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MDR革蘭陰性菌感染治療的「最後一道防線」,老抗菌藥多黏菌素...

2021-01-12 騰訊網

近年來,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使得細菌耐藥問題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多重耐藥(MDR)菌出現,尤其是對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的耐藥問題,已成為威脅全球公共衛生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

目前尚無新的針對性抗菌藥物被研發,而多黏菌素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用於臨床上MDR革蘭陰性菌感染的治療,使其再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然而,2015年我國首次報導質粒介導的多黏菌素耐藥基因mcr-1出現,引起全球轟動,亦對臨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提出了巨大挑戰。

一、多黏菌素作用機制

多粘菌素的抗菌作用機制尚存在爭議,基於其生物物理研究已提出多種模型。目前公認其抗菌作用機制分兩個階段:首先,在液體環境下,帶正電荷的多粘菌素與外膜(outermembrane,OM)上帶負電荷類脂 A 發生靜電結合,導致外膜膨脹;隨後,通過「自促攝取」機制透過外膜,破壞細胞膜磷脂雙層的物理完整性,導致滲透失衡,使細胞內的核苷酸、胺基酸、磷酸鹽等重要成分外漏,抑制細菌的生長或導致細菌死亡。

二、多黏菌素耐藥機制

1、染色體介導的多黏菌素耐藥

革蘭氏陰性菌對多黏菌素的耐藥分為先天性耐藥和獲得性耐藥。多黏菌素 B 和多黏菌素E存在交叉耐藥,以往的研究發現,多黏菌素的耐藥機制主要由染色體介導產生(見圖2 [9])。

(1)脂多糖修飾(lipopolysaccharide modifications)是革蘭陰性菌對多黏菌素主要耐藥機制(見圖3)。帶正電荷的4-氨基-4-去氧-L-阿拉伯糖(4-amino-4-deoxy-L-arabinose,L-Ara4N)或磷酸乙醇胺( phosphoethanolamine ,PEtN)修飾脂質 A 帶負電荷的磷酸基團,前者強於後者,使脂多糖表面總淨負電荷減少,從而降低多黏菌素與細菌外膜的靜電作用,減弱多黏菌素與細菌初始結合位點的結合力,繼而耐藥。這主要通過調節PhoP/PhoQ 和PmrA/PmrB 雙元件系統(two-component system,TCS)來抵抗陽離子抗菌肽。TCSs 由外界環境刺激或內部特定基因的突變而被激活,引起LPS結構修飾的改變,從而降低多黏菌素與細胞外膜的親和性。

(2)外排泵機制:一類特殊的存在於革蘭陰性菌細胞膜上轉運蛋白,將細胞膜周質間隙的多黏菌素排到細胞外,減少與內膜發揮抗菌作用的藥物濃度,從而導致耐藥。

(3)過度表達細胞外膜蛋白 OprH,導致低水平耐藥。有研究顯示在銅綠假單胞菌中,無論是低K+外界環境還是本身基因突變所導致的外膜蛋白OprH高表達,都會引起細菌對多黏菌素耐藥。

(4)有研究表明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對多黏菌素存在異質性耐藥。

2、質粒介導的多黏菌素耐藥

2015年底,中國學者Liu等第一次報導質粒介導的多黏菌素耐藥基因mcr-1(mobile colistin resistance),並由接合試驗證實該基因可通過接合性質粒在細菌間傳播。為了鑑定導致多粘菌素抗性的基因,對質粒pHNSHP45(GenBank登錄號KP347127)進行了完全測序,結果顯示質粒為64015bp,平均GC含量43.0%,見圖4。迄今發現的mcr-1基因多位於細菌質粒上,主要包括下列不相容性分型的質粒:IncI2、IncI1、IncHI2、IncHI1、IncP、IncX4、IncFI、IncFII、IncN和IncK等。質粒大小不一(32~400kb),以IncI2和IncX4最常見,世界多國有報導。Laurent等通過對mcr-1陽性的序列進行比對提出mcr-1位於一個2607bp的稱作「mcr-1 cassette」的結構上,該結構能夠整體移動,擁有自己的啟動序列。

【圖4】大腸桿菌SHP45攜帶mcr-1基因質粒pHNSHP45的結構

三、多黏菌素耐藥現狀

由於質粒介導的mcr-1基因可以在不同菌株間進行水平傳播,致使動物源性多黏菌素類藥物耐藥率趨高,而臨床有關攜帶mcr-1多黏菌素耐藥菌株的報導也隨之增多。大腸埃希菌為攜帶mcr-1 的最常見菌種,自mcr-1 報導以來,腸桿菌科中的其他細菌也陸續有mcr-1 的檢出,包括肺炎克雷伯菌、沙門菌、陰溝腸桿菌和弗氏枸櫞酸桿菌等10餘種。攜帶mcr-1的菌種具有多樣性,其分布也具有廣泛性。mcr-1 陽性菌已遍布世界五大洲,目前在世界 30 多個國家已有mcr-1的報導。其中,亞洲mcr-1 的流行現狀最為嚴峻,mcr-1檢出率高於歐洲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從國內水平來看,mcr-1 廣泛分布於我國多個城市和地區。

Liu等對2007~2016年我國CARST細菌耐藥監測網從全國28家三級甲等醫院收集的3854株大腸埃希菌和2410株肺炎克雷伯菌進行mcr-1基因檢測。3854株大腸埃希菌中,共篩選出34株mcr-1陽性菌,2007~2008年、2009~2010年均未有mcr-1的檢出,2011~2012年、2013~2014年和2015~2016年mcr-1檢出率分別為1.44%、1.37%和1.80%,十年間零散檢出5株mcr-1陽性肺炎克雷伯菌。2014~2015年全球SENTRY監測結果顯示,大腸埃希菌分離株中mcr-1的檢出率升高(32.2%的粘菌素耐藥菌株檢測出mcr-1),但SENTRY調查的總菌數中檢出率非常低(

我國於2017年4月1日起,全面禁止多黏菌素作為飼料添加劑應用於畜禽業,多黏菌素在我國尚未正式投入臨床使用,在此情況下即產生了mcr-1的全國範圍內流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在當前細菌耐藥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多黏菌素這個「老抗菌藥」雖然發展艱難,但它仍被認為是一種治療多重耐藥革蘭陰性菌感染的有效藥物,在臨床上市成為必然趨勢。

主要參考文獻(可上下滑動瀏覽)

[1] Liu YY, Wang Y, Walsh TR, et al. Emergence of plasmid-mediated colistin resistance mechanism MCR-1 in animals and human beings in China: a microbiolog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study[J]. Lancet Infect Dis, 2016, 16(2): 161-168.

[2] Shang D,Zhang Q,Dong W, et al. The Effects of Lps on the Activity of Trp-containing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gainst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Endotoxin Neutralization[J]. Acta Biomaterialia. 2016, 33: 153-165.

[3] Olaitan AO, Rolain J-M. Interruption of mgrB in the mediation of colistin resistance in Klebsiella oxytoc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15,46(3):354-355.

[4] Wang Y, Tian G B, Zhang R,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outcomes,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mcr-1-positiveEnterobacteriaceae in patients and healthy adults fromChina: An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study[J]. Lancet Infect Dis, 2017, 17(4): 390-399.

[5] Poirel L, Kieffer N, Brink A, et al. Genetic features ofMCR-1-producing colistin-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 in South Africa[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6, 60(7): 4394-4397.

[6] Xiangjun Liu, Yang Wang, Lanqing Cui, et al.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mcr-1 in clinical Escherichia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isolates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6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8,73:1786–1790.

相關焦點

  • 革蘭陰性桿菌耐藥機制及治療對策
    同時有針對性地獲取臨床標本進行病原體培養,取得藥敏結果,對於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的治療非常重要。氨苄西林/舒巴坦可用於治療耐亞胺培南不動桿菌引起的感染, 但通常與氨基糖苷類藥物合用。多黏菌素類藥物由於其可作用於細菌細胞膜使細胞內的物質外漏,為慢性殺菌劑,抗菌作用強,不易產生耐藥性,是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最後的選擇。有多黏菌素B 與替加環素聯合治療多重耐藥性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成功的報導。
  • 再也不愁記不住:萬古黴素、替加環素、利奈唑胺、多粘菌素的抗菌譜
    再也不愁記不住:萬古黴素、替加環素、利奈唑胺、多粘菌素的抗菌譜 2020-08-21 0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型廣譜抗菌增效劑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畜禽重大疫病防控與高效安全養殖綜合技術研發」重點專項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朱奎教授和沈建忠院士研究團隊發現一種新型線性短肽SLAP-S25,對多種革蘭氏陰性菌均具有抗菌效果。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上。
  • 對抗新冠肺炎,守住重症治療最後一道防線!
    因此,第六版診療方案不再闡述「目前沒有有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而是增加推薦了兩種藥物,同時給出明確療程和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第二,重症患者的診斷標準。如何判斷患者存在嚴重的呼吸困難,主要依靠三個指標,即:呼吸頻率顯著增加、血氧明顯下降、氧合指數明顯降低。早期肺部影像學快速進展也可作為重症標準。
  • 各類抗菌藥物的適應證和注意事項
    用於治療腹腔和盆腔感染時需與甲硝唑等抗厭氧菌藥物合用,用於病原菌未查明患者的經驗治療時宜聯合抗革蘭陽性菌藥物。本品尚可與其他藥物聯合治療產金屬β-內醯胺酶革蘭陰性菌感染,但應注意細菌可能同時產水解氨曲南的β-內醯胺酶。可用於替代氨基糖苷類藥物與其他抗菌藥物聯合治療腎功能損害患者的需氧革蘭陰性菌感染;並可在密切觀察情況下用於對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過敏的患者。
  • 人類最後一道防線或將打破——解讀抗生素濫用形勢
    1.人類的最後一道防線2015年11月19日,來自中國、英國和美國多所大學的研究者在期刊《柳葉刀·傳染病》上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形式的抗藥性——多粘菌素抗藥性。由於抗菌能力最強,多粘菌素被視為抗生素中「最後一道防線」。這種抗藥性還在肉用動物和人類中同時存在,可能是因為該藥的農業使用。這種抗藥性可在細菌之間輕易地轉移,而且可能已經蔓延至多個國家。多粘菌素耐藥性出現,讓人類的最後一道防線岌岌可危。
  • 話說「黑化」的多粘菌素B
    近年來,隨著革蘭陰性桿菌耐藥形式越來越嚴峻,多粘菌素B越來越廣泛的被臨床使用。但是使用多粘菌素B的患者出現頭頸部皮膚變黑的情況近期受到關注,作為此類藥物引發皮膚變黑的少見不良反應,臨床也曾一度被困擾:減量還是停藥?本文作者結合個人臨床工作體會及文獻報導,對多粘菌素B的基本特點、皮膚色素沉著的產生機制及處理措施做一簡要梳理。
  • 一文讀懂耐碳青黴烯腸桿菌感染治療進展
    雖然多藥聯合治療對於 CRE 感染的高危患者可能是合理的,但單藥治療對於低風險患者可能已經足夠。需要注意的是,新的複方製劑頭孢他啶-阿維巴坦和美羅培南-vaborbactam 並沒有用於這些研究,所以他們作為單藥方案的療效的結論是未知的。
  • 多粘菌素B PolymyxinB
    【分類】抗生素  【成分】多粘菌素系由多粘芽孢桿菌產生的一組多肽類抗生素。多粘菌素B和E供藥用。  【性狀】常用其硫酸鹽,為白色結晶性粉末,易溶於水,有引溼性,在酸性溶液中穩定,其中性溶液在室溫放置一周不影響效價,鹼性溶液不穩定。
  • ...全球首個鐵載體頭孢菌素Fetroja:有效治療耐多藥革蘭氏陰性菌...
    2020年10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藥企鹽野義(Shionogi)近日宣布,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在線背靠背發表了2篇文章,強調了新型抗菌藥Fetroja(cefiderocol,頭孢地爾)在一些最難治療的革蘭氏陰性菌感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救命藥」多粘菌素B針已找到
    另外,還有4人接受了手術,「救命藥」多粘菌素B針也已找到。燒傷科韓春茂主任說,重度呼吸道燒傷患者一般至少需要治療3周以上,要面臨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等各種風險。        所以提醒大家,遇到火災時要保持冷靜。不要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火苗,可通過緊靠牆或地上翻滾滅火。為了避免呼吸道燒傷,可用溼布捂住口鼻,不要在濃煙中呼喊,避免粉塵顆粒和有毒氣體的吸入。
  • 濫用抗生素,使「最後一道防線」即將突破?
    11月19日,來自中國、英國和美國多所大學的研究者在期刊《柳葉刀·傳染病》上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形式的抗藥性,面對的是最後的防線之一:多粘菌素——而且這種抗藥性還在肉用動物和人類中同時存在,可能是因為該藥的農業使用。這種抗藥性可在細菌之間輕易地轉移,而且可能已經蔓延至多個國家。這是個非常糟糕的消息。
  • 研究:抗風溼藥物可增強人類對抗超級細菌的最後一道防線
    研究小組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藥物金諾芬可以恢復兩種「最後的」抗生素--它們正在逐漸失效--的殺菌功能。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是一種用於治療感染的抗生素,這種感染基本上對我們人類的武器庫中的其他所有東西都具有耐藥性。同時,粘菌素由於其嚴重的副作用被認為是最後的手段。令人擔憂的是,細菌對碳青黴烯類和粘菌素的抗性變得越來越強。
  • 研究:抗風溼藥物可增強人類對抗超級細菌的最後一道防線
    研究小組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藥物金諾芬可以恢復兩種「最後的」抗生素--它們正在逐漸失效--的殺菌功能。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是一種用於治療感染的抗生素,這種感染基本上對我們人類的武器庫中的其他所有東西都具有耐藥性。同時,粘菌素由於其嚴重的副作用被認為是最後的手段。
  • 抗生素耐藥性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治療,IDSA指南這樣建議!
    抗生素耐藥性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治療,IDSA指南這樣建議!
  • 挑戰:CRE感染治療疆土待拓;突破:新藥上市前路光明
    當前,細菌耐藥問題已經構成了全球的重大公共健康威脅,我國革蘭陰性菌耐藥形勢嚴峻,碳青黴烯類耐藥腸桿菌科細菌(CRE)增長趨勢尤為迅速。對於這類治療選擇有限的「超級細菌」,臨床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手段。
  • 一文理清:各類抗菌藥物特點及選用|抗生素認識周
    今年的主題是「團結起來保護抗微生物藥物」。 抗菌藥物的分類與特點 按藥效可分為以下 4 類: 第 I 類:繁殖期殺菌劑:如青黴類、頭孢菌素類 第 II 類:靜止期殺菌劑:如氨基糖苷類、多粘菌素類
  • 抗生素最後一道防線!科學家確定產生耐藥性的基因
    4月20日,據外媒報導,即將在今年的歐洲臨床微生物學和傳染病大會(ECCMID)上發表的新研究已經確定了危險的MCR-1基因,該基因在兩個健康人和一隻寵物狗身上對粘菌素產生抗藥性。它能產生對粘菌素的耐藥性,粘菌素是用於治療對所有其他抗生素具有抗性的細菌感染的最後手段,被視為抗生素「最後一道防線」。研究人員調查了葡萄牙人和寵物糞便中對粘菌素的耐藥性。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間,從貓狗及其人類家庭成員身上採集糞便樣本。通過遺傳分析確定了5個粘菌素抗性基因(MCR-1~MCR-5)的存在。
  • ——抗菌藥物使用現狀及新型抗菌藥物展望
    據世界衛生組織近期披露的兩份報告顯示,目前,新抗菌藥物製劑研發薄弱,開發中的60個品種並不能大幅改善現有的治療困境,且很少有新藥針對臨床上最困難的耐藥菌(碳青黴烯耐藥革蘭陰性菌)。同時,目前眾多國家提供的數據中,均顯示出令人擔憂的抗微生物藥物耐藥問題,尤其是近幾年,一些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在持續升高,已逐漸成為新的全球性公共危機。
  • 全國網友接力尋找多粘菌素B針 救命藥已經找到[圖]
    至於尋找美國產多粘菌素B針一事,醫院方面承認的確有此事存在,但目前多粘菌素B針的貨源已經找到,缺藥的風險並不存在。  「提出藥物申請的是此次治療杭州公交大火傷者專家組的成員。成員中不僅有浙二醫的醫生,還有不少來自各地的燒傷專家。根據傷者的治療情況,專家組向浙江省衛生廳提出了申請。今天上午,浙江省衛生廳已經答覆將全力調配多粘菌素B針,目前已有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