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藥物耐受相關的乙醯基轉移酶類毒素-抗毒素系統的轉錄調控...

2020-12-10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分子生物學知名刊物《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歐竑宇研究組、賀新義研究組及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甘建華研究組的合作論文「Toxin-antitoxin operon kacAT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is regulated by conditional cooperativity via a W-shaped KacA-KacT complex」。該研究探討了與細菌耐受抗菌藥物相關的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進一步闡明了乙醯基轉移酶類GNAT-RHH毒素-抗毒素系統的轉錄調控機制。錢宏亮和於昊同學為共同第一作者,歐竑宇、賀新義和甘建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細菌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Toxin-antitoxin system, TA)由一個編碼毒素蛋白和抗毒素蛋白的操縱子組成,與移動元件的遺傳穩定性以及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受性密切相關。近期,在腸道沙門菌和致病大腸桿菌中報導了一類新的TA毒素蛋白——乙醯基轉移酶GNAT毒素。GNAT通過乙醯化氨醯tRNA的胺基酸以阻遏蛋白質的正常翻譯,而RHH抗毒素則可中和GNAT毒素的毒性。歐竑宇研究組在更新細菌毒素-抗毒素系統資料庫TADB時,發現了乙醯基轉移酶類GNAT-RHH TA廣泛分布於腸桿菌科細菌中 (Xie, et al., Nucleic Acids Res, 2018);隨後,與甘建華研究組合作鑑定了碳青黴烯耐藥肺炎克雷伯菌中的GNAT-RHH系統KacAT,解析了GNAT毒素蛋白KacTY145F的晶體結構,發現GNAT毒素KacT的過表達可顯著地提高肺炎克雷伯菌在高濃度美羅培南壓力下的存活率 (Qian, et al., Molecular Microbiology, 2018, cover story)。KacAT複合物與kacAT啟動子DNA特異性結合,實現轉錄的反饋抑制;但精確的分子機制尚待闡明。

該研究發現了GNAT-RHH TA系統的轉錄調控存在條件協同機制。採用晶體學技術,解析了KacAT-DNA複合物的結構,發現了KacAT形成新穎的KacT-KacA2-KacA2-KacT異源六聚體,空間排布形式類似於字母W。抗毒素蛋白KacA的C-端結構域存在兩種不同的摺疊構象,分別與毒素蛋白KacT表面的不同區域互作,抑制KacT形成功能二聚體。抗毒素蛋白KacA的N-端形成兩個RHH結構域,與啟動子DNA相鄰的兩個大溝面相互作用,抑制kacAT操縱子的轉錄。隨後開展的KacA和KacT野生型和突變體的ITC、EMSA和SEC-MALS等體外實驗,以及KacA-KacT胞內表達等實驗,表明了kacAT轉錄抑制的阻遏強度由[KacT]:[KacA]濃度比來調控。毒素KacT與抗毒素KacA形成蛋白複合物後,增強了KacA與DNA的結合;當[KacT]:[KacA]濃度接近1:2時,形成穩定的KacAT六聚體,對KacAT操縱子形成強阻遏;當細菌受到抗菌藥物等壓力刺激時,抗毒素蛋白KacA被蛋白酶降解,KacAT複合物受到游離KacT的破壞,轉錄抑制被解除。乙醯基轉移酶類GNAT-RHH TA系統轉錄機制的解析,將有助於闡明細菌耐受抗菌藥物的生理與代謝變化機制,將可能為臨床精準抗感染策略制定和新抗菌藥物的靶點研發提供依據。

論文發表後引起同行廣泛關注,入選F1000Prime推薦論文。該研究工作獲得了973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連結: https://academic.oup.com/nar/article/47/14/7690/5526705 


圖1. 肺炎克雷伯菌中碳青黴烯藥物耐受相關的乙醯基轉移酶類毒素-抗毒素系統KacAT的轉錄調控機制。(A) KacAT-DNA複合物結構;(B) KacAT複合物與啟動子DNA特異性結合,結合強度由[KacT]:[KacA]濃度比來調控;(C) KacAT的條件協同轉錄調控機制。

相關焦點

  • PNAS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曉雪團隊發現質粒編碼的毒素/抗毒素系統的新功能---直接調控質粒複製
    PrpT/PrpA直接調控質粒拷貝數」(ConjugativePlasmid-Encoded Toxin-Antitoxin System PrpT/PrpA Directly Controls Plasmid Copy Number)的研究論文,系統闡述了質粒編碼的毒素/抗毒素系統調控質粒複製功能的發現和作用機制
  • 研究發現新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抗毒素(TA)系統的新作用機制,並建議命名為「VII型TA」。TA系統廣泛分布於原核生物基因組中,目前公認的TA系統有六大類型。2015年,王曉雪團隊博士姚建雲等在海洋細菌中發現分別含有HEPN和MNT結構域的兩個相鄰基因組成一對TA系統,並發現其中的毒素HepT具有RNase活性,底物為mRNA,毒素與抗毒素以6:2的特殊比例組成了異源八聚體。
  • 我國科學家發現V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發現廣泛分布在細菌和古菌中的一大類毒素/抗毒素(TA)系統的新作用機制,並建議命名為VII型 TA。相關研究10月12日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
  • 南海海洋所等發現新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抗毒素MntA是核酸轉移酶家族中最小的成員,也是目前所知的第一個能夠催化轉移多個AMP分子到蛋白的同一個胺基酸殘基的新型核酸轉移酶。研究還發現,抗毒素的活性結構域GSX10DXD和毒素被修改的關鍵位點Y所在結構域RX4HXY在TA家族中高度保守,表明這種修飾方式在細菌和古菌中普遍存在。  相關成果發表在《核酸研究》上,姚建雲、歐陽松應課題組博士甄向凱為共同第一作者,王曉雪、歐陽松應為共同通訊作者。
  • 研究團隊發現新穎的V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發現廣泛分布在細菌和古菌中的一大類毒素/抗毒素(TA)系統的新作用機制,並建議命名為VII型TA。
  • 羅克明等發現調控楊樹抗病性關鍵轉錄因子—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西北高原所
  • 發現調控楊樹抗病性關鍵轉錄因子-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蘭州1月22日電 記者宋喜群、通訊員劉曉倩、張發起從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青藏高原植物適應與進化學科組羅克明研究員通過全基因組分析和數字表達譜篩選,得到可顯著提高楊樹對潰瘍病抗性的PtrWRKY89轉錄因子。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實驗植物學雜誌》。
  • 七型毒素/抗毒素系統的發現與命名規範_身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該文章報導了七型毒素/抗毒素(TA)的發現,並提出了七型TA命名的規範。TA系統存在於幾乎所有細菌和古菌中,由具有殺菌或抑菌作用的毒素蛋白Toxin和與其相鄰並能中和毒素毒性的抗毒素Antitoxin組成。
  • 《Nature》報導T細胞功能調控的關鍵轉錄因子
    本研究通過轉錄組及表觀組學手段,發現功能缺陷的T細胞 [Dysfunctional T cell], 包括免疫耐受T細胞 [Tolerant T cell] 和慢性感染和腫瘤微環境導致的耗竭T細胞 [Exhausted T cell], 都特異性穩定高表達轉錄因子NR4A1。NR4A1對於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免疫都起著關鍵負調控作用。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儘管過去研究人員圍繞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已有相對清晰的認識,但是對RNA聚合酶II(Pol II) 的C端結構域(CTD)的動態調控,特別是轉錄抑制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11月27日,《科學》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的研究成果。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雖然腫瘤免疫檢查點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但相比於其他癌症,肝癌形成強大的免疫耐受微環境使得肝癌患者長期處於免疫低應答狀態,容易形成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抵抗性。因此,研究如何打破肝癌的免疫耐受,促進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應答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 表觀遺傳學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及天津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種組蛋白乙醯基轉移酶HAT4的結構及功能特徵,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生物學頂級期刊《細胞》
  • 科學網—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 轉錄因子對腫瘤糖代謝具有基因調控功能
    其中轉錄因子對糖代謝基因的調控是腫瘤能量代謝重編程的重要機制之一,近期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教育部癌變與侵襲原理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低氧誘導因子1, c-Myc, p53等轉錄因子與腫瘤糖代謝的相互調節作用,指出這種關聯為靶向代謝的抗癌藥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公布在《科學通報》上。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轉錄是RNA聚合酶根據基因的DNA序列合成信使RNA的過程,是基因表達的起始步驟。在細菌中,σ因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基因啟動子並起始轉錄的關鍵組分。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Nanog是胚胎幹細胞全能性維持和重編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核心轉錄因子。最近的研究提示泛素化修飾系統在幹細胞乾性維持和分化中有重要作用。Nanog的穩定性的維持同時受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調控,如泛素連接酶FBXW8可以促進Nanog的泛素化降解進而誘導細胞分化。
  • 基因轉錄調控:共激活因子的多樣性及調控機制
    Roeder教授首先發現了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從而開創了真核生物轉錄調控領域。隨後Roeder實驗室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建立了體外轉錄系統,並利用該系統分離和鑑定了眾多關鍵轉錄調控因子,其中包括第一個真核轉錄因子TFIIIA、中介體複合物(mediator)以及多種通用轉錄因子(GTFs),並且揭示了染色質結構(包括組蛋白修飾)在表觀遺傳水平對基因轉錄的影響。
  • 代謝物在蛋白質修飾組學及細胞生長信號中的調控作用
    同時,文章也為細胞代謝調節細胞信號、轉錄及生長提供了許多直接證據。 例如,乙醯輔酶A(acetyl-CoA)的乙醯基通常需要乙醯基轉移酶(lysineacetyl transferases, KATs),如GNATs、MYST或p300/CBP[2],才可以與賴氨酸結合形成賴氨酸乙醯化(lysine acetylation, Kac)。
  • 上海藥物所揭示組蛋白甲基轉移酶G9a促進乳腺癌發展機制
    研究結果也首次揭示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對鐵穩態的調控,這不僅有助於闡明其在腫瘤領域中的作用,也為其在其它鐵代謝失調相關疾病中的應用提供了可能,同時也證實鐵代謝失衡在腫瘤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該研究成果於8月1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