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2021-01-13 瀟湘晨報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先正達集團北京創新中心資深研究員呂建團隊1月11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與先正達種業科學家蒂姆·凱勒赫爾(Tim Kelliher)團隊合作,不久前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團隊開發出首個可商業化使用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這一技術可以大大減少三系小麥(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雜交制種成本。

擬南芥的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雜交小麥生產。在使用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時,需要將不是不育系的材料轉換成細胞質雄性不育背景,其本質是以新材料的細胞核替換原有雄性不育系材料的細胞核,同時保有原有不育系材料的雄性不育細胞質。但這一項操作讓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成本居高不下。

「這在動物細胞上很容易實現,可以通過顯微操作將原來細胞的細胞核移出,或是通過化學處理將原有細胞核破環,然後將新細胞核移植到原有細胞質中。」呂建解釋,但是,這一方法不能在作物上實現,是因為顯微操作需要破壞植物細胞的細胞壁,而去除掉細胞壁的植物細胞很難再生成完整的植株。

傳統方法是將胞質可育品種(B材料)同現有胞質不育系(A材料)進行雜交再進行5—7代的回交,以保證最終的材料細胞核中絕大部分是來自B材料的基因組。顯而易見,這種方法既耗時又浪費資源。

而且,通過上述傳統方法得到的最終材料,同原有B材料在基因組上並不是百分之百等同。

為此呂建團隊開發了一步胞質不育系轉育技術。這是基於父本單倍體技術,將不育系開發成父本單倍體誘導系,將待轉育的材料誘導父本單倍體,再利用單倍體加倍技術實現胞質不育的一步轉育。

然而,可用於父本單倍體誘導的基因很少,擬南芥的CENH3基因被公認為是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的關鍵基因。但是,眾多科學家花費了巨大的努力嘗試在其他作物上重複擬南芥CENH3基因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的成功,都以失敗告終,以至於科學界一度懷疑CENH3基因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是不是只能在擬南芥上實現。

呂建堅定地認為,CENH3的父本單倍體誘導可以在雜交小麥上實現。他和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凱勒赫爾一起,創新性地設計了一對gRNA,只在CENH3基因氮端引入回碼突變,不改變羧基段和啟動子區域,最終實現了7%的父本單倍體誘導率。

將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由3年縮短到一年

利用該技術可以將雜交小麥制種原來所用的3年時間(7代)縮短到不到一年時間(2代)。因此這項技術也被稱為雜交小麥制種「一步到位」技術。

「選配小麥不育系材料非常耗時費力,傳統方法需要多年多代的雜交選育,工作量巨大,育

種成本很高。這項育種技術加速了種質改良,並降低了種子生產成本,可以快速實現不育系的創製,大大加速雜交小麥品種選育的進程,更快捷更省事,可促進雜交小麥在更大範圍的利用和推廣。」呂建說。

令人驚喜的是,研究人員實現了7%的父本單倍體誘導率,這也是世界範圍內首次在真正作物上實現如此大比率的父本單倍體誘導。而此前,另外一個可用於父本單倍體誘導的基因是玉米上的ig1,但只能在玉米上產生1%的單倍體誘導率;同樣的基因在小麥上更被證實不能誘導單倍體。

「7%的誘導率可以說是非常好的開端,是首次在小麥上成功實現,這個效率在商業上具有可操作性。」先正達北京創新中心總裁張蓓說,通過一步胞質不育系轉育技術,可以加速小麥雜種優勢的基礎研究和雜交小麥的推廣。

這項技術也為基於CENH3的單倍體基因編輯耦合技術(HI-EDIT)在多種作物中的應用鋪平了道路。同樣的方法和設計模式或許可以推廣到其他沒有單倍體誘導系統的作物上。「我們正在大豆、番茄上進行摸索。」呂建透露。

【編輯:卞立群】

【來源:中新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雜交小麥「一步到位」
    近日,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正達集團)資深研究員呂建課題組在《自然—生物技術》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他們開發出了作物上首個具商業化潛力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 雜交小麥育種因此有望駛上快車道。
  • 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其六倍體複雜性所限,卻在雜交育種上停滯不前。多年來,世界育種家們都在尋求突破,但這條路走得異常困難。 近日,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正達集團)資深研究員呂建課題組在《自然—生物技術》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他們開發出了作物上首個具商業化潛力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 雜交小麥育種因此有望駛上快車道。
  •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科技日報 | 2021-01-13 09:44:12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 小麥育種 「骨幹親本」突破口找到了
    3000多個小麥品種中精選145份代表性品種進行重測序,揭示了其基因組重塑和優化的過程,為解析小麥育種「骨幹親本」找到了突破口。  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張學勇介紹,目前基於規模化品種的重測序,成為系統解析優異種質資源和重大品種形成和演變的重要技術和方法。70年來我國育成了3000多個小麥品種,老一輩科學家從遺傳學角度總結了它們的形成和演變規律。但迄今,很少有研究從基因組學的角度來客觀闡述小麥育種規律。
  • 中國生物育種行業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一)雜交棉花發展現狀分析      (二)雜交棉種市場供需情況分析      (三)雜交棉花發展問題分析      (四)雜交棉花發展對策分析      (五)雜交棉種市場前景展望      (六)雜交棉種發展面臨挑戰  第四節 小麥生物育種市場分析    一、小麥種植面積統計分析
  • 揭秘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前世今生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表示,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兼具配組自由度高和育性穩定的優點,將成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發展方向。  從1973年到現在,雜交水稻技術已經經歷了三次變革,也為解決世界飢餓問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第三代雜交水稻究竟運用了哪些科學技術?和前兩代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 一步實現作物雜交制種,基因編輯技術將引領農業變革?
    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讓這個過程大為簡化,使得人們得以精確快速地編輯作物基因組,實現選育增產。2020年7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謝傳曉研究員發表論文,利用 CRISPR/Cas9 技術一步創製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為作物雜交技術提供了高效的培育方案。1農作物雜交的優勢在作物生產中,雜交種比純種更受歡迎。
  • 新聞人物: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
    新聞人物: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
  • 中國「最會研究食物」的大學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
    學院秉持"民為國本,食為民天"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情懷,堅守"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初心,致力於小麥、玉米、油菜、棉花、雜糧和馬鈴薯等主要糧油作物和旱作農業理論研究與技術創新,尤其是作物品種選育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 藍白兩色籽粒,最大增收25.2%,高青誕生小麥「國寶」品種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濱州綜合試驗站站長耿愛民的「寶貝」。「將其中的藍粒種在地裡,其麥苗又矮又壯,開花時無花葯,然而拿任一麥穗的花粉授之,都能結出滿滿的籽粒,再結麥粒還是同穗有藍、白兩色,再種藍粒,還如同上年。」耿愛民說,但是拿其中的白粒試種,結果卻截然不同。「植株高大,全有花葯,穗大粒多,籽粒全為白色。取這些全白色的麥粒再種,長勢不及其前,株有高低,但粒仍全為白色。
  • 信鴿的養殖技術——信鴿的育種方法,雜交技術以及注意的問題
    信鴿的育種信鴿用於哪種比賽,育出的幼鴿發育有什麼特點。所有的血統都是好血統,要根據各個方面綜合考慮,選幾路名鴿做主血。僅僅有好的血統還不夠,只有個體素質過硬。在整體的身體結構和飛行能力再加上好的血統,具備了這些綜合的素質才會讓一個信鴿在育種的時候適合有一個優良的品種。
  • 化學雜交劑育種試驗進展順利 專家首肯「9403」
    2004年6月5日,就採用化學雜交劑BAU―9403大面積制種及雜種小麥強優勢組合選育研究,農業化學、小麥育種、種子生產等領域的專家,在山東泰安召開田間鑑評現場會。長勢旺盛的小麥博得在場專家的首肯。
  • 2012年巴彥淖爾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
    一、指導思想  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是在小麥套種常規向日葵種植模式基礎上,經過技術改進後發展而來的先進適用高效栽培技術。該技術具有縮短兩種作物共生期、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產量和效益雙增長等顯著優勢。
  • 方舟子:雜交水稻技術已經過時了
    袁隆平屢獲國際大獎,是國際上對以他為代表的中國水稻育種工作者多年以來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推廣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的肯定和表彰。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這些研究工作能夠獲獎的主要原因,在於水稻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農作物,是由於其重大的經濟價值而獲獎,並不意味著中國在生物技術的開發和理論研究方面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恰恰相反,在這些方面我們還與發達國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 一文帶你釐清航天育種和轉基因育種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已為轉基因棉花、番木瓜、大豆和玉米等7種轉基因作物發放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但這只是產業化的基礎,最終實現產業化還要經過品種審定等一系列市場準入程序。目前,我國大面積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和番木瓜。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選種與育種的發展史,你所不知道的育種方法!
    二、雜交育種雜交育種,是以基因型不同的果樹種或品種進行交配或結合長成雜種,通過培育選擇,獲得新品種的方法。雜交育種是選育新品種的主要途徑,是近代育種工作最重要的方法。由於雜交引起基因重組,後代會出現組合雙親控制的優良性狀基因型,產生加性效應,並利用某些基因互作,形成具有超親類型的新個體,為培育選擇提供了物質基礎。雜種後代群體通過培育、鑑定、選擇等步驟獲得優良單系,再經過無性繁殖就形成了新品種。雜交育種按性質可分為有性雜交育種和無性雜交育種。在有性雜交育種中,根據親緣關係的遠近,又可分為品種間雜交和遠緣雜交。一般雜交育種是指品種間雜交育種。
  • 雜種優勢與雜交育種
    育種實踐上,人們常利用雜種優勢獲得較好的經濟性狀。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用馬和驢交配而獲得體力強大、耐力好的雜種──騾,首創了利用雜種優勢的先例。雜種優勢在植物中更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為什麼雜交種F1會有優勢呢?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人們從多個方面對其機理進行了研究。有兩種解釋。大致可歸納為顯性和超顯性兩種假說。
  • 深圳形成生物育種研發推廣完整產業鏈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將種子形容為現代農業的「晶片」,凸顯出種業在現代農業中的地位。近年來,在沒有農村、沒有農民建制、農業用地僅10萬畝的深圳,湧現出一股生物育種的新興力量。圍繞種子這個「晶片」,我市在生物育種基礎研究、技術應用研究和產業示範推廣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