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實現作物雜交制種,基因編輯技術將引領農業變革?

2020-11-28 手機鳳凰網

撰文 | 顧卓雅

●  ●  ●

人類對作物的馴化已持續了上萬年。農作物每一個優秀的特性從發現到形成穩定的種子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讓這個過程大為簡化,使得人們得以精確快速地編輯作物基因組,實現選育增產。

2020年7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謝傳曉研究員發表論文,利用 CRISPR/Cas9 技術一步創製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為作物雜交技術提供了高效的培育方案。

1

農作物雜交的優勢

在作物生產中,雜交種比純種更受歡迎。雜交種通常在生長速率、產量、抗逆性等方面明顯優於雙親,這種現象稱為雜種優勢。

目前,我國水稻的雜交種率約為50%,而玉米的雜交種率幾乎可達100%,足見雜交種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但根據孟德爾定律,雜交種的自交後代會出現性狀分離,失去雜交種的優勢。因此,為了獲得穩定的雜交種,核心問題是要避免自交。

子一代F1可能具有雜種優勢,但根據孟德爾遺傳定律,在子二代F2會再次出現親本的性狀。圖片:googleusercontent.com

通常採用的解決辦法是利用雄性不育株構建雜交系。由於雄性不育株的花粉發育不良,只能作為母本接受配套父本的花粉與之雜交,從而能確保產生的子代是具有優勢的雜交種。同時,子代還需要產生新的母本和父本。只有建立了這樣的雜交系統,才能實現高效的田間種子生產線。

2

新技術助力雜交技術的革新

儘管過去幾十年中,雜交技術已讓全世界作物產量顯著提高,但這些方法對植物的基因型有非常特殊的要求,因而建立穩定的不育和可育品種和後續的生產維護都過程繁瑣,且費時費力。

為了解決雜交技術中的難點,謝傳曉團隊在這項研究中,利用CRISPR/Cas9的新系統簡化了雜交育種的流程,僅需一步就可以創製不育系和保持系,並同時解決了不育基因導入和不育株篩選的問題。

研究者首先構建了兩個載體:一個用來構建創製雄性不育系,用來創製保持系。MS26ΔE5-Editor 載體具有基因編輯活性,用於創製雄性不育系。通過剪掉玉米中育性基因MS26的一小段,使MS26基因失去功能,讓玉米雄性不育。而MGM載體則用於創製保持系,包括三個基因,一個用來恢復MS26的功能,另一個是能導致花粉失去活性的酶,還有一個會讓玉米粒發出紅色螢光。最終,經過處理的玉米胚胎將攜帶兩個被剪切的MS26和一個MGM拷貝。

在雜交體系中,使用不育系作為母本,就可以與其他父本優勢種雜交獲得雜交種。而使用保持系自交時,由於MGM上攜帶的花粉澱粉酶基因會造成花粉敗育,因此只有不攜帶MGM的花粉可以作為雄配子,雌配子則一半攜帶MGM,一半不攜帶MGM,最終產生一半不育系和一半保持系。由於MGM上的螢光基因,保持系的玉米籽粒會發出螢光。實驗證明,不管是人工和機器方法都可以有效的區分不育系和保持系籽粒的螢光,以便篩選。

在這個系統中,不育系植株不攜帶外源性的MGM基因,因此只要是與非轉基因品種雜交產生的後代,就不是轉基因作物。

除了玉米,MS26基因在許多作物中功能保守,例如水稻、穀子、小麥和高粱,因此該方法可以很容易的應用在其他作物中,為雜交技術提供基礎。

3

基因編輯作物是未來的方向嗎?

自人類馴化植物以來,人們選擇種植最優秀的種子,以便獲得最高的產量。現在,這一過程可以被基因編輯大大加快。與轉基因食品不同,基因編輯是編輯了物種本身的基因,而不轉入其他物種的基因。

經過基因編輯的作物,與人工選育或自然突變形成的效果十分相似,難以區分。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許多原本依靠轉基因技術的育種可以由基因編輯技術來實現。

目前,各國對基因編輯的態度和監管各有區別。美國對基因編輯作物的監管鬆散,基本不受限制。歐洲則將基因編輯技術與轉基因歸為一類,受到相似的監管。而中國對基因編輯作物的監管仍不明確,尚未進行生產應用,但相關科研成果早已位於世界前列。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基因編輯不僅可以通過改變育性來推進雜交技術的發展,更可以直接編輯高產,營養或減毒基因,改良作物,讓我們的食品更加營養和豐富。

農作物的三代育種簡介

雄性不育從原理上可以分為核質互作不育(簡稱胞質不育,CMS)和核不育(GMS),由此衍生出不同的雜交培育方法。

上世紀70年代發展的第一代雜交技術,是基於CMS的 「三系法」。儘管得到了大規模應用,但 「三系法」 需要利用 「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和 「恢復系」三系配套來完成,受到恢保關係的限制,不但技術上複雜、效率較低,而且難以獲得最優勢的性狀,還可能受到專化病害的影響。

上世紀90年代,第二代雜交技術基於光、溫敏雄性不育發展了 「二系法」,是目前水稻種植主要應用的方法。「二系法」 比 「三系法」 系統簡單,但由於雄性不育需要特定的光溫條件,因此容易受環境條件影響,有時無法保證效果。

第三代雜交技術旨在利用GMS來構建更簡單、穩定的雜交系。但由於需要將不育基因導入所需要的遺傳背景中,耗時較長。從發現野生的核不育隱性基因到回交導入母本中,需要耗費數年。而且還存在不育株與可育株不好區分,難以機械化的困難。

參考文獻

1. 袁隆平.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科學通報,1966,17:185-188.

2. 袁隆平. 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的進展.中國農業科學,1990(03):1-6.

3. Xiantao Qi, Congsheng Zhang, Jinjie Zhu, Changlin Liu, Changling Huang, Xinhai Li, and Chuanxiao Xie. Genome Editing Enables Next-Generation Hybrid Se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Molecular Plant, 2020,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06.003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科技日報長沙4月23日電 (記者俞慧友)23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與湖南桃花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三方合作,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與雌性不育恢復系制種模式相結合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擬南芥的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雜交小麥生產。在使用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時,需要將不是不育系的材料轉換成細胞質雄性不育背景,其本質是以新材料的細胞核替換原有雄性不育系材料的細胞核,同時保有原有不育系材料的雄性不育細胞質。但這一項操作讓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成本居高不下。
  • 雜交水稻新技術實現全程機械化制種
    新華社長沙9月23日電(記者謝櫻)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江背鎮250畝的雜交水稻育種基地裡,30個小粒型兩系不育系品種長勢喜人。通過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與技術集成,湖南農業大學唐文幫教授團隊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制種效益提高36.3%,節約用種成本超2億元。
  • 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進入產業化:用種成本節省逾2億元
    李晗楓 攝   中新網長沙9月22日電 (記者 劉雙雙)湖南農業大學唐文幫教授團隊22日對外透露,項目組通過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與技術集成,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雜交組合和輕簡機械化制種都已進入產業化。自2017年以來,已累計推廣種植200多萬畝,種子生產成本節省150餘萬元,用種成本節省逾2億元,為農民增收5.6億元。
  • 農業掀起「基因」浪潮,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提速
    廣義基因工程技術中的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備受關注。說到基因編輯,其近年來的發展可謂是叱吒風雲,在醫學領域大放異彩不說,又屢次角逐諾獎。當走在科技前沿的基因編輯遇上正在追趕科技的農業,它們之間所發生的奇妙化學反應將為農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機會。
  • 基因編輯技術-農業領域的「5G技術」
    「基因編輯技術作為近幾年最前沿、最火熱的生物技術之一,已經在農業領域掀起基因編輯技術風潮,因其對未來農業的巨大影響力,基因編輯技術也被比喻為農業領域的「5G技術」。利用此項技術,研究人員可以輕易改變一個生物體的基因,直接快速地將生物體基因組中存在的數十億「字母「進行替換或刪除,如同在word上編輯文字一樣,因此這項技術被稱為「基因編輯」。
  •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擬南芥的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雜交小麥生產。在使用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時,需要將不是不育系的材料轉換成細胞質雄性不育背景,其本質是以新材料的細胞核替換原有雄性不育系材料的細胞核,同時保有原有不育系材料的雄性不育細胞質。但這一項操作讓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成本居高不下。
  • 科學網—雜交小麥「一步到位」
    然而,一直以來,小麥雜種優勢效應研究進展比較緩慢,這就限制了通過雜種優勢來實現小麥增產穩產。 針對這一挑戰,先正達集團開始探索新的雜交育種技術。 一步轉育實現7%的誘導率 與水稻、玉米不同,小麥由於物種本身的複雜性,導致其雜交進展相對比較緩慢。 「水稻和玉米是二倍體,同樣的基因一般只有2個拷貝。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 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然而,一直以來,小麥雜種優勢效應研究進展比較緩慢,這就限制了通過雜種優勢來實現小麥增產穩產。 針對這一挑戰,先正達集團開始探索新的雜交育種技術。 一步轉育實現7%的誘導率 與水稻、玉米不同,小麥由於物種本身的複雜性,導致其雜交進展相對比較緩慢。 「水稻和玉米是二倍體,同樣的基因一般只有2個拷貝。
  • 從轉基因到基因編輯,未來它們將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基因編
    以雜交水稻為例,雜交水稻是將兩株具有不同優良性狀的水稻進行雜交,以期獲得同時具有不同優良性狀的雜交種。雖然這類育種方式同樣改變了水稻原有的遺傳信息,但這種改變並不是通過基因工程技術進行基因插入或替換的,換言之雜交水稻獲得的優良基因仍來自於水稻,並不產生新基因。  這種雜交選育與轉基因育種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 雜交水稻「留種」不再遙遠!我國專家已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
    近日,在南京舉辦的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發布了《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雜交稻自留種」成果獲2020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據了解,目前我國雜交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產量約佔水稻總產的65%,雖然雜交水稻在抗逆性、適應性和產量等方面較常規稻優勢明顯,但由於雜交種子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必須雜交第一代種子才能留種,不像常規稻是可以留種且後代不分離的水稻品種。因此每年都需要專家花費大量成本重新制種雜交稻,農民也需要年年重新購買。
  • 新型番茄雄性不育系統用於雜交種子生產
    目前番茄的雜交制種以人工去雄授粉的方式進行,存在制種成本高、雜交種純度難保證等風險。利用雄性不育系做母本進行雜交種子生產,可減少人工去雄勞動量,從而降低成本並提高種子純度以及避免親本流失。自然發現的番茄雄性不育系多數是隱性核不育系,轉育過程長並難以找到有效保持系,制約了在番茄雜交制種中的應用。
  • 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原標題: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聚焦農業863   2013年,兩系雜交種「Y兩優900」百畝示範畝產達988.1公斤,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最高紀錄。   這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課題「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製與應用」取得的重要進展。
  • 2018年中國雜交水稻種子發展現狀與市場趨勢:制種面積與新產種子...
    我國種業一直面臨產能過剩現象,自國家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以來,我國稻穀行業種植面積出現縮減,對種子行業產生一定影響。當前國內的品種創新仍以雜交育種等常規技術為主,在整體水稻行情不太明朗的情況下,雜交水稻種子的供給依舊保持平穩增長。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3、建立了形態改良、亞種間雜種優勢及遠緣有利基因利用相結合的兩系法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運用該育種技術,分別於2000、2004、2012年先後實現了我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畝產700公斤、800公斤、 900公斤的三期育種目標,實現了超級雜交稻超高產、米質優、抗性強的有機結合。
  • 農業技術革新的機遇——基因編輯技術是否屬於轉基因範疇?
    提要:基因編輯作物是否屬於轉基因作物?該如何看待基因編輯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由來已久,最初的TALEN、ZFNs到如今被大家熟知的CRISPR/Cas9才算是真正被大規模的應用,CRISPR/Cas9操作簡單靈活,而且編輯效率高,這是目前其他編輯技術所不具備的,比如比較新的編輯系統可以做到單鹼基的改變修飾,因此對於該技術在農業育種方面無論科研人員都給予了非常高的期望。
  • Horticulture Research 直播 | 基因編輯在園藝作物研究中的應用
    論文標題:CRISPR technology is revolutionizing the improvement of tomato and other fruit crops 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 作者:Tian Wang, Hongyan Zhang & Hongliang Zhu 發表時間: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