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V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2020-10-15 嶺南科苑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發現廣泛分布在細菌和古菌中的一大類毒素/抗毒素(TA)系統的新作用機制,並建議命名為VII型 TA。相關研究10月12日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

TA系統廣泛分布於原核生物基因組中,目前公認的TA系統有六大類型。王曉雪等在2012年首次發現並命名了V型TA系統,其中的抗毒素是一個RNA水解酶,通過特異性降解毒素mRNA來抑制毒素的毒性;2015年,王曉雪團隊成員姚建雲等人在發現海洋細菌中發現分別含有HEPN和MNT結構域的兩個相鄰基因組成一對TA系統,並發現其中的毒素HepT具有RNase 活性,底物為mRNA。2018年研究小組對TA複合物的結構分析發現,毒素與抗毒素以6︰2的特殊比例組成了異源八聚體。

最新的研究發現這一對TA系統中的抗毒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拮抗毒素的毒性,拮抗方式基於抗毒素對毒素的多腺苷酸化修飾,該種作用方式與目前已報導的6種類型均不相同。結合遺傳、生化以及結構解析等發現,MntA抗毒素具有核酸轉移酶活性,利用ATP作為底物,將3個AMP逐個轉移到毒素蛋白的RNase活性位點附近的酪氨酸(Y)上。這種修飾作用有效的抑制了毒素的毒性。研究發現抗毒素MntA是核酸轉移酶家族中最小的成員,也是目前所知的第一個能夠催化轉移多個AMP分子到蛋白的同一個胺基酸殘基的新型核酸轉移酶。分析還發現,抗毒素的活性結構域GSX10DXD 和毒素被修改的關鍵位點Y所在結構域RX4HXY在TA家族中高度保守,表明這種修飾方式在細菌和古菌中普遍存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nar/gkaa855

相關焦點

  • 研究團隊發現新穎的V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發現廣泛分布在細菌和古菌中的一大類毒素/抗毒素(TA)系統的新作用機制,並建議命名為VII型TA。
  • 研究發現新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發現廣泛分布在細菌和古菌中的一大類毒素/抗毒素(TA)系統的新作用機制,並建議命名為「VII型TA」。
  • 南海海洋所等發現新型毒素/抗毒素系統
    2015年,王曉雪團隊博士姚建雲等在海洋細菌中發現分別含有HEPN和MNT結構域的兩個相鄰基因組成一對TA系統,並發現其中的毒素HepT具有RNase活性,底物為mRNA,毒素與抗毒素以6:  近期研究發現,該對TA系統中的抗毒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拮抗毒素的毒性,拮抗方式基於抗毒素對毒素的多腺苷酸化修飾(Polyadenylylation),該種作用方式與目前已報導的六種類型均不相同。
  • 七型毒素/抗毒素系統的發現與命名規範_身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該文章報導了七型毒素/抗毒素(TA)的發現,並提出了七型TA命名的規範。TA系統存在於幾乎所有細菌和古菌中,由具有殺菌或抑菌作用的毒素蛋白Toxin和與其相鄰並能中和毒素毒性的抗毒素Antitoxin組成。
  • PNAS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曉雪團隊發現質粒編碼的毒素/抗毒素系統的新功能---直接調控質粒複製
    /抗毒素系統PrpT/PrpA直接調控質粒拷貝數」(ConjugativePlasmid-Encoded Toxin-Antitoxin System PrpT/PrpA Directly Controls Plasmid Copy Number)的研究論文,系統闡述了質粒編碼的毒素
  • ...細菌藥物耐受相關的乙醯基轉移酶類毒素-抗毒素系統的轉錄調控...
    該研究探討了與細菌耐受抗菌藥物相關的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進一步闡明了乙醯基轉移酶類GNAT-RHH毒素-抗毒素系統的轉錄調控機制。錢宏亮和於昊同學為共同第一作者,歐竑宇、賀新義和甘建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Nature :傷寒毒素的作用及其晶體結構
    「傷寒沙門菌」引起致命性的系統感染,即傷寒,而其他腸道沙門氏菌血清型則要麼是無害的,要麼只會造成不太嚴重的胃部感染或食物中毒。這項研究表明,傷寒毒素(一種新型AB毒素,由「傷寒沙門菌」獨有的兩個A亞單元組成)的施用,會重現傷寒的很多急性症狀。作者進而發現細胞表面糖蛋白上的碳水化合物是傷寒毒素的受體,並且確定了該毒素的晶體結構,從而為了解這些相互作用提供了信息。
  • FDA受理默沙東抗毒素產品bezlotoxumab上市申請,預防艱難梭菌(C...
    2016年1月28日 生物谷BIOON/ --美國製藥巨頭默沙東(Merck & Co)近日宣布,FDA已受理單抗產品bezlotoxumab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這是一種實驗性抗毒素bezlotoxumab是一種實驗性抗毒素(antitoxin),與臨床上治療艱難梭菌(C.difficile)感染所採取的標準抗生素護理進行聯合用藥。
  • 「納米海綿疫苗」能「扣留」成孔毒素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師開發出一種「納米海綿疫苗」,經小鼠實驗證明,其能大量吸收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產生的成孔毒素——無論在血管還是在皮膚,因此能預防MRSA放出的alpha-溶血素造成的影響惡化,可作為一種安全高效的抗毒素疫苗。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的《自然·納米技術》上。
  • 「以毒攻毒」 治療對人體最強的毒素:肉毒桿菌中毒|科學·轉化醫學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兩組研究人員利用肉毒桿菌毒素的化學特性,製造出了其無毒版的化合物,能輸送治療性抗體來治療肉毒桿菌毒素中毒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艱難梭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2】Sci Transl Med:科學家成功對常見酵母菌進行工程化修飾來治療艱難梭菌感染doi:10.1126/scitranslmed.aax4905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馬裡蘭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以一種特定方式來修飾常見類型的酵母或許能作為一種有效療法來治療艱難梭菌感染
  • 新發現海蝸牛毒素止痛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大堡礁海域的海蝸牛的 毒素 可能為緩解慢性疼痛帶來一場革命。   該大學教授詹妮·埃克伯格說:「這種海蝸牛主要以魚類和其他海蝸牛為食,它們通常在刺中獵物時向其體內注射一種強大的毒液導致其全身 麻痺 。
  • 毒蘑菇「毒素合成」背後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事實上,早在一百多年前人們就已發現,上述三個屬中的劇毒蘑菇之間的親緣關係較遠,分別隸屬分類學中三個不同的科,但卻都能合成同一類毒素:鵝膏毒肽。但是,「鵝膏毒肽生產線」如何進化而來一直是個謎題。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真菌地衣多樣性與適應性進化團隊揭開了謎底,合成「鵝膏毒肽」的機制大大出乎想像。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什麼是鯨落?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video:20170923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日前發布消息,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
  • 我國科學家發現「返老還童」新細胞
    最近,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細胞生物學機制,有望推動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更快地應用到疾病治療中。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鄭輝的團隊完成的這一研究成果26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
  • 「瘦臉針」 的前世今生 --- 肉毒毒素的故事
    ,後來他在自己和動物身上進行了實驗(科學精神CRAZY啊),發現這種引起中毒的「肉腸」只有在厭氧環境下才產生,並且會對人的運動能力產生影響。挽救者:1920年,瑞士裔美國獸醫科學家Karl Friedrich Meyer博士發現加熱可以防止肉毒素中毒,該方法挽救了當時岌岌可危的罐頭食品業。
  • 我國科學家找到了蜈蚣毒的解藥——瑞替加濱
    圖表:我國科學家找到了蜈蚣毒的解藥——瑞替加濱 新華社發大巢製圖  新華社昆明1月24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日前揭開了蜈蚣在30秒內捕殺獵物的分子機制之謎,並基於此發現臨床藥物「瑞替加濱」對消除由蜈蚣叮咬產生的嚴重臨床症狀有良好效果。
  • 地球上最致命的五種毒素!中英雙語,需要學英語的點進來看啦!
    蓖麻毒素是在動物之外發現的最致命的自然物質之一Ricin is one of the deadliest natural substances that is not found in an animal.它是在蓖麻植物的種子中發現的It’s found in the beans of the castor pl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