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作物是否安全?是否有技術能力監管?

2021-01-15 懷疑探索者

我看見幾位網民在激烈辯論,辯論的話題涉及「轉基因」。這是他們辯論內容的一部分,我做了一些整理。

參加辯論的網民有:微不足道7606(下面簡稱微不足道)、50年代理工男(退休高級工程師、國家部委專家組成員、科普志願者)、我是翠惱控(下面簡稱翠惱控)、颯爽英姿1111(下面簡稱颯爽英姿)。

微不足道:

對於轉基因,我可以自問自答,普及一下簡單常識:

問1:轉基因生物是否安全?

答:安全等級Ⅳ,具有高度危險。

問2: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哪個價格高?

答:非轉基因食品。

問3:價格相差多少?

答:3倍左右。

問4:我花高價購買非轉食品,會不會受騙上當買到假冒非轉食品?

答:如果不立法禁轉,所有生物都會被轉基因變成新物種被利益團體壟斷(掠奪農民的種子主權),並假冒非轉基因食品高價銷售。

問5:難道執法部門不監管?

答:沒有技術能力監管。

問6:為什麼?

答:新冠病毒有沒有找到源頭?!自然源?人工源(嵌合病毒即轉基因病毒)?

50年代理工男:

網友「微不足道」的自問自答並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屬於混淆視聽。「微不足道」提出了6個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早在科學界有定論,本無需討論,但為了避免更多網民的被帶偏,我這裡做一個扼要的解答。

「微不足道」提問1:轉基因生物是否安全?

答:通過安全評價的轉基因產品已經確認安全性,這是全球各國和各大科學組織的共識。如果轉基因食品被認定為具有高度危險的物質,不會被批准上市。

歐洲科學家做實驗確認了轉基因安全

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農組織、毒理學學會、歐洲食品安全局等30多個國際權威機構,以及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智利、南非、紐西蘭、巴西等國官方都做出了確認轉基因產品安全性的科學共識。我國官方也一再聲明「通過安全評價批准上市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並不比傳統非轉基因產品增加風險」。

網民「微不足道」說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等級Ⅳ」,並無科學依據。其依據來源於一些自媒體文章。但這些自媒體文章也並沒有說轉基因就是「安全等級Ⅳ」,而是假想出從一級到Ⅳ級的各種安全等級,這就是一些假想而已。

就比如說,一個UFO愛好者,他假想如果外星人入侵地球,地球自衛軍用核彈對外星人的母艦進行反擊,而外星人的母艦防禦系統有可能達到哪幾種等級的防禦力量才能抵禦住核彈。這並不是說入侵已經發生了,僅僅是一種腦海中的模擬,帶有遊戲性質。

轉基因作物的安全評價

而網民「微不足道」卻對文章中假設的最低等級閉口不談,直接繞過文中闡述的其他所有安全等級,一錘定音說這是「Ⅳ」級,就是惡意在帶偏輿論。我查閱了學術界數百份科學報告,也沒有看見說轉基因是「Ⅳ」級。恰恰相反,卻得出了相反的科學結論。

「微不足道」提問2: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哪個價格高?

答:當然是非轉基因價格高。

「微不足道」提問3:價格相差多少?

答:但說價格差距3倍,屬於造謠。我在超市做了調研,並沒有發現「微不足道」所述的3倍價格差距。轉基因商品之所以在價格上佔據優勢,是因為轉基因作物可以不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為農民節約了成本。而且在生物性狀上產量提高。很多國家的農民因此為獲利。僅以阿根廷一國為例,因為推廣了轉基因種植,在1996-2015年間,就獲得了1269.69億美元的收益。

「微不足道」提問4:我花高價購買非轉食品,會不會受騙上當買到假冒非轉食品?

答:買到假冒的非轉基因商品,這是屬於法律問題,與科學問題無關。如果你真的發現了,可以進行投訴、舉報。職業打假人王海因為做打假工作,身價不菲,獲利頗多,歡迎朋友們一起去打假。我相信你,你一定會通過打假髮財的。

但「微不足道」說轉基因作物是「新物種」,則是他因為不懂最基本的生物學常識得出的錯誤結論。要明確一個常識,即:轉基因不是新物種。現有的轉基因作物,僅僅在原物種成千上萬個基因中轉入少數幾個具有已知功能基因,遠遠不足以改變物種,在物種分類學中不可能列為新物種。

物種就是可以自由交配繁殖後代的生物群體。轉基因棉花與非轉基因棉花、轉基因玉米與非轉基因玉米、轉基因大豆與非轉基因大豆,都可以自由交配繁殖後代,所以轉基因作物不是新的物種。

那麼,新物種是怎樣來的呢?一個物種在漫長的時間內很多基因發生突變,突變的基因代代累積,累積到一定程度,綜合性狀發生改變,才形成新物種。而農作物有幾萬個基因,轉基因只是增加了一個基因,即使把這個基因視為基因突變,也才是一個基因突變,而不是很多個基因突變,也改變不了綜合性狀,所以轉基因不會產生新物種。

所以,網民「微不足道」說轉基因作物是新物種,根本不符合客觀事實。

「微不足道」在自答中,還提及「利益團體」,好像有了「利益」就是壞事。這也是一種對他人的誤導。轉基因產品依靠技術經濟優勢佔領市場,產量高、省事省力成本低,銷售價也低,科技成果廣泛惠及廣大農民和14億普通消費者,在此基礎上,如果讓科學家、種子公司能夠獲利也理所應當。

俄羅斯政府公布轉基因研發的聯邦計劃

「微不足道」提問5:難道執法部門不監管?

答:該網民自問自答,說「沒有技術能力監管」,這是一種無知且錯誤的說法,甚至涉嫌誹謗。不懂最基本的生物學常識,這也沒有什麼,但總不能信口開河吧?說「沒有技術能力監管」就是典型的信口開河。

中國技術部門目前採用的是PCR檢測方法,比如有1000顆大米,只要其中有1顆含有轉基因成分,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檢測出來。還有一種叫做real-time PCR的檢測技術,比PCR檢測技術的靈敏度提高10倍。也就是說,有10000顆大米,只要其中有1顆含有轉基因成分,就可以立即被檢測出來。此外,還有一些試紙,也可以很容易的檢測成分。這怎麼是「沒有技術能力監管」呢?

不懂知識不要緊,可以多查、多問,不能一上來就信口開河。

「微不足道」提問6:為什麼?

答:網民「微不足道」首先預設立場,說「沒有技術能力監管」,對此我已經在上面做了批評。

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由《轉基因安全評價指南》規定的檢測試驗數據確認,同樣也是食品安全體系的監管依據,這些技術手段和監測能力確保了14億人的食品安全,包括轉基因食品的安全。

他又把轉基因和病毒混淆一談,這是在故意製造恐慌情緒。轉基因農作物不是病毒,不能混淆視聽嚇唬人。

颯爽英姿:

請「理工男」拿科學實驗數據說話!

50年代理工男:

當然要拿科學實驗數據說話。轉基因的安全性,就是接近50年科學實驗確認的結果。安全論證相關研究非常多,實驗論文都可公開查閱,SCI論文可以下載實驗數據。中國通過轉基因安全評價頒發安全證書後的每個轉基因產品品種,相關試驗檢測數據資料也都在農業部官網全面公開,可供下載、閱讀。

翠惱控:

呵呵,轉基因不能留種!

50年代理工男:

說轉基因「不能留種」,是一個誤解。完全違背了科學常識。

目前最主要的商業化轉基因技術,只是轉入BT抗蟲基因、抗草甘膦除草劑基因,並不影響留種。能不能留種,取決於轉基因前父本的性狀,以及轉基因獲得抗蟲抗草甘膦性狀後有沒有進一步雜交形成不育系。說轉基因「不能留種」,是居心叵測者編造的謠言。

我們再複習一下中學的生物教科書,早就說的清清楚楚:轉基因作物的種子,皆採用雜交技術。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採用的就是雜交技術(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百分之百不可留種)。不能留種,純粹是雜交品種的特徵。

雜交水稻是不能留種的

所謂不能留種,並非不結種子、不發芽,而是繼續種植不能保持上一代的優良表型。雜交的子一代,不是純種,再次種植會發生性狀分離,所以越種越差。目前培育的所有轉基因作物,原本就是純種,不是雜交種,所以完全可以留種。但同時採用雜交技術,也就不能留種了。

所以:作物能不能留種,與採用雜交技術有關,與轉基因技術毫無關係。

懷疑探索者:

一位網友的留言做了有效的補充,可謂一針見血,他說:有時候涉及智慧財產權問題,也是不允許留種的。包括我國進口的轉基因大豆也規定原料用途,不能整顆流入市場有成為種子的可能。這些都是「不允許留種」而不是「不能留種」。如果轉基因不能留種,孟某某公司起訴阿根廷私自留種侵權的官司就不可能存在。

懷疑探索者:

有人說,「推廣就是最好的科普」,您如何看待這句話?

50年代理工男:

這句話是對的。科技成果的產品只要有優勢,終會被人接受而替代老產品,反對者會推遲延長這個過程,但是最終結果、趨勢不會改變。

編輯:懷疑探索者

相關焦點

  • 農業技術革新的機遇——基因編輯技術是否屬於轉基因範疇?
    提要:基因編輯作物是否屬於轉基因作物?不過很關鍵的一點是,該採用該技術所修飾的農產品究竟是否屬於轉基因,被同等的納入轉基因作物監管行列呢?CRISPR/Cas9技術雖說在2012年就已經出現,然而在2015年本人才逐步的了解到,因為最初的應用僅僅局限於動物,而植物中很少有編輯成功的案例,在那時候能夠在一個新作物中取得編輯成功的材料就足以發表一篇非常高水平的研究論文。
  • 含「轉基因」的作物安全嗎?
    轉基因作物從陌生,到前幾年的爭論和恐懼,再到最近幾年的火熱,人們漸漸地認識到了轉基因這項技術對於保證人類的糧食安全和提高經濟作物供給等方面的強大優勢。美國50%以上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內銷、75%的加工食品含有轉基因作物成分。歐盟和日本年均轉基因產品進口量接近2000萬噸。
  • 被「妖魔」的轉基因|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
    【編者按】自從1983年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轉基因技術的前行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如今已有數十種乃至上百種轉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誕生,涉及作物種類包括木瓜、大豆、玉米、茄子等。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概念認識卻廣泛受到陰謀論和政治群體的影響。與所有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在應用時需要嚴格的論證和政府的監管。儘管各國政府的監管方式有所不同,對轉基因的科學理解卻早已達成共識。澎湃新聞整理了國內相關學者的科普演講,為公眾簡述轉基因是什麼、研究的必要性,並對轉基因常見誤解進行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1篇。
  • 轉基因作物利弊專家談:我們對生物安全的認識越來越清楚
    轉基因作物利弊專家談:我們對生物安全的認識越來越清楚
  • 隆平高科布局轉基因,中國轉基因作物路在何方?
    然而,轉基因卻是一項飽受爭議的技術, 2014年它入選「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雜誌的年度十大科技熱詞之一,次年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通過一項法令——允許歐盟成員國根據各自情況選擇批准、限制或禁止在本國種植轉基因作物。其實,轉基因的爭議焦點在於人類是否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已經可以代替「上帝」改造自然。
  • 轉基因食品爭議不休,很多人擔心這種食品,轉基因食品是否有害
    自從轉基因這種技術和轉基因食物出現以後,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是否影響,已經受到社會和很多人士的關注,其實轉基因技術這是一門新時代的技術,很多人都分不清通過這種技術生產出來的食品是否健康,擔心轉基因食品給健康是否帶來不利影響,我們就來轉基因看看吧。
  • 轉基因食品爭議不休,很多人擔心這種食品,轉基因食品是否有害
    自從轉基因這種技術和轉基因食物出現以後,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是否影響,已經受到社會和很多人士的關注,其實轉基因技術這是一門新時代的技術,很多人都分不清通過這種技術生產出來的食品是否健康,擔心轉基因食品給健康是否帶來不利影響,我們就來轉基因看看吧。
  • 農業部介紹中國允許種植的轉基因作物種類
    那麼,關於轉基因,真實情況是啥呢?農業部的最新表態是什麼?跟經社君一起來漲漲姿勢吧!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發展轉基因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央對轉基因工作要求是明確的,也是一貫的,即研究上要大膽,堅持自主創新;推廣上要慎重,做到確保安全;管理上要嚴格,堅持依法監管。
  • 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人能吃嗎?
    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概念認識卻廣泛受到陰謀論和政治群體的影響。與所有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在應用時需要嚴格的論證和政府的監管。儘管各國政府的監管方式有所不同,對轉基因的科學理解卻早已達成共識。澎湃新聞整理了國內相關學者的科普演講,為公眾簡述轉基因是什麼、研究的必要性,並對轉基因常見誤解進行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1篇。
  • ISAAA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是轉基因作物增長主力
    人民網北京2月13日電(記者 趙竹青)2011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新增1200萬公頃,比2010年增長了8%。其中發展中國家增長率達11%,發達國家為5%,前者增速為後者的兩倍。這是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日前在其2011年轉基因作物年度報告中披露的數據。2011年,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以來的第16個年頭。
  • 轉基因作物的生態與健康風險
    二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問題,我國13億人口這麼大國家,進行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有沒有必要;三是轉基因糧食安全和健康風險問題;四是中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背後的問題,反對聲音既然很大,為什麼還在推進這個事;五是國內外的經驗教訓,介紹一些國家盲目發展轉基因的風險、教訓,甚至失敗的例子;六是生態學的解決之道,用生態學的辦法能不能解決吃飯的問題?
  • 農業部:中國分級分階段評價管理轉基因作物—新聞—科學網
    如何監管轉基因作物安全 【回應】 按照危險程度及試驗流程分級分階段評價管理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段武德說,根據2001年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國務院建立了由農業、科技、衛生、商務
  • 哈佛大學遺傳學家:轉基因食品安全之我見
    圖片來源:harvestpublicmedia.org美國負責轉基因作物監管的政府機構分工明確。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負責轉基因來源的食品以及食品添加劑監管,以確保其食用安全性。美國農業部(USDA)負責監管轉基因作物不會導致其他作物受更多病蟲害的威脅。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負責保證殺蟲劑對人、動物以及環境沒有過度影響。
  • 資本熱逐加政策利好,國內轉基因作物能否再進一步?
    「要不折不扣完成規劃目標存在困難」 對於轉基因作物能否在「十三五」規劃最後一年成功「擴圍」,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儘管尚未有官方明確信號,但產業化的準備還是正在進行中,今年不論是為兩例國產轉基因玉米品種頒發生物安全證書,還是為大北農公司已獲得阿根廷政府種植許可的一個耐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品種頒發進口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 農業部就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答記者問
    近期,記者就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專題採訪了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人。    問:我國為什麼要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    問: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哪些法規?    答: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堅持立法先行、有法可依、執法保障,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並與國際慣例相銜接的法律法規、技術規程和管理體系,依法實施安全管理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新聞—科學網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   在全球範圍內,數據清晰地顯示了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張」: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攀升至2018年的1.917億公頃,平均年複合增長率24.0%。 在近日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作物科學亞洲協會和ISAAA共同舉辦的國際轉基因應用網絡研討會上,中外專家通過大量數據總結了20多年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經濟和環境效應。有專家指出,現在「已經迎來了這項技術成熟的秋天」。
  • 全球生物學界(含中國)對於轉基因安全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
    中國迄今對轉基因食品進行過200多項實驗評估,也沒有發現任何安全問題。轉基因有系統的食用和環境安全評價農業轉基因技術跟其他科學技術一樣,本身都是中性的,關鍵在於如何使用。正因為如此,全球各主要國家都對轉基因進行安全評價,但這不是說轉基因技術一定有危害,而是把風險提前排除掉。
  •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
    尚勳武|文   最近,不斷的有朋友問我,轉基因的食品安全嗎?  這本是一個簡單問題,現在變成了一個複雜問題,變成一個很難用幾句話就能解釋得清楚的問題。從概念上講,大家說的轉基因食品應該是指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作物品種的食用部分直接鮮食或用其加工成的食品。  首先說說安全。和轉基因有關的安全問題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涉及兩個不同的層面。在歐美,人們主要的擔心是在生態層面,但爭論卻發生在經濟貿易層面。
  • 轉基因食品到底有沒有害?
    轉基因安全爭議羅伯特·弗萊利是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育種公司孟山都(Monsanto)的技術總監。他近日在華盛頓智庫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舉辦的論壇上說:「轉基因技術有非常好的安全記錄。事實上從發現(可以轉的)基因的一開始,安全問題就已納入考慮之中。
  • (22)俄羅斯為什麼不種轉基因?因為他們根本沒這能力啊
    由於俄羅斯官方對轉基因表態很少,我們推測俄羅斯不種轉基因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俄羅斯的生物領域由於受上個世紀的「李森科事件」影響(一種錯誤的遺傳學家,導致了科研走向歧途,人才被打壓、流失),生物科研基礎薄弱,經費匱乏,在轉基因研發上沒什麼作為;二是俄羅斯基於本國的農業國情,既然在發展轉基因上沒有優勢(如種轉基因難以和美國等競爭),那麼不如另闢蹊徑,標榜綠色農業,在國際糧食市場上也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