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io:首次揭示質粒編碼的可介導替加環素耐藥的新型多重耐藥外排泵

2020-11-30 健康界

醫學中文網訊:

近期,mBio在線發表了關於肺炎克雷伯菌質粒上發現的一種新型可介導替加環素等藥物耐藥的多重耐藥外排泵基因簇(tmexCD1-toprJ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系統性地闡述了tmexCD1-toprJ1耐藥基因簇的功能、起源以及流行情況。

近年來,質粒等可移動元件介導的耐藥基因水平傳播所致革蘭陰性菌耐藥性的快速發展,引起全球高度關注。黏菌素和替加環素是治療多重耐藥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的少數有效藥物,然而,質粒介導黏菌素耐藥基因mcr-1的出現及其在全球的廣泛傳播,導致黏菌素的臨床應用價值面臨挑戰,使替加環素成為治療多重耐藥腸桿菌所致嚴重感染的有限藥物之一。雖然染色體編碼的RND外排泵如AcrAB-TolC等的過表達可降低細菌對替加環素的敏感性,但尚未發現可水平轉移的RND型外排泵與替加環素耐藥性相關的報導。

該研究通過對2017年分離的雞源泛耐藥肺炎克雷伯菌(同時對替加環素耐藥)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細菌同時攜帶碳青黴烯耐藥基因(blaNDM-1)、黏菌素耐藥基因(mcr-1、mcr-8)等30個耐藥基因,未檢測到已知的替加環素耐藥機制,但發現攜帶一個質粒編碼的RND型外排泵基因簇,該基因簇與銅綠假單胞菌染色體上的mexCD-oprJ基因簇有78%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同時位於質粒上具有可轉移能力,將其命名為tmexCD1-toprJ1(t表示transferable),並推測該基因簇可能與替加環素耐藥有關。通過克隆和接合實驗,確證tmexCD1-toprJ1可介導肺炎克雷伯菌、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對甘氨醯環素類(替加環素)、四環素類、喹諾酮類、頭孢菌素類和氨基糖苷類等多種藥物耐藥(MIC值增加4~32倍),這意味著tmexCD1-toprJ1也是一種新的質粒介導的喹諾酮耐藥基因(PMQR)。

為證實TMexCD1-TOprJ1的外排泵功能,課題組進一步通過細菌藥物蓄積實驗,發現攜帶有外排泵的宿主菌的藥物蓄積濃度明顯低於對照菌株,並對外排泵抑制劑N-甲基吡咯烷酮(NMP)表現出更為顯著的反應。此外,小鼠感染模型的替加環素治療實驗結果顯示,接種tmexCD1-toprJ1陽性肺炎克雷伯菌的小鼠死亡率更高,提示其可能會導致臨床治療失敗。

圖1 TMexCD1-TOprJ1對替加環素體內體外活性研究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tmexCD1-toprJ1的基因環境和質粒結構,發現tmexCD1-toprJ1位於可接合的IncFIA型質粒(pHNAH8I-1)上,同時該質粒上還攜帶黏菌素耐藥基因(mcr-8)。之後通過分析這種新型外排泵基因簇的基因環境,發現在外排泵基因簇上遊存在位點特異性整合酶基因,該整合酶基因與tnfxB1-tmexC1-tmexD1-toprJ1基因簇一同插入在轉座子Tn5393的轉座酶tnpA基因中。在Genbank資料庫中搜索相應高相似度的序列進行比對分析後,推測外排泵基因簇可能通過假定整合酶,從染色體捕獲上並轉移到質粒上傳播。之後,課題組通過構建遺傳進化樹方法,發現假單胞菌染色體上存在同源性最為接近的外排泵基因簇,因此推定tmexCD1-toprJ1可能來源於某種假單胞菌染色體。

圖2 pHNAH8I-1質粒結構和tmexCD1-toprJ1基因環境比較圖

圖3 TMexD1及相關高同源性蛋白遺傳進化樹

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tmexCD1-toprJ1主要在國內多個地區養雞場中廣泛傳播,並已擴散至動物性食品和人,主要在肺炎克雷伯菌及其相近菌屬中流行。儘管tmexCD1-toprJ1在人源腸桿菌中檢出率較低,但考慮到tmexCD1-toprJ1的可轉移性和外排泵底物的廣泛性,tmexCD1-toprJ1可能會進一步傳播,對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圖4 攜帶tmexCD1-toprJ1陽性菌株流行分布情況

本研究報導了一種新型的通過可移動元件從假單胞菌染色體獲取的質粒介導的多重耐藥外排泵,此外排泵可導致包括替加環素在內的多種臨床常用藥物耐藥。因此,應加強相應的流行病學監測,以控制攜帶TMexCD1-TOprJ1外排泵菌株的進一步傳播。

編輯: Amy

審核:Nick

相關焦點

  • 革蘭陰性桿菌耐藥機制及治療對策
    多項研究顯示,應用氟喹諾酮類和β-內醯胺類藥物是導致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使用三代頭孢菌素或聯用氨曲南或碳青黴烯類或氟喹諾酮類是導致多重耐藥不動桿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多重耐藥菌株中以產ESBLs、AmpC 酶和金屬酶為常見。目前世界各地已發現可由質粒介導的ESBLs基因型或亞型多達100 餘種,其中以TEM、SHV和CTX-M 型最常見,呈全球分布。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一、何謂多重耐藥?病原微生物每與一種抗生素「交手」,就會發展出一種或多種對抗這種抗生素的「獨門秘訣」(機制),與之「交手」的抗生素種類越多,它所身懷的「絕技」就可能越多,原因在於微生物細胞結構及遺傳物質的構成簡單,易於發生重組和突變。
  • 多重耐藥菌防控的「術、法、道」
    2017 年 4 月 22 日,由青島市醫學會主辦,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承辦的「山東省第三屆多重耐藥菌感控「天御千菌」論壇在青島市召開。作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嚴峻挑戰,多重耐藥菌防控工作更是如此。臨床醫生如何綜合運用檢驗、影像、抗生素等「武器」來遏制多重耐藥菌,挽救患者生命是多重耐藥菌防控的「術」;在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努力下,制定並推廣用來規範、指導臨床多重耐藥菌診治的相關指南共識,這是多重耐藥菌防控的「法」;而研究細菌與人體的宿主關係,探求細菌在人體裡繁殖、共存和平衡的規律,這就是多重耐藥菌防控的「道」。
  • 臨床多重耐藥菌基因組編輯研究取得進展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於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採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
  • 環狀RNA臨床潛力可期,有助腫瘤患者耐藥難題
    識別這些過程中的關鍵分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耐藥的發生,這些分子在預測和逆轉腫瘤耐藥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研究表明,大約70%的人類基因組被轉錄,但只有2%的基因編碼蛋白。剩下的不編碼蛋白質的RNA,最初被認為是轉錄垃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些非編碼RNA(ncRNA)對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也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癌症中。
  • Nature:粘菌素耐藥基因將終結抗生素歷史?非也!
    2015年12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今年11月,《柳葉刀.傳染病》雜誌上曾刊出爆炸性消息: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和人身體細菌樣本中均發現了一種新型耐藥基因這種抗藥性可通過質粒,在細菌之間輕易地轉移,目前在丹麥、 荷蘭、法國及泰國均已檢出該耐藥基因。粘菌素,屬於多粘菌素類抗生素,由於具有腎毒性,其臨床應用受到很大限制,目前主要在農業中廣泛使用。據統計,中國每年農業畜牧生產中大約消耗12000噸粘菌素。因此長期以來,相較於其他抗生素耐藥性進展而言,粘菌素臨床耐藥性發展緩慢,主要表現為以土壤細菌耐藥情況為主。
  • 盤點:對抗多重耐藥的10款新型抗生素
    隨著全球各地越來越多的病原菌對現有藥物產生耐藥性,目前已有多款新型抗生素進入長期以來停滯不前的抗生素研發管線,這些新型抗生素為全球的患者帶來了希望。 鑑於強勁的療效、靈活的給藥劑量、以及針對最常見的CABP病原體——包括多重耐藥菌株表現出的目標譜活性,Nabriva公司已將lefamulin的臨床開發定位為當前臨床金標準的替代選擇。此外,lefamulin針對一些最常見的性傳播感染也表現出顯著療效。
  • EGFR-TKI 耐藥處理共識
    其中編碼的BH3(the pro.apoptotic BCL-2 homology domain 3)被稱為唯一的促凋亡蛋白。東亞人群中BIM 基因的2 號內含子存在缺失多態性。導致這一人群表達的是缺乏促凋亡活性的BIM 亞型(BH3 缺失),從而引起對EGFR TKI 的原發耐藥或削弱TKI 的臨床療效。
  •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耐藥小刺頭啟發抗菌新思路
    這些 Yop 效應蛋白,幹擾免疫系統多條重要信息通路,抵消吞噬作用的相關反應(如氧爆作用),抑制促炎因子的產生,以此來保護病菌,不被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內化、消滅,讓病菌順利在人體進行細胞外繁殖。Round 3:進來我就不走了——黏附素 YadA 蛋白,負責複製並感染組織入侵成功後,Inv 蛋白把主導權交給由pYV質粒編碼的黏附素
  • 戰勝超級細菌的關鍵基因線索——質粒測序
    9 月 24 日發表在《PNAS》上的這項發現揭示了抗生素耐藥基因通過質粒在細菌群體中傳播的三種不同途徑。研究人員說,在追蹤抗生素耐藥性時,將質粒包括在內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超級細菌。腸桿菌科細菌家族的成員可以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一線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並被收入世界衛生組織優先病原體嚴重疾病名單。
  • 新聞背景:耐藥細菌知識問答
    在人類研究感染性疾病治療藥物時偶然發現了青黴素,並以此為契機不斷在自然界中尋找抗菌藥物,或者通過科學手段提高抗菌藥物產量與抗菌效力,由此導致本身處於平衡狀態的抗菌藥物-細菌耐藥的矛盾被破壞,抗菌藥物在自然界、醫療環境、動物飼養場等濃度不斷上升,具有耐藥能力的細菌也通過不斷的進化與變異,獲得針對不同抗菌藥物耐藥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矛盾鬥爭中不斷強化,細菌逐步從單一耐藥到多重耐藥甚至泛耐藥,
  • 吳哲褒課題組揭示垂體瘤藥物治療耐藥的新機制
    原創 吳哲褒醫療組 瑞金神外醫哲褒揚今日(2020年6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吳哲褒教授課題組、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胡榮貴教授課題組合作揭示垂體腺瘤耐藥的全新機制—— KBTBD6/7介導多巴胺2型受體(DRD2)蛋白的泛素化降解調控垂體腺瘤對其治療的敏感性
  • 智能納米材料有望攻克腫瘤耐藥難題
    近日,上海藥物所藥物製劑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創新性地設計、構建了一種細胞內酸敏感型多功能納米膠束共輸送光敏劑和化療藥物阿黴素前藥,初步實現了腫瘤光療和化療有機結合克服腫瘤耐藥。腫瘤多藥耐藥是癌症治療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據報導超過90%的化療患者都會產生自發或獲得性耐藥,耐藥是造成臨床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腫瘤耐藥與腫瘤存在一系列生理屏障密切相關。腫瘤組織存在緻密成纖維細胞包膜,同時淋巴引流系統缺失,導致瘤內滲透壓升高,限制藥物向瘤內擴散。同時,耐藥腫瘤細胞的酸性溶酶體數量增加,形成離子陷阱。
  • 「多重耐藥菌」抬高治療費10倍
    多重耐藥菌檢出率達40%4月7日,記者從全國超級細菌定點監測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了解到,經過半年多的監測,目前瀋陽尚未檢測出致命「超級細菌」NDM-1的蹤影。不過,瀋陽幾家大型三級醫院每季度都會對耐藥菌種類進行統計並反映給臨床醫生,結果顯示,耐藥菌種類不斷增加,耐藥程度逐年增強。
  • 道培檢驗--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雖然目前已經有多種第一代和第二代TKIs可以應用,如達沙替尼、尼洛替尼等。但隨著長期服藥的CML患者的增多,基因突變導致的TKIs耐藥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問題。由於腫瘤性質不同,BCR-ABL1陽性的急性白血病更易發生耐藥突變。 了解耐藥突變的發生規律有助於合理選擇用藥,減少甚至逆轉突變耐藥的發生,以儘可能獲得理想的療效。
  • 陸道培醫學團隊 | 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雖然目前已經有多種第一代和第二代 TKIs 可以應用,如達沙替尼、尼洛替尼等。但隨著長期服藥的 CML 患者的增多,基因突變導致的 TKIs 耐藥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問題。由於腫瘤性質不同,BCR-ABL1 陽性的急性白血病更易發生耐藥突變。了解耐藥突變的發生規律有助於合理選擇用藥,減少甚至逆轉突變耐藥的發生,以儘可能獲得理想的療效。
  • 當腫瘤遇上耐藥,我們都採用了什麼策略?藥學速覽深度解讀
    其實除了靶點突變的耐藥機制以外,癌細胞進化出了各種神奇的耐藥機制。比如表達排出藥物的泵系統,俗稱吃了吐。還有會進化出減毒的機制,讓毒性的藥物變成無毒的藥物,以及改變了自身的繁殖方式等等都會產生對當前藥物的抵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