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超:深度解析中國細菌流行病學數據

2020-12-09 騰訊網

  講者:卓超

  整理:梁丹燕(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

  審稿:王莉、王超

  來源:2017全國感控與耐藥感染大會

  細菌耐藥已經成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引起了我國及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如果不及時採取行動加以控制,可能使人類再次面臨感染性疾病的威脅,給人類健康造成巨大風險。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衛生部細菌耐藥監測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卓超教授立足本地,關注趨勢;對中國細菌流行病學數據的深度解析,探討了我國近年來細菌耐藥情況。

  一、中國細菌流調數據趨勢解讀

  1、國內三大細菌耐藥性監測系統:

  2、細菌檢出情況:

  (1)2015年CARSS與CHINET數據顯示:「陰盛陽衰」,臨床分離菌株以G-菌為主,檢出率約70%。在G-菌中,腸桿菌科佔45%左右,其中大腸埃希菌檢出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

  動態趨勢:(2006-2015年)大腸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檢出率穩中有升、非發酵菌近幾年有下降趨勢。

  (2)2015 CHINET與2013-2014 CARST數據顯示: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檢出率高。

  動態趨勢(2005-2015):大腸埃希菌ESBLs+始終>50%,肺炎克雷伯菌ESBLs+近幾年略有下降,排除KPC(碳青黴烯酶)和AMPC(頭孢菌素酶)的覆蓋,實際檢出率>40%。

  3.細菌耐藥情況

  CHINET 2005-2015數據顯示: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對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耐藥趨勢:肺炎克雷伯菌和鮑曼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的耐藥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亞胺培南的耐藥率低於美羅培南,而銅綠假單胞菌對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耐藥率呈下降趨勢。

  4.細菌藥物敏感性情況(數據來源均為2015 CHINET與2013-2014 CARST 數據)

  (1)大腸埃菌:對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敏感率高;大腸埃希菌對亞胺培南敏感率最高,均>98%。對頭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均

  (2)肺炎克雷伯菌:對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敏感率高;肺炎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敏感率>83%,對頭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均

  (3)銅綠假單胞菌:對多數抗生素敏感率相當;除多粘菌素B、阿米卡星和慶大黴素外,銅綠假單胞菌對大多數受試藥物敏感率

  (4)不動桿菌:對多數抗生素敏感率低;除多粘菌素B外,鮑曼不動桿菌對大多數受試藥物敏感率

  小結

  菌株檢出率:臨床分離菌株以G-菌為主,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見的G-菌,檢出率穩定上升趨勢;

  耐藥趨勢: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產ESBLs(超廣譜β-內醯胺酶)菌株檢出率下降(假陰性),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對鮑曼不動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藥率呈上升趨勢,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對銅綠假單胞菌呈下降趨勢;

  菌株對藥物敏感率: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均有較高的敏感率,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對大多數受試藥物敏感率低。

  二、碳青黴烯耐藥細菌產生之根源

  1、全球細菌耐藥情況

  2017年,鑑於目前嚴峻的細菌耐藥性趨勢,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世界上最具耐藥性的、最能威脅人類健康的"超級細菌"列表。這個列表根據危險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嚴重致命、高度致命、中度致命"三類,代表了我們所需要特異性抗生素的急迫程度,而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CRE)列在嚴重致命級。CRE在拉丁美洲、亞太地區、歐洲整體比例均超過中國;因此可以說CRE不是中國的問題,而是全球的問題,它們的治療和控制給我們帶來許多挑戰。

  2、細菌耐藥研究

  (1)在柳葉刀感染性疾病模塊上的一篇文章,對歐洲34個國家和地區1203株CRKP(產碳青黴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發現:產KPC酶已成為歐洲CRKP的主要耐藥機制。

  (2)2017年的一篇新的文章提示:2008-2014年全球多中心的監測計劃檢測到的碳青黴烯酶類型分布:各個州很多國際KPC酶比例都較高。

  (3)我國CER情況:

  地區分布:2014-2015年CARSS數據提示中國31個省市肺炎克雷伯菌對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居於前三位為上海、北京、河南。但同為發達城市的廣州耐藥率相對較低,這值得思考。

  時間趨勢:2005-2016年CHINET數據提示肺炎克雷伯菌對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三甲醫院)處於上升趨勢;

  3、人群分布:2013及2015年血標本來源的CRKP年齡分布顯示:兒童、新生兒的CRKP檢出率比老人、成人高。各項數據提示中國兒童群體的MASR(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CRKP呈上升趨勢,CRKP和XDRAB(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整體呈上升趨勢。那麼CRE(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產生的根源在哪裡,特別是兒童群體較高的CRE檢出率?是我們的感控不力,還是過多抗生素暴露(碳青黴烯),或是宿主的因素呢?這值得我們進行深度的思考。

  4、抗生素使用情況:

  (1)2009-2015年監測網中心成員單位各類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的變化情況:三代頭孢菌素使用量最大,一直處於下降趨勢,但在2014年使用量有所上升;碳青黴烯類使用劑量較小。

  (2)文獻研究:2013年的一篇文章分析提示多種抗菌藥物使用與CRAB(耐青黴烯類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發生相關。2016年美國CDC細菌耐藥監測網的雜誌的一篇文章提示:多種藥物應用與CRE在腸道定植有關,頭孢菌素、喹諾酮類、還有在ICU使用的質子泵抑制劑都可能與細菌耐藥相關。伊朗的一項研究提示:不限制其他抗生素使用的情況下,僅將亞胺培南使用率降低60%,結果顯示CRE檢出率未下降。目前的研究提示:僅限制碳青黴烯使用量未能降低CRE檢出率。那麼是不是其他藥物還在這裡面買單?

  (3)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

  我國碳青黴烯類產品在北上廣鄭地區廣泛使用,北京使用量最大,都有增幅。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種類構成比比較:北京、上海、廣州的亞胺培南與美羅培南使用量相當,且都佔相對大比例,比阿培南使用量構成較小,而唯獨鄭州,比阿培南使用量構成較大,基本與亞胺培南及美羅培南持平。

  思考:是不是比阿培南的使用與細菌耐藥相關?

  5、幾個品種用量說明書比對:

  俊特:用量以亞胺培南計,根據病情,一次0.25~1g,一日2~4次;

  泰能:用量以亞胺培南計,根據病情,一次0.25~1g,一日2~4次;

  美平:院內獲得性肺炎、腹膜炎、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合併感染、敗血症的治療,每8小時給藥一次,每次1g,靜脈滴注;

  比阿培南:成人每日0.6g,分2次滴注,每次30~60分鐘,可根據患者年齡、症狀適當增減給藥劑量,但1天的最大給藥量不得超過1.2g。

  探討:比阿培南使用劑量有超說明書的風險,導致耐藥。

  小結

  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耐藥是目前國內外熱點話題,但可以肯定的是碳青黴烯藥物對重症感染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在抗感染的時效性、病原譜覆蓋性方面)。

  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耐藥增加與多種藥物不恰當使用有關,而不僅僅是碳青黴烯類抗生素。

  某些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品種說明書欠合理。

  圖文編輯:王小蝦

相關焦點

  • 戴伯課堂|流行病學專業解析
    然而,流行病學專業不僅限於對這類傳染病的研究。該專業對人群的健康狀況以及疾病的分布做廣泛的研究,最終為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提供基礎方法論。什麼是流行病學流行病學(Epidemiology)研究與健康相關的狀態或事件,包括疾病。在這之中,流行病學將事件的分布和決定因素作為研究的重點。流行病學將研究的成果應用於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的控制。
  • 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2014-2019年耐碳青黴烯類肺炎克雷伯菌流行病學變遷
    [2]    胡付品, 郭燕, 朱德妹, 等. 2017年CHINET中國細菌耐藥性監測[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誌, 2018, 18(3): 241-251.[3]    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 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 2014年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報告[EB/OL]. (2015-07-31)[2020-10-10]. http://www.carss.cn/Sys/res/file/201512/20151220130152_4645_81ed026304834a5d81842924c78a1a9f_2014%E7%
  • 基於數據驅動的深度學習5G網絡解析
    打開APP 基於數據驅動的深度學習5G網絡解析 金石,溫朝凱 發表於 2021-01-05 11:04:43 自2010年以來
  • 細菌比較基因組分析,這樣做更有效
    接下來,面授實操課程將對分析流程中的要點進行現場詳細解析與實操指導,帶您鞏固理論知識,學會上手自己做分析,搞定科研項目!如果您錯過了直播課程,千萬不要再錯過我們的面授啦~時間:2020年8月27日-30日(4天)主辦單位:深圳市華大基因學院培訓地點:中國
  • 中國疾控中心: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和基因組特徵
    此外,流行病學分析表明2019-nCoV可能存在華南海鮮市場之外的未知起源地。目前,這些序列信息數據已經保存至中國國家微生物數據中心(登錄號NMDC10013002)和中國國家基因銀行(登錄號CNA0007332-35)。 2019-nCoV的系統發育分析研究者對這些2019-nCoV基因組序列信息進行系統發育分析,從而確定2019-nCoV的種屬分類地位,並推斷其可能的起源。
  • ...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來自冷鏈進口食品】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
  • 王海峰出席CCHI2018 深度解析「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
    中國認知計算和混合智能學術大會(CCHI2018)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中國自動化學會與中國認知科學學會聯合主辦,是國內首個關注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與AI交叉融合的高端學術會議。本屆大會邀請了認知建模與計算、混合智能、智慧機器人、智能駕駛等領域海內外知名專家作學術報告,交流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
  • 《中國藥典》之光譜分析方法深度解析
    2020年4月9日,第十一屆藥典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聽取了國家藥典委員會關於2020年版《中國藥典》編制工作情況報告,審議並通過了2020年版《中國藥典》草案。2020年4月17日, 國家藥典委員會正式發文《中國藥典》,2020年版編制工作已完成,並開始徵訂。
  •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儋州啟動流行病學調查組:利用大數據科學...
    ,迅速妥善處置了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許某某事件,切斷疫情擴散,全力保障群眾的身體健康安全後,指導組認為,儋州啟動流行病學調查組的舉措,是一種創新的工作方式,值得借鑑和推廣。        2月15日,談起流行病學調查組,市衛健委副主任符哲偉說,流行病學調查組的啟動,對我市迅速阻斷疫情突發事件的傳染和擴散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我市對臨高縣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許某某事件的處置,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市公安局及時提供的大數據分析結果,讓我們第一時間準確的掌握確診患者行程軌跡,避免記憶模糊出現的偏差和遺漏,甚至出於隱私刻意隱瞞的現象。」
  • 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在結構上和其他細菌又有哪些差別呢?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儘管綠硫細菌已被發現數十年了,科學家們對它內部的光合作用系統的詳細構造仍然了解甚少。這也使得它成為七大門類光合細菌中唯一一類反應中心空間結構沒有被解析的光合細菌。
  • ARXIV:深度學習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經濟金融寫作小組
  • 立足我國細菌耐藥特性 解析MRSA藥物治療(附MRSA專家共識)
    立足我國細菌耐藥特性 解析MRSA藥物治療(附MRSA專家共識)
  • Vet Parasitol,兩種感染中國淡水魚的斜管蟲的流行病學及鑑定
    Vet Parasitol,兩種感染中國淡水魚的斜管蟲的流行病學及鑑定出處:Vet Parasitol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9-01-09 22:41:00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來自Vet&nbspParasitol的文章:兩種感染中國淡水魚的斜管蟲的流行病學和鑑定。
  • 百度王海峰出席中國認知計算和混合智能學術大會 深度解析「多模態...
    中國認知計算和混合智能學術大會(CCHI2018)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中國自動化學會與中國認知科學學會聯合主辦,是國內首個關注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與AI交叉融合的高端學術會議。本屆大會邀請了認知建模與計算、混合智能、智慧機器人、智能駕駛等領域海內外知名專家作學術報告,交流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
  • 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設計
    本研究設計選取COVID-19疫情高發與低發地區作為研究現場,對社區人群和重點人群(包括COVID-19治癒病例、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醫護人員/CDC流行病學調查人員、發熱門診患者)開展流行病學問卷調查、血清抗體和核酸檢測,確定不同人口社會學特徵和暴露風險人群的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率,及其流行病學特徵;對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開展流行病學隨訪,分析血清抗體水平變化,評估傳染性和傳播風險。
  • 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成果登《科學...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該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古老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機理的認知,對於理解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認祖歸宗」(即進化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該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古老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機理的認知,對於理解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認祖歸宗」(即進化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我國科學家頂刊發文 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該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古老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機理的認知,對於理解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認祖歸宗」(即進化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研究人員解析豆科植物深度系統發育關係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伊廷雙和李德銖研究組在國際生物系統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解析豆科植物深度系統發育關係。    豆科是植物界第三大科,約有765屬19500種,也是經濟價值最大的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