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個大豆雜交種在吉林誕生

2021-03-01 中國吉林網

在研究之初,沒有課題、沒有經費,他只能靠國家資助的1萬元留學回國人員經費開始做起。為了節省資金,只用了一個工人,或與外單位搞協作。對於項目能否成功,孫寰心裡也沒有底。

「我認為找到適用於雜交種生產的細胞質不育系是開展雜交優勢利用研究的關鍵,就把一切重點放在一年生野生大豆與栽培大豆遠緣雜交上。」孫寰說,為了充分利用我國的大豆種質資源,從北緯22°到北緯45°,橫跨23個緯度,分別在福建泉州、湖南長沙、浙江杭州、河南鄭州、江蘇徐州、吉林公主嶺等地搞試驗。

在1985年,通過反覆試驗,他發現了一個組合雜交一代高度不育的現象,引起省裡有關部門的重視,從而在省科委正式立項,結束了幾年來只有1萬元經費的尷尬局面。

這一年,孫寰開始主管科研、育種工作。他組織科技人員研究制定了作物育種策略,採取了「擴大育種規模、縮短育種周期,重視多點產量鑑定,加強資源和育種中間材料研究,面向種子市場,開展不同學科間的協作」措施。

1993年,課題組培育成功了世界第一個野生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通過測交和回交,於1995年實現了栽培大豆「三系」配套,並進行了遺傳學、細胞學和生態學等綜合性研究,使該不育系的研究達到了實用化階段。

美國兩位從事玉米、大豆不育系研究的權威專家在現場考察後指出,「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親眼看到的第一個真正的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

此時,孫寰和他的課題組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了,如果從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上對不育系繼續深入研究下去,可以發表不少論文,是一條便捷又穩妥的路。

但他們沒有那麼做,而是算了一筆帳:如果培育出大豆雜交種,按照平均增產20%計算,每畝可增產20公斤,增收40元,如果全國有三分之一的大豆種植雜交種則可增產9億公斤,年增收18億元。要實現這個增收目標,就必須攻克制種這一難題。

孫寰和他的課題組在心裡下定了決心:研究下去,為了大豆強國夢。

然而,大豆雜交種研究最難的是制種,培育一個種子最少需要10年時間。好在不育系的育成,為大豆雜種優勢利用打開了突破口。

孫寰和他的課題組又踏上了選育雜交種和研究制種技術這條坎坷的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兩項研究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2年12月,孫寰和課題組成員們歷經20個春夏秋冬研究的大豆雜交種,終於通過了權威部門的審定,被命名為「雜交豆一號」,比常規對照品種增產20%以上。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經過正式品種審定、可以商業化應用的大豆雜交種。

世界上第一個大豆雜交種在吉林誕生了!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奇葩的4種雜交動物,第一個如虎添翼,最後一個戰鬥力爆表
    小時候我們經常會看一些關於變身的動漫,覺得很神奇,比如影視裡面的主人跟自己的萌寵合體,就變成一個很厲害的物種,其實放到現實生活中,這種「變身」還真就存在,我們把它稱為雜交,兩種不同種類的生物雜交出來的可不就是變身成另一種不一樣的生物了嗎?
  • 自留種、雜交種、轉基因種有哪些不同?
    ,這些雜交種子,在抗病蟲害性能上、產量上、農產品品質上比常規種都有著更好的優勢,但是切記住一點:購買來的所有雜交品種,都只能在種植一季,不可連續留種使用,更通俗的來說,用雜交種種出來的作物,結出的種子不能再次用來種植!
  • 盤點世界上10種奇特的雜交動物(組圖)
    雜交斑馬是斑馬與其它任何一種馬科動物雜交的產物,從本質上說,我們應該把這種混血兒歸入斑馬家族而不是馬科動物。絕大多數情況下,斑馬在雜交過程中要扮演種馬角色。種驢和雌斑馬的後代被稱之為「斑騾」,這種混血兒數量很少,因此極為罕見。    培育雜交斑馬開始於19世紀。圖片中的這隻雜交斑馬名叫「愛克莉斯」(Eclyse),由於獨特的膚色,成為雜交斑馬家族中一個非常另類的成員。面對這樣一張令人驚異的圖片,我們很容易產生這樣一種懷疑——圖片一定經過Photoshop 處理。
  • 世界上奇特的5種雜交動物,老虎和獅子後代太霸氣,基因好吃得香
    世界上五種最奇特的雜交動物,你知道是什麼嗎?我們說起動物,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王者霸氣的獅子和老虎,那麼你有想過如果他們這兩種物種進行雜交的話,會產生怎樣撞擊的火花嗎?是的,很神奇,它們雖然是敵對的物種,可是也會雜交,科學家就將獅子和老虎進行了雜交,雜交出了一種動物叫做獅虎獸,這個名字一看就很霸氣,有獅子的魅力,也有老虎的獨特。
  • 吃米不忘「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獲得很多大獎不為人熟知
    ▪1981年06月06日獲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秈型雜交水稻」。 ▪1985年獲創造與發明金獎。 ▪1985年10月15日首次獲國際獎: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發明和創造」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 ▪1987年獲科學獎。 ▪1988年獲農學與營養獎。 ▪1988年03月04日第三次獲國際科學大獎。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 世界首例賴氨酸轉基因克隆奶牛在吉林大學農學部培育成功
    由吉林大學農學部畜牧獸醫學院動物胚胎工程吉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吉林省動物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子義教授主持,內蒙古大學於海泉研究員、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張國梁研究員等單位負責人參加的課題組成員,在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和吉林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下,經過兩年協作攻關,於8月6日晚7點48分,在農學部奶牛繁育基地獲得一頭攜帶轉入賴氨酸基因克隆牛犢
  • 吉林大學潘紅玉和吉林農科院董英山團隊培育轉hrpZm基因耐疫黴根腐病大豆
    由大豆疫黴菌引起的大豆疫黴根腐病是嚴重影響大豆生產的毀滅性病害之一,而病原菌中的Harpin蛋白具有提高作物病蟲害抗性的作用。
  • 說說雜交水稻和他爸那些事兒
    對此先來說一下我國水稻的發展歷程 1929年,丁穎開始了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研究 1950年代,黃耀祥通過人工雜交,育成世界上第一個抗倒伏的秈稻矮稈良種「廣場矮」,使廣東稻穀單產從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400公斤
  • 雜交技術再次升級,世界上第1個豬猴生物誕生
    提到雜交,我們的第一反應一定就是名聲響徹我們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袁隆平老先生和他團隊的研究下,以不育的雄性水稻為工具,為他們尋找合適的「另一半」,從而實現糧食增產,並產生優良水稻的這一設想得到實現。這也讓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個成功研發並且廣泛推廣的國家。
  • 轉基因、基因編輯、基因敲除、雜交水稻,傻傻分不清?
    近年來,生物技術不斷進入大眾視野,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基因編輯嬰兒、結直腸癌基因敲除以及畝產千餘斤的雜交水稻等等詞彙,層出不窮,讓我等吃瓜群眾傻傻分不清,加上生物技術本身發展的缺陷以及個別科學家的激進冒失行為,一度在社會上引起恐慌。
  • 袁隆平|我還有兩個夢,要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魅力人物誌
    ——袁隆平初識袁老是在小學的課本上聽過他的故事,那時候只知道他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老師只是簡要的跟我們說他的發明提升了糧食產量,所以,那時候從來沒有認真關注過他。而就在近日,在一則視頻上見到袁老用他認為的破碎英語發言時,簡直是眼淚情不自禁地往下流,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決定通過魅力人物誌挖掘他的故事。
  • 野大豆 Glycine soja
    野大豆 Glycine soja 豆科大豆屬 花期7-8月 野大豆常生於農田、荒地、河邊潮溼的地方,分布非常普遍,是大豆的近緣種,也是雜交大豆培育的基因庫。
  • 大豆從我國走向全世界 有對「雙胞胎」基因很關鍵
    我國的黃淮海區域5000年前就開始栽培大豆,目前它已經成為廣受世界各地農戶歡迎的農作物。早在5000年前,我國的黃淮海區域就開始栽培大豆,目前它已在全球農業生產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但大豆對光周期極為敏感,單個品種或種質資源一般只適宜種植於緯度跨度較小的區域內。起源於黃淮海區域的大豆又是如何「走遍世界都不怕」的呢?近日,廣州大學的孔凡江、劉寶輝教授團隊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發掘了兩個長日照條件下控制大豆開花期的關鍵位點Tof11和Tof12,揭示了這對同源基因的逐步進化促進大豆適應中高緯度地區的分子機制。
  • 中國種了5000年大豆,為什麼現在還要進口?
    但擺在我們面前的殘酷事實是,雖然我們種植了近5000年的大豆,也是歷史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國,現在卻嚴重依賴進口,依賴度絲毫不亞於晶片。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本文將從四個維度來剖析這個問題。 一、歷史中的大豆:我國產量佔世界的80% 二、我國大豆和美國到底差在哪裡?
  • 僅在人為幹擾下才可能誕生的雜交珍獸——豹獅獸
    關於雜交生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獅虎獸與虎獅獸也曾經存活於世界上,而我國騾子一類的雜交生物更為人人皆知,大部分農村地區都能發現其身影。但豹獅獸的存在卻為極少數人了解。豹獅獸,僅在人為幹擾的情況下才會誕生,自然環境中幾乎不可能存在的雜交珍獸之一。
  • 世界真實存在的3種「雜交動物」,一個個都很古怪,無毛雞上榜
    世界真實存在的3種「雜交動物」,一個個都很古怪,「 無毛雞 」上榜物種之間的繁衍是一種規律,誰都無法阻止和抵抗的。
  • 世界上第一隻克隆野牛即將誕生
    東方網1月6日消息:世界上第一隻克隆野牛將在美國麻省誕生,這隻印度野牛的母親是一隻叫蓓茜的奶牛。據中國日報網站報導,當地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科學家成功地將奶牛卵子中的細胞核剔除,植入印度野牛皮膚細胞的細胞核。細胞核包含了所有野牛成長所需的基因資料。
  • 世界首例!豬猴雜交混血兒在中國誕生,是好事還是壞事?
    近日,中國科學家做了一個突破性的實驗,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豬猴混合體」生物。這項研究主要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進行,最終目的是在動物體內培養人體器官進行移植。 植物雜交大家應該都已經見怪不怪,比如雜交水稻、葡萄柚、青檸、水果黃瓜、水果玉米等等。。
  • 地球上第一個細胞是如何誕生的?
    「地球上的第一個細胞」的誕生,說白了就是生命的起源。那這個所謂的「第一個細胞」是如何誕生的呢?客觀地說,目前我們並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得到的證據和實驗來「猜」。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致力於研究這個問題。那具體現在的研究成果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