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是不是轉基因水稻?兩者有什麼區別?

2020-11-29 皓博看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轉基因技術突飛猛進,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有網友提問轉雜交水稻屬不屬於轉基因?雜交水稻與轉基因水稻有什麼區別?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什麼是雜交水稻。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種植,雜交水稻不能自己留種再次種植。

其次,什麼是轉基因水稻呢?轉基因水稻是指通過轉基因技術將不同品種水稻或近緣物種的抗蟲基因、抗病基因等導入某種水稻基因組內培育出的水稻品種。

舉例來說明兩者之間的區別,有兩個人,一個人是基因決定了長的帥,但個子比較矮,一個人是基因決定了長的個子高,但是醜,然後從這兩個人的基因中分別提取長得高的基因和長的帥的基因,重新組成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就會長得又高又帥。

而轉基因就好比是提取一部分貓的基因,再提取一部分魚的基因,然後組合成一個長著貓頭魚尾巴的物種……,當然這只是打個比喻。通過這個比喻就可以明顯地看出兩者的區別。

相關焦點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科技日報長沙4月23日電 (記者俞慧友)23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與湖南桃花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三方合作,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與雌性不育恢復系制種模式相結合
  • 方舟子:雜交水稻技術已經過時了
    沃爾夫獎在學術界有極高的聲譽,袁隆平是首次獲得這個大獎的中國大陸本土科學家。  袁隆平屢獲國際大獎,是國際上對以他為代表的中國水稻育種工作者多年以來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推廣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的肯定和表彰。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這些研究工作能夠獲獎的主要原因,在於水稻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農作物,是由於其重大的經濟價值而獲獎,並不意味著中國在生物技術的開發和理論研究方面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 轉基因學者遭圍攻 堅稱轉基因水稻更安全(圖)
    同樣,經過轉基因技術改造的物種仍然是原來的物種。廣州日報:轉基因技術與雜交技術有何區別?中心:育種過程實際上是創造變異和選擇變異的過程,轉基因技術是創造變異的現代技術,它與常規的誘變、雜交沒有本質的差異;轉基因育種與常規育種也沒有本質的差異。雜交育種通過雜交實現基因的轉移,這種方法只能讓各種基因「批量」轉移,無法實現有用的基因的定向轉移。
  • 袁隆平弟子:轉基因水稻暫難有成果
    原標題: 轉基因水稻暫難有成果  日前,有媒體報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採訪時稱,自己正在將玉米的碳四基因轉到水稻上面來,提高光合效率,提高產量;他還認為轉基因是今後的發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論。這一消息引起社會關注。  3日,新華社記者就此採訪了袁隆平先生的弟子、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雲。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圖/圖蟲創意 一眼望去,顏龍安的試驗田裡滿眼碧綠,看不出莊稼之間有什麼差別。一位領導勸他:「今天晚上,國際廣播電臺就要向全世界播出『袁隆平等人獲雜交水稻特等發明獎』這條消息了,明天所有的報紙也都會刊載這則新聞,這麼大的事情,關乎到國家威望,不好再有什麼更改。」 如今,如果找到這個獎的文獻記錄,就會發現,主要獲獎人已明確列出,前4位的排名是:袁隆平、顏龍安、張先程、李必湖。
  • 轉基因、基因編輯、基因敲除、雜交水稻,傻傻分不清?
    近年來,生物技術不斷進入大眾視野,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基因編輯嬰兒、結直腸癌基因敲除以及畝產千餘斤的雜交水稻等等詞彙,層出不窮,讓我等吃瓜群眾傻傻分不清,加上生物技術本身發展的缺陷以及個別科學家的激進冒失行為,一度在社會上引起恐慌。
  • 漲知識啦,什麼是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 遨遊太空的水稻與常規水稻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營養價值更高?
    從育種角度看,航天育種引發種子基因變異的頻率相對較高,類型更豐富、有益變異更多,有專家指出航天育種有益突變頻率是地面育種的10倍。從糧食生產的角度看,一切是為了糧食安全,在可耕種土地有限的情況下,我國要實現每年增產只能依靠良種,航空育種是一種高效育種路線。遨遊太空的水稻與常規水稻有什麼不一樣?
  • 雜交水稻原理
    原標題:雜交水稻原理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雜交水稻的發明,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上很多產稻國家作出了貢獻。   那麼雜交水稻為什麼能這麼增產。因為雜交是兩個個體的基因交流合作,可以發生雜種優勢,雜種一代就表現生命力強,生長旺盛。是我們生產上想要的。
  • 中國人的驕傲,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對我國糧食產量影響有多大
    這並不是因為耕種方式有什麼問題,也不是古代人不夠聰明,而是農作物的產量都是由基因決定的。水稻作為中國人最主要的糧食,這是從古至今一直都沒有改變過的。如果將產量提高的話,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了,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從農業大國走向工業大國。正因為如此,在改革開放之前,才會有大躍進這種十分荒唐的事情發生。
  • 水稻種子是否有轉基因?
    我國現在已經有一些轉基因水稻在進行試驗性的推廣和種植,而且很多的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也在進行水稻以及其他農作物的轉基因研發工作。只不過由於我國對轉基因農作物管控的相對較為嚴格,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轉基因農作物在市場上流通的還比較少。
  • 專家詳解轉基因水稻玉米安全性及應用前景
    轉基因技術能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有兩點不同:第一,傳統技術一般只能在生物種內個體上實現基因轉移,而轉基因技術所轉移的基因則不受生物體間親緣關係的限制;第二,傳統的雜交和選擇技術一般是在生物個體水平上進行,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所轉移的大量基因,不可能準確地對某個基因進行操作和選擇
  • 漲知識|我們吃的居然不是袁老的雜交水稻!
    袁老的雜交水稻是什麼味道?其實,這個問題來源於知乎為什麼突然要寫雜交水稻呢?因為我是半夜看到這個問題的,我饞了(論食物對一個吃貨的誘惑力)於是我開始尋找雜交水稻的賣家試圖品嘗一番我合理懷疑這個賣家在騙我因為給我推薦的是正在直播賣的大米(以上為知乎朋友提供的線索)味如嚼蠟,米質硬,很難浸水浸油雖然在我的不懈努力下,還是沒能吃上就算有種子,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那~什麼是雜交水稻呢?圖片來源:混知要想穗大粒粗把這兩個品種的基因交配試試下一代是不是就長得又大又粗了呢所以,雜交水稻其實就是——
  • 雜交水稻拯救了地球,豬猴雜交的結果是什麼?研究員為此親自實驗
    作為雜交水稻的發明者,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是地球的救星。於是,不僅僅是在植物方面,許多動物學家也想通過雜交得出新的物種。前段時間,世界第一次豬猴雜交公布了。在植物學領域,雜交是一項很常用的技術。因為在植物進化的過程中,會存在許多的性狀。就拿水稻為例子,如果我們前往一片野生的稻田進行觀察的話,我們會發現那裡的水稻並不像我們在電視裡看到普通農名伯伯種植的水稻一樣,整整齊齊的。
  • 除了雜交水稻,袁隆平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
    除了雜交水稻,他還有啥?」有鑑於此,在這裡,我隨便聊幾句。首先向袁隆平先生表達敬意。袁隆平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老一輩科學家的典型,我國科技戰線的一面旗幟。他的雜交水稻到底養活了多少人,我沒有調查過。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鎮種植了5公頃雜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樣測產,得出的數據達到每公頃10.8噸,在當地,這是非常驚人的高產量。遠遠高於當地一般每公頃3噸左右的產量。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綽號的背後,是困擾水稻研究多年的雜交水稻不育難題。科學界普遍認為,利用水稻秈粳交的雜交優勢可以至少提高15%—30%的單產,但是同時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等雜交不育現象。也就是說,秈粳雜交水稻看起來莖稈粗壯、枝葉繁茂,稻穗上粒子也很多,但大部分卻是空殼子,沒有產量。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其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水果什麼的,伸手摘來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過來,接一杯就喝,十分美好。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心中就特別嚮往那種田園之美、農藝之樂。從那時起,我就想長大以後一定要學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