薪材、新鮮球果等外調時必須進行剝皮或採用溴甲烷燻蒸處理,用藥量20~30g/m3,燻蒸24小時,處理合格後方可調運。以上內容圖片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