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超級細菌的關鍵基因線索——質粒測序

2020-10-07 今日科學

來自威爾康桑格研究所和牛津大學大數據研究所的基因組病原體監測中心的研究人員,一起使用基因組測序技術分析質粒和從歐洲醫院病人身上採集的肺炎克雷伯菌樣本中的細菌染色體。

9 月 24 日發表在《PNAS》上的這項發現揭示了抗生素耐藥基因通過質粒在細菌群體中傳播的三種不同途徑。研究人員說,在追蹤抗生素耐藥性時,將質粒包括在內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超級細菌。

腸桿菌科細菌家族的成員可以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一線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並被收入世界衛生組織優先病原體嚴重疾病名單。在這個家族中,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種機會性病原體,可引起嚴重疾病,包括肺炎和腦膜炎。

肺炎克雷伯菌通過獲得抗生素耐藥基因(碳青黴烯酶基因)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該基因編碼一種 「吞噬」 抗生素的酶。

在肺炎克雷伯菌中,這些碳青黴烯酶基因通常存在於質粒上,質粒可以在不同菌株和不同種類的細菌之間 「跳躍」,這意味著抗生素耐藥基因可以迅速傳播,並推動全世界耐藥細菌感染的迅速上升。

因此,研究人員在追蹤細菌的進化和傳播時,必須包括質粒,才能真正了解抗生素耐藥基因是如何傳播的。然而,由於基因序列的大小和變異性,以前很難對其進行可靠的測序。

現在有了長讀測序技術研究人員能夠讀取並重建質粒的完整序列。

在一項新研究中,基因組病原體監測中心的研究人員和他們的合作者對來自歐洲範圍內的 79 份肺炎克雷伯菌樣本進行了長時間的基因組測序。

研究小組從這些樣本中產生了完整的質粒序列,並與來自同一調查的 1700 多份先前的短讀測序肺炎克雷伯菌樣本一起進行了研究,以了解抗生素耐藥基因是如何在歐洲醫院的細菌群中傳播的。

來自基因組病原體監測中心的第一作者 Sophia David 博士說:「為了全面了解抗生素耐藥性是如何傳播的,我們需要考慮質粒的作用。在這項首次在大陸範圍內分析質粒遺傳序列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了抗生素耐藥基因通過質粒在肺炎克雷伯菌群中傳播的三條主要途徑。」 包括一個質粒在多個菌株之間跳躍,多個質粒在多個菌株之間傳播,以及多個質粒在一個菌株內傳播。

來自德國弗賴堡大學的 Hajo Grundmann 教授說:「這些關於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耐藥基因傳播途徑的新見解對於控制抗生素耐藥感染的爆發至關重要。了解了這些傳播策略,就可以定製幹預措施,要麼控制顯性質粒,控制優勢菌株,要麼在複雜的情況下,同時控制兩者。例如,如果醫院爆發疫情,而該菌株攜帶了一個高風險的質粒,那麼該質粒就有可能跳入其他細菌菌株或物種中,那麼必須對該菌株或物種進行更多監測。」

研究小組還發現,當碳青黴烯酶基因被高風險菌株獲得時,此時,編碼碳青黴烯酶基因的質粒最容易傳播。這加強了在醫療環境中通過早期檢測和嚴格的感染控制來防止高風險菌株傳播的重要性。

基因組病原體監測中心主任、聯合首席作者 davidaanensen 教授說:「在追蹤某些抗生素耐藥細菌時,質粒是一個缺失的部分。分析細菌染色體和質粒的遺傳序列可以讓我們更詳細地了解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機制在人群中的傳播。細菌的基因組監測應包括質粒和其他移動元件

原文檢索:Integrated chromosomal and plasmid sequence analyses reveal diverse modes of carbapenemase gene spread amo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測序技術找到對抗「超級細菌」耐藥性的基因突變
    科技日報倫敦6月24日電 (記者田學科)由英國、丹麥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發現了針對一種已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的治療方法,為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目前已經對青黴素及其衍生物家族產生了廣泛的耐藥性,迫使醫生不得不尋求替代抗生素或不同藥物混和物。在早前的研究中,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MRSA分離物,即在病人感染處生長的一種細菌樣本,該樣本顯示出對青黴素和克拉維酸聯合使用的敏感性。
  • 質粒發展史
    質粒是一種獨立於染色體外獨立複製的雙鏈DNA片段,通常都含有基因。儘管質粒在細菌、古細菌和真核細胞中都有發現,但質粒對於細菌的生物學意義更加重要,因為細菌與細菌之間可以通過鞭毛等相互交換質粒信息,而這種遺傳信息的交換是有利的,因為質粒上面含有耐藥基因等信息。不過別人的遺傳信息不要輕易接收,除非有下圖的功能。
  • 一種超級細菌的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近,英國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和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者們共同完成了一種名為Steno的超級細菌的基因測序工作,研究結果顯示,這是一種具有顯著抗藥性的生物體。
  • PNAS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曉雪團隊發現質粒編碼的毒素/抗毒素系統的新功能---直接調控質粒複製
    質粒是存在於細菌染色體之外具有獨立複製能力的遺傳元件。接合型質粒除了編碼複製、分配和接合轉移系統以外,往往還攜帶毒力基因和抗性基因。接合型質粒介導的水平基因轉移是細菌耐藥性(包括碳青黴烯、多粘菌素等)快速擴散的重要途徑。
  • 整合多種基因組技術調查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的爆發
    Roberts 等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時間:2020影響因子:12.353DOI:10.1038/s41467-019-14139-5研究背景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CRE)是讓人聞之色變的超級細菌,對人類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脅。
  • 三代宏基因組測序探究人類腸道中染色體外的可移動基因元件
    目前宏基因組研究主要是通過二代測序來進行研究,隨著三代測序技術的發展,PacBio SMRT測序技術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與二代測序方法相比,採用PacBio SMRT長讀長測序技術的三代宏基因組可以減少部分拼接錯誤,提高基因組組裝注釋的準確性和微生物群落鑑定的解析度。
  • 基於「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的抗性基因和可移動元件的精確研究
    3、人工構建GIS20腸道微生物群落及其測序:將20種已知的細菌菌株的DNA混合在一起,菌株DNA的豐度為0.1%到30%,再進行三代測序。比較不同工具對該數據的組裝效果。4、分析可移動元件和抗性基因,對巨噬菌體進行注釋和進化分析。
  • 看懂質粒圖譜,學會同源重組構建質粒
    理想的運載體是質粒(plasmid),在基因工程中,常用人工構建的質粒作為載體。載體構建即是構建含外源DNA的質粒。本文主要為大家介紹質粒圖譜的閱讀及通過同源重組構建質粒的方法:構建質粒,學習閱讀質粒圖譜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下圖為實驗室常用的一種質粒:(1)箭頭:大多數質粒都會有箭頭,箭頭有兩種解釋。
  • 養殖場的超級細菌,真的可以傳染給人嗎?
    圖片來源: pixabay.com超級細菌的威脅愈來愈近近年來,關於超級細菌的報導頻頻出現。去年年末,四川一男孩感染超級細菌,病情危重[1]。就在今年,有杭州女大學生感染超級細菌的報導[2],以及浙江老農因感染超級細菌死亡等案例[3]……隨著超級細菌的威脅不斷加強,自2015年以來,每年11月的第三周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World Antibiotic Awareness Week)。
  • 質粒,你能對它做什麼?!
    ,如F-質粒和ColE1結合質粒(conjugative plasmids)兩個相關的細菌在接合時,可以在細菌間進行轉移的質粒,如F因子非結合質粒(non-conjugative plasmids)不能發生接合轉移的質粒
  • 基因編輯明星動物遇挫:無角牛體內發現細菌基因汙染|專訪
    基因編輯動物的明星無角牛遇到了麻煩。圖 | 基因編輯而來的無角牛(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美國 FDA 的科學家研究了 Recombinetics 公司經由基因編輯得到的一頭無角牛發現,這頭名為 Buri 的公牛體內存在一段細菌 DNA,是具有抗生素抗性的基因片段。
  • 雞身上的超級細菌,真的會傳染給人嗎?
    2017年末,四川一男孩感染超級細菌,病情危重;2018年,杭州女大學生感染超級細菌,另外還有浙江老農因感染超級細菌死亡等案例。最後,綜合得出結論:養殖場中使用抗生素會催生超級細菌,而這些超級細菌可以感染人體。
  • 澳研究人員用基因測序「修正」細菌分類
    新華社雪梨8月29日電(陳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用基因測序技術繪製出細菌進化樹,這一方法有助於改進以往的細菌分類法。  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研究人員主要使用一種被稱為元基因組學的方法,對自然環境中的細菌樣本直接進行測序,進而繪製出細菌進化樹,更好地對細菌進行分類。
  • Crispr技術基因敲除細菌-源井生物
    )靶基因插入和敲除,目的是進行細菌修飾。系統對外源遺傳元件(例如在質粒和噬菌體中發現的那些)的抗性可以提供某種形式的獲得性免疫。具有間隔序列的RNA可以幫助Cas蛋白識別和切割外源DNA。 RNA引導的其他Cas蛋白可以切割外源RNA。在大約40%的細菌基因組序列和90%的古細菌序列中發現CRISPR。
  • Nanopore宏基因組測序揭示汙水處理過程中可移動抗生素抗性基因組
    WWTPs中攜帶編碼多耐性質粒細菌的持續存在。從3個WWTPs的進水和出水培養物中均鑑定出可同時對4種不同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細菌。為了驗證基於Nanopore測序的微生物群落分析的準確性,對混合進水的多耐藥培養物進行了Illumina宏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Illumina測序分類結果在優勢種水平上與Nanopore測序獲得的基本一致。
  • 關於質粒的小知識
    廣義上說幾乎所有的細胞都有質粒(比如線粒體DNA),狹義上指存在於許多細菌、酵母菌、放線菌等生物中的質粒。質粒與染色體DNA一樣都是雙鏈DNA分子,質粒亦可攜帶遺傳信息,質粒上面一般含有幾個到幾百個基因,控制著細菌的抗藥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狀。然而質粒也有一些與染色體DNA不同的特性。
  • 利用Nanopore測序從微生物群系獲得完整、封閉成環的細菌基因組
    本周佳作提出了一套測序流程(Lathe,結合三代測序和二代測序的測序數據對細菌基因組進行組裝),作者利用多樣本對該套測序流程進行驗證,並最終得出該測序流程相比其他方法,組裝結果更具有連續性且成本更低,在研究生物功能尤其是重複原件的作用等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
    細菌通過這些基因片段來偵測並抵抗相同病毒的攻擊,並摧毀其DNA。這類基因組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CRISPR/Cas系統全名為成簇的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為目前發現存在於多數細菌與絕大多數的古菌中的一種後天免疫系統,以消滅外來的噬菌體或外源質粒,並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為細菌提供了獲得性免疫,這與哺乳動物的二次免疫類似
  • siRNA質粒載體構建
    siRNA 質粒載體的構建RNA 小片段可以通過化學合成或質粒載體轉錄獲得。質粒載體的構建是將長約70bp的含有特定莖環以及終止信號的DNA分子插入到特定載體中,該DNA分子可以 在細胞中轉錄為含有特定髮夾結構的RNA雙鏈分子。這些髮夾RNA分子在細胞中被切割為19-23nt的雙鏈RNA小片段,從而起到抑制特定基因表達的作用。
  • 面對超級細菌,科學家挖了青黴菌的「祖墳」……
    預計到2050年,細菌的耐藥性將造成每年1000萬人死亡。細菌耐藥問題亟需解決。最近,來自帝國理工學院、牛津大學以及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的學術團隊對弗萊明發現的初代青黴菌菌株進行了基因組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