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是農業的「晶片」,是糧食安全的根基。今年中國官方批准種植的轉基因作物種類能否成功「擴圍」?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大背景下,這成為包括資本市場在內多方的關注熱點。
據第一財經記者採訪,一些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尚未看到明顯的擴圍苗頭,儘管今年年初有頒發包括轉基因玉米在內的安全證書,但距離真正的商業化種植還面臨著諸多考量。要想今年完成「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所提到的「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目標,還存在一定困難。
資本熱逐的背後
資本市場近期對轉基因題材的熱逐在2019年就開始顯露跡象。種業板塊的登海種業(002041.SZ)、隆平高科(000998.SZ)、大北農(002385.SZ)、荃銀高科(300087.SZ)這些含有轉基因題材的股票走出相似行情,從2019年底至今年初,在歷經暴力拉漲之後,然後震蕩下行,又從低點緩慢上漲至今,不少上市公司股價漲幅達到100%-200%。
這背後既包含政策利好,再加上「十三五」規劃期限即將到期,同時兼有草地貪夜蛾的現實威脅等因素。
更重要的是,今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肆虐,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此前,農業農村部強調:要始終確保中國人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2019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登海種業(002041.SZ)、隆平高科(000998.SZ)、大北農(002385.SZ)等紛紛漲停。這源於前一天,即2019年12月30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布公告,公示擬批准頒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192個植物品種目錄。除189個轉基因棉花品種、1例轉基因大豆品種外,尤為引人關注的是兩例國產轉基因玉米品種。
玉米是中國第一大主糧作物,種子需求量巨大,若獲頒這一安全證書,意味著轉基因玉米商業化將迎來曙光。
同時,這也是繼2009年原農業部向國產轉基因水稻、玉米發放生物安全證書之後,10年來再次在主糧領域向國產轉基因作物批准頒發安全證書。
此後,今年2月21日,在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20年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工作要點》特意提出,將修訂《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3月6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20年種業市場監管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嚴查非法轉基因種子。這些「利好」信息都被行業敏銳地捕捉到。
之前產業界認為,轉基因主糧遲遲無法產業化,部分原因就在於「品種審定」一直沒有明確。
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7月15日發布《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進口)批准清單》。根據這一清單顯示,包括大北農公司的一個耐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品種(DBN-09004-6)。
大北農隨後發布公告,表示由於該大豆於2019年2月27日已獲得阿根廷政府的種植許可,此次獲得中國進口安全證書後,即可在阿根廷國內進行商業化種植,相關方面將積極開拓市場。由於該轉基因大豆主要用於出口,如未獲中國進口證書,則農戶不會種植。
「要不折不扣完成規劃目標存在困難」
對於轉基因作物能否在「十三五」規劃最後一年成功「擴圍」,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儘管尚未有官方明確信號,但產業化的準備還是正在進行中,今年不論是為兩例國產轉基因玉米品種頒發生物安全證書,還是為大北農公司已獲得阿根廷政府種植許可的一個耐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品種頒發進口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都表明了官方的態度,只是「步子太慢」,需要從戰略層面看待這一問題。
「以轉基因為代表的生物技術是不可逆轉的潮流,應該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積極推進。」他說。
黃大昉長期致力於植物病蟲害生物學與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多次參與國家農業高新技術、基礎研究計劃與科技戰略規劃的制定,曾擔任國家「863」計劃生物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973」計劃農業領域諮詢專家組組長、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監督評估組成員等職務。
但業界也存在更為謹慎的觀點。
「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樣的苗頭。」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雲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今年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有獲批,算是又邁出一步,但也有擱置多年無法產業化的前車之鑑,不能太過樂觀。
他解釋稱,距離真正批准商業化種植,從技術層面來看,還面臨著品種審定這一關,有些公司可能會打一些提前量,做一些品種審定的工作,但這畢竟還是拿到生物安全證書之後的工作,要想真正通過品種審定需要一定時間。最終依靠決策層的綜合考量。
「這些情況今年能否有效應對,決定著『十三五』規劃中這方面的目標是否能夠順利完成。總體來說,要想不折不扣完成規劃目標是存在困難的。」羅雲波說。
儘管如此,在黃大昉看來,當前國內外面臨的複雜形勢,推動轉基因作物種植的理由是充分的。在短期內,可能會因為諸多考慮,或暫停或推遲,但從長遠來看,包括轉基因在內的生物技術,是解決國內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這一點毋庸置疑。
他說,在新形勢下,需要從長遠、從戰略層面進一步思考,加快推進生物技術的研發,不能只是考慮眼前糧食還在增產、草地貪夜蛾等突發事件能夠控制得住,就疏忽大意,產生錯覺。其實,中國農產品跟國際農產品的正面激烈競爭早就已經是現實問題了。
路線圖
2016年,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通過安全評價審批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將按照「非食用間接食用食用」的路線圖,推進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
上個世紀末,為應對棉鈴蟲,在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之後,就在國內大面積推廣種植轉基因棉花,可以理解為邁出了路線圖中「非食用」的第一步,距今已有20多年時間。
目前,輿論的關注點聚焦在間接食用、食用這兩個步驟。甚至有聲音稱,鑑於小麥、水稻這兩種食用的口糧自給率非常高,進口多為結構性短缺,索性將之視為底線,棄用轉基因技術。
羅雲波認為,對任何食物,不管主糧與否,底線都是安全,不能簡單地和稀泥。一旦公眾對轉基因技術有了科學理性的認識,配合執法部門的規範管理,是完全應該按照路線圖推進的。
不過,這個根據國內實際情況所制定、具有官方色彩的路線圖,與科技發展的路線圖並不合拍。玉米作為食用作物、水稻作為口糧作物,竟然都搶在了前面,均有拿到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2009年,原農業部通過第二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准清單」分別為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雜交種「Bt汕優63」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頒發安全證書。結果,苦於遲遲無法商業化種植,再加上安全證書的有效期只有五年,導致這三張安全證書不得不在到期後續申請。
羅雲波稱,按照官方指定的路線圖來說,食用主糧的產業化只能繼續等下去,直至國人能夠徐徐漸進地接受。
至於技術是否會落後國際,他說,從水稻的角度來講,不太可能。一方面,國內科學家團隊一直在跟蹤國際前沿技術;另一方面,研究轉基因水稻的專家團隊少,水稻作為東亞比較有特色的糧食作物,其他國家不太可能像中國這樣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去做研發。
至於大豆、玉米,要區分來看。鑑於中國是大豆原產地,中國提出的兩輪大豆振興計劃,也是著眼於種植非轉基因大豆,跟國外產品進行差異化競爭。而且即便是允許種植轉基因大豆,囿於國內土地、水資源的限制,也無法大量種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國產大豆產量增至1810萬噸。據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1-12月份,我國總計進口大豆8851.1萬噸。這意味著,2019年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為83%。
事實上,正是考慮到特殊國情所帶來的現實困難,以大北農為代表的企業,開始漂洋過海謀求在南美洲種植,再出口中國,實現「出口轉內銷」。在未來,若國內仍然無法有效實現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的「擴圍」,這種模式將會流行起來。
「現在,需要擔心的反倒是玉米。」羅雲波說,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主糧,必須發展自己的種業。否則一旦放開,自己的產品沒有競爭力,外國產品大規模進來,國內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只能無奈淪落到「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境地。希望能夠利用轉基因玉米尚未進行產業化種植的時間窗口,科學家團隊集中精力攻關,拿出過硬的東西。等到真正允許種植的時候,中國才有本事「與狼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