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藥菌防控的「術、法、道」

2020-12-08 丁香園

——山東省第三屆多重耐藥菌感控「天御千菌」論壇報導

2017 年 4 月 22 日,由青島市醫學會主辦,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承辦的「山東省第三屆多重耐藥菌感控「天御千菌」論壇在青島市召開。

本次會議邀請了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孫運波教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吳大瑋教授、解放軍第 309 醫院 SICU 科主任馬朋林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朱雪鳳教授、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神經重症醫學科主任方巍等全國及山東省重症醫學和感染領域的知名專家進行專題講座,並通過「術、法、道」三個層次來介紹多重耐藥菌感染診治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成果以及面臨的新挑戰等,為臨床感染性疾病的診治策略提供更有力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凡學問者,皆有術法道三大層次。作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嚴峻挑戰,多重耐藥菌防控工作更是如此。

臨床醫生如何綜合運用檢驗、影像、抗生素等「武器」來遏制多重耐藥菌,挽救患者生命是多重耐藥菌防控的「術」;在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努力下,制定並推廣用來規範、指導臨床多重耐藥菌診治的相關指南共識,這是多重耐藥菌防控的「法」;而研究細菌與人體的宿主關係,探求細菌在人體裡繁殖、共存和平衡的規律,這就是多重耐藥菌防控的「道」。

御菌之「道」:細菌感染、免疫應答與抗菌治療的相互關係

馬朋林教授首先做了題為「Host responses to G+ bacteria infection 」 的主題報告。自 1940 年代以來, 使用抗菌療法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提高了個人的壽命和質量。不幸的是,我們正面臨一個抗菌藥物受到多重耐藥性細菌威脅的時代。

一項研究顯示,從全球 75 個國家 1265 所醫院收集 13796 名 ICU 患者的數據顯示,51.4% 的患者存在感染,陽性結果的細菌培養鑑定中,46.8% 的為 G+菌。而在國內,MRSA 的國內分離率平均為 35.8%。如此高的檢出率,讓我們不得不深入思考宿主、細菌和藥物之間的關係。

許多抗菌藥物由於細菌耐藥問題而面臨失效,人們強烈建議利用這些藥物與免疫應答之間的協同作用來治療細菌感染。馬朋林教授強調:「抗生素使用的技巧並不是臨床醫生追求的終極目標,我們的目標是包括抗生素在內的一系列措施來把致病微生物清除, 也只有在機體免疫反應的調節下,抗生素才能更好發揮清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主持人王海波教授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他在報告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結果和數學模型來形象地展示宿主免疫反應、細菌動態繁殖和炎症損傷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並結合自身臨床經驗體會強調了宿主反應在控制 MRSA 感染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這值得我們臨床醫生深入研究、思考和學習。」

吳大瑋教授作了「抗菌藥物與侵襲性念珠菌感染:是否相關」的學術報告。他從侵襲性念珠菌病流行病學、侵襲性念珠菌病的來源和危險因素,抗菌藥物應用於真菌定植、念珠菌病發病機制、定植與真菌感染關係等方面深入淺出地剖析了這個熱門話題。

念珠菌感染是 ICU 患者中最常見的真菌感染,由於侵襲性念珠菌感染診斷比較困難,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ICU 感染流行病學全球調查顯示,ICU 患者總感染率為 51%,陽性菌株中真菌佔 19%,其中念珠菌感染高達 88%,為 ICU 真菌感染的主要菌屬。

侵襲性念珠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手術、使用廣譜抗生素、血液透析、腸道營養、機械通氣、免疫抑制治療等。其中,念珠菌定植是念珠菌感染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

腸道正常菌群的站位保護和定植抵抗作用使得腸道成為人體的重要免疫屏障。動物模型顯示,炎症促進念珠菌的定植,而念珠菌定植又進一步促進炎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也使得腸道成念珠菌感染、播散的中心器官, 定植菌上移至小腸,外移致腹腔感染、MODS 等。特別是對於非手術危重患者,腸道屏障的破壞,光譜抗生素的選擇性壓力是侵襲性念珠菌病的主要風險因素。

總的來說,抗菌藥物與侵襲性念珠菌感染是相關的,這提醒我們在臨床進行抗真菌治療時避免長期、大量、廣譜抗生素用藥,要結合指南推薦和臨床經驗進行針對性的規範抗真菌治療。主持人邢金燕教授點評道:「真菌、細菌和人體的關係,就像中美日朝韓等國際形勢,如果突然有個外來的力量打破現有平衡以後就會造成感染,我們的腸道免疫功能就會鴨綠江一樣變成非常重要的防禦屏障。」

御菌之「法」:《亞洲 MRSA 院內獲得性肺炎診療共識》

孫運波副院長為大家詳細解讀了《亞洲 MRSA 院內獲得性肺炎診療共識》的重要亮點。亞洲 MRSA 院內獲得性肺炎的流行病學現狀不容樂觀,MRSA 感染佔亞洲院內肺炎的 13% 左右,且在不斷增高,亞洲地區 ICU 中 MRSA 定植率居高不下,引起繼發感染,使得治療難度大大增加。

萬古黴素的大量應用導致 VISA 和 hVISA 菌株檢出率增加,MRSA 對萬古黴素的 MIC 值升高菌株上升,MIC 值得增高使得治療失敗率增加,但增加萬古黴素劑量不能改善其臨床療效,且萬古黴素腎臟毒性發生率較高。

MRSA 院內獲得性肺炎的診斷主要分為微生物學監測和標本採集,氣道分泌物塗片檢測等方法,共識特別強調了痰塗片和革蘭染色對 MRSA 的診斷價值。

MRSA 院內獲得性肺炎的高危因素有:包括本次入院存在 MRSA 定植、既往 MRSA 感染或定植史、既往廣譜抗革蘭陰性菌治療無效、入住 MRSA 高發 ICU、革蘭陽性球菌革蘭染色陽性等。

在治療藥物選擇方面,糖肽類的藥物有萬古黴素、替考拉寧和提拉萬星,但萬古黴素肺組織穿透力較弱,濃度較低,且有一定的腎毒性,替考拉寧肺組織濃度低,最佳劑量尚不明確。利奈唑胺可為萬古黴素治療失敗風險患者的首選藥物,其它類型的藥物有替加環素、達福普丁、達巴萬星、頭孢吡普等。

在 MRSA 院內肺炎診療中,利奈唑胺選擇的治療時機包括:年齡 ≥ 65 歲、腎功能不全或正在使用腎毒性藥物、萬古黴素 MIC 值 ≥ 1.5 mg/L 或 VISA/hVISA 者,均應首選利奈唑胺。經驗治療同時應關注治療方案的調整。內科 ICU 還應關注 MRSA 風險因素的去除,去定植是共識推薦預防 MRSA 肺炎的策略。

主持人滕海風教授點評指出:「孫院長詳細解讀了《亞洲 MRSA 院內獲得性肺炎診療共識》的精華內容,讓我們受益匪淺。多因素致 MRSA 院內獲得性肺炎診治複雜,在萬古黴素耐藥性普遍存在的情況,MRSA 院內獲得性肺炎治療時,抗菌藥物的選擇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共識對利奈唑胺做了優先的推薦,孫院長對其它抗生素也做了詳細的介紹,對於我們臨床進行 MRSA 院內獲得性肺炎診治極具指導意義。」

御菌之「術」:結合病例分享多重耐藥菌感染診療策略

朱鳳雪教授分享了重症患者 CRE 感染的防治經驗。她指出,我國耐碳青黴烯腸桿菌流行病學呈現出耐藥性增長迅速、三級醫院居多、社區增加、地域差異明顯等特點,引起臨床的廣泛關注。住 ICU 時間>48 小時、機械通氣時間、不合理使用頭孢類和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等是 CRE 感染的高危因素。CRE 感染高危人群應該儘早明確診斷,並進行預防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病原學和耐藥性的判斷,努力區分汙染、定植和感染的病因菌,選擇合適的抗菌治療方案,做到聯合用藥、足量用藥。對於將來可能出現的高耐藥株,需要研發更多的新藥及聯合方案的優化使用,並做到早期確診嚴格預防。

主持人梁亞鳳點評道:「朱教授從 CRE 的危險因素、預防、治療等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目前,國內不少醫院在感染預防和優化治療方面有待改善,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來防控 CRE 感染的發生。」

最後,方巍教授為大家分享了 1 例腦出血、高血壓 3 級(極高危)合併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抗感染診治過程。他指出,臨床醫生應重視神經重症患者的感染問題,特別是 HAP 感染。

抗感染治療要堅持三要素:引流、合理使用抗生素、營養支持,缺一不可。抗感染效果不佳時要考慮合併多個部位的感染,經驗性的初始抗生素適當治療至關重要,可顯著改善臨床預後。比阿培南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和抗菌後效應,是重症感染治療的有力武器。

主持人李旭剛教授點評道:「不同科室對於抗生素應用的理解存在較大的差異,對於抗生素應用理念的灌輸和統一是非常必要的,希望以後天御千菌論壇有更多跨學科的專家參與和分享,已使得更多的患者獲益。」

最後,大會主席孫運波教授總結道:「今天會場座無虛席,學術氛圍濃厚,作為大會發起人,看到大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和積極參與,我感到非常的高興!今天 5 位專家聯手為大家獻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讓我們對多重耐藥菌的防控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治療起來更有底氣!

我們希望下一屆的天御千菌論壇越辦越好,走出山東,走向華東,在國內外的學術舞臺展現我們的臨床實踐新成果,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為人類衛生健康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焦點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一、何謂多重耐藥?病原微生物每與一種抗生素「交手」,就會發展出一種或多種對抗這種抗生素的「獨門秘訣」(機制),與之「交手」的抗生素種類越多,它所身懷的「絕技」就可能越多,原因在於微生物細胞結構及遺傳物質的構成簡單,易於發生重組和突變。
  • 多重耐藥菌治療的挑戰,XDR革蘭氏陰性菌聯合藥敏引熱議
    多重耐藥菌治療的挑戰,XDR革蘭氏陰性菌聯合藥敏引熱議 2020-08-18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多重耐藥菌(MDRO)(第三期)|有這樣一種菌,它叫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
    中國鮑曼不動桿菌感染診治與防控專家共識2. 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CARSS)相關監測數據3. CHINET中國細菌耐藥監測結果(2017年)4.本系列既往期連結:開篇:我國多重耐藥菌防控宏觀概述多重耐藥菌(MDRO)(第二期)丨What? 頂級醫院發生MDRO院感暴發,居然還發表在新英格蘭(NEJM)
  • 「多重耐藥菌」抬高治療費10倍
    多重耐藥菌檢出率達40%4月7日,記者從全國超級細菌定點監測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了解到,經過半年多的監測,目前瀋陽尚未檢測出致命「超級細菌」NDM-1的蹤影。不過,瀋陽幾家大型三級醫院每季度都會對耐藥菌種類進行統計並反映給臨床醫生,結果顯示,耐藥菌種類不斷增加,耐藥程度逐年增強。
  • 臨床多重耐藥菌基因組編輯研究取得進展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於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採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
  • 多重耐藥菌感染防控,關鍵在於落實!落實!落實!(1)
    為了使通知中要求的「十項感控基本制度」更好地指導我國醫院感染防控的實踐,「十項感控基本制度-大家談」自2019年8月14日起分別邀請了多位感控專家學者分享了很多專業、實用的經驗。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王玉蘭主任(SIFIC版主-高山雪蓮W)跟我們聊一聊多重耐藥菌防控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 mBio:首次揭示質粒編碼的可介導替加環素耐藥的新型多重耐藥外排泵
    醫學中文網訊:近期,mBio在線發表了關於肺炎克雷伯菌質粒上發現的一種新型可介導替加環素等藥物耐藥的多重耐藥外排泵基因簇(tmexCD1-toprJ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系統性地闡述了tmexCD1-toprJ1耐藥基因簇的功能、起源以及流行情況。
  • 作為MDR革蘭陰性菌感染治療的「最後一道防線」,老抗菌藥多黏菌素...
    近年來,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使得細菌耐藥問題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多重耐藥(MDR)菌出現,尤其是對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的耐藥問題,已成為威脅全球公共衛生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尚無新的針對性抗菌藥物被研發,而多黏菌素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用於臨床上MDR革蘭陰性菌感染的治療,使其再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 盤點:對抗多重耐藥的10款新型抗生素
    其中,美羅培南是一種廣譜強效的β內醯胺類抗生素,屬於碳青黴烯抗生素分類下,通過共價鍵與參與細胞壁合成的青黴素結合蛋白(PBP)結合,從而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起到抑菌作用,同時也能非常容易地穿透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而達到其作用靶點PBP。
  • 昌大口腔醫院護理部舉辦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培訓
    昌大口腔醫院護理部舉辦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培訓  中國江西網8月26日南昌訊:近日,昌大口腔醫院護理部在醫院十一樓多功能廳舉辦了2013年院感知識培訓,由該院口腔頜面外科總護士長劉曉霞專題講述多重耐藥菌感染的預防與控制。
  •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耐藥小刺頭啟發抗菌新思路
    不過,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在臨床上的抗生素耐藥情況非常嚴重,而抗生素在養殖業的長期使用,更加劇了致病菌抗生素耐藥性的問題。,發現全部耐3類及以上抗生素(多重耐藥株),耐4類及以上抗生素的比例為64.0%(16株),20株攜帶有相同的6種耐藥基因(簇)(14
  • 多重耐藥菌的濫觴與萬斛(二)
    為了使通知中要求的「十項感控基本制度」更好地指導我國醫院感染防控的實踐,「十項感控基本制度-大家談」自2019年8月14日起分別邀請了多位感控專家學者分享了很多專業、實用的經驗。今天開始進入《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制度》的專題解讀,這期我們再次邀請到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院檢驗科寧永忠主任為我們進行講解。
  • 革蘭陰性桿菌耐藥機制及治療對策
    革蘭陰性桿菌在臨床上分離率較高,分為5 類:腸桿菌科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志賀菌屬、克雷伯菌屬、腸桿菌屬),弧菌科細菌(弧菌屬、氣單胞菌屬),絕對需氧菌(葡萄糖非發酵菌如銅綠假單胞菌、不動桿菌),絕對厭氧菌(擬桿菌、梭桿菌)以及其他(布魯菌、軍團菌、螺桿菌)等。
  • 觀點| NIPS 2017經典論文獎獲得者機器學習「鍊金術」說引熱議,Le...
    機器之心報導 參與: 路雪、劉曉坤、李澤南 去年的 NIPS 曾因 GAN 引發了一場風波 ,而今年的 NIPS 同樣有著不同思想的碰撞,而這場機器學習「鍊金術」討論竟是從大會頒獎典禮上開始的。「對於 18 世紀的物理學和化學而言,想要理解宇宙的法則,科學家們需要努力抵抗有兩千年歷史的鍊金術的不利影響。」「現在,如果我們想要做一個圖片分享系統,『鍊金術』是可以奏效的。但我們的需求早已不止這些了。我們正在試圖構建基於人工智慧的醫療服務系統、對話系統,我們的機器學習系統甚至影響了大選結果。
  • 遏制耐藥——IL-6 和 PCT 聯合檢測,大勢所趨
    其中,IL-6 作為炎症和感染診斷的新星,與 PCT 一起被稱為住院患者感染診斷的「IP」組合。2. 遏制耐藥,「IP」檢測各有所長PCT 是細菌感染高特異性指標,對細菌感染的價值已經獲得眾多循證醫學的認可,對細菌感染較為特異、與細菌感染程度相關、對抗生素用藥指導等均具有重要價值,這裡無需多言。
  • 用簡單的話解釋,什麼是「道、法、術、器」?
    一說到「道、法、術、器」,估計大家都很頭疼。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可估計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最近看到一些簡單的解釋,今天分享給大家:1、道:說的是「天道」。即規律、常識和邏輯。也可以理解為指導思想、靈魂、方向等等,說的是那些無形,卻很重要的東西。
  • 多重耐藥菌的濫觴與萬斛
    為了使通知中要求的「十項感控基本制度」更好地指導我國醫院感染防控的實踐,「十項感控基本制度-大家談」自2019年8月14日起分別邀請了多位感控專家學者分享了很多專業、實用的經驗。今天開始進入《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制度》的專題解讀,這期開篇我們有幸邀請到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院檢驗科寧永忠主任為我們進行講解。
  • 物理學家:「多重世界」是絕對的可能性 而且有近無限版本的你
    多年來,理論物理學家和量子物理學家都一直在努力解釋現實有「多重世界」的可能性,這暗示,每當任何事有兩種可能性時,它就會分裂成新的平行現實。從本質上來講,物理學家認為你生活在復雜多元世界的一個分支中,這表示幾乎有無限版本的你,你在你的生活中做出了各種可能的選擇。
  • 2019年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報告發布!
    ) 喹諾酮類耐藥的大腸埃希菌(QNR-ECO) 頭孢噻肟或頭孢曲松耐藥的肺炎克雷伯菌(CTX/CRO-R KPN) 碳青黴烯類耐藥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N) 碳青黴烯類耐藥銅綠假單胞菌(CR-PAE) 碳青黴烯類耐藥鮑曼不動桿菌
  • 2019年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報告出爐
    (VREA)及萬古黴素耐藥的屎腸球菌(VREM)、頭孢噻肟或頭孢曲松耐藥的大腸埃希菌(CTX/CRO-R ECO)、碳青黴烯類耐藥的大腸埃希菌(CR-ECO)、喹諾酮類耐藥的大腸埃希菌(QNR-ECO)、頭孢噻肟或頭孢曲松耐藥的肺炎克雷伯菌(CTX/CRO-R KPN)、碳青黴烯類耐藥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N)、碳青黴烯類耐藥銅綠假單胞菌(CR-PAE)、碳青黴烯類耐藥鮑曼不動桿菌(CR-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