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拯救了地球,豬猴雜交的結果是什麼?研究員為此親自實驗

2021-01-18 奇點使者

引言:最近這段時間,袁隆平老爺爺的新聞可謂是層出不窮。作為雜交水稻的發明者,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是地球的救星。於是,不僅僅是在植物方面,許多動物學家也想通過雜交得出新的物種。前段時間,世界第一次豬猴雜交公布了。

在植物學領域,雜交是一項很常用的技術。因為在植物進化的過程中,會存在許多的性狀。就拿水稻為例子,如果我們前往一片野生的稻田進行觀察的話,我們會發現那裡的水稻並不像我們在電視裡看到普通農名伯伯種植的水稻一樣,整整齊齊的。而是東倒西歪,各有各的特性。有一些亭亭玉立,有一些奄奄一息;有一些健康茁壯,有一些滿身蟲害;有一些麥穗飽滿,而有一些則乾乾癟癟;根據這些水稻不同的特性,我們可以得出水稻的性狀有抗倒伏,不抗倒伏;抗病蟲害,不抗病蟲害;麥穗飽滿,麥穗乾癟等等。

而雜交水稻的技術,就是使這些性狀裡面對水稻生長有優勢的挑出來,將它們集中到一株水稻的身上。當然,我們說起來簡單,但是想要實現這樣結果可以說是非常地艱難。孟德爾提出基因分離定律已經是上上個世紀的事情了,但是最終將其中的理論付諸於現實的人,袁隆平爺爺是第一個。了解過孟德爾的基因分離定律的同學都知道,雖然基因會表現出性狀,但並不是一一對等的關係,需要一個長期的實驗與研究。而且最難的是,要得出一株穩定地子代水稻。這也是為什麼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之後中國的袁隆平爺爺研究出了超級雜交水稻。

雜交技術,最早就是被應用於農作物的生產,尤其是在雜交水稻的應用最為著名。而在動物方面,雜交技術的應用就比較謹慎了。不同於植物,雖然從原則上來說,植物與動物都屬於生命的範疇,對於人類來說,折斷一枝玫瑰並不會有人說你什麼。但是如果你結束了一隻動物的生命,那可少不了旁人的閒言碎語了。對於一些熱愛動物的人來說,比如說一些愛狗人士。在他們的眼裡,殺一隻狗的行為與殺一個人的行為並沒有區別。所以在學術上,很少有人會對動物應用雜交的技術。

前段時間,權威科學報刊《太陽報》有一篇報告提出,他們完成了地球上第一次進行豬猴雜交實驗的組織。這是一個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團隊,他們目前僅僅是完成了實驗的主要內容。對於以後動物的雜交技術會對人類社會有什麼幫助或者影響,以及這項技術能夠應用的領域,他們都沒有給出一個詳細的答案。雖然目前我們能從這篇報告中得到的信息很少,但是這很有希望能夠為以後在這條動物雜交技術道路上的其他科學家指引方向。

這篇實驗報告還說到,這項技術並不是踩在前人科學家的肩膀上得到的結果,而是有著其他突破性的研究。因為豬與猴都屬於哺乳動物,它們都具有心臟,肺,肝臟,胃等主要的器官。豬猴雜交的產物,包含了靈長動物與豬的細胞。科學家表示,他們實驗的方法,是以母豬為母本,獼猴為父本。他們首先取出了獼猴的精子,然後再取出豬的胚胎進行體外受精。經過五天的時間,受精卵發育到一定的程度,再將其植入母豬的胚胎中,得到實驗的產物。

相關焦點

  • 雜交技術再次升級,世界上第1個豬猴生物誕生
    提到雜交,我們的第一反應一定就是名聲響徹我們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袁隆平老先生和他團隊的研究下,以不育的雄性水稻為工具,為他們尋找合適的「另一半」,從而實現糧食增產,並產生優良水稻的這一設想得到實現。這也讓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個成功研發並且廣泛推廣的國家。
  • 豬猴雜交混血兒在中國誕生,是好事還是壞事?
    近日,中國科學家做了一個突破性的實驗,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豬猴混合體」生物。這項研究主要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進行,最終目的是在動物體內培養人體器官進行移植。 植物雜交大家應該都已經見怪不怪,比如雜交水稻、葡萄柚、青檸、水果黃瓜、水果玉米等等。。
  • 雜交水稻原理
    原標題:雜交水稻原理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雜交水稻的發明,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上很多產稻國家作出了貢獻。   那麼雜交水稻為什麼能這麼增產。因為雜交是兩個個體的基因交流合作,可以發生雜種優勢,雜種一代就表現生命力強,生長旺盛。是我們生產上想要的。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有沒人和我一樣,從小我就篤定世界上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袁隆平,每回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時,我全都不屑一顧,在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問世以來,它解決的從來不只是餵飽中國人得肚子,它拯救了全世界70多億人口的糧食問題。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其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水果什麼的,伸手摘來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過來,接一杯就喝,十分美好。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心中就特別嚮往那種田園之美、農藝之樂。從那時起,我就想長大以後一定要學農。
  • 原來這就是袁隆平雜交水稻成功的關鍵
    近日,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袁隆平被授予了改革先鋒稱號,被譽為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拯救了無數的生命。那麼你知道袁隆平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嗎?這就要從雜交育種說起。先介紹一個概念,性狀。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誠然,袁老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半個世紀,為解決人民糧食問題作出卓越貢獻。 但是他的工作是研究什麼?什麼是雜交水稻?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 漲知識|我們吃的居然不是袁老的雜交水稻!
    袁老的雜交水稻是什麼味道?其實,這個問題來源於知乎為什麼突然要寫雜交水稻呢?袁隆平於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看到了嗎?我們平時吃的跟袁隆平院士實驗畝產千斤雜交稻根本不是一個品種,人家屬於戰略糧食。袁老研究出來的是秈型雜交水稻。
  • 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又豐收了
    ▲資料圖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新華社發 薛宇舸 攝)近日,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壩鎮的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蒙自示範基地裡,專家組對第二代「超優千號」進行測產,最終測產結果為畝產1134.6千克,實現連續4年平均畝產超過1100千克。
  • 進階的雜交水稻,從培育一粒種子開始
    23歲從湖南農業大學碩士畢業,進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成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創新團隊的一名「80」後成員,現在吳俊是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近期他剛榮獲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稱號。袁隆平創新團隊成員、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俊做農業研究,光待在實驗室不行,還得往田間地頭跑,日曬雨淋是免不了的。
  • 雜交水稻是不是轉基因水稻?兩者有什麼區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轉基因技術突飛猛進,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有網友提問轉雜交水稻屬不屬於轉基因雜交水稻與轉基因水稻有什麼區別?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什麼是雜交水稻。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種植,雜交水稻不能自己留種再次種植。其次,什麼是轉基因水稻呢?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圖/圖蟲創意 一眼望去,顏龍安的試驗田裡滿眼碧綠,看不出莊稼之間有什麼差別。一位領導勸他:「今天晚上,國際廣播電臺就要向全世界播出『袁隆平等人獲雜交水稻特等發明獎』這條消息了,明天所有的報紙也都會刊載這則新聞,這麼大的事情,關乎到國家威望,不好再有什麼更改。」 如今,如果找到這個獎的文獻記錄,就會發現,主要獲獎人已明確列出,前4位的排名是:袁隆平、顏龍安、張先程、李必湖。
  • 日本「人獸雜交胚胎」實驗獲支持,人類是在創新還是培育新物種?
    豬猴嵌合體實驗豬猴嵌合體實驗也是為了解決器官的問題,而我國科學家是將食蟹獼猴細胞進行了基因改造,首次培育出豬猴嵌合體。所以具體未來能否解決還是不清楚,但是研究小組也表示,這項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在動物體內培養人體器官進行移植,所以可以進行支持,這項實驗暫時還與人沒有什麼關係,都是用的生物做出實驗。
  • 漲知識啦,什麼是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追夢圓夢,從三系雜交水稻到兩系雜交水稻,再到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研究,我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我從工作開始,一直在稻田裡耕耘、拓荒,也從壯年走到了老年。
  •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6年的耕耘與禾下乘涼夢
    袁隆平獲「共和國勳章」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當人們問道他有什麼夢想時,袁老總是回道:希望有生之年實現「禾下乘涼夢」,如今袁隆平的超級水稻畝產已經達2000多斤,但袁老並不止步於此,而是向著更高的目標發起挑戰。如果從1964年,袁隆平在實驗田裡研究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算起,他已經在雜交水稻領域深耕了56年,付出了畢生精力。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是什麼?
  • 雜交水稻之父養活一代人,遭到下代人的謾罵
    他,作為成就卓越的頂級科學家,把一切都奉獻給了國家,在20世紀時成功研製出來雜交水稻,讓全國人民努力吃上一口飽飯,使糧食不再缺乏下去,逐漸進入了小康的年代。 這位科學家幾乎誰都認識,就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如今成為了網友唾罵的對象。
  • 羅孝和:雜交水稻「兩系法元勳」(圖)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界,大器晚成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羅孝和格外引人注目,袁隆平稱他是「雜交水稻功臣,三系法主將,兩系法元勳」。  羅孝和1970年追隨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根據袁隆平提出通過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設想,他大膽採用赤黴素刺激稻穗細胞的伸長,打破三系雜交稻制種瓶頸,使三系雜交水稻制種產量由不到10公斤/畝提高到近100公斤/畝,促使三系雜交稻全面走向市場。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綽號的背後,是困擾水稻研究多年的雜交水稻不育難題。科學界普遍認為,利用水稻秈粳交的雜交優勢可以至少提高15%—30%的單產,但是同時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等雜交不育現象。也就是說,秈粳雜交水稻看起來莖稈粗壯、枝葉繁茂,稻穗上粒子也很多,但大部分卻是空殼子,沒有產量。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新華社長沙1月2日電(記者丁文杰)前不久在長沙舉行的中國稻米高峰論壇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滿懷信心地表示,2010年,他主持的超級稻研究項目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而目前,已有個別百畝連片的實驗基地,平均畝產創記錄地達到980公斤以上。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一直遙遙領先於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