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病害防控崗、江蘇省植物病理學會、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擊肺炎疫情期間(春季)蔬菜病害防治技術要點】
大蒜是我國重要的特色蔬菜作物,年栽種面積1200萬畝(江蘇面積150萬畝),面積、產量均位列世界第一。
近年來大蒜病害呈頻發普發態勢,給生產上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其中6種病害表現比較突出,以下分別介紹。
一、 大蒜葉枯病
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和花梗
葉片:多從下部老葉尖端開始發病。發病初期病斑呈水漬狀,葉色逐漸減褪,葉面出現灰白色稍凹陷的圓形斑點。病斑擴大後變為灰黃色至灰褐色,空氣溼度大時為紫黑色,病斑表面密生黑褐色黴狀物。病斑形狀不整齊,有梭形和橢圓形。病斑大小不一,小的直徑僅5-6毫米,大的可擴展到整個葉片。發病部位由下部葉片向上部葉片擴展蔓延。花梗:受害易從病部折斷,最後病部散生許多黑色小粒點。發病嚴重時,植株生長勢弱,地上部矮黃萎縮甚至提早枯死,遲抽薹或不抽薹,蒜頭和蒜薹產量降低,外觀品質大大降低。
致病病原
病原菌無性世代為匐柄黴屬(Stemphylium spp),有性世代為枯葉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 sp.),屬子囊菌亞門。
發生規律
病原主要以菌絲或子囊殼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氣溫回升後引起初侵染和進行再侵染。該菌系弱寄生菌,常伴隨霜黴病或紫斑病混合發生。
防控要點
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磷、鉀肥,雨後及時排水,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
合理輪作:與非百合科蔬菜輪作2年以上;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推薦使用以下藥劑進行防治;
氟啶胺+苯醚甲環唑(有效用量10g+15g/畝)兌水25kg/畝,均勻噴霧防治,視病情間隔10~14天噴1次。
咪鮮胺(有效用量15g/畝)兌水25kg/畝,均勻噴霧防治,視病情間隔10~14天噴1次
二、 大蒜紫斑病
危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和花梗,貯藏期為害鱗莖。
田間發病:多開始於葉尖或花梗中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點,中央微紫色,擴大後病斑呈紡錘形或橢圓形,黃褐色甚至紫色,病斑多具有同心輪紋,溼度大時,病部長出黑色黴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時病斑逐漸擴大,致全葉枯黃。南方苗高10-15cm開始發病,生育後期為害最甚,北方主要在生長後期發病。
貯藏期染病:鱗莖頸部變為深黃色或黃褐色軟腐。
致病病原
病原菌為香蔥鏈格孢(Alternaria porr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1)形態: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單生或束生,大小(30~100)微米×(4~9)微米;分生孢子長棍棒狀,褐色,大小(60~130)微米×(15~20)微米。(2)特性:分生孢子發芽適溫24~27℃,病菌生育適溫6~34℃。
發生規律
病原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植株病殘體上於土壤中越冬,為翌春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藉助氣流雨水在田間傳播蔓延。
溫暖多溼、連陰雨、植株生長衰弱、連作田和低畦地易發病。
防控要點
加強田間管理:選擇地勢高、通風、排水都良好的地塊栽培;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磷、鉀肥,雨後及時排水;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
合理輪作:與非百合科蔬菜輪作2年以上。
種瓣處理:播種前用40~45℃溫水浸泡90分鐘。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推薦使用以下藥劑進行防治:
氟啶胺+苯醚甲環唑(有效用量10g+15g/畝)兌水25kg/畝,均勻噴霧防治,視病情間隔10~14天噴1次。
咪鮮胺(有效用量15g/畝)兌水25kg/畝,均勻噴霧防治,視病情間隔10~14天噴1次。
三、 大蒜根腐病
危害症狀
主要為害根莖,貯藏期為害鱗莖。
田間發病:植株矮小,葉子變黃;根系發黃腐爛,蒜頭小,嚴重時整個植株死亡。
致病病原
病原菌為尖刀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和茄鐮孢菌(Fusarium solani)混合種群。
病菌以厚垣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水等方式傳播,從傷口侵入,在病株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
施肥不當或氮肥過多、土壤過溼及生長後期遇高溫多雨易發病,大水漫灌、田間積水或低洼地塊發病重。
藥劑防治:根腐病為土傳病害,發病後用藥效果差。故推薦種子處理防治。使用嘧菌酯有效用量2.4克/100千克種子,每畝按以上製劑量兌水15千克種子均勻拌種,進行種子處理防治。
四、 大蒜白腐病
病原菌為Sclerotium cepivorum(白腐小核菌),屬半知菌類真菌。
病菌在寄主地下或地面處的小菌核,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直接從根部或近地面處侵入,引起蔥、蒜、韭菜等百合科蔬菜發病,病部又產生菌絲,菌絲糾集在一起形成褐色組織緊密的小菌核。
環境:在高溫季節溼度不大的條件下,擴展緩慢。當氣溫低於20℃,溼度大持續時間長,易流行。
栽培:早春生長瘦弱的蒜苗田易發病,進入雨季後病勢擴展迅速。
農業防治:實行輪作3~4年以上,或與水田輪作,切忌連作;早春追肥提苗,以增強蒜株抗病力;發現病株及時挖除,最好掌握在形成菌核前進行。
藥劑防治:
播種前用蒜重的0.5%~1%的5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拌種處理,給蒜拌種時應嚴格控制藥量,藥量過大會抑制大蒜根的萌發和生長。
發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灌淋根莖。或噴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每隔10天灌1次,連續1~2次。
五、 大蒜銹病
主要為害葉片和假莖。病部初為橢圓形褪綠斑,後在表皮下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稍凸起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後散出橙黃色粉狀物,即夏孢子;病斑周圍有黃色暈圈,發病嚴重時,病斑連片致全葉黃枯,植株提前枯死。後期在未破裂的夏孢子堆上產出表皮不破裂的黑色冬孢子堆。
病原菌為Puccinia allii,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大蒜鏽菌不但侵染大蒜, 還可侵染大蔥和洋蔥等蔥屬植物。當大蒜收穫後,病菌在大蔥上危害並越夏, 秋季蒜苗出土後, 又繼續侵染危害蒜苗。入冬後, 病菌以夏孢子或菌絲體在留種大蔥和蒜苗上越冬, 翌年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開始再次侵染, 構成周年循環。
農業措施:栽培抗病品種;實行輪作;選擇地勢高、通風、排水都良好的地塊栽培;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磷、鉀肥,雨後及時排水,增加植株長勢;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
藥劑防治:在春秋季,特別是在遇到連續陰雨2~3天,就要及時檢查銹病的發生情況,如果發現葉上有褐綠斑點就要立即打藥,推薦:30%苯醚甲·丙環乳油3000倍液,或10%多抗黴素B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20%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
六、 大蒜病毒病
大蒜上病毒病導致的症狀比較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葉片上沿著葉脈方向形成褪綠的條斑或者斑塊,導致葉片失綠、變黃;一類主要表現為畸形和矮縮,病株葉片生長異常,表現扭曲或增生等症狀,植株矮小。發病重的植株常伴隨植株明顯矮化,不能抽薹或者蒜薹上具有明顯的褪綠斑塊;鱗莖球較小、蒜瓣及鬚根減少,嚴重時蒜瓣僵硬。
目前有報導可以侵染危害大蒜的病毒至少有36種,主要分布在馬鈴薯Y病毒屬(如洋蔥黃矮病毒、韭蔥黃條病毒等)、蔥屬X病毒屬(如大蒜A病毒、大蒜X病毒等)、香石竹病毒屬(如大蒜普通潛隱病毒等)等幾個屬。
初侵染源:主要來自蒜種,播種帶毒鱗莖,出苗後即發病。
傳播擴散:田間主要通過介體(蚜蟲、薊馬等)進行傳播,有些病毒亦可通過汁液摩擦傳播。
發病因素:管理條件差,介體昆蟲發生量大,與其他蔥屬植物連作或鄰作發病重,易發病。
選用無毒種苗:嚴格選種,選不帶毒的蒜種,不在發病地留種,最好採用脫毒大蒜生產種;
加強田間管理:加強水肥管理,防治早衰,提高大蒜的抗病能力;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以減少病害傳播。
合理輪作:實行輪作換茬,避免與大蒜及其他蔥類作物連作;
控制傳播介體,切斷傳播途徑:消滅傳毒媒介昆蟲,防治病毒的重複感染。
藥劑防治:蚜蟲可選用吡蚜酮、啶蟲脒、吡蟲啉等藥劑;薊馬可選用多殺黴素、吡蟲啉、噻蟲嗪、蟲蟎腈、唑蟲醯胺等藥劑。
其它措施參照具體介體的特性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