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項技術都應該接受規範管理,拒絕無理糾纏;但基因編輯技術目前事實上正在接受與轉基因技術一樣的「過度」管理。
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基因編輯。當許多人在討論華裔科學家張鋒是否應該獲獎時,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似乎被忽略了:未來這項技術是否會如同其 「兄長」 轉基因一樣遭到不公正待遇,從而遲滯其發展和應用步伐?
至少在基因編輯育種這一領域,這一苗頭已經顯現。
整 40 年前,美國科學家保羅 · 伯格同樣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其獲獎理由是「對核酸的生化研究,尤其是對重組 DNA 的研究」。用通俗的、今天大家更熟悉的話翻譯,就是他因發明轉基因技術而獲獎:那之前的 1971 年,他在兩種微生物之間完成了科學史上第一次轉基因實驗。
基因編輯與轉基因,兩項技術在本質上並無差別,都是在分子水平上改變目標生物的遺傳特性。
歷史驚人相似。
從成果誕生到獲頒諾獎,轉基因技術經歷了 9 年時間。在這 9 年中,科學家藉助於這項技術改造細菌,合成胰島素、生長素、生長素抑制素和幹擾素等重要藥物,這在後來挽救了億萬人的健康和生命。之後,科學家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出今天人們接種的絕大多數疫苗。在農業育種領域,利用轉基因技術改良的抗蟲、抗除草劑作物一一面世。
基因編輯技術也一樣。等待諾獎的 8 年中,這項技術開拓進入包括腫瘤、血友病、地中海貧血、先天性眼部疾病在內的各類疾病治療領域,部分研究已經走到臨床試驗階段。農業應用方面,國內包括高彩霞在內的眾多遺傳工程專家正在以這項技術培育小麥、水稻和玉米等各類作物的新品種;杜邦公司宣布,他們將在 2020 年前後以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成熟的玉米新品種。
與技術的飛速發展不相協調的,是這兩項技術在中國的實際應用推進速度。
轉基因技術所受阻力無需多言。在農業育種方面,自上世紀 90 年代推出抗蟲棉之後,20 餘年幾無寸進,大量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被鎖死在實驗室和試驗田中;而在醫藥、環保、化工等領域,各種依靠基因工程生產的產品均不敢冠以轉基因之名。歷史上從未有其它事物,以如此高效的方式造福人類,卻如此不可思議地不能以真面目示人。
而基因編輯技術,目前事實上正在接受與轉基因技術一樣的管理。並且是在更低風險、相對可以更快出成果的作物育種領域,技術被控制得最死。
這項技術誕生之初,國內一批科學家(主要是從事轉基因育種的科學家)就呼籲,由於基因編輯不涉及外來基因,在農業育種方面,政府應該網開一面,儘早出臺法律法規,以更寬鬆的方式對它做管理。然而數年過去,政府管理部門仍未給出明確說法,依然是在 「農業生物技術」 大框架之下對它進行管理——也就是以對轉基因同樣的方式管理。
相比之下,美國的行動要快速得多。早在歐巴馬時期,美國農業部就著手修訂法律,意在放寬針對農業生物技術的管理。2018 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布新規,撤銷對基因編輯作物的嚴格管控,鼓勵基因編輯植物的種植試驗。2020 年上半年,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檢疫局更進一步,強調將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新性狀本身,而不是用於創造新性狀的技術上,無論它是何種技術。
圖|中國科學家高彩霞的基因編輯小麥(來源:STEFEN CHOW)
針對一項技術,管理措施的出臺總是會落後於這項技術本身,這並不奇怪;但我們不能因管理措施未曾跟上,就一刀切地把這項技術死死關在籠子裡面。受轉基因無辜株連,基因編輯育種技術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要接受這種命運。
這樣說當然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項技術不能失控。早在轉基因技術誕生之初,就有分子生物學家擔憂:這項技術可以改造微生物,那麼就可能以此合成一種全新的、具有致命毒性的微生物。出於這種風險考慮,科學家們決定暫停這項研究,先商量清楚防範措施。1973 年和 1975 年,這個領域的科學家們兩次齊聚加州阿斯洛馬舉行會議,討論重組 DNA 技術的潛在風險。1976 年,美國和歐洲各國相繼出臺重組 DNA 研究規則。
阿斯洛馬會議說明,絕大多數科學家具有足夠的風險意識,他們不僅先於公眾、媒體及政府看到風險,還能主動付諸行動,給出防範措施。
基因編輯技術誕生後,出現了賀建奎事件,這是一波逆流,足以讓管理者更加緊張;但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待此事件。
當賀建奎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生殖細胞(這涉嫌違背倫理),並且敲除的還是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這是反人類行為),他遭到了科學界與媒體人一邊倒的討伐,並且最後還受到了法律的懲罰。這證明兩點:既有的科學倫理約束是有效的,逆流者會成為眾矢之的;既有的法律已經夠用,足以懲罰違規者,我們無需等待新法規出臺再放開技術。事實上,對於類似賀建奎這樣的「偷獵者」,出臺更嚴格的新法規也未必能提前防範他。
在這個前提下,筆者期望這次諾獎能成為一陣東風,為中國基因編輯管理方式的轉變開啟破冰之行。
筆者還對當下另一種現象表示擔憂。
前文說過,基因編輯技術誕生之初,國內從事轉基因育種的科學家們曾呼籲政府以更寬鬆的方式對它做管理。這無疑是他們高風亮節的表現:轉基因已經被困死,他們希望作為 「兄弟連」 的基因編輯成功突圍。然而這幾年,科學界過分強調基因編輯「不需要外來基因」,筆者認為這是一種綏靖策略。
——因為 「外來基因」 本來就未必增加目標作物的風險;並且,正因為不能引進外來基因,基因編輯技術有其巨大局限性,它遠不能替代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與轉基因,未來一定是互為補充同步發展的兩項技術。
更重要的,是反對轉基因的人士,從來都不是要反對外來基因。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他們反對轉基因的幾大理由,在基因編輯技術中都可以同樣存在:
轉基因(基因編輯)不自然(這是一種舶來的主張);
轉基因(基因編輯)是美帝陰謀,目的是讓我們斷子絕孫(陰謀論,不解釋);
蟲子不吃,人怎麼能吃?(基因編輯未必能做到抗蟲,如果做到了,疑問會同樣存在)
吃了轉基因(基因編輯)食品,會 「動」 我的基因(這本來是一種莫名其妙的、帶有迷信性質的謠言。但在基因編輯這裡,「動」你的基因,賀建奎還真做到了,儘管不是通過吃的方式)。
到目前為止,針對基因編輯的妖魔化行動尚未展開,但這並不等於它永遠不會出現。在筆者看來,基因編輯擁有目前還算不錯的輿論環境,與之前十幾年轉基因大論戰中的科普工作分不開。
無論是科學家的知識普及還是政府的管理,都應該秉承科學的方式,對於這兩項技術均無必要厚此薄彼,更無必要讓一方踩著另一方上位。
——我們要做的,是讓任何一項技術正常化,接受規範管理,拒絕無理糾纏,尤其是基於迷信與謠言基礎上的糾纏。無論是對已經造福人類近半個世紀的轉基因,還是對即將全面服務人類的基因編輯,都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