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Nanopore測序從微生物群系獲得完整、封閉成環的細菌基因組

2021-01-10 美格基因

佳作推薦又來啦!本周佳作提出了一套測序流程(Lathe,結合三代測序和二代測序的測序數據對細菌基因組進行組裝),作者利用多樣本對該套測序流程進行驗證,並最終得出該測序流程相比其他方法,組裝結果更具有連續性且成本更低,在研究生物功能尤其是重複原件的作用等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Complete, closed bacterial genomes from microbiomes using nanopore sequencing

利用Nanopore測序從微生物群落獲得完整、封閉成環的細菌基因組

作者:Eli L. Moss 等

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

時間:2020年2月

影響因子: 31.86

DOI:10.1038/s41587-020-0422-6

一、研究背景

微生物基因組可以通過二代測序數據進行組裝,但宏基因組組裝的連貫性受到重複元素的限制。正確分配重複序列的基因組位置對於理解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組功能的影響至關重要。作者採用名為Lathe的工作流程,整合三代+二代測試數據並組裝,從複雜的微生物群落中組裝封閉的細菌基因組。

二、實驗結果

作者首先嘗試通過使用12種標準的細菌混合物來測試是否可以組裝封閉的細菌基因組。使用Nanopore測序共獲得了30.3 G數據,這些數據包含了全部12種細菌。通過每種細菌序列長度的分布,發現不同菌顯示出不同的序列長度分布(圖1),這可能是不同細菌對裂解、提取、凍幹或貯藏的響應略有變化的結果。12個細菌中共有7個組裝成完整基因組,另外三個基因組被組裝成四個或更少的contigs。組裝程度最差的細菌基因組包含單個contig中83%的基因組(圖1),這些都能說明Nanopore測序組裝結果比二代測序更具有連續性。

圖1 12種細菌混合液中的序列分類學組成,每種細菌的讀長分布和基因組組裝

接著,作者將方法應用於之前用於評估short-read和read-cloud測序和組裝方法的兩份人類糞便樣本(樣本P1和P2-A,以及在P2個體第一次採集樣本15個月後採集的糞便樣本P2-B),得到樣品P1、P2-A和P2-B的三代測序數據分別為12.7 G、6.1 G和7.6 G。結果顯示,利用此方法得到的reads的分類組成比機械裂解和二代測序提取的樣品的reads具有更高的物種多樣性(圖2a)。對比利用三代測序、short-read和read-cloud方法組裝的基因組,發現三代測序方法組裝結果具有更高的連續性且成本更低(圖2b)。

圖2 兩個健康的人類糞便微生物群落中的樣本組裝連續性、多樣性和微生物分類學組成

最後,為了評估提取和Nanopore測序方法的普遍性,並測試這種HMW DNA提取方法與傳統方法相比分類結果的一致性,在裂解階段加入後聚合酶,將兩種提取方法應用於另外10個健康成人糞便樣本(樣本A -J)。利用測序數據共組裝了20個成環的基因組,包括Prevotella copri和一個候選Cibiobacter sp.的基因組(圖3),這些結果表明,這種新的測序和裝配方法能夠生成封閉的、環形的基因組(表1)。

表1 從人類糞便樣本中組裝得到的環形細菌基因組

圖3 組裝得到的Prevotella copri和Cibiobacter sp.的細菌完成圖

三、結論與亮點

1. 提出一套測序流程(Lathe)結合長讀長序列組裝和短讀長序列糾錯可以從複雜的微生物群落中組裝完整的基因組。

2. 測序組裝12種細菌的混合物驗證了第一點中的方法,其中7個細菌基因組完全組裝成單個contigs,3個細菌基因組組裝成4個或更少的contigs。

3. 用該測序流程分析了13個人類糞便樣本的宏基因組數據。組裝了20個成環的基因組,包括Prevotella copri和一個候選Cibiobacter sp.的基因組。

4. 儘管與其它測序和組裝方法相比,核苷酸的準確性有所下降,但該方法提高了組裝的連續性,在研究生物功能尤其是重複原件的作用等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您可能還喜歡:

產品升級|美格基因重磅推出微生物組+代謝組聯合分析解決方案

中國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和公共衛生風險預警最新研究進展

美格基因2020年上半年項目文章大盤點!

相關焦點

  • Nanopore宏基因組學臨床快速診斷細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今天帶來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佳作一篇,作者基於Nanopore高通量測序平臺搭建了一套能夠有效去除人體DNA幹擾,且能在6h內快速檢測下呼吸道感染病原的檢測流程。美格基因現已推出「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策略,如對本產品感興趣可通過文末方式聯繫我們!
  • 基於「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的抗性基因和可移動元件的精確研究
    長reads覆蓋度在9×時OPERA-MS可以組裝到稀少物種(<1%)的高質量基因組,覆蓋度更高時可組裝到近完整基因組。本研究從用抗生素治療的病人樣本中組裝到了28個腸道微生物基因組,結果顯示nanopore測到的長reads組裝後得到了更連貫的組裝集,包括八十多個閉環質粒或噬菌體序列、一個新的263kbp的巨型噬菌體。
  • 三代nanopore宏基因組測序數據分析,北京,11月7-9日
    11月7-9日,我們將在北京,聯合北京金果殼生物醫學工程技術有限公司(nanopore官方代理)開啟今年的首場線下培訓班。本期主題圍繞「nanopore宏基因組測序數據分析」,nanopore測序實時,快速,便攜,長度長,高通量等諸多特點,特別適合微生物研究。在新冠病毒研究以及後續病毒溯源方面都會有重要的應用。
  • nanopore宏基因組分析培訓班(第2期)開始報名了
    宏基因組學研究是當前微生物研究最重要的方法,而nanopore測序實時,快速,便攜,長度長,高通量等諸多特點,也特別適合微生物研究。我們第六期納米孔測序培訓班將專門關注納米孔測序在宏基因組中的應用。本次培訓班,我們將系統介紹納米孔測序在宏基因組中的應用,通過本次培訓班你將完成以下五大主題:1、熟悉納米孔測序;2、掌握納米孔宏基因組測序物種分類;3、宏基因組數據分結果可視化;4、掌握納米孔宏基因組測序基因組拼接;5、從納米孔宏基因組拼接中得到細菌完成圖。
  • |微生物群|抑制劑|基因組|...
    近幾十年來,人們對癌症的認識不斷深入,如有關腫瘤發展的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畸變、腫瘤全基因組測序等。這些發現推動了癌症新療法的發展,尤其是免疫療法,已成為與手術、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並列的重要治療手段。希望這些突破性事件能激發人們對癌症研究的樂觀情緒,並積極開發新的方法來攻克癌症。
  • 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比較與總結
    第三代測序技術是基於納米孔(nanopore)的單分子讀取技術,有著更快的數據讀取速度,應用潛能也勢必超越測序。   2012年2月5日,基因組科學家們齊聚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基因組生物和技術進展會議,來了解哪家公司的第三代測序技術能實現人類基因組的3分鐘測序或以5000美元的價格出售。儘管科學家們對公布的數據表示謹慎樂觀,但他們對於此類測序儀的優越之處仍心存疑慮。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DNA測序和螢光原位雜交(FISH)等與傳統培養無關的技術現已廣泛使用,它們的民主化使微生物樣品的DNA含量得以直接研究。使用針對16S核糖體RNA基因的FISH進行的早期研究表明,在西歐隊列中,至少三分之二的腸道細菌可歸因於大約六個物種/屬水平的一組六組細菌:兩個擬桿菌,兩個梭菌,鏈球菌 /乳球菌和直腸細菌。
  • 戰勝超級細菌的關鍵基因線索——質粒測序
    來自威爾康桑格研究所和牛津大學大數據研究所的基因組病原體監測中心的研究人員,一起使用基因組測序技術分析質粒和從歐洲醫院病人身上採集的肺炎克雷伯菌樣本中的細菌染色體。肺炎克雷伯菌通過獲得抗生素耐藥基因(碳青黴烯酶基因)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該基因編碼一種 「吞噬」 抗生素的酶。在肺炎克雷伯菌中,這些碳青黴烯酶基因通常存在於質粒上,質粒可以在不同菌株和不同種類的細菌之間 「跳躍」,這意味著抗生素耐藥基因可以迅速傳播,並推動全世界耐藥細菌感染的迅速上升。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2011年,《Nature Methods》將單細胞測序列為年度值得期待的技術之一;2013年,《Science》將單細胞測序列為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六大領域榜首。近年來單細胞全基因測序不斷發展的技術方法和在各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屢屢登上"NCS"的榮譽殿堂。仿佛一夜之間,單細胞全基因組檢測技術就成了生物醫藥研究人員的新寵。
  • Nat Biotech | 第6期導讀:納米孔測序、單細胞RNA計數技術等
    Bhatt研究組發文題為Complete, closed bacterial genomes from microbiomes using nanopore sequencing,利用納米孔測序完成來自微生物群落的完整、封閉的細菌基因組。微生物基因組可以通過短讀測序數據進行組裝,但這些元基因組組裝的連貫性受到重複元素的限制。
  • 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瓊森綜合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月29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專刊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首次完成了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這也是截至目前對單個癌症細胞系所做的最為徹底的測序分析。
  • 南京地理所完成淡水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
    超微型浮遊藻類(粒徑≤3μm)簡稱「超微藻」,廣泛分布於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在水生生態系統尤其是微食物環中有重要作用。它們具有更高的CO2固定效率,對水體初級生產力的貢獻量可高達90%,且其潛在的混合營養代謝功能對浮遊細菌的種群具有調控作用。
  • 925個PacBio測序注釋的細菌基因組現已上線,拿走不謝!
    近日由英國公共衛生部PHE(Public Health England), 太平洋生命科學公司PacBio (Pacific Biosciences) 及維爾康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Sanger(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 三方合作的NCTC 3000項目公開了新項目進展,已上線了925個注釋的細菌基因組
  • From 16S rDNA測序 To 宏基因組學研究—技術發展及異同點
    早在1933年,Arthur Henrichi就指出:「人們早就知道,細菌學的標準方法—純培養—在人工培養基上分離和觀察—往往只產生對某一特定微生物區系的不完全了解。」特別是,他在淡水湖中發現了不同的形態不典型的細菌,這些細菌是那時還沒有作為純培物被分離。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開發了新的第三代DNA測序技術
    隨著基因組時代的到來和人們越來越高的基因序列信息的需求,測序技術得以快速發展。雖然,目前二代的高通量測序仍是在基因組測序和轉錄組測序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手段,但其存在讀長短、成本高、依賴PCR擴增等缺陷。近年來,不需要PCR擴增便可以用來讀取長片段的第三代測序技術-單分子實時測序技術發展越來越快,並在基因組組裝,甲基化鑑定和基因組結構變化等方面得以廣泛應用。
  • 澳研究人員用基因測序「修正」細菌分類
    新華社雪梨8月29日電(陳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用基因測序技術繪製出細菌進化樹,這一方法有助於改進以往的細菌分類法。  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研究人員主要使用一種被稱為元基因組學的方法,對自然環境中的細菌樣本直接進行測序,進而繪製出細菌進化樹,更好地對細菌進行分類。
  • 6篇16S rRNA基因測序+代謝組學聯合項目文章助力您快速發文
    編者按:16S rRNA基因測序是目前主要的高通量測序依賴的腸道微生物研究的方法之一,16S rRNA基因測序測序可以對腸道微生物中的所有菌種進行精確定量,可以回答「樣本當中有哪些微生物,他們具有哪些功能」。然而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下遊組學研究可以回答「這些功能是否真的發生了,發生的程度是什麼樣的」。
  • Nat Biotechnol:將CRISPR/Cas9與納米孔測序相結合實現靶向測序
    在這些實驗中,Timp和博士生Timothy Gilpatrick能夠利用CRISPR對從乳腺癌患者的一小部分腫瘤組織中分離出來的DNA進行靶向切割,從而能夠跳過常規測序的DNA複製部分。隨後,他們將所謂的「測序接頭(sequencing adaptor)」附著到DNA片段的CRISPR切割末端上。
  • 16S rDNA測序+代謝組學,讓科研結果更「近」一步
    測序分析和代謝組學聯合研究的必要性生物體內的基因系統調控是一個整體,單一組學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並不能完整的解釋生物學問題,而且通常文章的影響因子也比較低。所以利用多組學技術將各組學的數據進行整合分析並深入挖掘生物學數據,可以對生物樣本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
  • 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
    微生物組研究有時關注特定微生物群的行為,通常與明確的假設有關或由其明確證明。雖然越來越多的術語如「細菌組」,「古細菌組」,「黴菌組」或「病毒組」在科學文獻中開始出現,但這些術語並非指生物群落(一個具有獨特的(微生物)集合的區域生態系統,而物理環境往往反映一定的氣候和土壤)作為微生物群本身。因此,最好使用原始術語(細菌,古細菌或真菌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