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粘菌素耐藥基因將終結抗生素歷史?非也!

2020-11-28 生物谷

2015年12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今年11月,《柳葉刀.傳染病》雜誌上曾刊出爆炸性消息: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和人身體細菌樣本中均發現了一種新型耐藥基因:粘菌素耐藥基因(MCR-1基因)。這種抗藥性可通過質粒,在細菌之間輕易地轉移,目前在丹麥、 荷蘭、法國及泰國均已檢出該耐藥基因。

粘菌素,屬於多粘菌素類抗生素,由於具有腎毒性,其臨床應用受到很大限制,目前主要在農業中廣泛使用。據統計,中國每年農業畜牧生產中大約消耗12000噸粘菌素。

因此長期以來,相較於其他抗生素耐藥性進展而言,粘菌素臨床耐藥性發展緩慢,主要表現為以土壤細菌耐藥情況為主。而如今在人體及動物身上細菌樣本中屢屢檢出該耐藥基因,十足令人震驚。

粘菌素,抗生素最後防線?非也!

目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是公認的細菌「終極防線」,常用於治療由多重耐藥菌引起嚴重感染。近幾年,碳青黴烯類耐藥菌通過質粒間傳播造成了嚴重的細菌耐藥問題,包括近期發現的粘菌素耐藥。不過值得欣慰的是,細菌耐藥問題尚未面臨絕境,臨床上仍有藥可醫,如單獨應用替加環素或者與其他其他抗生素聯合使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救命藥因其毒性較大,往往臨床使用受限。

除此以外,鑑於細菌耐藥與抗生素用量存在相關性,抗生素大劑量衝擊療法也是目前臨床上逆轉耐藥的一種常用方法,對粘菌素或其他藥物耐藥菌株有良好療效。

而長此以往,抗生素應用終究無法逃脫細菌耐藥的命運。在過去2年中,美國FDA總共批准了6種新型抗生素品種,有30幾種仍處在研發階段。而新開發品種絕大多數是採取仿製策略,隨著細菌耐藥狀況惡化,仿製藥物敏感性也將難免有所下降。

Teixobactin——抗菌藥物「明日之星」

今年1月,研究者在土壤細菌培養中發現了一種β-變形桿菌 「Eleftheria terrae sp.」,它能產生一種他們稱之為 「teixobactin」的酯肽。Teixobactin在活體中有活性,分別以細菌細胞壁中兩大主要成分「肽聚糖」和「磷壁酸」其中之一的生物合成通道中的前體為作用目標,與以往抗生素作用機制全然不同。不過研究者坦言,從化合物研發到最終形成對人體安全有效的製劑產品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可喜的是,目前teixobactin抗藥性篩選結果仍然是陰性的,這可能與其獨特的殺菌機制有關。

嚴防抗生素濫用

為了鼓勵抗生素新品種研發,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如稅費減免、快速審評等各項支持政策。除了teixobactin,研究者還將目光投擲到抗菌病毒及血清抗菌多肽研究領域,試圖開發更多傳統抗生素的替代產品。

明尼蘇達大學感染科醫師James Johnson表示,抗生素長期應用終究無法避免產生抗藥性問題,因此開發新型抗生素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也是未來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更多新型抗菌藥物開發的同時,如何控制抗生素濫用,避免出現無藥可醫的困境,值得我們深入考慮。他提出,應逐漸減少農業、畜牧業中抗生素的投入量,控制醫院抗生素使用量,減緩耐藥細菌的傳播。

各國政府機構對於抗生素合理使用也採取了相應措施。目前,歐盟已禁止抗生素用於畜禽飼養,美國也通過立法嚴格規定抗生素的使用範圍。生物谷小編認為,阻止耐藥基因肆意傳播僅依靠單槍匹馬的政府監管是不夠的,開展國際化監管與合作才是管控抗生素濫用的必由之路。(生物谷Bioon.com)

信源: Spread of antibiotic-resistance gene does not spell bacterial apocalypse — yet

相關焦點

  • 抗生素最後一道防線!科學家確定產生耐藥性的基因
    4月20日,據外媒報導,即將在今年的歐洲臨床微生物學和傳染病大會(ECCMID)上發表的新研究已經確定了危險的MCR-1基因,該基因在兩個健康人和一隻寵物狗身上對粘菌素產生抗藥性。自2015年在中國首次報導以來,MCR-1基因已在世界各地的人和動物中被發現。它能產生對粘菌素的耐藥性,粘菌素是用於治療對所有其他抗生素具有抗性的細菌感染的最後手段,被視為抗生素「最後一道防線」。研究人員調查了葡萄牙人和寵物糞便中對粘菌素的耐藥性。
  • 抗生素耐受基因肆虐全球,人類最後的防線或許不保
    近年來,抗生素濫用、耐藥菌株一直是醫學界的熱門話題,就在上周紐奧良舉辦的美國微生物學會上,這些話題再一次被提起,不同的是,這次的主角是家畜與超級細菌。粘菌素(Colistin)被稱為抗生素界「最後一道防線」,幾乎對所有的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滅殺作用。
  • 抗生素耐藥性已從動物蔓延至人類 | 慢速英語
    「粘菌素主要用於農業,用在豬和雞身上。但是最近,我們的藥物正逐漸用完,人類實際上開始對它產生了興趣,最近5到10年,它廣泛用於診所。」Now, even Colistin is losing its power against highly resistant bacteria called "superbugs."
  • 超級細菌爆發:發現可對抗多種抗生素新型致命細菌
    此時醫生往往會儘可能多用抗生素,因此很難判斷細菌是否對粘菌素具有耐藥性,難以進行臨床研究。「我不是說,如果是我的話就不會用一大堆抗生素,」維斯表示,「但要證實粘菌素耐藥性是否為一項潛藏的隱患,就要只用粘菌素才行。」但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便能夠充分研究該細菌的多重耐藥性。作為埃默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主任,維斯研究多重耐藥性已有數年,但該現象仍是一大未解之謎。
  • 話說「黑化」的多粘菌素B
    近年來,隨著革蘭陰性桿菌耐藥形式越來越嚴峻,多粘菌素B越來越廣泛的被臨床使用。但是使用多粘菌素B的患者出現頭頸部皮膚變黑的情況近期受到關注,作為此類藥物引發皮膚變黑的少見不良反應,臨床也曾一度被困擾:減量還是停藥?本文作者結合個人臨床工作體會及文獻報導,對多粘菌素B的基本特點、皮膚色素沉著的產生機制及處理措施做一簡要梳理。
  • 再也不愁記不住:萬古黴素、替加環素、利奈唑胺、多粘菌素的抗菌譜
    再也不愁記不住:萬古黴素、替加環素、利奈唑胺、多粘菌素的抗菌譜 2020-08-21 0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全國網友接力尋找多粘菌素B針 救命藥已經找到[圖]
    這位辛苦了一整天的醫生本已打算就寢,但在看到青年報記者的尋藥信息後,她立刻重新打開電腦,將多粘菌素B針輸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網站中,查詢具體的採購渠道。  「沒有,美國產的多粘菌素B針並沒有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引進,我們醫院能夠提供的採購渠道,目前還找不到此藥。」此後,李志玲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她迅速將「尋藥啟事」告訴了業內同行,呼喚大家共同救救軒軒祖孫倆。
  • 抗生素耐藥性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治療,IDSA指南這樣建議!
    醫脈通編譯整理,
  • 多粘菌素B PolymyxinB
    【分類】抗生素  【成分】多粘菌素系由多粘芽孢桿菌產生的一組多肽類抗生素。多粘菌素B和E供藥用。  【性狀】常用其硫酸鹽,為白色結晶性粉末,易溶於水,有引溼性,在酸性溶液中穩定,其中性溶液在室溫放置一周不影響效價,鹼性溶液不穩定。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自有人類生命活動以來,病毒、細菌等微生物不斷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在歷史長河中很長時間都是從醫者的巨大挑戰。近代抗菌藥物的發現和發明,讓人類對抗細菌有了強大而「萬能」的武器。一、何謂多重耐藥?病原微生物每與一種抗生素「交手」,就會發展出一種或多種對抗這種抗生素的「獨門秘訣」(機制),與之「交手」的抗生素種類越多,它所身懷的「絕技」就可能越多,原因在於微生物細胞結構及遺傳物質的構成簡單,易於發生重組和突變。
  • VOA慢速英語(翻譯+字幕+講解):抗生素耐藥性已從動物傳播至人類
    「粘菌素主要用於農業,用在豬和雞身上。現在,即使是粘菌素也無力對抗被稱為「超級細菌」的高耐藥性細菌。 Deadly pathogens like E. Coli or salmonella can change and develop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像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等致命病原體可以改變並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 濫用抗生素,使「最後一道防線」即將突破?
    一旦這些細菌對碳青黴烯類的藥物具備抗藥性(它們通常被稱為「碳青黴烯類耐藥腸桿菌科細菌」(CRE)),多粘菌素就是我們僅剩的選擇之一,而這增加了多粘菌素的使用。關於多粘菌素還有另一件事,人們似乎還沒有與其他問題聯繫起來:因為這是一種古老的藥物,它很便宜。因為它很便宜,它被用作動物飼料的添加劑,以達到我此前討論過的那些效果:使動物更快地長肉,保護它們免遭集約化養殖的環境影響。
  • Sci Rep:探秘細菌如何對「最後一道防線」抗生素產生耐受性?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7年1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裡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mcr-1基因如何保護細菌免於粘菌素的殺滅作用
  • 抗生素耐藥性新機制研究最新進展(第1期)
    一旦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和其它類似的腸道棲息生物產生耐藥性,那麼對革蘭氏陰性菌有很強殺菌作用的多粘菌素(polymyxin)和具有廣譜抗菌作用的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就是我們僅剩的為數不多的選擇。但是令人諷刺的是,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多粘菌素等抗生素常被用作動物飼料的添加劑,因為它能夠促使動物更快地長肉,結果導致耐藥性細菌甚至超級耐藥細菌接連出現。
  • 微生物戰爭-人類利用抗生素的歷史
    抗生素的歷史比你想像中還要短,今天就來梳理一番這一百年間的興衰史。 大多數抗生素靶向細菌的功能或生長過程。以細菌細胞壁為靶點(青黴素和頭孢)或細胞膜(多粘菌素),或幹擾細菌必需酶(利福黴素、脂黴素類、磺胺類)的細菌具有殺菌活性。蛋白質合成抑制劑(大環內酯、四環素類)通常是抑菌劑。
  • 硫酸多粘菌素B
    藥物名稱 硫酸多粘菌素B   藥物別名 多勝菌素乙,多粘菌素B Aerosporin   英文名稱 Polymyxin B Sulfate   說  明 粉針劑:50mg。(50萬U)   功用作用 其抗菌譜及臨床應用與多粘菌素E相似,對革蘭陰性桿菌,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副大腸桿菌、肺炎克雷白桿菌、嗜酸桿菌、百日咳桿菌及痢疾桿菌等有抑制或殺菌作用。 耐氨基糖苷類、耐第三代頭孢菌素菌以及綠膿假單胞菌或其它敏感菌所致的嚴重感染,如菌血症、心內膜炎、肺炎、燒傷後感染等。
  • 作為MDR革蘭陰性菌感染治療的「最後一道防線」,老抗菌藥多黏菌素...
    然而,2015年我國首次報導質粒介導的多黏菌素耐藥基因mcr-1出現,引起全球轟動,亦對臨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提出了巨大挑戰。一、多黏菌素作用機制多粘菌素的抗菌作用機制尚存在爭議,基於其生物物理研究已提出多種模型。
  • 人類最後一道防線或將打破——解讀抗生素濫用形勢
    1.人類的最後一道防線2015年11月19日,來自中國、英國和美國多所大學的研究者在期刊《柳葉刀·傳染病》上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形式的抗藥性——多粘菌素抗藥性。由於抗菌能力最強,多粘菌素被視為抗生素中「最後一道防線」。這種抗藥性還在肉用動物和人類中同時存在,可能是因為該藥的農業使用。這種抗藥性可在細菌之間輕易地轉移,而且可能已經蔓延至多個國家。多粘菌素耐藥性出現,讓人類的最後一道防線岌岌可危。
  • 新聞背景:耐藥細菌知識問答
    研究表明細菌、細菌產生抗菌藥物以及細菌耐藥的歷史甚至早於人類的出現。細菌耐藥屬於一種自然現象,是千百年來微生物進化的結果。細菌的抗藥性是細菌進化選擇的結果,抗生素的濫用加劇了細菌耐藥性的產生。細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耐藥性基因的突變,在使用抗生素的選擇壓力下,耐藥性細菌被篩選出來並優勢繁殖。抗生素的濫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在人類疾病治療過程中濫用抗生素;另一個是動物飼料添加抗生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