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曉雪團隊發現質粒編碼的毒素/抗毒素系統的新功能---直接調控質粒複製

2021-01-20 AutophagyAdvances
編輯 | HY


2021年1月19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曉雪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接合型質粒編碼的毒素/抗毒素系統PrpT/PrpA直接調控質粒拷貝數」(ConjugativePlasmid-Encoded Toxin-Antitoxin System PrpT/PrpA Directly Controls Plasmid Copy Number)的研究論文,系統闡述了質粒編碼的毒素/抗毒素系統調控質粒複製功能的發現和作用機制。



質粒是存在於細菌染色體之外具有獨立複製能力的遺傳元件。接合型質粒除了編碼複製、分配和接合轉移系統以外,往往還攜帶毒力基因和抗性基因。接合型質粒介導的水平基因轉移是細菌耐藥性(包括碳青黴烯、多粘菌素等)快速擴散的重要途徑。尤其關鍵的是,這些質粒能夠在不存在抗生素的環境裡依然穩定存在於細菌中,並進一步介導抗性基因的傳播。因此,接合型質粒的穩定性機制是臨床感染研究中關注的熱點。


毒素/抗毒素系統(Toxin/AntitoxinSystem, TA)是最早發現具有穩定質粒功能的二元系統。TA系統在1983年發現存在於接合型質粒上,在功能上被認為通過「分離後致死效應「(Post-segregationalkilling, PSK)來維持質粒的穩定性。在PSK理論中,當質粒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由於複製或分離錯誤發生丟失時,在不含質粒的子代細胞中,相對穩定的毒素蛋白會由於失去抗毒素的中和作用發揮出毒性抑制細胞的分裂或直接殺死細胞,從而達到在群體中維持質粒穩定存在的目的。ParDE系統是最早支持PSK理論的研究模型之一。


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大規模的臨床和環境微生物基因組分析發現接合型質粒上富集大量TA系統。2000年坎特伯雷大學Heinemann研究團隊在PNAS文章中提出了PSK理論的不足,認為質粒上TA系統的富集是質粒與質粒間競爭的結果,而並非是通過PSK機制來實現的。因為PSK理論很容易通過在模式細菌中異源表達TA來證實,因此一直被廣泛用來作為解釋質粒上富集TA系統的理論基礎,但僅用異源表達的手段來研究TA的功能存在局限性,容易忽視TA系統的多樣性生物學功能。


研究團隊在前期的工作中,發現海洋細菌中攜帶一個接合型質粒,能夠穩定存在並保持1個拷貝/細胞。接下來為了研究質粒的穩定機制,對質粒上編碼基因進行了功能的研究。分析發現,這個質粒編碼一對II型TA系統PrpT/PrpA,其中PrpT是ParE類家族毒素,而PrpA是功能未知的新穎抗毒素。意外的是,敲除prpA-prpT後,質粒的穩定性並沒有受影響。反而,質粒的拷貝數出現了顯著的異常升高。基因回補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在機制方面,發現是其中的抗毒素PrpA直接調控了質粒的拷貝數,並且PrpA直接結合質粒複製起始區上的重複子序列(iterons),以濃度依賴的方式競爭性的阻礙質粒複製蛋白RepB對複製起始區的結合,避免質粒的過度複製。


研究結果發現抗毒素蛋白與質粒的複製蛋白一起來維持質粒的低拷貝數,這與敲除TA後質粒出現高拷貝的表型是一致。與PSK理論強調的TA系統在質粒分離後發揮作用不同,研究結果證實TA系統可直接參與質粒的複製過程,是質粒上TA系統的新功能。對IMG資料庫的TA系統進行比對研究,這一類TA系統的豐度明顯高於ParDE系統,並且參與PrpA抗毒素調控質粒複製的結構域在臨床耐藥菌的質粒上廣泛存在。結合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推測,細菌和古菌中廣泛分布的TA系統通過多種途徑發揮多樣的生物學功能。


研究員團隊的尼松偉博士和李百元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王曉雪研究員與王鵬霞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工作得到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基金委水圈微生物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項目的共同資助。

 

原文標題:Conjugative Plasmid-Encoded Toxin-Antitoxin SystemPrpT/PrpA Directly Controls Plasmid Copy Number

 

參考文獻:

1. Gerdes,K., P.B. Rasmussen, and S. Molin, Unique type of plasmid maintenance function:postsegregational killing of plasmid-free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1986. 83(10): p. 3116-20.

2. Cooper, T.F.and J.A. Heinemann, Postsegregational killing does not increase plasmidstability but acts to mediate the exclusion of competing plasmids. Proc NatlAcad Sci U S A, 2000. 97(23): p. 12643-8.

3. Wang, X.,et al., Antitoxin MqsA helps mediate the bacterial general stress response. NatChem Biol, 2011. 7(6): p. 359-66. 4. Guo, Y., et al., Antitoxin HigAinhibits virulence gene mvfR expressio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nvironMicrobiol, 2019. 21(8): p. 2707-2723.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等發現新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南海海洋所等發現新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2020-10-15 南海海洋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
  • 研究團隊發現新穎的V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發現廣泛分布在細菌和古菌中的一大類毒素/抗毒素(TA)系統的新作用機制,並建議命名為VII型TA。
  • 七型毒素/抗毒素系統的發現與命名規範_身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2020年12月17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曉雪研究員等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 Trends in Microbiology 上發表了題為「Type VII
  • 研究發現新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發現廣泛分布在細菌和古菌中的一大類毒素/抗毒素(TA)系統的新作用機制,並建議命名為「VII型TA」。
  • 我國科學家發現V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發現廣泛分布在細菌和古菌中的一大類毒素/抗毒素(TA)系統的新作用機制,並建議命名為VII型 TA。相關研究10月12日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
  • 啥是質粒?從生物武器到轉基因食物都跟它有關
    直到1950年,美國生物學家喬治·萊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才證實這種物質並非病毒,並於1952年將其命名為「質粒」。質粒是一種大小在1-200kb不等的環狀DNA分子,獨立於細菌染色體之外,並且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細菌中的質粒含量最為豐富,螺旋體、放線菌和酵母等微生物中也有發現。電鏡下的質粒是共價、閉合、環狀、小型的雙鏈超螺旋DNA分子,形似「麻花」[2]。
  • 閱讀質粒圖譜
    一、一個合格質粒的組成要素  複製起始位點Ori 即控制複製起始的位點。原核生物DNA分子中只有一個複製起始點。而真核生物DNA分子有多個複製起始位點。質粒一般只能容納小於10Kb的外源DNA片段。一般來說,外源DNA片段越長,越難插入,越不穩定,轉化效率越低。第五步:是否含有表達系統元件,即啟動子-核糖體結合位點-克隆位點-轉錄終止信號。這是用來區別克隆載體與表達載體。克隆載體中加入一些與表達調控有關的元件即成為表達載體。選用那種載體,還是要以實驗目的為準繩。
  • 關於質粒的小知識
    1.1質粒可以獨立複製質粒為DNA有複製的能力,質粒的複製可不依賴於染色體,而在細菌細胞質內進行,質粒複製必須有宿主細胞提供複製所需的酶及原料,這一特性在基因工程中需擴增質粒時很有用處,可以獲得大量的質粒。
  • 質粒發展史
    一、分子遺傳學的起源—質粒 「如果孟德爾的豌豆實驗標誌著基因概念的誕生,那麼質粒載體的發現則象徵著分子遺傳學的起源。」這句話對質粒的讚美其實是毫不誇張的。質粒是一種獨立於染色體外獨立複製的雙鏈DNA片段,通常都含有基因。儘管質粒在細菌、古細菌和真核細胞中都有發現,但質粒對於細菌的生物學意義更加重要,因為細菌與細菌之間可以通過鞭毛等相互交換質粒信息,而這種遺傳信息的交換是有利的,因為質粒上面含有耐藥基因等信息。不過別人的遺傳信息不要輕易接收,除非有下圖的功能。
  • 合成生物學系列之多質粒共容
    大腸桿菌共表達系統目前實現多基因的表達依賴於大腸桿菌共表達系統,而現有的大腸桿菌共表達系統主要分為2類,一類是多順反子表達系統,另一類是多質粒表達系統。多順反子表達系統就是將多個目的基因克隆於同一表達載體,包括多啟動子表達系統和單啟動子表達系統。多質粒共表達系統是將多個外源基因分別構建到不同的載體中去,通過多個載體在大腸桿菌中的共同表達,實現多個外源基因的共表達。
  • 韓春雨研究的Ago家族蛋白又出新功能?發現參與DNA複製過程
    最後,該研究發現在非選擇性條件下,TtAgo賦予嗜熱鏈球菌增長優勢。總而言之,該研究表明TtAgo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嗜熱鏈球菌解開由DNA複製產生的鏈狀環狀染色體。據報導在CRISPR適應過程中獲得新的間隔子存在類似的相互作用,並且在CRISPR-Cas系統中豐富了編碼pAgo核酸酶的原核基因組。這些結果確定了產生DNA幹擾指南的分子機制,並提出了原核防禦系統識別外來核酸的通用原理(點擊閱讀)。
  • 看懂質粒圖譜,學會同源重組構建質粒
    目的是尋找一種能進入細胞、在裝載了外來的DNA片段後仍能照樣複製的運載體,將DNA分子運送到受體細胞中去。理想的運載體是質粒(plasmid),在基因工程中,常用人工構建的質粒作為載體。載體構建即是構建含外源DNA的質粒。
  • 質粒是科研的傳承者和見證人,你認識他麼?
    plasmid曾一度被episome(游離基因)替代,直到後來人們發現細胞質內遺傳物質無法整合到基因組內,plasmid的名字才被重拾回來。如何風靡     儘管在1950年代質粒已經被發現,然而質粒進入實驗室作為研究工具則等了20年,在這期間,科學家們主要使用的研究工具還是噬菌體。
  • ...細菌藥物耐受相關的乙醯基轉移酶類毒素-抗毒素系統的轉錄調控...
    該研究探討了與細菌耐受抗菌藥物相關的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進一步闡明了乙醯基轉移酶類GNAT-RHH毒素-抗毒素系統的轉錄調控機制。錢宏亮和於昊同學為共同第一作者,歐竑宇、賀新義和甘建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質粒和染色體有什麼不同?答案很簡單!
    質粒是一種大小在1kb-1Mb不等的環狀DNA分子,獨立於細菌染色體之外,並且具有自我複製能力。大部分的質粒都是環狀的,也存在線性的質粒。質粒中的基因數相對要少於染色體的基因數。質粒與染色體最主要的區分是:質粒不是細胞生存所必需,染色體則是細胞生存必需的。
  • 質粒,你能對它做什麼?!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質粒類型及相關研究,大家好好修煉~顯而易見就是質粒中的「隱君子」,目前還沒發現任何表型效應的質粒與隱性質粒相反,具有明顯的表型特徵,如抗生素抗性,毒性等特指具有抗性的質粒,主要包括抗藥性和抗重金屬兩大類
  • 植物乳桿菌內源性質粒序列分析及其表達載體的構建
    ORF5編碼一個含48 個胺基酸殘基的蛋白,位於515~661 bp,其與植物乳桿菌(NCBI Reference Sequence:WP_107724356.1)未知功能的假定蛋白相似性為100%。其餘ORF在GenBank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蛋白。目前為止,由於質粒pLP3除具有與複製相關的蛋白外,未發現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質,因此質粒pLP3應歸為隱蔽性質粒。
  • 戰勝超級細菌的關鍵基因線索——質粒測序
    來自威爾康桑格研究所和牛津大學大數據研究所的基因組病原體監測中心的研究人員,一起使用基因組測序技術分析質粒和從歐洲醫院病人身上採集的肺炎克雷伯菌樣本中的細菌染色體。9 月 24 日發表在《PNAS》上的這項發現揭示了抗生素耐藥基因通過質粒在細菌群體中傳播的三種不同途徑。研究人員說,在追蹤抗生素耐藥性時,將質粒包括在內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超級細菌。腸桿菌科細菌家族的成員可以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一線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並被收入世界衛生組織優先病原體嚴重疾病名單。
  • Cell:韓春雨研究的Ago家族蛋白又出新功能?首次發現可參與DNA複製...
    Zamore團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Thermus thermophilus Argonaute Functions in the Completion of DNA Replic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報導TtAgo參與DNA複製。
  • 史上最全質粒圖譜及看法,值得收藏!
    Step 1:先了解質粒的基本組成元素,Ori複製起始點、抗性基因有哪些、多克隆位點在哪裡,有哪些酶切位點?有哪些螢光標記或蛋白標籤序列?為什麼質粒圖譜上有的箭頭順時針有的箭頭逆時針?那其實是代表兩條 DNA 鏈,即質粒是環狀雙鏈 DNA,它的啟動子等在其中一條鏈上,而它的某些基因在另一條鏈上。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目的基因插入那一段(從T7啟動子到終止子那一段)的方向,即下圖黃色圈圈所示的箭頭方向,其它的大可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