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研究基因編輯農作物的監管

2020-11-19 貝果財經

本報記者 李豔潔 北京報導

「我國正在研究如何監管基因編輯作物。」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高彩霞在「2020研究前沿發布暨研討會」上表示。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在北京聯合發布了《2020研究前沿》報告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其中,高彩霞主持的「小麥基因組和轉錄組研究」入選110個熱點研究前沿之一。

「從2012年開始,CRISPR被用作基因編輯工具後,就用來修飾病毒、細菌、植物、動物的基因組,用在農業上可以對農作物進行改良。」高彩霞介紹。

高彩霞介紹,傳統的農作物改良需要找到有性狀突變的植株進行雜交,再通過多年的回交,才能把我們需要的性狀轉入到作物中。上世紀20~30年代有了突變育種,是通過物理與化學方法對植物進行誘變,會隨機產生大量的突變體,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一群突變體中尋找我們需要的那個。到了上世紀80年代,轉基因育種出現,通過將外源的DNA轉入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組中,獲得我們需要的性狀,例如抗蟲,只能通過轉基因的方法來獲得。

「基因組編輯是在基因組的特定位置上產生我們需要的突變,」高彩霞介紹,例如小麥容易患白粉病,想要通過天然的方式產生對白粉病抗性的突變機率是小之又小的,而我們用基因編輯工具一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再比如東北的稻花香大米,它很香是因為它的一個基因發生了天然突變——被敲除了。我們可以敲除其他品種大米的這個基因,也讓它變得很香。

除了產生突變和敲除特定基因,基因組編輯還可以對作物的基因進行微調。高彩霞介紹,例如草莓表達糖分的基因,可以進行調整,得出不同糖分的草莓,糖尿病患者就可以選擇低糖品種。

高彩霞介紹,與其他育種方式相比,基因組編輯需要的時間短很多。「培育一個新品種,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都需要8~10年,轉基因育種需要8~12年,而基因組編輯技術只需要4~6年。」

對於輿論擔憂的安全問題,高彩霞表示,CRISPR這把化學剪刀用作編輯基因序列的工具是很容易分離出去的,在CRISPR完成剪刀作用後,我們可以不讓它滯留,這樣它就不能整合到我們的目標DNA裡面,也就不會留存在作物中了,「就好像鹼基錯了,我拿橡皮把它擦掉,然後用鉛筆重寫,寫完後橡皮和鉛筆都是不存在基因組裡的」。

轉基因商業化在我國一直是一個輿論熱點,一些公眾對轉基因一直懷有安全擔憂。而基因組編輯將以何種方式管理,則直接決定著它如何商業化。

一位研究轉基因育種的科學家表示,目前國內觀點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基因編輯產品應該等同普通產品來管理,另一派則認為應該與轉基因產品統一管理。後一派,高彩霞表示,可能是出於擔心基因編輯產品會導致公眾的恐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連續幾年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加速基因編輯技術花卉、牧草和果蔬等重要經濟作物上的應用研究和產業化,對基因編輯技術得到的作物新種,應當有別於轉基因作物的管理標準。

曹曉風建議,除了水稻和小麥等一部分重要農作物繼續按當前政策管理外,可以適當放開對基因編輯育種新品種的登記制度,加快這些新品種的審(認)定程序並許可規模化推廣應用。

目前,美國對基因編輯的油菜、高油酸大豆、抗氧化蘑菇、糯玉米等作物都下達了轉基因監管豁免權,將大多數基因編輯作物作為常規植物進行監管。日本、芬蘭、瑞典、俄羅斯、巴西、阿根廷等許多國家,也將基因編輯植物產品列為非轉基因產品管理。與之相反,歐洲許多國家則認為基因編輯產品應該視作轉基因產品來監管。

(編輯:孟慶偉 校對:彭玉鳳)

相關焦點

  • 曹曉風:基因編輯作物商業化急需政策加持
    曹曉風建議加速我國基因編輯技術在花卉、牧草和果蔬等重要經濟作物上的應用研究和產業化,對基因編輯技術得到的作物新種,應當有別於轉基因作物的管理標準。儘管我國在農作物基因編輯品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行列,儘管過去10年間我國政府花費了幾十億美元資助農業研究項目,「但目前我國基因編輯作物的商業化為『零』」。曹曉風說,「如果錯過當前契機,錯過更多分子育種核心技術的智慧財產權,未來有可能出現育種產業受制於人的現象。」
  • ...名利動機驅使惡意逃避監管——聚焦「基因編輯嬰兒」案件
    他們惡意逃避監管的行為,受到了怎樣的制裁?在鼓勵科研創新和依法監管之間,案件有哪些警示意義?新華社記者旁聽了宣判,並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法學專家和醫學、科技專家。(小標題)被告人為何要製造「基因編輯嬰兒」?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原副教授賀建奎對外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 基因編輯技術-農業領域的「5G技術」
    利用此項技術,研究人員可以輕易改變一個生物體的基因,直接快速地將生物體基因組中存在的數十億「字母「進行替換或刪除,如同在word上編輯文字一樣,因此這項技術被稱為「基因編輯」。;而基因編輯技術因為CRISPR工具的開發,其操作難度大大降低,整個研究極其程式化,因此大大提高了研發效率。
  • 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報告全球發布 提出科學、倫理與監管基本原則
    美國華盛頓時間2月14日11點(北京時間2月15日0點),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報告將人類基因編輯分為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大部分,分別就這三方面的科學問題、倫理問題以及監管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相關原則。
  • 院士呼籲適度放開基因編輯
    2020年12月2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第九屆全國媒體轉基因報導沙龍上表示,生物育種技術用好了,我國的種業就能夠趕超世界,就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瓶頸問題。多位專家呼籲,對基因編輯育種的監管不應該按照轉基因育種管理,應適度放開。基因編輯是轉基因嗎基因編輯和轉基因常常被混為一談。
  • 動植物的基因編輯,在爭議中前行
    植物篇國內外的多個研究小組對水稻的基因組進行編輯,希望提高水稻的產量、抗性和品質。2014年,上海生科院的朱健康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系統,對2個水稻亞種的11個靶基因進行誘導突變,發現突變效率高達66.7%。通過測序,研究組僅在只有一個不同鹼基的潛在脫靶位點檢測到突變,表明基因編輯的高度特異性。
  • 現代科技的行政監管:以基因編輯嬰兒為例
    因此,在世界範圍內,基因編輯一直沒有直接運用到人的身上。而且,科學界認為,把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到人類,既必須改進相關技術,防止「脫靶」的出現,還必須經過嚴格的倫理審查。這是科學界對基因編輯嬰兒技術所上的雙保險,也是該技術更為先進的歐美國家尚未將該技術實際運用於人體的緣故。「臨床研究與基礎研究不同,涉及幹預人類對象。
  • 農業技術革新的機遇——基因編輯技術是否屬於轉基因範疇?
    不過很關鍵的一點是,該採用該技術所修飾的農產品究竟是否屬於轉基因,被同等的納入轉基因作物監管行列呢?CRISPR/Cas9技術雖說在2012年就已經出現,然而在2015年本人才逐步的了解到,因為最初的應用僅僅局限於動物,而植物中很少有編輯成功的案例,在那時候能夠在一個新作物中取得編輯成功的材料就足以發表一篇非常高水平的研究論文。
  • 聚焦「基因編輯嬰兒」案件
    他們惡意逃避監管的行為,受到了怎樣的制裁?在鼓勵科研創新和依法監管之間,案件有哪些警示意義?新華社記者旁聽了宣判,並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法學專家和醫學、科技專家。被告人為何要製造「基因編輯嬰兒」?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原副教授賀建奎對外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誕生。此事引起中國醫學與科研界的普遍震驚與強烈譴責。廣東省立即成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展開調查。
  • 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如何監管「基因編輯」?官方回應
    中新網6月10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在加強涉及「基因編輯」的生命科學研究、醫療活動監管方面將發揮什麼作用?但是,隨著形勢發展,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人類遺傳資源非法外流不斷發生;人類遺傳資源的利用不夠規範、缺乏統籌;利用我國人類遺傳資源開展國際合作科學研究的有關制度不夠完善;暫行辦法也存在對利用人類遺傳資源的規範不夠、法律責任不夠完備、監管措施需要進一步完善等問題。
  • 預防「斷種」風險,專家:基因編輯能提高我國種子競爭力
    在近日舉行的以「加快生物育種創新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的第九屆全國媒體轉基因報導沙龍上,多位植物生物學領域專家表示,新的基因編輯技術能助力我國種業實現「彎道超車」,讓我國的種子更具競爭力。根據《2019年中國種業發展報告》,2018年我國進口農作物種子7200餘萬公斤,進口額4.75億美元,其中蔬菜種子進口額2.28億美元,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辣椒、洋蔥、胡蘿蔔、茄子、番茄、馬鈴薯、西蘭花這些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不少都是洋種子長成的,甚至有的基本上全部依賴進口。
  • 農業掀起「基因」浪潮,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提速
    在農業方面,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利用植物和動物的測序來研究不同物種的基因組,進行農作物全品種基因測序將會推動農業發展,增加作物產量。基因編輯技術不僅可以突破傳統育種難以解決的遺傳障礙,而且能實現特定性狀的精準改變,顛覆已有動物遺傳改良技術路徑和選育效率。伴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改進及其在動植物上的廣泛應用,農業領域的顛覆性變革悄然在進行。
  • 從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回歸Crispr
    在基因編輯的早期,生物學家有一種類似於印刷機的分子工具箱。也就是說,改變DNA是一個複雜的、勞動密集型的過程,它需要將基因導入到與目標細胞結合的病毒上。這涉及到相當多的學科交叉。如今,科學家們擁有了像微軟Word那樣的基因編輯工具,使得編輯DNA對他們來說就像軟體工程師修改代碼一樣容易。是什麼推動了基因編輯的迅猛發展呢?
  • 一步實現作物雜交制種,基因編輯技術將引領農業變革?
    農作物每一個優秀的特性從發現到形成穩定的種子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讓這個過程大為簡化,使得人們得以精確快速地編輯作物基因組,實現選育增產。2020年7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謝傳曉研究員發表論文,利用 CRISPR/Cas9 技術一步創製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為作物雜交技術提供了高效的培育方案。
  •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人類需要「基因改造的嬰兒」麼?
    杜邦(DuPont)也與基因編輯公司Caribou Biosciences建立了合作關係利用CRISPR-Cas9技術改造農作物。 但是,對人類生殖系基因(也就是精子、卵細胞和早期胚胎細胞的基因)進行編輯一直充滿爭議。
  • 基因編輯應用前景好 但自行改變DNA不現實
    「一種是針對人類目前無法使用正常醫療手段治療的先天基因缺陷導致的疾病,通過基因編輯手段,更改調整人類基因,達到治療目的,在這一研究方向上目前不存在明顯爭議。另一種就是預防性基因編輯,通過對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消除未來患病的可能。這種研究方向目前存在比較大的爭議,主要爭議在於這種醫療方法的論證不充分,在與藥物手段對比、必要性論證以及可遺傳性改變合理性論證等方面,還有待於不斷補充和完善論證證據。」
  • 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在中國的研究發展
    本文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原理、技術發展及其應用進行了闡述,對我國在基因編輯機制研究及技術發展、基因編輯動植物模型構建、基因治療等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回顧,並對基因技術的發展前景及趨勢進行了展望。2 中國在基因編輯領域的研究進展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基因編輯領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在基因編輯系統發展、機制研究、構建基因編輯動植物模型和基因治療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 基因編輯要置於法律框架內
    目前世界先進國家對基因編輯技術尚未運用到人類本身就意味著該項技術存在的法律風險也不能完全排除。我國目前已經有了將其運用到人體領域的案例,那麼對其後可能失範的一系列行為就有必要通過法律進行相應的規制。具體來說,應當完善以下措施。  出臺專門的法律進一步規範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基本原則提出
    中國證券網訊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日前在美國華盛頓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並從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方面提出相關原則。
  • 農科院新技術有望大幅加快農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精準育種進程
    相關研究成果於2018年3月20日在線發表在Cell子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雜誌上。CRISPR/Cas介導的植物基因組定點編輯、單鹼基替換和同源重組體系的建立和利用,將在農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精準育種中發揮重要作用,展現了廣闊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CRISPR/Cpf1作為CRISPR/Cas系統的新成員,更簡單、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