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轉基因到基因編輯,未來它們將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基因編

2021-01-16 網易

  來源:賽先生

  
過去的一年,基因編輯技術摘得諾獎,風頭正勁,圖片截自nationalgeographic.com

  「孟加拉或將成為全球首個批准種植轉基因『黃金水稻』的國家。」

  「阿根廷批准抗旱型轉基因小麥,農業界擔憂本國農產品出口受損。」

  「大北農子公司產品獲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公示。」

  「農業部新批准進口5種農業轉基因生物。」

  「嚴令禁止生產、經營和使用非法轉基因農作物種子。」

  「日本批准銷售基因編輯西紅柿,最早2022年上市。」

  撰文 | 驍 銘

  責編 | 葉水送

  從轉基因到基因編輯作物,這一條條新聞的背後,都在向我們預示著,在未來的某一天,轉基因/基因編輯農作物將大有作為。

  什麼是轉基因作物,為什麼要對它們進行轉基因?所謂轉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已有作物的遺傳信息,從而得到更有利於農業生產的作物[1]。

  在大多數情況下,目的是向作物中引入一種新的性狀,如:對某些害蟲、疾病、化學藥劑(除草劑)、對惡劣環境(抗寒抗旱)的抵抗力等。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莊稼在田間地頭被害蟲過度啃食,從而導致大幅減產,那就給莊稼加一段可以「抗蟲」的基因來解決這個問題。

  
圖a,玉米祖先大芻草(左)與經過幾千年馴化後的玉米(右);圖b,sub1a-1基因賦予了水稻抗澇性(被淹後恢復兩周);圖c-d,普通茄子(c)與Bt茄子(d);圖e,野生型番茄的花與經Cas9靶向突變MULTIFLORA基因座後番茄的花,圖源Nature Food

  這裡區別一個概念。以雜交水稻為例,雜交水稻是將兩株具有不同優良性狀的水稻進行雜交,以期獲得同時具有不同優良性狀的雜交種。雖然這類育種方式同樣改變了水稻原有的遺傳信息,但這種改變並不是通過基因工程技術進行基因插入或替換的,換言之雜交水稻獲得的優良基因仍來自於水稻,並不產生新基因。

  這種雜交選育與轉基因育種存在本質上的區別。雜交選育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改善的性狀到底是一個還是一群,只有等第二年的莊稼長出來才知道;雜種後代還會出現性狀分離的現象,如果以雜種後代作為種子繼續種植,優勢性狀就會逐漸消失,因此每年都要製作一批高產的種子。而轉基因育種一般不需要經歷很長時間,通過基因工程技術人為添加有利基因或刪除有害基因,即可獲得可穩定遺傳的突變株,經過人為更改的基因一般不會發生變化。

  因此,轉基因作物的歷史雖不悠久,但成果卻不勝枚舉。

  那些轉基因農作物們

  1983年,第一個通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農作物問世,它是由攜帶質粒的根瘤農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直接感染菸草,隨後選擇一個包含該嵌合基因的菸草細胞,並通過組織培養技術將其培養為一個全新植株[2]。

  
世界上第一個進行商業種植的轉基因作物:Flavr Savr番茄,很難發現其與正常番茄的區別,圖源ucanr.edu

  目前,所公認的第一種獲得消費許可的商業種植的轉基因作物是加爾金(Calgene)公司於1994年發布的番茄。正常的番茄中會分泌β-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polygalacturonase),這種酶可以降解細胞壁中的成分,從而使番茄變軟。因此該公司在正常的番茄中引入了該基因的的反義基因,以降低它的表達量,從而使番茄在採摘之後保鮮時效更長久。後來有學者質疑其中加入的編碼卡那黴素抗性的基因可能對人體有潛在威脅,再加上公司業務能力的不足,最終該番茄在上市僅四年後就停產了[3]。

  從產品問世到批准種植再到獲得FDA的商業化許可,這位「世界第一」番茄花費了7年時間。由此可見,轉基因作物想獲得「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需要經過長時間和嚴格的食品安全評估,這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同年,歐盟批准了抗溴苯腈(一種除草劑)的轉基因菸草上市,這是歐洲第一個獲得商業化許可的轉基因作物[4]。

  1995年,在先後經過美國FDA與EPA(美國環境保護署)批准後,首個具有抗蟲害功能的馬鈴薯品種橫空出世。科學家向普通的馬鈴薯中導入了蘇雲金芽孢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毒素基因,馬鈴薯甲蟲幼蟲一旦採食該轉基因馬鈴薯,便會遭受致命打擊,因此可以極大減少殺蟲劑的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毒素對動物、魚類均無毒副作用[5]。這款轉基因馬鈴薯,來自孟山都公司(註:現已被德國拜耳公司收購)。在隨後的幾年裡,該基因被轉入其它作物中,均取得很好的抗蟲效果。

  由於該基因顯著的抗蟲效果,因此用Bt基因特指來自蘇雲金桿菌中編碼毒素的抗蟲基因。隨後,該基因又被相繼導入玉米、大豆、棉花等農作物中,形成相應的商業化轉基因抗蟲品種。轉入Bt基因而獲得抗蟲性的作物品種一般會被稱為Bt XX,如Bt玉米。

  
野生型(左)和轉基因型(右)花生同時暴露於玉米螟幼蟲,圖源Wikipidia
電子顯微鏡下的蘇雲金芽孢桿菌:(a)營養細胞(b)芽孢(c)毒素晶體,圖源Comprehensive Biotechnology (Third Edition)

  隨後,越來越多的轉基因作物被批准用於商業化種植,這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菸草、棉花、大豆、玉米、油菜、番茄、馬鈴薯等,而轉基因作物的新性狀主要包括:抗除草劑、抗蟲和複合性狀(多種性狀的結合)[6]。

  
常見的轉基因農作物,圖源Organic Lifestyle mag

  轉基因作物怎麼轉,轉什麼?

  現在,如果我們想要通過基因工程的手段使農作物獲得有利於農業生產的表型,相信各位從上文的講述中都有了一定了解。

  簡要概括一下。我們需要得到某種基因,並將其固定在質粒載體上。將這個質粒載體轉入作物的細胞,使該基因可以固定在作物的遺傳信息中,並且該基因能夠穩定表達,從而使作物獲得相應的性狀,那麼理論上我們就已經獲得了一株轉基因作物。

  
如何實現作物轉基因過程的示意圖,圖源leafexpressionsystems.com

  但這些過程我們應該如何去實現,我們要通過什麼方式將基因轉進去,並且這些基因從何而來,我們該如何找到並獲得調控我們所預期性狀的基因?

  基因轉入植物細胞,其實沒那麼容易

  與細菌這樣的原核細胞和哺乳動物細胞這樣的真核細胞不同,植物細胞的轉化效率一直是作物改良的瓶頸[7]。這其中有幾個因素,首先,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這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另外,植物細胞對外源DNA的吸收與其在基因組中發生整合具有明顯的抵抗性;就算是這些都成功了,轉化並整合成功的植物細胞也不是每一次都可以發育為一個完整植株的。

  採用農桿菌攜帶外源基因並使其入侵植物細胞,農桿菌會將自身基因整合入植物宿主中。這是最早用於植物細胞轉化的方式,並且沿用至今,但這種方法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它只能用於轉化較為敏感的植物細胞。

  
使用農桿菌轉化的茄子。圖源:Wikipedia。

  農桿菌轉染不成功,該如何是好?不妨試試基因槍吧。

  
美國Bio-rad公司生產的手持基因槍(左)與臺式基因槍(右)。圖源:www.bio-rad.com。

  基因槍可將目標基因或其它生物分子「發射」入植物細胞中,轉化過程簡單快捷。其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將DNA與鎢或金的細小顆粒結合,然後在高壓下被噴入植物組織或單個植物細胞中,其中被加速的粒子可穿透細胞壁和細胞膜。之後DNA可與金屬離子分離,並整合入細胞核內的DNA中。該方法已成功用於栽培多種作物,尤其是單子葉植物如小麥和玉米等。該方法主要的缺點在於,由於轟擊壓力大,會損害細胞或組織[8]。

  上述兩種方法都可以使轉基因成為可能,但從開始製備材料到最終轉化植株恢復的過程都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該過程通常要持續幾個月,且雖然成功實現了外源基因的轉入,但都沒繞過轉化效率低這一關鍵性問題[9-10]。

  基因編輯技術同轉基因有哪些不同?

  上文所講述的轉基因方法,都是比較簡單的,我們只需要找到可以賦予作物特殊性狀的基因,在它的前面加上啟動子,並導入質粒中轉入作物細胞,使其整合在DNA中,但是這樣一來,整合的位置我們便不得而知。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使這個過程,變得精準而優雅?

  如上文中所說的,如果降低番茄中β-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表達量,就會使番茄的儲存時間更久。那麼如果想進行這樣的基因操作,除了用表達反義RNA的方法來降低其表達量外,還可以通過特異性靶向該序列的核酸酶來直接對基因執行敲除或敲低的操作。

  
CRISPR技術應用於植物基因組編輯的模式圖,圖片來自Nature Food。

  目前,使用最多的定點靶向核酸酶主要是CRISPR/Cas核酸酶。簡單地講,如果我們想用CRISPR/Cas核酸酶對作物執行基因編輯的話,只需要在我們選定的序列中的特定位點處選擇一段序列,那麼該序列就可以通過互補配對的方式準確定位在我們想要執行基因編輯的區域。將CRISPR/Cas系統轉入植物細胞後,該序列會轉錄成一段小RNA(CRISPR RNA),並且牽引Cas蛋白到達目標序列,只聽「咔嚓」一聲,Cas蛋白就可以把目標序列剪斷。再之後,想執行敲除、插入、敲低等一系列操作,只需要向其中導入對應的修復模板,整個過程就圓滿完成啦!(是不是簡單快捷?)

  在這項技術出現之前,人們在賦予作物一個新性狀時很少提及作物的生產性能,因為作物的產量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性狀,它由植物結構、養分的獲取和分配能力、遇到的病蟲害與非生物脅迫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賦予了科學家對多基因同時編輯的能力,因此允許對作物更多的性狀進行改變。

  在番茄、油菜和水稻中執行CRISPR系統介導的基因編輯後,分別改變了果實大小、花和葉片的數量、種子的產量、植株大小等表型,直接提高了作物產量[11-13]。

  不僅如此,該方法在增強作物抗病性和提高作物品質方面都有不菲的貢獻,在此不再舉例。

  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通過組學分析、對表型改變有貢獻的基因,只要被成功鑑定,並且使用特異性靶向該序列的核酸酶對其進行基因編輯,我們就可以逐步獲得我們期待的那個理想作物。

  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有哪些差異?簡單來講,與基因編輯相比,轉基因作物在原理上更為簡單,因為只需要把外源基因轉入作物中即可。但是這樣的基因操作略顯粗糙,我們無法決定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並在引入目標基因的同時,可能還會引入一些多餘的基因,而這些基因,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潛在危害。

  而基因編輯卻可以實現對特定目標基因的定向改造。在確定我們想要進行基因編輯的位置後,通過序列設計,即可在該位點進行外源基因的插入、內源基因的刪除、內源基因的沉默或激活、內源基因的定點突變與內源基因的甲基化修飾等一系列操作。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設計,同時對多個位點執行編輯。這項顛覆性技術的開發及應用,讓我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實現對生物體的基因改造,精確把控目標編輯位點及改造的序列信息,從而避免其他不必要的基因突變或外源基因插入,極大地提高了基因改造的安全性,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目前,「基因編輯是國際育種界正在競爭的制高點」,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李家洋院士表示,「如果雜交育種是1.0版本,分子標記育種是2.0,轉基因育種是3.0,那麼基因(組)編輯育種就是4.0版本。」

  「基因編輯育種可以打破傳統育種的瓶頸,實現『精準育種』、『精準營養』。」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介紹,以單一食物可以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藜麥為例,預計今後幾年內能夠培育出畝產千斤的品種。

  原文轉載:http://tech.shaoqun.com/a/311471.html

  跨境電商:https://www.ikjzd.com/

  pat:https://www.ikjzd.com/w/1079

  cima是什麼:https://www.ikjzd.com/w/1372

  
來源:賽先生過去的一年,基因編輯技術摘得諾獎,風頭正勁,圖片截自nationalgeographic.com「孟加拉或將成為全球首個批准種植轉基因『黃金水稻』的國家。」「阿根廷批准抗旱型轉基因小麥,農業界擔憂本國農產品出口受損。」「大北農子公司產品獲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公示。」「農業部新批准進口5種農業轉基因生物。」「嚴令禁止生產、經營和使用非法轉基因農作物種子。」「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食品,能否端上我們的餐桌?
    即便世界其他地區食品緊缺,這些高價值食品也很難分享到更需要的人們那裡。全球的食品供給需要應對這一挑戰。基因編輯食品,也就是從源頭來改造食物的特性,或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當然,對於這種不明覺厲的基因技術,我們最關注的,仍然是基因編輯食品能否端上我們的餐桌。什麼是基因編輯食品?基因編輯技術,我們已經介紹過。
  • CRISPR 的未來:五種基因編輯將改變世界
    2016年,杜邦先鋒農業科技公司宣稱,最新培育一種新品種CRISPR基因編輯玉米,因為研究人員改變了它的基因,因此從技術上講,它並不是轉基因農作物。轉基因生物和基因編輯作物之間的區別非常簡單,傳統的轉基因生物是通過植入外來DNA序列進入玉米基因,傳遞其特徵或者屬性至未來的有機生物。
  • 農業掀起「基因」浪潮,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提速
    當走在科技前沿的基因編輯遇上正在追趕科技的農業,它們之間所發生的奇妙化學反應將為農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機會。例如:早在2013年,以CRISPR/Cas9系統為標誌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就取得了決定性突破,打破了常規育種瓶頸,成為基因編輯主流技術。與基因編輯一樣,轉基因自被人們認識以來便是萬眾矚目。
  • 食品界的革命:基因編輯在改造食物領域扮演何種角色,與轉基因一樣嗎?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這種不受化學處理影響的真菌已經傳播到了中國、東南亞、澳大利亞和中東。熱帶植物專家說,這種真菌被引入到拉丁美洲,摧毀提供世界四分之三香蕉出口的農場,只是時間問題。現在科學家們相信他們可以通過基因編輯來阻止真菌的傳播,基因編輯可以關閉特定的基因或者調整它們的工作方式。
  • 轉基因、基因編輯、基因敲除、雜交水稻,傻傻分不清?
    近年來,生物技術不斷進入大眾視野,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基因編輯嬰兒、結直腸癌基因敲除以及畝產千餘斤的雜交水稻等等詞彙,層出不窮,讓我等吃瓜群眾傻傻分不清,加上生物技術本身發展的缺陷以及個別科學家的激進冒失行為,一度在社會上引起恐慌。
  • 「基因編輯人」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基因編輯,又稱基因組編輯或基因組工程,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基因」始於「現代遺傳學之父」格雷戈爾·孟德爾的遺傳因子,20世紀初期,遺傳學家摩爾根通過果蠅的遺傳實驗,認識到基因存在於染色體上,並且在染色體上是呈線性排列,從而得出了染色體是基因載體的結論。1909年丹麥遺傳學家詹森正式以「基因」命名遺傳因子。
  • 深科銳評|基因編輯不能重蹈轉基因覆轍
    任何一項技術都應該接受規範管理,拒絕無理糾纏;但基因編輯技術目前事實上正在接受與轉基因技術一樣的「過度」管理。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基因編輯。當許多人在討論華裔科學家張鋒是否應該獲獎時,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似乎被忽略了:未來這項技術是否會如同其 「兄長」 轉基因一樣遭到不公正待遇,從而遲滯其發展和應用步伐?
  • 動植物的基因編輯,在爭議中前行
    這多虧了一種被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技術。它是一種靈活高效的基因組編輯工具,能夠對幾乎任何物種的基因組進行改造。近兩年,許多實驗室將這種工具應用在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上,以期獲得更高產、更優質的品種。CRISPR改造了什麼?
  • 轉基因食物是好還是壞?用科學告訴你:基因工程與我們的食物
    基因改造作物是最有爭議的科學領域。基因工程被廣泛用於各種領域,但即使基因改造的胰島素在醫學領域被廣泛接受,但是當話題回到農業領域時,總會激起激烈的討論,為什麼呢?明明是同樣的技術,為什麼區別對待?讓我們先從它的根本開始,解釋一下轉基因作物的一些事實、人們對它的恐懼以及它的未來。
  • 打造基因編輯技術高地,濟南基因編輯產業基地項目開工奠基
    項目建成後,將快速聚集生命科學領域上下遊產業,孵化帶動一批高科技企業發展,形成生物科技企業集群中心。5年內吸引、孵化不少於50家龍頭種企、生物技術企業落地濟南,打造中國「基因谷」、「種子谷」,未來可輻射帶動整個山東省乃至全國萬億級別的生物經濟發展,佔據世界基因編輯領域前沿高地。
  • 美國可食用基因編輯豬上市!真的可以吃?與轉基因食品有什麼區別
    但在基因編輯技術出現之後,只需要改動目標基因,在短時間裡就可以獲得大量的優良品種。可以說,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深刻改變了生命科學研究。基因編輯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在細胞內對遺傳物質進行修改。簡而言之是對目標基因「做手術」,通過將它們敲除、加入等手段來達到目的。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1月,中國科學家創造了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
  • 吃了轉基因食物,會被「轉基因」嗎?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 周子琦、賀曉雲副教授、許文濤教授提到轉基因食物,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是五彩斑斕的玉米,還是奇形怪狀的西紅柿?如果我說它們都不是轉基因的,而是大部分的木瓜才是轉基因食物,你會不會感到很驚訝呢?
  • 曹曉風:基因編輯作物商業化急需政策加持
    曹曉風建議加速我國基因編輯技術在花卉、牧草和果蔬等重要經濟作物上的應用研究和產業化,對基因編輯技術得到的作物新種,應當有別於轉基因作物的管理標準。2015年,美國種植了4000公頃SU油菜TM,這是全球首個商業化的基因組編輯作物,不屬於轉基因作物。除此之外,美國還對通過基因編輯產生的高油酸大豆、抗氧化蘑菇、糯玉米等作物都下達了轉基因監管豁免權,將大多數基因編輯作物作為常規植物進行監管。
  • 熱點 減基因「肌肉豬」的自白:上餐桌?暫時不約!
    科學家們用TALEN的方法修改了我的基因,導致我們肌肉異常發達。可嚴格說來,我們不叫「轉基因豬」。  轉基因是做加法,是在原來的基因組保持不變的基礎上,加上科學家從別的物種上借來的基因,使這個基因可以在這個物種上兼容並繼續表達。而我們這種新型「肌肉豬」則誕生於減法。科學家們敲除掉抑制肌肉細胞的生長的myostatin基因,讓我們比別的豬更容易擁有結實的臀大肌。
  • 基因編輯技術-農業領域的「5G技術」
    「基因編輯技術作為近幾年最前沿、最火熱的生物技術之一,已經在農業領域掀起基因編輯技術風潮,因其對未來農業的巨大影響力,基因編輯技術也被比喻為農業領域的「5G技術」。利用此項技術,研究人員可以輕易改變一個生物體的基因,直接快速地將生物體基因組中存在的數十億「字母「進行替換或刪除,如同在word上編輯文字一樣,因此這項技術被稱為「基因編輯」。
  • 吃了轉基因食品,對我們的基因有影響嗎?專家:別妄想了
    關於轉基因,公眾總有許多質疑和反對。這種質疑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對食品安全的切身關注,畢竟,任何一種食物要進入餐桌,都要經受科學和民眾的雙重考驗。 一、轉基因食物是否會改變人的基因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轉基因以及什麼是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是指通過基因工程,以某種方式改變或修改DNA的一種方式。
  • 轉基因是基因武器嗎?NO!它們風馬牛不相及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轉基因是基因武器」「轉基因是滅絕地球人的生物武器」……25日,微信朋友圈又開始傳播這一陳舊謠言。「轉基因是一項技術,在科學界幾十年的嚴格實驗證明,和基因武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中國國防大學教授、中國科協科普作家協會成員李大光說。
  • 農業技術革新的機遇——基因編輯技術是否屬於轉基因範疇?
    該如何看待基因編輯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由來已久,最初的TALEN、ZFNs到如今被大家熟知的CRISPR/Cas9才算是真正被大規模的應用,CRISPR/Cas9操作簡單靈活,而且編輯效率高,這是目前其他編輯技術所不具備的,比如比較新的編輯系統可以做到單鹼基的改變修飾,因此對於該技術在農業育種方面無論科研人員都給予了非常高的期望。
  • 基因編輯嬰兒?20年前這部電影就給了警告!
    從昨天下午一直到今天,整個網上都為一個新聞炸開了鍋——一對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經過基因編輯的他們,將可能天然抵禦愛滋病。消息出來後,輿論譁然。簡單點說,基因編輯技術的未來,就是電影裡所表現的圖景。到那個時候,不但是愛滋病,大大小小的疾病人類都可以免疫。而且遠不止如此,通過更優化的基因選擇,人類可以擁有更強壯的體魄,更漂亮的外表,就連近視這樣的問題,也可以早早在出生之前一勞永逸地杜絕。
  •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既可治病還可復活滅絕物種?
    即使研究人員培育出混合胚胎,但在人造子宮內生長將是另一個需要克服的障礙。當然,徹奇的實驗室已經有能力利用人工子宮培育出小鼠胚胎。但這並不能保證我們將在未來幾年見證長毛猛獁象的誕生。4.CRISPR可以創造更健康的新食物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研究領域已被證明非常有前途,來自紐約冷泉港實驗室的科學家利用該工具提高番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