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多種基因組技術調查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的爆發

2021-01-13 美格基因

本周帶來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一篇佳作,研究通過整合多種基因組技術調查,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爆發的源頭,跟著圖文一起鑑賞佳作吧!

Integrating multiple genomic technologies to investigate an outbreak of carbapene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 hormaechei

整合多種基因組技術調查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的爆發

作者:Leah W. Roberts 等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

時間:2020

影響因子:12.353

DOI:10.1038/s41467-019-14139-5

研究背景

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CRE)是讓人聞之色變的超級細菌,對人類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脅。2015年作者對皇家布裡斯班婦女醫院(RBWH)三位病人不同階段的尿液、氣管內導管、血液、傷口進行取樣,並從中發現了具有多重抗藥性(MDR)的E.cloacae複合分離株。作者通過幾種互補全基因組測序(WGS)技術的應用,確認了在醫院爆發的是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E.hormaechei。

實驗結果

1. 所有患者均檢出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

對所有採集到的E.cloacae複合分離株進行耐藥性檢測,結果顯示,MS7889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完全敏感,除了MS7889(從患者尿液中分離出來)外,其餘菌株對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羥基噻吩青黴素-克拉維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羅培南、慶大黴素和甲氧苄啶-磺胺新唑均有耐藥性(表1)。

表1 用Etest、Vitek 2和ResFinder測定抗生素耐藥性

2. 全基因組測序確認菌株爆發可能與之前產生IMP4的分離株有關

對獲得的10個E.cloacae複合分離株使用Illumina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其均為ST90型E.hormaechei,除易感菌株MS7889丟失了blaIMP-4基因以及幾個額外的抗性基因,其它大多數複合分離株都有相同的抗性基因,包括100%相同的blaIMP-4基因。10個分離株中均包含lncHI2質粒。將E.hormaechei基因組與公開可用的基因組進行比較,發現其與E.hormaechei Ecl1(GenBank: JRFQ01000000; formerlyE. cloacae)最為匹配,E.hormaechei Ecl1是一株從RBWH ICU病房的燒傷患者身上分離出來的ST90菌株。

大多數複合分離株與Ecl1基因組的抗生素耐藥基因圖譜相比,顯示了相同的耐藥基因圖譜(表1)。在醫院範圍內對自2015年呈blaIMP-4陽性的E. hormaechei分離株進行持續監測,發現在2016年一次不相關的疫情中,分離出一個blaIMP-4陽性的E. hormaechei(MS14389),根據Illumina測序發現,與2015年分離的菌株相比,只有兩個SNPs不同。2017年,又從血液學病房分離出另一例blaIMP-4陽性的E. hormaechei (MS14449)。這些結果表明E. hormaechei 在醫院環境中持續存在。

3. blaIMP-4基因存在於lncH12質粒上

由於blaIMP-4基因周圍存在多個重複元件,包括插入序列(IS)和兩個可疑的基因內容相似的整合子,無法僅靠Illumina測序準確解析blaIMP-4的上下遊序列。於是對其中的一個代表分離株(MS7884)使用PacBio SMRT進行三代測序,獲得了完整閉合的染色體和兩個質粒(pMS7884A,一個在~55kb MDR區含有blaIMP-4基因的330,060bp的lncHI2質粒)。pMS7884A MDR區域具有兩個不同的1類整合子(In37和In809)以及一個對四環素和氯黴素具有抗性的複合轉座子(圖1a)。BLASTn和read-mapping分析顯示,本研究中,利用Illumina測序的18株分離株中,除了分離株MS7889,其餘的都有相同的質粒:分離株MS7889預計已經失去了MDR質粒的~ 34 kb區域,包括blaIMP-4,基因和兩個因為同源重組而幾乎一樣的氨基糖苷類抗性基因(圖1 b)。

圖1 含有~55kb多藥耐藥性區域包括blaIMP-4的大lncHI2質粒

4.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爆發的來源來源於地漏

儘管持續使用傳統培養方法對醫院環境進行常規監測,但未發現ST90 E. hormaechei的環境來源。2018年7月,從ICU和燒傷病房環境中收集了50個拭子和水樣,並對其進行測序和傳統培養。在本次監測中,通過傳統培養方法在4份樣品中檢測到Klebsiella oxytoca, E.cloacae complex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然而,Illumina測序結果表明它們與爆發無關。儘管沒有親緣關係,但其中3個分離株攜帶blaIMP-4相似基因(基於real-time PCR),該基因對應的IncHI2質粒與pMS7884A高度一致。

儘管傳統的培養方法無法檢測到ST90 E.hormaechei,宏基因組測序鑑定出兩個樣本與參考MS7884和IncHI2質粒pMS7884A的 ST90 E. hormaechei高度匹配。將這些樣本(R5514 and R5537,均取自於地漏)的宏基因組組裝基因組(MAGs)與E. hormaechei參考基因組作核苷酸比較,顯示在整個染色體和質粒上有著很高的相似度,相當於>95%的參考序列中93-97%的平均核苷酸同一性(ANI)。兩種MAGs的MLST分析也能夠檢測到幾乎相同的ST90等位基因。此外,通過對抗性基因的篩選,在兩份樣本中都發現了blaIMP-4基因,進一步支持了地漏中存在ST90 E. hormaechei 和類似於pMS7884A的IncHI2質粒。

結論與亮點

1.通過Illumina測序發現爆發菌株序列均為90型(ST90);

2.通過三代測序(PacBio SMRT)獲得了IMP-4的菌株的lncH12質粒上的blaIMP-4基因的完整基因組;

3.通過宏基因組學測序在醫院地漏中發現了ST90型E.hormaechei lncH12存在的證據;

4.總體而言,作者利用幾種不同WGS技術的戰略應用為疫情提供了深入分析。

美更好好文盡在美格基因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專題報導丨MALDI-T0F MS直接靶板微滴生長法對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
    SIFIC團隊特此專欄報導,今天為大家帶來《MALDI-T0F MS直接靶板微滴生長法對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的快速鑑別診斷價值》,看中山醫院感染團隊為我們解讀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的快速鑑別診斷,希望您能從中獲益。
  • 澳大利亞維州確認2人感染超級細菌死亡
    食品夥伴網訊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維州健康機構今日證實,自2012年以來,致命超級細菌--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CRE)已造成維州18人死亡,近60例感染病例,衛生部門警告需對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採取防控措施。
  • 一文讀懂耐碳青黴烯腸桿菌感染治療進展
    過去數十年,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CRE)所致醫院感染已經爆發了多次,並在多國流行。對腸桿菌科細菌來說,碳青黴烯類藥物耐藥主要是由於細菌產碳青黴烯酶(包括 KPC、MBLs 和 OXA),較少的是由於細菌缺乏外膜蛋白的表達。
  • 卓超:深度解析中國細菌流行病學數據
    在G-菌中,腸桿菌科佔45%左右,其中大腸埃希菌檢出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   動態趨勢:(2006-2015年)大腸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檢出率穩中有升、非發酵菌近幾年有下降趨勢。
  • 常年使用抗生素給自己治病,爹爹感染超級細菌
    楚天都市報12月5日訊(記者李曼英 通訊員江維)常年使用抗生素給自己治病,武漢的劉爹爹久咳不愈,到醫院一查,竟感染了超級細菌。5日,武漢市第四醫院內,劉爹爹談及此事,仍心有餘悸。65歲的劉爹爹家住漢口,患有老慢支多年。他不喜歡去醫院看病,每次咳嗽不舒服,都是自己吃各種抗生素治療,且稍有好轉就停藥。
  • 老太感染超級細菌病亡 CRE病菌是什麼?全耐藥性
    在印度感染「超級細菌」  近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表了一項病例報告——在美國內華達州的裡諾市,一位70多歲的女性感染上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簡稱CRE),對美國現有的26種抗生素全產生耐藥性。
  • 產碳青黴烯酶霍氏腸桿菌流行克隆介導的「罕見」ESBL基因blaSFO-1在中國的傳播
    BRICS血流感染細菌監測                                                             9.6近些年,罕見ESBL基因blaSFO-1和碳青黴烯酶基因共存的現象在腸桿菌科中呈現上升趨勢。
  • 「噩夢細菌」感染的病因、症狀及治療
    CRE是一種耐碳青黴烯類細菌,它是耐碳青黴烯類細菌的菌株。CRE感染難以治療的原因腸桿菌科是一種細菌,包括克雷伯氏菌和大腸桿菌,它們通常存在於人們的消化道,在消化道它們通常是無害的。但如果這些細菌在腸道外傳播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比如血液、膀胱、肺或皮膚,就可能會導致細菌感染。一種名為碳青黴烯的廣譜抗生素可能被用作殺死腸桿菌科的治療方式。
  • 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家共識解讀
    共識中同時指出,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因其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對需氧、厭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別是對多重耐藥革蘭陰性桿菌[如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腸桿菌科細菌]具有很強抗菌活性,在多重耐藥菌感染、需氧菌與厭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科學合理的在我國感染性疾病中使用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至關重要。
  • 韓國發現63人感染「超級細菌」
    尤其是,此次發現新的遺傳型細菌,因此韓國衛生當局展開了隔離帶菌患者等措施。該細菌可分泌出能夠分解抗生素的酶,讓抗生素失效,而且也有可能讓其他細菌也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因此衛生當局正在切斷傳播途徑。 韓國疾病管理本部4日表示,在韓國13家醫院63名患者身上發現了「抗碳青黴烯類腸桿菌屬(CRE)」。
  • 新型「噩夢細菌」襲擊美國 27州驚現221例罕見耐藥基因
    參考消息網4月5日報導美媒稱,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一份新報告,研究人員說他們去年確認超過200例新型或罕見的對抗生素具備耐藥性的「噩夢細菌」基因。這些稀有種類的具有抗生素耐藥性案例在全美多地出現,具體來說是27個州。
  • 戰勝超級細菌的關鍵基因線索——質粒測序
    來自威爾康桑格研究所和牛津大學大數據研究所的基因組病原體監測中心的研究人員,一起使用基因組測序技術分析質粒和從歐洲醫院病人身上採集的肺炎克雷伯菌樣本中的細菌染色體。9 月 24 日發表在《PNAS》上的這項發現揭示了抗生素耐藥基因通過質粒在細菌群體中傳播的三種不同途徑。研究人員說,在追蹤抗生素耐藥性時,將質粒包括在內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超級細菌。腸桿菌科細菌家族的成員可以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一線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並被收入世界衛生組織優先病原體嚴重疾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