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最近這段時間,袁隆平老爺爺的新聞可謂是層出不窮。作為雜交水稻的發明者,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是地球的救星。於是,不僅僅是在植物方面,許多動物學家也想通過雜交得出新的物種。前段時間,世界第一次豬猴雜交公布了。
在植物學領域,雜交是一項很常用的技術。因為在植物進化的過程中,會存在許多的性狀。就拿水稻為例子,如果我們前往一片野生的稻田進行觀察的話,我們會發現那裡的水稻並不像我們在電視裡看到普通農名伯伯種植的水稻一樣,整整齊齊的。而是東倒西歪,各有各的特性。有一些亭亭玉立,有一些奄奄一息;有一些健康茁壯,有一些滿身蟲害;有一些麥穗飽滿,而有一些則乾乾癟癟;根據這些水稻不同的特性,我們可以得出水稻的性狀有抗倒伏,不抗倒伏;抗病蟲害,不抗病蟲害;麥穗飽滿,麥穗乾癟等等。
而雜交水稻的技術,就是使這些性狀裡面對水稻生長有優勢的挑出來,將它們集中到一株水稻的身上。當然,我們說起來簡單,但是想要實現這樣結果可以說是非常地艱難。孟德爾提出基因分離定律已經是上上個世紀的事情了,但是最終將其中的理論付諸於現實的人,袁隆平爺爺是第一個。了解過孟德爾的基因分離定律的同學都知道,雖然基因會表現出性狀,但並不是一一對等的關係,需要一個長期的實驗與研究。而且最難的是,要得出一株穩定地子代水稻。這也是為什麼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之後中國的袁隆平爺爺研究出了超級雜交水稻。
雜交技術,最早就是被應用於農作物的生產,尤其是在雜交水稻的應用最為著名。而在動物方面,雜交技術的應用就比較謹慎了。不同於植物,雖然從原則上來說,植物與動物都屬於生命的範疇,對於人類來說,折斷一枝玫瑰並不會有人說你什麼。但是如果你結束了一隻動物的生命,那可少不了旁人的閒言碎語了。對於一些熱愛動物的人來說,比如說一些愛狗人士。在他們的眼裡,殺一隻狗的行為與殺一個人的行為並沒有區別。所以在學術上,很少有人會對動物應用雜交的技術。
前段時間,權威科學報刊《太陽報》有一篇報告提出,他們完成了地球上第一次進行豬猴雜交實驗的組織。這是一個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團隊,他們目前僅僅是完成了實驗的主要內容。對於以後動物的雜交技術會對人類社會有什麼幫助或者影響,以及這項技術能夠應用的領域,他們都沒有給出一個詳細的答案。雖然目前我們能從這篇報告中得到的信息很少,但是這很有希望能夠為以後在這條動物雜交技術道路上的其他科學家指引方向。
這篇實驗報告還說到,這項技術並不是踩在前人科學家的肩膀上得到的結果,而是有著其他突破性的研究。因為豬與猴都屬於哺乳動物,它們都具有心臟,肺,肝臟,胃等主要的器官。豬猴雜交的產物,包含了靈長動物與豬的細胞。科學家表示,他們實驗的方法,是以母豬為母本,獼猴為父本。他們首先取出了獼猴的精子,然後再取出豬的胚胎進行體外受精。經過五天的時間,受精卵發育到一定的程度,再將其植入母豬的胚胎中,得到實驗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