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留種」不再遙遠!我國專家已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

2020-12-05 農通社

近日,在南京舉辦的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發布了《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雜交稻自留種」成果獲2020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

據了解,目前我國雜交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產量約佔水稻總產的65%,雖然雜交水稻在抗逆性、適應性和產量等方面較常規稻優勢明顯,但由於雜交種子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必須雜交第一代種子才能留種,不像常規稻是可以留種且後代不分離的水稻品種。因此每年都需要專家花費大量成本重新制種雜交稻,農民也需要年年重新購買。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中國水稻研究所王克劍團隊帶領團隊,將秈粳雜交稻品種春優84選為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模式品種,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敲除了其中4個水稻生殖相關基因,使雜交稻產生了無融合生殖性狀。

最終該團隊花費5年時間,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產生了與雜交稻一樣的克隆種子,而通過克隆種子培育的下一代植株,成功保持了雜交稻的優勢。這是首次在全球範圍內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這意味著農戶將可以「留種」,不再需要重新制種和購買。去年初,該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刊物《自然·生物技術》雜誌發表後,曾引起與業界廣泛關注。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其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左右。隨著人們由「吃飽」向「吃好」轉變以及可留種方面的優勢,常規稻這些年種植面積不斷回歸,全國種植面積也已經超越了雜交水稻。

因此,該研究首次在雜交稻中實現了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從0到1的突破,不僅為解決雜交種制種繁、留種難的行業難題提供了有效途徑,而且有助於雜交水稻重奪市場。

據悉,目前研究團隊正進一步提高克隆雜交稻的結實率和克隆效率,力爭早日投產。

相關焦點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之後,相繼研究成功了三系法和兩系法雜交水稻並大面積推廣應用,不僅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具有雜種優勢提供了有力佐證。中國雜交水稻經過50多年的創新發展,成為了世界農業發展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本文客觀、系統、全面地回顧並解讀了雜交水稻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可作為一部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呈現給讀者。
  • 說說雜交水稻和他爸那些事兒
    我們打小一直崇拜的雜交水稻之父怎麼就成了別人口中的對我國的水稻沒啥貢獻了?對此我查了一部分的資料,讓大家更好的去了解雜交水稻,了解袁隆平院士對我國水稻的貢獻。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次雜交試驗。 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雜交水稻。 1972年初,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朱英國也從海南島找到紅芒野生稻做母本,用幾十個常規稻種做父本進行雜交,在1974年培育出紅蓮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稻種。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之後,相繼研究成功了三系法和兩系法雜交水稻並大面積推廣應用,不僅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具有雜種優勢提供了有力佐證。中國雜交水稻經過50多年的創新發展,成為了世界農業發展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本文客觀、系統、全面地回顧並解讀了雜交水稻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可作為一部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呈現給讀者。
  • 漲知識啦,什麼是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培訓基地種植的雜交水稻長勢喜人。(袁氏國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供圖)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高俊雅):雜交水稻是我國首創的一項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袁氏國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供圖)在馬達加斯加中部的馬義奇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培訓基地,湖南省袁氏國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農業技術專家胡月舫向記者介紹了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的推廣情況。2008年至今,胡月舫在馬達加斯加推廣種植雜交水稻已經10年有餘。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他們會把穗大、籽粒多的水稻所結種子保留下來,俗稱「留種」。第二年用於栽培,再挑出最優良的種子。慢慢地,水稻的優良性狀就會越積累越多,產量也會越來越高。 方法有了,那就選唄。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75歲的顏龍安雖然不再擔任江西省農科院院長,但是他仍在領導一個團隊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他不是唯一一位為水稻而駐紮在海南島三亞的院士——每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之間,當內地還是春寒料峭之時,海南的水稻已經抽穗開花。在這個季節裡,全國的雜交水稻專家都聚集在南繁育種基地,拿著各種水稻品種進行雜交試驗,再將收穫的種子帶回各地播種。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完成人:袁隆平 石明松 鄧華鳳 盧興桂 鄒江石 等 完成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推薦單位:湖南省 兩系法雜交稻具有育性受核基因控制,沒有恢保關係,配組自由;種子繁育程序簡單,成本低;稻種資源利用率高,選育出優良組合機率高等優點。
  • 我國成功分離出控制秈粳稻雜種育性的廣親和基因
    新華社武漢8月14日電(記者 俞儉)如何克服秈稻和粳稻雜種育性下降、結實率很低問題,是水稻育種家們幾十年來苦苦求索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領銜的研究團隊最近在這一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發現並成功分離克隆一個控制水稻秈粳雜種育性和廣親和性狀的主效基因,命名為S5。該研究成果在水稻品種改良中具有重大應用前景。
  • 雜交水稻是不是轉基因水稻?兩者有什麼區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轉基因技術突飛猛進,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有網友提問轉雜交水稻屬不屬於轉基因?雜交水稻與轉基因水稻有什麼區別?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什麼是雜交水稻。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種植,雜交水稻不能自己留種再次種植。其次,什麼是轉基因水稻呢?
  • 雜交水稻哪個品種好?
    雜交水稻品種多數還是不錯,主要看你的用途,優質食用品種、優質加工品種等一定要用對方向,特殊區域需要特殊品種。一、雜交水稻的分類。雜交水稻可以從選育方法、使用用途來進行分類。1、按照選育方法分類。目前主流推廣雜交水稻有兩種選育方式,兩系雜交稻、三系雜交稻。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雜交水稻、克隆新基因、中和抗體、小...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雜交水稻、克隆新基因、中和抗體、小「月亮」、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2020-11-25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綽號的背後,是困擾水稻研究多年的雜交水稻不育難題。科學界普遍認為,利用水稻秈粳交的雜交優勢可以至少提高15%—30%的單產,但是同時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等雜交不育現象。也就是說,秈粳雜交水稻看起來莖稈粗壯、枝葉繁茂,稻穗上粒子也很多,但大部分卻是空殼子,沒有產量。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9月27日,農民操作機械在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鹽鹼地水稻基地收穫水稻 徐欽攝/本刊雜交水稻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雜交水稻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也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
  • 雜交水稻原理
    原標題:雜交水稻原理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雜交水稻的發明,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上很多產稻國家作出了貢獻。   那麼雜交水稻為什麼能這麼增產。因為雜交是兩個個體的基因交流合作,可以發生雜種優勢,雜種一代就表現生命力強,生長旺盛。是我們生產上想要的。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合國從來都不會吝嗇對我國在解決世界人口溫飽問題上貢獻的讚美,我國在解決溫飽問題,降低貧困人口上,從來都是世界第一,雜交水稻問世那一年,中華上下五千年下來,中國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吃飽,袁老解決的,是歷史幾千年的問題。
  •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原標題: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許天穎 陳潔)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
  • 新中國經濟70年·雜交水稻推廣|親歷者楊遠柱:雜交稻育種,是一個很...
    近年來,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五成多;全國水稻平均單產每公頃約6.4噸,其中雜交水稻每公頃約7.5噸。雜交水稻對世界範圍內減少飢餓也做出了卓越貢獻。從1979年首次走出國門起,中國的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研究和推廣。2016年,86歲的袁隆平又帶領團隊,向「海水稻」發起挑戰,並在新疆等全國五大類型鹽鹼地區域開展測試。
  •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人認為是袁隆平,國外學術圈為何卻不認可?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何外國人並不認可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因為在此之前雜交水稻的理論和實踐都已經有人做過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袁隆平更多的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進行了突破。目前種植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培育者謝華安,培育出耐鹽鹼稻的陳日勝…………如果要一一列舉估計一篇文章都不夠,而且在這些被列舉出來的人背後,也有無數支持協助的團隊。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追夢圓夢,從三系雜交水稻到兩系雜交水稻,再到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研究,我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我從工作開始,一直在稻田裡耕耘、拓荒,也從壯年走到了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