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今年11月,《柳葉刀.傳染病》雜誌上曾刊出爆炸性消息: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和人身體細菌樣本中均發現了一種新型耐藥基因:粘菌素耐藥基因(MCR-1基因)。這種抗藥性可通過質粒,在細菌之間輕易地轉移,目前在丹麥、 荷蘭、法國及泰國均已檢出該耐藥基因。
粘菌素,屬於多粘菌素類抗生素,由於具有腎毒性,其臨床應用受到很大限制,目前主要在農業中廣泛使用。據統計,中國每年農業畜牧生產中大約消耗12000噸粘菌素。
因此長期以來,相較於其他抗生素耐藥性進展而言,粘菌素臨床耐藥性發展緩慢,主要表現為以土壤細菌耐藥情況為主。而如今在人體及動物身上細菌樣本中屢屢檢出該耐藥基因,十足令人震驚。
粘菌素,抗生素最後防線?非也!
目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是公認的細菌「終極防線」,常用於治療由多重耐藥菌引起嚴重感染。近幾年,碳青黴烯類耐藥菌通過質粒間傳播造成了嚴重的細菌耐藥問題,包括近期發現的粘菌素耐藥。不過值得欣慰的是,細菌耐藥問題尚未面臨絕境,臨床上仍有藥可醫,如單獨應用替加環素或者與其他其他抗生素聯合使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救命藥因其毒性較大,往往臨床使用受限。
除此以外,鑑於細菌耐藥與抗生素用量存在相關性,抗生素大劑量衝擊療法也是目前臨床上逆轉耐藥的一種常用方法,對粘菌素或其他藥物耐藥菌株有良好療效。
而長此以往,抗生素應用終究無法逃脫細菌耐藥的命運。在過去2年中,美國FDA總共批准了6種新型抗生素品種,有30幾種仍處在研發階段。而新開發品種絕大多數是採取仿製策略,隨著細菌耐藥狀況惡化,仿製藥物敏感性也將難免有所下降。
Teixobactin——抗菌藥物「明日之星」
今年1月,研究者在土壤細菌培養中發現了一種β-變形桿菌 「Eleftheria terrae sp.」,它能產生一種他們稱之為 「teixobactin」的酯肽。Teixobactin在活體中有活性,分別以細菌細胞壁中兩大主要成分「肽聚糖」和「磷壁酸」其中之一的生物合成通道中的前體為作用目標,與以往抗生素作用機制全然不同。不過研究者坦言,從化合物研發到最終形成對人體安全有效的製劑產品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可喜的是,目前teixobactin抗藥性篩選結果仍然是陰性的,這可能與其獨特的殺菌機制有關。
嚴防抗生素濫用
為了鼓勵抗生素新品種研發,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如稅費減免、快速審評等各項支持政策。除了teixobactin,研究者還將目光投擲到抗菌病毒及血清抗菌多肽研究領域,試圖開發更多傳統抗生素的替代產品。
明尼蘇達大學感染科醫師James Johnson表示,抗生素長期應用終究無法避免產生抗藥性問題,因此開發新型抗生素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也是未來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更多新型抗菌藥物開發的同時,如何控制抗生素濫用,避免出現無藥可醫的困境,值得我們深入考慮。他提出,應逐漸減少農業、畜牧業中抗生素的投入量,控制醫院抗生素使用量,減緩耐藥細菌的傳播。
各國政府機構對於抗生素合理使用也採取了相應措施。目前,歐盟已禁止抗生素用於畜禽飼養,美國也通過立法嚴格規定抗生素的使用範圍。生物谷小編認為,阻止耐藥基因肆意傳播僅依靠單槍匹馬的政府監管是不夠的,開展國際化監管與合作才是管控抗生素濫用的必由之路。(生物谷Bioon.com)
信源: Spread of antibiotic-resistance gene does not spell bacterial apocalypse —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