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海洋所等發現新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南海海洋所等發現新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2020-10-15 南海海洋研究所 【字體: 近期研究發現,該對TA系統中的抗毒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拮抗毒素的毒性,拮抗方式基於抗毒素對毒素的多腺苷酸化修飾(Polyadenylylation),該種作用方式與目前已報導的六種類型均不相同。
-
研究團隊發現新穎的V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發現廣泛分布在細菌和古菌中的一大類毒素/抗毒素(TA)系統的新作用機制,並建議命名為VII型TA。
-
我國科學家發現V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發現廣泛分布在細菌和古菌中的一大類毒素/抗毒素(TA)系統的新作用機制,並建議命名為VII型 TA。相關研究10月12日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
-
七型毒素/抗毒素系統的發現與命名規範_身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該文章報導了七型毒素/抗毒素(TA)的發現,並提出了七型TA命名的規範。TA系統存在於幾乎所有細菌和古菌中,由具有殺菌或抑菌作用的毒素蛋白Toxin和與其相鄰並能中和毒素毒性的抗毒素Antitoxin組成。
-
PNAS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曉雪團隊發現質粒編碼的毒素/抗毒素系統的新功能---直接調控質粒複製
/抗毒素系統調控質粒複製功能的發現和作用機制。毒素/抗毒素系統(Toxin/AntitoxinSystem, TA)是最早發現具有穩定質粒功能的二元系統。TA系統在1983年發現存在於接合型質粒上,在功能上被認為通過「分離後致死效應「(Post-segregationalkilling, PSK)來維持質粒的穩定性。
-
...細菌藥物耐受相關的乙醯基轉移酶類毒素-抗毒素系統的轉錄調控...
該研究探討了與細菌耐受抗菌藥物相關的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進一步闡明了乙醯基轉移酶類GNAT-RHH毒素-抗毒素系統的轉錄調控機制。錢宏亮和於昊同學為共同第一作者,歐竑宇、賀新義和甘建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Nature :傷寒毒素的作用及其晶體結構
「傷寒沙門菌」引起致命性的系統感染,即傷寒,而其他腸道沙門氏菌血清型則要麼是無害的,要麼只會造成不太嚴重的胃部感染或食物中毒。這項研究表明,傷寒毒素(一種新型AB毒素,由「傷寒沙門菌」獨有的兩個A亞單元組成)的施用,會重現傷寒的很多急性症狀。作者進而發現細胞表面糖蛋白上的碳水化合物是傷寒毒素的受體,並且確定了該毒素的晶體結構,從而為了解這些相互作用提供了信息。
-
Science:新研究有望戰勝致命性的艱難梭菌胃腸道感染
2018年5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艱難梭菌毒素B(TcdB)如何識別人G蛋白偶聯受體Frizzled蛋白(FZD),即艱難梭菌用來入侵腸道細胞和導致致命性胃腸道感染的受體。這一發現可能為開發針對艱難梭菌的新型抗毒素鋪平道路,而且也顯示出開發新的抗癌藥物的潛力。
-
FDA受理默沙東抗毒素產品bezlotoxumab上市申請,預防艱難梭菌(C...
2016年1月28日 生物谷BIOON/ --美國製藥巨頭默沙東(Merck & Co)近日宣布,FDA已受理單抗產品bezlotoxumab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這是一種實驗性抗毒素bezlotoxumab監管文件的提交,部分基於2項關鍵性III期研究(MODIFY-I和MODIFY-II)的積極頂線數據。數據顯示,以抗生素治療12周聯合一次性輸注bezlotoxumab,可使艱難梭菌(C.difficile)感染復發風險降低至大約15%。而以抗生素聯合安慰劑治療的患者中,大約有25%的患者感染復發。
-
「納米海綿疫苗」能「扣留」成孔毒素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師開發出一種「納米海綿疫苗」,經小鼠實驗證明,其能大量吸收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產生的成孔毒素——無論在血管還是在皮膚,因此能預防MRSA放出的alpha-溶血素造成的影響惡化,可作為一種安全高效的抗毒素疫苗。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的《自然·納米技術》上。
-
「以毒攻毒」 治療對人體最強的毒素:肉毒桿菌中毒|科學·轉化醫學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兩組研究人員利用肉毒桿菌毒素的化學特性,製造出了其無毒版的化合物,能輸送治療性抗體來治療肉毒桿菌毒素中毒
-
新發現海蝸牛毒素止痛
核心提示:據路透社報導,研究人員已對毒液的止痛作用進行了動物試驗,並取得了良好效果。未來,一種由此開發出的新型止痛藥可能取代傳統的鎮痛藥物如嗎啡等,通常後者在治療過程中會給患者帶來嗜睡、噁心或視覺混亂等副作用。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艱難梭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doi:10.1053/j.gastro.2020.06.032近日,來自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具有破壞性的超級細菌艱難梭狀芽孢桿菌劫持了人類傷口癒合系統,導致嚴重而持久的疾病,從而開啟了治療這種疾病的新療法的開發。
-
毒蘑菇「毒素合成」背後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草船借箭」生產毒素 鵝膏在科學研究上有著重要貢獻,某些可食用鵝膏和劇毒鵝膏在外觀上極其相似,難以區分,是造成中毒事件的重要原因。 與青黴生產青黴素一樣,鵝膏也有多個基因組成「毒素生產線」,用於合成最毒的蘑菇毒素「鵝膏毒肽」。毒素對蘑菇非常有用,可以保護蘑菇不受動物的傷害,這樣它的種子才能成熟並傳播。
-
新研究發現蠍子的毒素可幫助人們分辨癌細胞
蠍子的尾部可分泌毒液,新研究發現這種毒液可用於分辨癌細胞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詹姆斯-奧爾森(James Olsen)醫生和他的神經外科同事試圖通過手術來去除一名12歲的病人的癌症腫瘤,但在病人大腦裡,他們發現癌細胞與其他健康細胞難以分辨。
-
2019年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盤點結核病最新研究進展
2.Tuberculosis:來自真菌的特殊肽類有望治療結核病doi:10.1016/j.tube.2018.10.008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uberculosi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隆德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分離自腐生子囊菌(Pseudoplectania nigrella)的特殊肽類有望作為新型抗生素來抑制結核分枝桿菌的生長。
-
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所產基因毒素對DNA的破壞機制
他們利用化學合成、小鼠實驗和基於非靶向質譜測定的組學分析等技術手段,研究了大腸桿菌素(colibactin)對人類活細胞中DNA的破壞機制,為colibactin的化學性質和致癌活性提供了直接證據,為人直腸結腸癌(CRC)的臨床檢測提供了潛在的新型標誌物。
-
【藥用】海洋生物毒素的藥物開發前景
在這近二十年的研究歷程中,人類不僅從海洋生物中尋找到了哺乳動物體內含量甚微的有效物質前列腺素,並根據海綿中的活性物質阿糖胞苷合成了抗癌劑、有效殺蟲劑padan等;許多具有免疫、抗炎、抗腫瘤、抗病毒以及作用於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活性物質也先後被分離提純。海洋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海洋毒素或藥物的原料。
-
「瘦臉針」 的前世今生 --- 肉毒毒素的故事
創新者:同年,加拿大眼科醫生Jean Carruthers無意中發現這種用來麻痺肌肉神經的藥物可以使患者眼部的皺紋消失。她將這個發現告訴了身為皮膚科教授的丈夫Alastair Carruthers。後來,夫婦倆開始合作研究,最終BoNTA引入皮膚除皺領域,並於1990年首次發表了相關報告。
-
美國得州發現食腦變形蟲後,喬治亞州又發現帶毒素蠕蟲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23日報導,美國喬治亞州發現了一種蛇形蠕蟲的入侵物種。喬治亞大學農業推廣員詹姆斯·墨菲表示,該州最近發現了剷頭花園蠕蟲(又稱錘頭蠕蟲)的蹤影。CNN報導截圖根據猶他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