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雜交技術和轉基因技術概念不同

2020-11-23 中國教育

  人工雜交技術和轉基因技術同屬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生命科學是極其複雜的,研究的種類和方向很多,對人類的影響也很大。生命科學研究的物種包含植物、動物、昆 蟲、微生物等,地球上有多少植物,動物又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土裡鑽的等等。最新的研究成果認為,地球上真核生物的五大王國中,有777萬種動物,29.8萬種植物,61.1萬種真菌,3.64萬種原生動物,2.75萬種藻類。研究還表明,陸地上約有86%,海洋中約有91%的物種還沒有被人們發現和分類。

  人工雜交技術可分為植物雜交和畜牧雜交,植物雜交是指近緣種間的有性繁殖,植物嫁接不屬於此列。畜牧雜交是指兩個不同近交系之間,優質品種的雌雄畜牧進行有計劃的交配,雜交所產生的第一代動物,具有兩親本遺傳的優質特性,用於改良家畜品質,有著正常的生長周期和正常繁殖能力的畜牧品種。植物雜交技術是自體基因重組過程,不改變繁殖特性,但有組合優質基因的機率,基本不會產生變異基因,即沒有剝奪其基本特性的作物。它可通過原生質體之間的融合、細胞自體細胞重組、自體遺傳物質自由組合轉移、自體染色體工程技術獲得,不改變植物的遺傳特性,可以提高優質率水平,從而培育出高產、優質的作物新品種。

  人工轉基因技術是把一個生物體的基因轉移到另一個生物體DNA中的生物技術,屬於分子生物學研究範疇。轉基因技術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優質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從而達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基因片段的來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體基因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轉入特定生物中,與其本身的基因組進行重組,再從重組體中進行數代的人工選育,從而獲得具有穩定表現特定的遺傳性狀的個體。由於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的性狀,可遺傳的修飾改變,可以使重組生物增加人們所期望的新性狀,培育出新品種。

  自從人類開始耕種作物以來,過去的幾千年裡農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對自然突變產生的優良基因和重組體的選擇和利用,通過隨機和自然的方式來積累優良基因。遺傳學創立後近百年的動植物育種則是採用人工雜交的方法,進行優良基因的重組和外源基因的導入而實現遺傳改良。因此,人工轉基因技術與傳統雜交技術有著同樣的目的,其本質都是通過獲得優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

  通俗地講,人工雜交技術與人工轉基因技術的主要區別是:雜交技術一般只能在生物種內個體間實現基因轉移, 而人工轉基因技術所轉移的基因則不受生物體間親緣關係的限制;雜交技術一般是在生物個體水平上進行,雜交的是兩種生物的整個基因組,所轉移的是大量的基 因,不可能準確地對某個基因進行操作和選擇,對後代的表現預見性較差。而人工轉基因技術所操作和轉移的一般是經過明確定義的基因,功能清楚,後代表現可準 確預期。(主編李志民)

相關焦點

  • 科技知識:淺談生物技術中克隆、轉基因、雜交技術的區別與應用
    新材料新技術內容豐富,其中生物技術應用廣泛。生物技術是應用生物學、化學和工程學的基本原理,利用生物體或其組成部分來生產有用物質,或為人類提供某種服務的技術。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酶工程以及生化工程所取得的成果。在學習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專業名詞,例如克隆、轉基因、雜交等。
  •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科技日報長沙4月23日電 (記者俞慧友)23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與湖南桃花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三方合作,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與雌性不育恢復系制種模式相結合
  • 自留種、雜交種、轉基因種有哪些不同?
    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正確選擇和使用種子,保證農作物的高產穩產,今天和大家科普一下:哪些種子可以留種,哪些種子一定不能留種?哪些種子可以多年使用,哪些種子卻只能當年使用?自留種、人工種、雜交種、轉基因種有哪些區別,有哪些優勢和劣勢?以及如何正確選種、用種?
  • 科學網—鄧啟雲:雜交稻與轉基因是不同概念
    「超級雜交稻米質不好。」「超級雜交稻可能含有轉基因成分。」在全國上下都在為超級稻的全新紀錄而歡呼時,有關中國超級稻的質疑聲一直不曾斷絕。 對此,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始終保持著清醒認識。9月24日下午,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一樓會議室,超級雜交稻「Y兩優2號」研發團隊負責人、袁隆平的學生鄧啟雲告訴新華社記者,雜交稻是自然雜交來改良品種,與在實驗室內通過遺傳操作,將一類生物的基因整合到另一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行系列的轉基因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 基因與轉基因技術是什麼?
    DNA有一個作用,是控制蛋白質的生成,不同的蛋白質有不同的作用,比如有一種植物,它基因片段裡可以生產一種毒蛋白,害蟲不會吃。我們現在通過一種生物技術手段,把該基因片段放在另一種植物裡。現在這種植物就可以產生這種毒蛋白害蟲,害蟲一吃就會死,這個植物就沒有蟲害了。以此類推,把高產的基因片段放在可以吃的農作物裡,農作物就可以實現高產了。
  • 水果甜玉米糯玉米是轉基因玉米嗎?如何雜交出彩色玉米?
    網上科普大神說水果甜玉米黏玉米一定不是轉基因的是謠言;說水果甜玉米是轉基因玉米的也是謠言。以上兩個判斷都是以偏概全、混淆邏輯概念的錯誤!至於轉基因玉米從外觀上與普通玉米是沒有差異的,需要有專門設備的實驗室進行檢測才能鑑別出來。
  • 轉基因、基因編輯、基因敲除、雜交水稻,傻傻分不清?
    近年來,生物技術不斷進入大眾視野,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基因編輯嬰兒、結直腸癌基因敲除以及畝產千餘斤的雜交水稻等等詞彙,層出不窮,讓我等吃瓜群眾傻傻分不清,加上生物技術本身發展的缺陷以及個別科學家的激進冒失行為,一度在社會上引起恐慌。
  • 科普解讀:轉基因技術目前應用在哪些領域
    21世紀以來,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工業等各個領域,成為國際上研究應用的焦點,同時也由於環境和食品安全風險的爭議受到質疑。從轉基因技術在作物育種上的應用與實踐來看,隨著科學技術進步,育種技術從最初的自然馴化、人工選擇、人工誘變、雜交育種,逐步發展到現在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分子設計育種和轉基因育種技術。
  • 被「妖魔」的轉基因|為什麼要研究轉基因?
    【編者按】自從1983年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轉基因技術的前行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如今已有數十種乃至上百種轉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誕生,涉及作物種類包括木瓜、大豆、玉米、茄子等。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概念認識卻廣泛受到陰謀論和政治群體的影響。
  • 一步實現作物雜交制種,基因編輯技術將引領農業變革?
    2新技術助力雜交技術的革新儘管過去幾十年中,雜交技術已讓全世界作物產量顯著提高,但這些方法對植物的基因型有非常特殊的要求,因而建立穩定的不育和可育品種和後續的生產維護都過程繁瑣,且費時費力。為了解決雜交技術中的難點,謝傳曉團隊在這項研究中,利用CRISPR/Cas9的新系統簡化了雜交育種的流程,僅需一步就可以創製不育系和保持系,並同時解決了不育基因導入和不育株篩選的問題。
  • 被「妖魔」的轉基因|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
    【編者按】自從1983年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轉基因技術的前行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如今已有數十種乃至上百種轉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誕生,涉及作物種類包括木瓜、大豆、玉米、茄子等。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概念認識卻廣泛受到陰謀論和政治群體的影響。與所有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在應用時需要嚴格的論證和政府的監管。儘管各國政府的監管方式有所不同,對轉基因的科學理解卻早已達成共識。澎湃新聞整理了國內相關學者的科普演講,為公眾簡述轉基因是什麼、研究的必要性,並對轉基因常見誤解進行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1篇。
  • 轉基因作物是否安全?是否有技術能力監管?
    答:如果不立法禁轉,所有生物都會被轉基因變成新物種被利益團體壟斷(掠奪農民的種子主權),並假冒非轉基因食品高價銷售。問5:難道執法部門不監管?答:沒有技術能力監管。問6:為什麼?答:新冠病毒有沒有找到源頭?!自然源?人工源(嵌合病毒即轉基因病毒)?
  • 方舟子:雜交水稻技術已經過時了
    袁隆平屢獲國際大獎,是國際上對以他為代表的中國水稻育種工作者多年以來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推廣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的肯定和表彰。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這些研究工作能夠獲獎的主要原因,在於水稻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農作物,是由於其重大的經濟價值而獲獎,並不意味著中國在生物技術的開發和理論研究方面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恰恰相反,在這些方面我們還與發達國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 轉基因農作物與傳統育種的區別和對轉基因食品安全質疑問題的見解
    它以遺傳學為理論基礎,並綜合應用植物生態、植物生理、生物化學、植物病理和生物統計等多種學科知識。是一項高效、選優、作物進化的生物技術,對發展種植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在周代就已形成不同播期和熟期的作物品種概念。在栽培植物出現之初,人類簡單的種植和採收活動中,就已寓有作物育(選)種的萌芽。《詩經》載:「黍稷重穋」,「稙稺菽麥」。
  • 雜交水稻是不是轉基因水稻?兩者有什麼區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轉基因技術突飛猛進,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有網友提問轉雜交水稻屬不屬於轉基因?雜交水稻與轉基因水稻有什麼區別?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什麼是雜交水稻。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種植,雜交水稻不能自己留種再次種植。其次,什麼是轉基因水稻呢?
  • 農業部:理性看待轉基因 理性選擇轉基因產品
    稍微了解一點遺傳育種知識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個新物種的產生都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發生基因轉移(學名「雜交」)重組或者物種發生基因變異的結果,而且這種現象在地球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自然界的基因轉移和重組是基因變異和物種進化的基礎。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千奇百怪的物種,才有了千變萬化的大自然,才有了人類豐富多彩和幸福美滿的生活。物種之間發生基因轉移可以分為自然轉移和人工轉移。
  • 專論綜述 | 轉基因動物及其產品檢測技術研究進展
    摘要:為探索可靠、靈敏的轉基因動物及其產品檢測技術,從核酸檢測和蛋白檢測兩個方面,綜述了轉基因動物及其產品不同檢測技術的原理、特點及應用,提出了每種檢測技術的不足及今後轉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和研究方向。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人能吃嗎?
    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概念認識卻廣泛受到陰謀論和政治群體的影響。與所有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在應用時需要嚴格的論證和政府的監管。儘管各國政府的監管方式有所不同,對轉基因的科學理解卻早已達成共識。澎湃新聞整理了國內相關學者的科普演講,為公眾簡述轉基因是什麼、研究的必要性,並對轉基因常見誤解進行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1篇。
  • 朱作言院士:轉基因準確應叫分子雜交育種—新聞—科學網
    而轉基因,或叫分子雜交育種技術,唯一的不同是用一個基因去和另一物種或品種雜交,引入的是唯一一條基因,更精準高效。 7月初,全球100多位諾貝獎獲得者聯合發表公開信,支持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農作物,重申其安全可靠。這一活動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朱作言是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成員,也是2016年最新一屆委員會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