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巴彥淖爾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

2020-11-26 巴彥淖爾市政府網

  一、指導思想

  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是在小麥套種常規向日葵種植模式基礎上,經過技術改進後發展而來的先進適用高效栽培技術。該技術具有縮短兩種作物共生期、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產量和效益雙增長等顯著優勢。為了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民增收,組織實施好該項技術推廣,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二、目標任務

  (一)推廣實施地點及規模

  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計劃推廣120萬畝:其中磴口縣7萬畝,臨河區30萬畝,杭錦後旗30萬畝,五原縣15萬畝,烏前旗18萬畝,烏中旗10萬畝,烏後旗3萬畝,農管局7萬畝。

  (二)主推技術內容

  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推廣的主要技術內容如下:

  1、向日葵品種的篩選

  向日葵品種的選擇是本項技術的基礎,也是實現晚播的前提。該技術中套種向日葵一定要選用生育期100天左右的早熟、矮稈、抗病雜交種,目前生產中推薦使用的花葵有LD5009、SH909、LD9091、先瑞9號等品種,油葵有T562、S33、S18、KF3099等品種。

  2、向日葵播種時間的確定

  常規向日葵播種時間在4月15日左右,開花期正好和7月份的高溫高溼期相遇,容易引發向日葵菌核病和銹病的發生,使向日葵的產量和品質下降。該技術中雜交向日葵播種時間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花期完全避開高溫高溼期。

  3、栽培模式

  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種植模式10.9尺(3.63m)機收帶型,小麥每帶種21行,行距0.3尺(10cm),每帶寬6尺(2m),畝內實際佔地0.55畝; 向日葵每帶種4行,大行距1.5尺(50cm),小行距1尺(33cm),每帶寬4.9尺(1.63m),畝內實際佔地0.45畝。

  4、田間管理

  結合小麥澆頭水,每畝表追尿素20—25公斤,頭水後及時用巨星除草劑進行藥劑除草,小麥的後三水分別在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澆灌。

  葵花出苗後要及時間苗、定苗,葵花頭水前後要進行中耕除草,小麥澆三水時,正好是葵花的頭水,要給葵花追現蕾肥,每畝30斤尿素,小麥收穫後,正值葵花開花期,要根據氣候變化和水情,靈活掌握葵花的澆水,從而防止葵花倒伏。

  病蟲害防治:1、小麥。為防治地下害蟲,播前每公斤種子用75%的衛福可溼性粉劑(含福美雙37.5%)2.2—2.8克拌種或選用20%的粉鏽寧32ml兌水5公斤拌種50公斤。根據病蟲測報,如發生蚜蟲,可選用50%抗蚜威可溼性粉劑10—20克兌水30公斤進行噴霧防蚜。2、葵花。銹病發生初期可用粉鏽寧可溼性粉劑或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800—1200倍液進行噴霧預防。

  (三)技術優勢和經濟指標

  1、技術優勢:①解決了小麥套常規向日葵的弊端,傳統的小麥套種向日葵立體種植模式存在的帶型過窄,小麥行數少,不利於機械作業;品種不合理,兩作物共生矛盾突出,田間遮蔭鬱閉現象嚴重,小麥產量下降、千粒重降低、品質不高;向日葵生育期長,受早、晚霜凍威脅大;植株高大,倒伏嚴重,導致病蟲害加重、籽粒商品性降低;兩作物水肥管理不協調,總體效益偏低等問題。②解決了兩作共生的矛盾:優化品種結構,改高稈、晚熟常規向日葵品種為矮稈、早熟、優質、抗病雜交種;優化帶型結構,改窄帶型為寬帶型;優化向日葵播期,改早播為晚播;優化密度,改向日葵低密度為高密度;優化水肥管理,改向日葵不施種肥、控制澆水為按照生理需求正常管理。③提高了小麥千粒重、產量和總體效益。

  2、技術指標:①良種覆蓋率100%。②小麥、向日葵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率100%。③主推技術覆蓋率10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成立推廣實施領導和技術小組,組長由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張永清擔任,負責項目的組織協調、技術指導工作;七個旗縣區推廣中心主任擔任副組長,負責具體的推廣實施工作;成員由市推廣站和七個旗縣區推廣中心科技人員組成。技術人員每年平均下鄉不少於100天,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責任到人的目標管理責任制。

  (二)加大推廣力度,確保增產增效

  始終堅持良種配套良法的實施原則,切實加大配套技術的推廣力度,實現良種和技術的累加效應。抽調骨幹力量,在推廣實施的關鍵環節,採取技術人員直接到村、技術指導直接到田、技術培訓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四直接」 推廣模式,切實提高適用技術的覆蓋率和到位率,並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相結合,確保增產增效。

  (三)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素質

  全方位的開展技術指導工作;要求科技人員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心一意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強化科技培訓,為農民舉辦科技培訓班,科技人員講課與重點戶講經驗相結合,科技講座與現場示範相結合,骨幹培訓與普遍培訓相結合,技術培訓與技術承包相結合,常規培訓與電教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農民群眾進行科技培訓。創新技術推廣方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報導,通過《農業百科》節目、巴彥淖爾報、巴彥淖爾農牧業信息網等信息平臺開闢專題講座,講解農業技術,播放音像資料,指導廣大農民群眾科學種田。

  (四)建立核心示範點和監測點

  各旗縣區要在有代表性的地區建設2個以上的示範區,並建設3個監測點,由專人負責。在3-6月播種期,每10天上報一次播種播種情況及生長情況和農情數據;在6月10日前上報半年總結;收穫前半月上報產量豐欠預測,並作好測產、總結工作。

相關焦點

  • 農業農村部種業司到巴彥淖爾市調研食用向日葵種業情況
    為全面了解食葵種業發展情況,強化食葵種子品種管理、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市場監管,推動產業健康發展,近日,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謝焱帶領調研組一行7人,在自治區農牧廳種業管理處處長蒙志剛、自治區馬鈴薯繁育中心主任賈利欣(農業農村部油料專家組成員)的陪同下,到巴彥淖爾市開展食葵種業情況調研。
  • 對於小麥的栽培,以下採用了多種配套技術,可以運用起來
    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小麥栽培的知識。高產應採用哪些配套栽培技術?要達到每畝超過500公斤的小麥,必須根據品種為前提,肥料和水為基礎,低群體,強植物栽培,採用冬前生長和幼苗,促進春季穀物數量和管理。後期的穀粒的管理方法,穗、粒、重的關係,要掌握後期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實現大規模穩產和高產。
  •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關於印發2020年果品等五個產業技術項目實施方案...
    各市、縣(市、區)農業農村局、漁業主管局:   為加快推進果品、茶葉、蠶桑、中藥材、水產產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的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根據《浙江省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管理辦法》和《浙江省財政廳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關於提前下達
  • 世界向日葵產業發展論壇暨國際向日葵花季旅遊文化節新聞發布會
    除了為巴彥淖爾農業發展貢獻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外,向日葵也成為當地最為亮麗、壯觀的自然美景之一。每年7、8月份,河套平原的向日葵花海,迎著炎炎烈日,驕傲綻放,鮮豔熾黃與天空的純潔湛藍形成鮮明對比,蔚為壯觀。「去巴彥淖爾看向日葵」成為國內外越來越多攝影、美術、旅行愛好者的首要選擇。
  • 科學網—雜交小麥「一步到位」
    急需新技術解決小麥缺口 近年來,全球小麥消費量逐年上升,2012年到2016年全球小麥消費量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2%,2022年全球小麥消費量預計將超過8億噸。 小麥在中國是兩大口糧作物之一。近年來,我國小麥供需基本保持平衡。2010~2019年間,中國小麥主要從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口。
  • 「天賦河套·黃金農業種植帶」氣候認證發布
    現認證工作已完成,為了推廣成果、擴大宣傳,巴彥淖爾決定召開「天賦河套·黃金農業種植帶」氣候認證發布會。此次發布會由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主辦、巴彥淖爾市氣象局承辦,巴彥淖爾市綠色產業統籌發展辦公室、內蒙古巴彥綠業實業有限公司協辦。
  • 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新品種審定結果
    2011年3月13-16日在呼和浩特市召開。會議審定通過了玉米、小麥、水稻、高粱、向日葵、油菜、大豆、甜菜、馬鈴薯等9種作物77個新品種,現予以公布。    請根據新品種的特性及適宜種植範圍,做好宣傳推廣工作,使其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增收增產增效作用。
  • 瀋陽市人民政府關於表彰2012年度科學技術獎勵項目和個人的通報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2012年以來,我市科技工作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全市廣大科技人員積極進取,合作創新,開發了一批滿足市場需求、提升行業技術、促進產業發展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 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急需新技術解決小麥缺口 近年來,全球小麥消費量逐年上升,2012年到2016年全球小麥消費量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2%,2022年全球小麥消費量預計將超過8億噸。 小麥在中國是兩大口糧作物之一。近年來,我國小麥供需基本保持平衡。2010~2019年間,中國小麥主要從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口。
  • 安康市旬陽縣推廣馬鈴薯綠色高產栽培和科學管理技術
    摘要:日前,安康市旬陽縣開展了冬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培訓,講解了馬鈴薯的測土配肥、科學管理防治、起壟、覆膜等要領,提高冬季馬鈴薯產值。
  • 巴彥淖爾市被命名為中國「葵花籽油之鄉」
    巴彥淖爾市被命名為中國「葵花籽油之鄉」 發布日期:2020-11-10 09:19 瀏覽次數: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本報記者 馬愛平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 甘肅省旱作區直播黨參立式深旋耕作栽培技術
    目前,黨參栽培大多採用傳統的露地粗放栽培技術,投入高,優質參少,產值低 。黨參覆膜高產栽培技術,可充分發揮地膜的增溫保水保肥等功效,提高產量,增加效益 。但西北半乾旱區,由於特殊的地形及氣候影響,一般耕作無法打破土壤 30~40 cm 的堅硬犁底層,使根系下扎受阻,嚴重影響了黨參的商品屬性。另外,現有的黨參栽培技術以種苗移栽較多 ,用種子直播後第 2 年收穫黨參的栽培方法報導較少。
  • 家庭栽培裝置倉是什麼黑科技?在家就可種蘑菇
    家庭園藝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休閒減壓方式之一,近日,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經過對栽培種類和模式進行篩選,在京郊生產園區推出了平菇、榆黃菇、靈芝等適合家庭栽培的裝置和栽培技術,為市民的家庭園藝生活提供更加豐富的特色栽培品種。
  • 一邊收割一邊檢測小麥蛋白質含量,無人收穫技術讓麥作越來越「聰明」
    6月4日,在江蘇鹽城射陽臨海農場,小麥收穫機正開足馬力、並駕齊驅,其中的無人收穫機,全程無人駕駛,在後臺智慧麥作系統的操作下智能「吞」麥、精確「吐」粒。在這場「北鬥導航支持下的小麥無人收穫技術」現場觀摩會現場,南京農業大學智慧農業研究院的專家團隊在田間一線指導小麥收割,精準助力夏糧豐收。無人收穫機在收割同時,還能在線實時檢測小麥籽粒產量、蛋白質含量和水分。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3、建立了形態改良、亞種間雜種優勢及遠緣有利基因利用相結合的兩系法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運用該育種技術,分別於2000、2004、2012年先後實現了我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畝產700公斤、800公斤、 900公斤的三期育種目標,實現了超級雜交稻超高產、米質優、抗性強的有機結合。
  • 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公報 2020年第5期(總第26期)
    1例本土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截至25日晚,喀什地區已發現無症狀感染者138例,當地已啟動一級響應。,做好巴彥淖爾市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實施工作,切實把豐收節各項活動落到實處,特制定此方案。一是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水平規劃、高質量建設,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辦法》《土地流轉實施辦法》,注重大破大立、規模流轉、優質飼草基地建設,堅持畝均投入不撒胡椒麵,綜合考慮農業生產條件、農田配套水平、農民實際需求,成熟一片、配套一片、成功一片,力爭5年完成剩餘976萬畝農田高標準配套(2019年實施56萬畝、2020年實施68萬畝),構建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奶業振興相適應的高標準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