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雜交,我們的第一反應一定就是名聲響徹我們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袁隆平老先生和他團隊的研究下,以不育的雄性水稻為工具,為他們尋找合適的「另一半」,從而實現糧食增產,並產生優良水稻的這一設想得到實現。這也讓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個成功研發並且廣泛推廣的國家。這也讓不少科學家升起了希望,植物可以雜交,那麼動物呢?動物可不可以雜交呢?對於這一問題,中國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最近《NewScientist》的一篇報導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關注,網友紛紛表示沒想到在有生之年還能看見大師兄和二師兄的合體。根據報導顯示,中國科學家培育出了全球首例動物雜交「豬猴嵌合體」,這也為培育人體移植器官這一科學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科學家先是對實驗室中培育出的食蟹獼猴細胞進行了一系列的基因改造,對食蟹獼猴細胞注入了一種叫做綠色螢光蛋白質(GFP)的物質,促使這些被標記的細胞可以發出亮綠色的光芒。
隨後,在這些標記好的細胞裡培養出胚胎幹細胞。待胚胎幹細胞受精滿五天後,注入實驗豬的胚胎中。當這些胚胎成長成小豬時,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發出的亮綠色光芒對食蟹獼猴細胞進行追蹤研究,通過這種「豬猴雜交」培育產出的小豬,擁有兩個不同個體的DNA,也就是網友們說的大師兄和二師兄合體——「豬猴嵌合體」。目的是為了在動物體內培育人體器官進行器官移植,但是結果並沒有那麼樂觀。
超過4000個胚胎幹細胞在受精後被植入實驗母豬體內,最後只有十隻豬崽出生,其中只有僅僅兩隻「豬猴嵌合體「。在這兩隻「豬猴嵌合體「中,多個組織例如脾臟、心臟均由食蟹獼猴細胞組成,但比例最高僅千分之一。而且存活不足一周便死亡。這樣的實驗並不是第一次。早在2017年,美國科學家就曾進行過人類和豬的「雜交「,概率更是低至十萬分之一。最後由於倫理問題,在一個月後實驗永久暫停。
實驗的初衷是好的,想要解決日趨嚴重的患者器官短缺問題。可以培育出始於移植人體的器官,解決器官短缺問題,對全人類來說都是具有非凡意義的一大步。但是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困難,更是道德倫理上的困難。你覺得這種方法最終可以成功嗎?來談談你的看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