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
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是在小麥套種常規向日葵種植模式基礎上,經過技術改進後發展而來的先進適用高效栽培技術。該技術具有縮短兩種作物共生期、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產量和效益雙增長等顯著優勢。為了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民增收,組織實施好該項技術推廣,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二、目標任務
(一)推廣實施地點及規模
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計劃推廣120萬畝:其中磴口縣7萬畝,臨河區30萬畝,杭錦後旗30萬畝,五原縣15萬畝,烏前旗18萬畝,烏中旗10萬畝,烏後旗3萬畝,農管局7萬畝。
(二)主推技術內容
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推廣的主要技術內容如下:
1、向日葵品種的篩選
向日葵品種的選擇是本項技術的基礎,也是實現晚播的前提。該技術中套種向日葵一定要選用生育期100天左右的早熟、矮稈、抗病雜交種,目前生產中推薦使用的花葵有LD5009、SH909、LD9091、先瑞9號等品種,油葵有T562、S33、S18、KF3099等品種。
2、向日葵播種時間的確定
常規向日葵播種時間在4月15日左右,開花期正好和7月份的高溫高溼期相遇,容易引發向日葵菌核病和銹病的發生,使向日葵的產量和品質下降。該技術中雜交向日葵播種時間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花期完全避開高溫高溼期。
3、栽培模式
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種植模式10.9尺(3.63m)機收帶型,小麥每帶種21行,行距0.3尺(10cm),每帶寬6尺(2m),畝內實際佔地0.55畝; 向日葵每帶種4行,大行距1.5尺(50cm),小行距1尺(33cm),每帶寬4.9尺(1.63m),畝內實際佔地0.45畝。
4、田間管理
結合小麥澆頭水,每畝表追尿素20—25公斤,頭水後及時用巨星除草劑進行藥劑除草,小麥的後三水分別在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澆灌。
葵花出苗後要及時間苗、定苗,葵花頭水前後要進行中耕除草,小麥澆三水時,正好是葵花的頭水,要給葵花追現蕾肥,每畝30斤尿素,小麥收穫後,正值葵花開花期,要根據氣候變化和水情,靈活掌握葵花的澆水,從而防止葵花倒伏。
病蟲害防治:1、小麥。為防治地下害蟲,播前每公斤種子用75%的衛福可溼性粉劑(含福美雙37.5%)2.2—2.8克拌種或選用20%的粉鏽寧32ml兌水5公斤拌種50公斤。根據病蟲測報,如發生蚜蟲,可選用50%抗蚜威可溼性粉劑10—20克兌水30公斤進行噴霧防蚜。2、葵花。銹病發生初期可用粉鏽寧可溼性粉劑或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800—1200倍液進行噴霧預防。
(三)技術優勢和經濟指標
1、技術優勢:①解決了小麥套常規向日葵的弊端,傳統的小麥套種向日葵立體種植模式存在的帶型過窄,小麥行數少,不利於機械作業;品種不合理,兩作物共生矛盾突出,田間遮蔭鬱閉現象嚴重,小麥產量下降、千粒重降低、品質不高;向日葵生育期長,受早、晚霜凍威脅大;植株高大,倒伏嚴重,導致病蟲害加重、籽粒商品性降低;兩作物水肥管理不協調,總體效益偏低等問題。②解決了兩作共生的矛盾:優化品種結構,改高稈、晚熟常規向日葵品種為矮稈、早熟、優質、抗病雜交種;優化帶型結構,改窄帶型為寬帶型;優化向日葵播期,改早播為晚播;優化密度,改向日葵低密度為高密度;優化水肥管理,改向日葵不施種肥、控制澆水為按照生理需求正常管理。③提高了小麥千粒重、產量和總體效益。
2、技術指標:①良種覆蓋率100%。②小麥、向日葵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率100%。③主推技術覆蓋率10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成立推廣實施領導和技術小組,組長由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張永清擔任,負責項目的組織協調、技術指導工作;七個旗縣區推廣中心主任擔任副組長,負責具體的推廣實施工作;成員由市推廣站和七個旗縣區推廣中心科技人員組成。技術人員每年平均下鄉不少於100天,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責任到人的目標管理責任制。
(二)加大推廣力度,確保增產增效
始終堅持良種配套良法的實施原則,切實加大配套技術的推廣力度,實現良種和技術的累加效應。抽調骨幹力量,在推廣實施的關鍵環節,採取技術人員直接到村、技術指導直接到田、技術培訓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四直接」 推廣模式,切實提高適用技術的覆蓋率和到位率,並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相結合,確保增產增效。
(三)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素質
全方位的開展技術指導工作;要求科技人員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心一意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強化科技培訓,為農民舉辦科技培訓班,科技人員講課與重點戶講經驗相結合,科技講座與現場示範相結合,骨幹培訓與普遍培訓相結合,技術培訓與技術承包相結合,常規培訓與電教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農民群眾進行科技培訓。創新技術推廣方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報導,通過《農業百科》節目、巴彥淖爾報、巴彥淖爾農牧業信息網等信息平臺開闢專題講座,講解農業技術,播放音像資料,指導廣大農民群眾科學種田。
(四)建立核心示範點和監測點
各旗縣區要在有代表性的地區建設2個以上的示範區,並建設3個監測點,由專人負責。在3-6月播種期,每10天上報一次播種播種情況及生長情況和農情數據;在6月10日前上報半年總結;收穫前半月上報產量豐欠預測,並作好測產、總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