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質粒?從生物武器到轉基因食物都跟它有關

2021-01-11 返樸

質粒到底是什麼?病毒?生物武器?萬惡之源?在它身上到底有何奧秘與神奇之處?

撰文 | 賀文輝(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

DNA儲存著世代相傳的遺傳信息,被譽為「生命的密碼」。從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那一刻起,DNA的「魔幻之盒」被打開,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DNA分子被解密。研究發現,大多數DNA分子呈線性結構,例如人的染色體DNA,如果將單個體細胞中的DNA分子全部展開,長度可達2-3米。然而有一類存在於細菌中的DNA分子卻呈環狀,穿梭在浩瀚的DNA分子宇宙。雖然它的大小只有細菌染色體的千分之一,卻魔力無窮——它就是神奇的「質粒」(plasmid)。

左:細菌染色體DNA的線性結構;右:質粒的環狀結構

(By User: Spaully on English wikipedia - Own work, CC BY-SA 2.5,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080850)

似病毒而非病毒

20世紀40年代,炭疽熱橫行美洲。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起初流行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鹿群,造成大批鹿群死亡。隨後在人群中發現了同樣的症狀:皮膚壞死、潰瘍、焦痂、毒血和組織廣泛水腫……最終,感染者因出現肺、腸和腦膜的急性感染而喪命[1]。

科學家們試圖通過尋找感染源來攻克這一傳染病。他們發現,真兇是炭疽桿菌中的一種毒性物質。並且,他們認為這種物質為病毒,通過快速繁殖而感染宿主細胞,引發動物或人生病。直到1950年,美國生物學家喬治·萊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才證實這種物質並非病毒,並於1952年將其命名為「質粒」。

質粒是一種大小在1-200kb不等的環狀DNA分子,獨立於細菌染色體之外,並且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細菌中的質粒含量最為豐富,螺旋體、放線菌和酵母等微生物中也有發現。電鏡下的質粒是共價、閉合、環狀、小型的雙鏈超螺旋DNA分子,形似「麻花」[2]。由於發現質粒和其在細菌基因重組中的功能,萊德伯格斬獲了195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那麼,質粒與病毒到底有何異同,為何能迷惑科學家如此之久?首先,質粒與病毒一樣,都能進行自我複製,快速繁殖;其次,它們都能賦予宿主一定的表型,引發性狀改變。但兩者的不同也很明確:病毒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是寄生於生命體甚至非生命體的入侵有機物種。一般的病毒都有兩到三個組成成分:RNA或DNA,蛋白質,脂質(部分病毒沒有)。而質粒只有一種成分,即DNA,並且質粒還是細胞的組成部分。

雖然病毒和質粒並不相同,但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2017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南極考察時,在古細菌體內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質粒,它的外表和行為都很像病毒,卻缺少表明其是病毒的基因。可以說,這是一種帶有病毒屬性的質粒。研究團隊據此推測,最早出現的病毒可能就是從這樣的質粒進化而來的[3]。

不安分的獨行俠

質粒DNA如同「黑客」一般,能夠擺脫宿主染色體DNA複製調控系統的束縛,獨立「編程」自主複製。這主要歸功於質粒DNA上的複製起始位點,可以開啟自身的複製,還有相應的調控基因,可以控制複製的頻率。這意味著質粒能夠改變宿主細菌的特性,從而發揮效力。

此外,質粒還具有可轉移性。在天然條件下,藉助細菌的接合作用,絕大多數野生型質粒可以從一個宿主細胞轉移至另一個宿主細胞,甚至還可以進入親緣關係較近的不同種宿主菌中。這一過程依賴於質粒轉移相關基因——mob基因的表達產物與其他蛋白因子的相互作用:mob基因編碼移動相關蛋白,在tra轉移蛋白的結合作用下,將質粒轉移到新宿主細胞的nic缺口位點,質粒即可通過缺口進入到新的新宿主細胞中[4]。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如果兩種質粒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複製子結構及調控模式,它們就不能穩定地存在於同一宿主細胞內,這種現象稱為質粒的不相容性。

生物武器黑歷史

質粒的宿主細菌很多,有我們熟知的大腸桿菌、枯草桿菌,還有令人聞風喪膽的炭疽熱芽孢桿菌(炭疽桿菌)。依託這一菌種研製的生物武器——炭疽彈,是人類開始認識病原菌後研發的第一個生物武器。

1870年,科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分離出炭疽桿菌。他發現這種細菌生命力極強、易培養、穩定性高,體外保存六個月仍能保持足夠的毒性和感染性。然而,科赫當時並不知道炭疽桿菌致命的真正原因。直到19世紀末,科學家才發現炭疽桿菌毒力因子的來源是pXO1和pXO2兩個質粒。其中質粒pXO1含有編碼產毒基因,可以產生毒力因子和各種毒素,質粒pXO2含有編碼細菌莢膜蛋白合成所必須的基因。兩個毒性質粒彼此依存,任何一個質粒缺失都將降低炭疽桿菌的毒性,產生減毒株[5]。

炭疽桿菌電鏡觀察圖(來源:美國CDC - Janice Haney Carr)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間諜部門將炭疽桿菌裝入可消化試管,包埋於飼料當中,以毒殺中立國的軍馬,拉開了現代細菌戰的帷幕。1928年,蘇聯生物武器之父雅科夫·費什曼(Jacov Fishman)發現炭疽桿菌有很高的強度和韌性,能承受爆炸衝擊和乾燥處理,因此可以裝入炸彈、炮彈和飛彈,實現武器化,未來可能成為對人類威脅最大的一種生物戰劑[6]。1939年,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隊在我國華中浙、贛地區大量培養炭疽桿菌,並用活人進行細菌試驗及細菌武器效能試驗,致使我國軍民大批死亡。其中HA型炸彈(哈彈)即為炭疽桿菌炸彈,外型酷似普通的鋼殼炸彈,而內含的榴霰彈一旦爆炸,炭疽桿菌就會通過傷口感染殺傷目標,同時造成可延續數十年的地面汙染。1942年,英國徵用了蘇格蘭的一個小島——格林亞德島進行炭疽桿菌試驗,計劃向德國牧場投放炭疽彈殺死大批牲畜,以切斷肉食供應(因此該計劃又稱「素食行動」),同時製造全國性的炭疽熱爆發,以除掉希特勒的納粹政權。二戰結束後,美國一直秘密進行炭疽戰劑的研發,如R-400型炸彈。然而,美國在2001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物恐怖襲擊,被稱為「美國炭疽事件」。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範圍的軍事反思,各國陸續開始履行《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生物武器的研發目的從攻擊轉為防禦。炭疽桿菌的研究嚴格限於實驗室內進行,包括炭疽桿菌的基因改造以及疫苗的研發。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已經研製出炭疽桿菌疫苗。

炭疽桿菌疫苗(來源:疫苗生產商Emergent BioSolutions)

亦魔也亦佛

當然,質粒並不是萬惡之源。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開始對天然野生型的質粒進行改造,並應用於基因工程技術,開啟了基因工程新的大門。在保留天然質粒優勢的基礎上,人工改造的質粒增加了抗性標記,人們可以根據需求篩選不同的菌株。同時,質粒上還可以設計多克隆位點,利用相關的酶將質粒分子打開,接入外源DNA,利用質粒自我獨立複製的特性,將外源DNA的信息傳遞給宿主細菌,從而實現性狀的改造。

構建重組質粒的步驟:1. 獲取含有質粒的菌株;2. 提取質粒並用相應的酶剪切質粒;3. 外源基因連接到剪切後的質粒,構建重組質粒;4. 重組質粒轉入新的菌株;5. 新的菌株獲得新的性狀。(來源:http://eschool.iaspaper.net/what-is-genetic-modification/the-process-of-genetic-engineering/)

根癌農桿菌致瘤質粒(tumor-inducing plasmid,簡稱Ti質粒)的發現具有劃時代意義,引導人類進入轉基因技術時代。Ti質粒是存在於根癌農桿菌細胞擬核區之外的能自主複製的雙鏈環狀DNA分子。1977年,比利時分子生物學家馬克·萬·蒙塔古(Marc Van Montagu)和約瑟夫·舍爾(Jozef Schell)證實,這種Ti質粒能將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植物的基因組中,產生優良性狀,如抗病蟲害、抗鹽鹼、耐除草劑、延長果蔬貯存期等,利用這一過程還可生產藥物、抗體、疫苗等。

與Ti質粒相關的應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轉基因食品。從理論上講,人類可以通過Ti質粒轉化手段,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植物,得到所需要的食品。事實上,自從1983年科學家將來自細菌的氯黴素抗性基因轉入菸草中,並獲得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開始,人類就沒有停止轉基因食品的研製。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品走出實驗室,走進人們的生活,如轉基因大豆、轉基因馬鈴薯等。

以轉基因馬鈴薯為例,科學家將含有抗旱相關基因的DNA片段通過PCR技術進行體外擴增,合成之後利用各類酶剪切DNA片段,再把產物拼接於Ti質粒多克隆位點處,得到重組質粒。重組後的質粒通過根癌農桿菌介導,侵染馬鈴薯愈傷組織,作物即可獲得外源抗旱基因,從而表現出耐旱性。

轉基因馬鈴薯培育步驟:1. 獲取Ti質粒;2. 獲取目的基因;3. 構建重組質粒;4. 根癌農桿菌介導轉化侵染薯塊;5. 形成愈傷組織;6. 愈傷組織發芽成苗;7. 試管苗結薯;8. 結成的小薯種入大田無性繁殖;9. 形成具有目的性狀的馬鈴薯。(作者製圖)

爭議與前景

從誕生的一刻起,圍繞轉基因食品的爭議就從未停息。雖然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轉基因食品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但是對於基因操作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想不到的變化,以及其對於健康和環境的長期影響,目前科學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很多國家和地區,如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註和嚴格管控。

與此同時,隨著克隆技術的不斷發展,質粒的「魔力」也越發得以施展,人工構建的質粒DNA序列的克隆、擴增、表達及保存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17年,世界上首對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誕生,標誌著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研究中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這種依託質粒載體的無性克隆體系,加速了針對多種腦疾病(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日常生活狀態(來源: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質粒雖然是微生物細胞中的極為微小的組分,但是在生物學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遠大的前景[7]。它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基因的「魔盒」,既為人類帶來健康和福祉,又可能引發災禍與戰爭。在生物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只有利用好這把雙刃劍,才能讓質粒繼續造福人類,推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Dibyendu Banerjee, Baishali Chakraborty, Banya Chakraborty. Anthrax: Where Margins are Merging between Emerging Threats and Bioterrorism[J]. Ind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7, 62(5):456-458.

[2] BIRNBOIM,H C. A rapid alkaline extraction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of plasmid DNA[J]. Methods in Enzymology, 1983, 100.

[3] Erdmann S , Tschitschko B , Zhong L , et al. A plasmid from an Antarctic haloarchaeon uses specialized membrane vesicles to disseminate and infect plasmid-free cells[J]. Nature Microbiology, 2017, 2(10).

[4] María Pilar Garcillán-Barcia, María Victoria Francia, Cruz F D L . The diversity of conjugative relaxas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lasmid classification [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2009, 33(3):657-687.

[5]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and Copy Number Variation ofBacillus anthracisPlasmids pXO1 and pXO2 in a Historical Collection of 412 Strains[J]. Msystems, 2018, 3(4).

[6] Sou-ichi, Makino.[Anthrax as a biological weapon].[J].Shokuhin eiseigaku zasshi. Journal of the Food Hygienic Society of Japan,2002,43(3):J228-32.

[7] Smalla K , Top E M , Jechalke S . Plasmid Detec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cology[J]. Microbiology Spectrum, 2015, 3(1)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開通了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臺。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

相關焦點

  • 吃了轉基因食物,會被「轉基因」嗎?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 周子琦、賀曉雲副教授、許文濤教授提到轉基因食物,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是五彩斑斕的玉米,還是奇形怪狀的西紅柿?如果我說它們都不是轉基因的,而是大部分的木瓜才是轉基因食物,你會不會感到很驚訝呢?
  • 食物可以「排毒」嗎?轉基因食品好不好?有關食物防毒的小知識!
    在網絡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關食物排毒的文章,比如:想要無毒一身輕,狂吃某某食物就可以了……,但這樣真的有效嗎?世界衛生組織曾表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單一食物可預防疾病,同時也沒有單一食物可為人體帶來健康。換句話說,均衡飲食才能真正讓人們擁有不生病的健康生活。那麼有關食物排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轉基因食物真可怕?很多人都拒絕,先了解清楚它來源,再怕也不遲
    很多人都是「談基因色變」,「常識」告訴我們,轉基因肯定是不好的,吃了對身體不好,轉基因太可怕了。長久以來,身邊的人都這麼跟你說,你自然而然就相信了。所以我們一看到轉基因食物就避而遠之,那麼轉基因食物真的有傳說中那麼可怕嗎?
  • 啥食物不是轉基因食物?別對奶油草莓有誤解,健康飲食從了解開始
    最近,有關轉基因的私信一直不斷,有人諮詢平時吃到什麼怪味道,或者見到什麼形狀比較不同的蔬菜和水果,第一反應就是轉基因,對待眼前的食物心裡不免增加了幾分擔心。究竟哪些食物是轉基因食品,哪些食物不是轉基因食物,今天博禾醫生就來嘮叨下這個話題。
  • 從轉基因到基因編輯,未來它們將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基因編
    撰文 | 驍 銘  責編 | 葉水送  從轉基因到基因編輯作物,這一條條新聞的背後,都在向我們預示著,在未來的某一天,轉基因/基因編輯農作物將大有作為。  什麼是轉基因作物,為什麼要對它們進行轉基因?
  • 質粒,你能對它做什麼?!
    質粒,相信對許多小夥伴來說並不陌生。小編「玩」了三年質粒,每天為它「魂牽夢繞」—今天還在,下次PCR還能否再見?
  • 吃了轉基因食物,絕對不是給平民轉個基因這麼簡單
    這兩天,看到微信上在流傳一篇「10萬+」文章:《觸目驚心:中國平民體內發現美國轉基因的SCoAL基因!》
  • 轉基因SCoAL是個啥?你也被釣魚了嗎?
    於是趕緊去問度娘,百度「雪萊遺傳學通訊」發現所有的搜索結果都只有一個出處,即這篇流傳甚廣的《觸目驚心:中國平民體內發現美國轉基因的SCOAL基因》,其他再無任何學術文章與該《通訊》有關。    稍有點外國文學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雪萊是一位英國著名詩人,他最耳熟能詳的詩句就是「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 轉基因的食物有哪些
    現在市場上的事物有很多中,常常會看見一種轉基因食物。有些人就在想,這種食物和普通的食物有什麼不一樣呢?而我們經常見的一些轉基因食物又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 轉基因食物
    我們生活中的轉基因食物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可避免。市面上百分95的大豆油是轉基因大豆油,還有菜油多數也是轉基因。很多人會說每次去超市買油都特別注意選擇非轉基因的油。您能選擇吃非轉基因油,你能選擇吃肉和雞鴨魚嗎?因為所有轉基因大豆,菜籽榨油後的豆粕和菜粕最後都進入飼料加工廠生產成飼料用來餵養動物,而動物最後。。。。所以我們都是直接吃或者間接吃了轉基因的食物罷了。轉基因已經不可避免的進入食物鏈和我們的生態圈。
  • 吃轉基因食物不安全?營養師:幾種食物是轉基因,卻可以放心吃
    一說到轉基因,很多人都非常害怕,認為這樣的食物不能吃。其實早在1996年,轉基因食物就已經開始大規模的種植。據目前的調查顯示,2018年就已經有26個國家種植了轉基因食物。這麼多的轉基因食物難道都不吃嗎?
  • 轉基因食物是自然食物嗎?它到底有沒有實際危害?
    從國產牛奶到毒養海參,再到各種食品添加劑,國人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幾乎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而這其中最大的話題,就在於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要了解轉基因食品的安全,首先就要明確什麼才是轉基因食品。其實大部分的自然食物,也都經歷了自身的基因演化。你現在看到的大部分食物,都有自身的演化脈絡。而轉基因食品,只是人為幹預了自然進程。
  • 【知識解析】轉基因動物過程需要質粒作為載體嗎?
    轉基因動物(transgenic animals)是指應用實驗的方法將外源基因導入到早期的胚胎內,使之可以在動物染色體基因組內穩定的整合,並能遺傳給後代的一類動物。 2精子導入法 利用雄性精子作為外源性基因.藉助受精作用把外源基因導人受精卵,整合到受精卵的基因組中的方法稱為精子導人法,是製作轉基因動物的一種新的方法。
  • 植物轉基因是怎麼轉入的?
    轉基因就是把一種生物的一個或幾個基因轉入另一種生物的細胞核裡,並且連接到DNA上。這是一種細微的「外科手術」。  植物轉基因的常用方法有三種:  一、農桿菌轉入法。農桿菌普遍存在於土壤之中,土壤中有很多種細菌,農桿菌只是其中一種。植物的根系植於土壤之中,難免被耕作損傷、被昆蟲損傷,如果是雙子葉植物,比如大豆,根系損傷後就容易感染農桿菌。
  • 閱讀質粒圖譜
    閱讀質粒圖譜 來源:丁香園 2007-03-14 22:33 載體主要有病毒和非病毒兩大類,其中質粒DNA是一種新的非病毒轉基因載體。
  • 美國人曾經揚言讓中國人斷子絕孫的轉基因食物都有哪些?
    轉基因食品,即利用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性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不自然和諧,以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或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美國人把轉基因食品賣到中國哄騙中國人消費 買通中國的漢奸人大代表說服中國人食用。中國卻把自己的非轉基因食品出口到日本。美國人曾經揚言:要讓中國斷子絕孫!轉基因植物生產的果實,沒有繁育能力。曾經科學家用轉基因食物餵食小白鼠,最終發現:小白鼠已經喪失了生育能力,欲哭無淚!可惡至極,那麼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轉基因食物吧!
  • 美國人不吃轉基因食物專坑中國人?你太自作多情了
    在轉基因食物標籤正式成為法律要求之前,難免還會吃到。轉基因食物安全嗎?在美國,食品安全問題,科學家和醫生可以有個人意見,但是說了都不算。人類和動物食品的安全性由FDA來評估和監管。 在各種食物進入市場之前,FDA會進行毒理、致敏性、營養學及環境等多方面的評估。 FDA認為安全的才會放行,包括轉基因食物。
  • 從美國的轉基因蚊子到轉基因食品,轉基因真的安全嗎?
    所謂轉基因,就是將外源性的DNA片段,人為插入到受體生物的細胞DNA序列中,從而使受體生物產生某種預期的改變。美國從上個世界弄出轉基因食品以來,就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極大的爭議,支持與反對的聲音從未斷絕。現在他們又將轉基因的目光瞄準了動物。
  • 哪些食物含「轉基因」
    「轉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哪些食品是轉基因的?」近日,美國科研機構承認對24名中國兒童進行轉基因大米人體試驗,引起強烈反響。我們日常的食物中,轉基因食品範圍究竟有多大?旁邊的促銷臺上,一款金龍魚玉米油還專門加了標籤註明「富含植物甾醇,非轉基因壓榨」。   記者注意到,貨架上幾乎所有玉米油、葵花籽油都顯著地標明「非轉」身份,「健康」、「安全」等字眼也頻頻出現,而魯花一款花生調和油也顯著標明「選用非轉基因大豆」。   仔細察看了一遍,記者發現在售的調和油和大豆油大都採用轉基因大豆為原料。但相對非轉基因的「高調」,轉基因字樣比較難找。
  • 常見轉基因食物有哪些?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不妨看看
    自從轉基因技術問世以來一直是大家討論的話題,人們對它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轉基因食品也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主要的是提高了產量,降低了物價,其實也是有一些好處的,當然對於他的評價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我們帶大家了解下,生活中常見的轉基因食物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