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侵染棗樹的葉子、棗吊、新生棗頭、花蕾等部位。
發病規律:低溫、高溼,刺吸式害蟲為害,擦傷、機械損傷等,都能成為侵染點。
為害症狀:棗頭(尤其是大樹換頭後的新生棗頭)向一邊彎曲,之後彎曲處的外側開裂;棗吊縱向開裂,甚至斷裂;花蕾停止發育甚至落蕾;葉片發病時,葉尖出現水漬狀,然後逐漸焦枯。
防治措施:首先要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和生物肥,培肥地力,減少化肥用量,杜絕尿素施入;其次,適時適量澆水,避開病菌侵染期澆水,特別乾旱必須澆水時應小水澆灌,就能減少病菌侵染和危害;藥物防治,在生長季發病前,用挫星2000倍+春雷黴素800倍(或桂果800倍 )進行預防,而對已發病的棗園則要加大劑量,用挫星1500倍+春雷黴素600倍進行細緻噴霧。
多發生在連年開甲、樹勢弱的樹上發病嚴重。
發病規律:春雨早且多的年份發病重,夏季高溫多雨,整體密蔽,樹勢相對較弱的棗園發生重。
為害症狀:該病主要為害葉片。初期葉面現灰褐色小斑點,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後期隨著病斑擴大,中央變成灰白色,嚴重的會導致葉片黃化早落。
防治措施: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樹勢,合理修剪,促使樹冠通風透光。藥物防治,可用挫星2000倍或奇星BT1500倍或芬亮2000~3000倍,結合葉面噴中微量元素進行防治。
俗稱「公棗病」、「掃帚病」,屬病毒或類菌原體病害,沒有特效治療方案。
發生規律:主要由葉蟬等刺吸口器昆蟲傳播,發病初期,個別主枝上的新棗頭或萌櫱開始抽生黃化的叢生枝,由局部擴展到全株,靠近側柏和小麥、玉米間作的棗園感染棗瘋病的機會多。一般多在7月份發病。
為害症狀:主要表現為葉片變小變黃,或呈不規則的塊狀黃綠斑,新生枝叢生纖細,花葉凸凹不平,花柄伸長,花器退化,花萼 、花瓣、雄蕊均變成小葉,雌蕊長成小枝,病枝不結果,其他健壯枝雖結果,但果實畸形,凸凹不平,色澤不一致,果肉鬆軟糖分低,不能食用。
防治措施:對發生病變的樹連根挖起(一定要挖淨 ),樹坑用生石灰消毒半月左右後再重新栽植。將挖出的病樹清出棗園燒掉,使用的工具也要消毒。
又名夜飛象,小臭蟲、破頭瘋,為害棗等多種樹木及作物,屬傳播病毒昆蟲的一種,常導致防治不力的棗園絕產。
形體特徵:成蟲體長約5毫米,綠色,寬2.2毫米,觸角和足為褐色,前翅基部革質,端部為膜質,半透明,幼蟲體淺綠色,有黑色細毛,翅端呈墨綠色。
發生規律:該蟲每年發生5代,以卵在棗股、剪鋸口裂縫,尤其是抹芽留下的殘樁和雜草殘體及淺層土壤中越冬,翌年3~4月份當氣溫平均達10℃以上、相對溼度達60%以上時開始孵化,第一代初期為4月上中旬,4月下旬為盛期;第二代5月下旬~6月上旬(這兩代為害是最嚴重的)。每次降雨後3天左右,白天溫度高、夜間涼爽,溼度大時,是該蟲的爆發期。成蟲飛翔力較強,白天潛伏,夜間活動取食,受驚時速遷,故不易被發現。
為害症狀:綠盲蝽以成蟲和若蟲刺吸棗樹的幼芽、嫩葉、花蕾及幼果的汁液,被害葉芽先呈現失綠斑點,隨著葉片的伸展,小點逐漸變成不規律的孔洞。花蕾受害後停止發育,枯死脫落;幼果受害後,有的出現黑色壞死斑,有的出現隆起的小皰,果肉組織壞死,有的則造成落果。
防治措施:清雜草、刮老皮、消滅越冬卵;在若蟲初期適時噴藥,萌芽至展葉期用綿芽絕殺1000倍+殲蚜2000倍或者用蝽龜薊馬亡1500~2000倍,4月中旬以後用暴斬2000~3000倍+殲蚜2000倍、功高蓋世2500倍+穩獵1500~2000倍。進入花期後則改用微乳劑或水乳劑進行防治。
俗稱棗葉蛆,棗芽蛆,分布於全國各大棗產區。
體型特徵:成蟲形似蚊子,橙紅或灰黑色,雌蟲體長1.4~2毫米,細長,腹部大;雄蟲略小,灰黃色,卵近圓錐形,半透明。幼蟲為蛆狀,乳白色,無足。
發生規律及危害:一年發生5~8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內結繭越冬,第二年4月上中旬成蟲羽化,產卵於剛萌發的嫩芽上。初受害嫩葉捲曲呈紅褐色,最後枯死脫落。二代以後的棗癭蚊除繼續為害嫩葉外,有的還為害花蕾和幼果。
防治措施:幼齡棗園在成蟲羽化前用蝽龜薊馬亡500倍噴灑樹冠下地面,發現樹上開始為害後,花前用1%藍牒1500倍,花期開始用3%猛劫2500~3000倍或5.7%一手遮天4000倍防治。
別稱黃尾毒蛾,黃尾白毒蛾、桑白毒蛾、桑毛蟲、桑褐斑毒蛾、棕尾毒蛾、盜毒蛾等。在我國分布很普遍,危害蘋果、梨、桃、山楂、棗等多種植物。
形體特徵:成蟲體白色,長12~18毫米,卵塊土黃色,上覆絨毛。幼蟲體長26~40毫米,頭黑褐色,體背面有一橙色帶,胸背面生褐色瘤,體背面各節有毛束的黑色瘤突和紅色瘤突。繭為褐色橢圓形,長13~18毫米。
發生規律及為害:一年發生2~3代,以低齡幼蟲在枝幹裂縫、老翹皮、枯枝內等處作繭越冬,第二年春季棗芽萌動,越冬幼蟲就出蟄上樹為害嫩芽和嫩葉。
防治方法:棗樹萌芽期用蝽龜薊馬亡1500倍或奪斬2500倍,花期開始用暴斬2000~3000倍,或功高蓋世2500倍等防治。
蘋果紅蜘蛛別名蘋果全爪蟎、蘋果短腿紅蜘蛛。在我國分布很廣,主要為害蘋果、梨、桃,近幾年開始上棗樹為害。
形態特徵:雌成蟎體長約0.45毫米,體圓形、紅色;雄蟎體長0.3毫米,橘紅色,卵為蔥頭形。
生活習性:每年發生7~9代左右,以卵越冬,越冬卵大多產在一、二年生細枝的芽鱗痕上。第二年日平均氣溫12℃以上開始孵化,氣溫達到15℃左右時進入孵化盛期,第一代比較整齊集中,以後世代重疊。幼蟎、雄蟎多在葉背取食活動,雌蟎多在葉面活動。
為害症狀:全爪蟎主要為害嫩芽和葉片,以芽、葉汁液為食,葉片受害初期出現失綠小斑點,以後許多斑點連成斑塊,在葉片上有很多蟎蛻,受害嚴重的葉片逐漸變灰白而枯焦,最後提前脫落。
防治措施:原則上以預防為主,一般用1.8%阿榜3000倍~4000倍就可以,尤其在5月份以後天氣乾旱,每次打藥都要配上阿榜。對已發生了全爪蟎的棗園,用唑蟎酯3000倍或襲珠1500倍噴殺,如果比較嚴重,可把唑蟎酯3500倍與襲珠1500~2000倍混合使用。
奇星公司專家團講師 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