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熱逐加政策利好,國內轉基因作物能否再進一步?

2021-01-15 騰訊網

種業是農業的「晶片」,是糧食安全的根基。今年中國官方批准種植的轉基因作物種類能否成功「擴圍」?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大背景下,這成為包括資本市場在內多方的關注熱點。

據第一財經記者採訪,一些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尚未看到明顯的擴圍苗頭,儘管今年年初有頒發包括轉基因玉米在內的安全證書,但距離真正的商業化種植還面臨著諸多考量。要想今年完成「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所提到的「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目標,還存在一定困難。

資本熱逐的背後

資本市場近期對轉基因題材的熱逐在2019年就開始顯露跡象。種業板塊的登海種業(002041.SZ)、隆平高科(000998.SZ)、大北農(002385.SZ)、荃銀高科(300087.SZ)這些含有轉基因題材的股票走出相似行情,從2019年底至今年初,在歷經暴力拉漲之後,然後震蕩下行,又從低點緩慢上漲至今,不少上市公司股價漲幅達到100%-200%。

這背後既包含政策利好,再加上「十三五」規劃期限即將到期,同時兼有草地貪夜蛾的現實威脅等因素。

更重要的是,今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肆虐,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此前,農業農村部強調:要始終確保中國人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2019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登海種業(002041.SZ)、隆平高科(000998.SZ)、大北農(002385.SZ)等紛紛漲停。這源於前一天,即2019年12月30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布公告,公示擬批准頒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192個植物品種目錄。除189個轉基因棉花品種、1例轉基因大豆品種外,尤為引人關注的是兩例國產轉基因玉米品種。

玉米是中國第一大主糧作物,種子需求量巨大,若獲頒這一安全證書,意味著轉基因玉米商業化將迎來曙光。

同時,這也是繼2009年原農業部向國產轉基因水稻、玉米發放生物安全證書之後,10年來再次在主糧領域向國產轉基因作物批准頒發安全證書。

此後,今年2月21日,在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20年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工作要點》特意提出,將修訂《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3月6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20年種業市場監管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嚴查非法轉基因種子。這些「利好」信息都被行業敏銳地捕捉到。

之前產業界認為,轉基因主糧遲遲無法產業化,部分原因就在於「品種審定」一直沒有明確。

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7月15日發布《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進口)批准清單》。根據這一清單顯示,包括大北農公司的一個耐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品種(DBN-09004-6)。

大北農隨後發布公告,表示由於該大豆於2019年2月27日已獲得阿根廷政府的種植許可,此次獲得中國進口安全證書後,即可在阿根廷國內進行商業化種植,相關方面將積極開拓市場。由於該轉基因大豆主要用於出口,如未獲中國進口證書,則農戶不會種植。

「要不折不扣完成規劃目標存在困難」

對於轉基因作物能否在「十三五」規劃最後一年成功「擴圍」,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儘管尚未有官方明確信號,但產業化的準備還是正在進行中,今年不論是為兩例國產轉基因玉米品種頒發生物安全證書,還是為大北農公司已獲得阿根廷政府種植許可的一個耐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品種頒發進口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都表明了官方的態度,只是「步子太慢」,需要從戰略層面看待這一問題。

「以轉基因為代表的生物技術是不可逆轉的潮流,應該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積極推進。」他說。

黃大昉長期致力於植物病蟲害生物學與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多次參與國家農業高新技術、基礎研究計劃與科技戰略規劃的制定,曾擔任國家「863」計劃生物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973」計劃農業領域諮詢專家組組長、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監督評估組成員等職務。

但業界也存在更為謹慎的觀點。

「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樣的苗頭。」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雲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今年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有獲批,算是又邁出一步,但也有擱置多年無法產業化的前車之鑑,不能太過樂觀。

他解釋稱,距離真正批准商業化種植,從技術層面來看,還面臨著品種審定這一關,有些公司可能會打一些提前量,做一些品種審定的工作,但這畢竟還是拿到生物安全證書之後的工作,要想真正通過品種審定需要一定時間。最終依靠決策層的綜合考量。

「這些情況今年能否有效應對,決定著『十三五』規劃中這方面的目標是否能夠順利完成。總體來說,要想不折不扣完成規劃目標是存在困難的。」羅雲波說。

儘管如此,在黃大昉看來,當前國內外面臨的複雜形勢,推動轉基因作物種植的理由是充分的。在短期內,可能會因為諸多考慮,或暫停或推遲,但從長遠來看,包括轉基因在內的生物技術,是解決國內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這一點毋庸置疑。

他說,在新形勢下,需要從長遠、從戰略層面進一步思考,加快推進生物技術的研發,不能只是考慮眼前糧食還在增產、草地貪夜蛾等突發事件能夠控制得住,就疏忽大意,產生錯覺。其實,中國農產品跟國際農產品的正面激烈競爭早就已經是現實問題了。

路線圖

2016年,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通過安全評價審批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將按照「非食用間接食用食用」的路線圖,推進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

上個世紀末,為應對棉鈴蟲,在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之後,就在國內大面積推廣種植轉基因棉花,可以理解為邁出了路線圖中「非食用」的第一步,距今已有20多年時間。

目前,輿論的關注點聚焦在間接食用、食用這兩個步驟。甚至有聲音稱,鑑於小麥、水稻這兩種食用的口糧自給率非常高,進口多為結構性短缺,索性將之視為底線,棄用轉基因技術。

羅雲波認為,對任何食物,不管主糧與否,底線都是安全,不能簡單地和稀泥。一旦公眾對轉基因技術有了科學理性的認識,配合執法部門的規範管理,是完全應該按照路線圖推進的。

不過,這個根據國內實際情況所制定、具有官方色彩的路線圖,與科技發展的路線圖並不合拍。玉米作為食用作物、水稻作為口糧作物,竟然都搶在了前面,均有拿到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2009年,原農業部通過第二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准清單」分別為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雜交種「Bt汕優63」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頒發安全證書。結果,苦於遲遲無法商業化種植,再加上安全證書的有效期只有五年,導致這三張安全證書不得不在到期後續申請。

羅雲波稱,按照官方指定的路線圖來說,食用主糧的產業化只能繼續等下去,直至國人能夠徐徐漸進地接受。

至於技術是否會落後國際,他說,從水稻的角度來講,不太可能。一方面,國內科學家團隊一直在跟蹤國際前沿技術;另一方面,研究轉基因水稻的專家團隊少,水稻作為東亞比較有特色的糧食作物,其他國家不太可能像中國這樣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去做研發。

至於大豆、玉米,要區分來看。鑑於中國是大豆原產地,中國提出的兩輪大豆振興計劃,也是著眼於種植非轉基因大豆,跟國外產品進行差異化競爭。而且即便是允許種植轉基因大豆,囿於國內土地、水資源的限制,也無法大量種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國產大豆產量增至1810萬噸。據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1-12月份,我國總計進口大豆8851.1萬噸。這意味著,2019年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為83%。

事實上,正是考慮到特殊國情所帶來的現實困難,以大北農為代表的企業,開始漂洋過海謀求在南美洲種植,再出口中國,實現「出口轉內銷」。在未來,若國內仍然無法有效實現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的「擴圍」,這種模式將會流行起來。

「現在,需要擔心的反倒是玉米。」羅雲波說,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主糧,必須發展自己的種業。否則一旦放開,自己的產品沒有競爭力,外國產品大規模進來,國內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只能無奈淪落到「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境地。希望能夠利用轉基因玉米尚未進行產業化種植的時間窗口,科學家團隊集中精力攻關,拿出過硬的東西。等到真正允許種植的時候,中國才有本事「與狼共舞」。

相關焦點

  • 國金證券:乘轉基因政策之風 國內種業加速整合發展
    其次,我國需進一步構建以種業公司為主的商業化育種模式,只有讓企業掌握更多育種研發自主權,才能使企業有更多動力更好地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廣闊商業化前景的優良品種。4轉基因政策催化,種業迎來創新周期。兼併重組是種子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途徑,隨著國家糧食收儲政策的進一步調整,種子行業的競爭會進一步加劇,大型種子企業的兼併重組步伐或將進一步加快 。
  •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新聞—科學網
    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初種植棉花的情景,河北省高碑店市農民技術協會會長祖茂堂依然「談蟲色變」,「三代棉鈴蟲最厲害,怎麼噴(藥)都打不死,有的成蟲泡在農藥裡還會遊泳,雞吃了蟲子都被毒死了。」 1997年,我國批准種植轉基因抗蟲棉。「每畝地可產500斤籽棉,產量提高了10倍多。棉農不再為蟲害發愁了,轉基因棉花提高了我們的生活,人人臉上笑逐顏開。」
  • ISAAA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是轉基因作物增長主力
    人民網北京2月13日電(記者 趙竹青)2011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新增1200萬公頃,比2010年增長了8%。其中發展中國家增長率達11%,發達國家為5%,前者增速為後者的兩倍。這是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日前在其2011年轉基因作物年度報告中披露的數據。2011年,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以來的第16個年頭。
  • 含「轉基因」的作物安全嗎?
    轉基因作物從陌生,到前幾年的爭論和恐懼,再到最近幾年的火熱,人們漸漸地認識到了轉基因這項技術對於保證人類的糧食安全和提高經濟作物供給等方面的強大優勢。美國50%以上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內銷、75%的加工食品含有轉基因作物成分。歐盟和日本年均轉基因產品進口量接近2000萬噸。
  • 隆平高科布局轉基因,中國轉基因作物路在何方?
    關於轉基因的不好傳言有很多,有些甚至聽起來讓人覺得恐怖,然而轉基因作物商業化20多以來年,至今還沒有發現被證實的轉基因食品安全事件。那這能證明轉基因作物無害嗎?當然不能,雖然目前沒有證據證明轉基因作物有害,但不等於將來沒有,仍需謹慎。那我們是不是等轉基因作物被證實是安全之後再去推廣應用?但這個時間需要多久,是100年、1000年、還是10000年?
  • 曹曉風:基因編輯作物商業化急需政策加持
    然而,儘管國家在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國內科研人員的成果也位居世界前列,我國的基因編輯作物的商業化依然為「零」。曹曉風建議加速我國基因編輯技術在花卉、牧草和果蔬等重要經濟作物上的應用研究和產業化,對基因編輯技術得到的作物新種,應當有別於轉基因作物的管理標準。
  • 效益加持,爭議猶存:轉基因作物的「成熟秋天」來了嗎
    對祖茂堂這樣的棉農來說,轉基因棉花豐實了他們的「錢袋子」。 據統計,從1997年到2016年,國內95%的棉田應用了抗蟲棉,產量提高了10%。棉農總收入增加了1567億元,平均每公頃(等於15畝)收入增加了2470元。 在增加產量的同時,轉基因抗蟲棉使得農藥用量明顯減少。
  • 被「妖魔」的轉基因|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
    【編者按】自從1983年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轉基因技術的前行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如今已有數十種乃至上百種轉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誕生,涉及作物種類包括木瓜、大豆、玉米、茄子等。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概念認識卻廣泛受到陰謀論和政治群體的影響。與所有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在應用時需要嚴格的論證和政府的監管。儘管各國政府的監管方式有所不同,對轉基因的科學理解卻早已達成共識。澎湃新聞整理了國內相關學者的科普演講,為公眾簡述轉基因是什麼、研究的必要性,並對轉基因常見誤解進行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1篇。
  • 轉基因作物的生態與健康風險
    二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問題,我國13億人口這麼大國家,進行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有沒有必要;三是轉基因糧食安全和健康風險問題;四是中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背後的問題,反對聲音既然很大,為什麼還在推進這個事;五是國內外的經驗教訓,介紹一些國家盲目發展轉基因的風險、教訓,甚至失敗的例子;六是生態學的解決之道,用生態學的辦法能不能解決吃飯的問題?
  • 潭村調查之三:轉基因作物在農村「定居」的結果
    為了進一步了解農戶種植轉基因作物的經歷,通過在此地區推廣幾種主要的轉基因作物如棉花、油菜、玉米等來反映,結果顯示,有84.9%的農戶表示以上作物都種過,5.2%的農戶都沒有種過,9.9%的種過其中一種。由此可見,94.8%的農戶都曾種植過轉基因作物。
  • 農業部介紹中國允許種植的轉基因作物種類
    今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 表明了態度,再來看成果。中國作為農業生產大國,必須在轉基因技術上佔有一席之地。2010年共有10種轉基因作物拿到了許可(歐盟網站);2012年,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5個國家批准種植轉基因作物(isaaa)。 日本連續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進口國、第三大大豆進口國,2010年日本進口了1434.3萬噸美國玉米、234.7萬噸美國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轉基因品種。
  • 聯合國組織研究稱轉基因作物汙染案例增加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4月15日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跨國研究指出,食品和飼料受轉基因作物汙染比例漸增,這可能與生產和貿易的數量增加有關。然而,近半數國家表示,他們缺少查驗轉基因成分的有效工具。據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日前在羅馬發表與轉基因作物相關的報告,這份研究向包含歐盟在內的193個國家發出問卷,回收率為39%。
  • 政策層面高度重視種子問題,轉基因玉米商業化機會凸顯!
    轉基因作物種植集中度高,前五大主產國轉基因應用率接近飽和。全球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始於1996年,1996-2019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從170萬公頃攀升至1.904億公頃,年複合增長率22.8%,2013-2019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趨於穩定,年複合增長率1.4%。
  • 國人體內出現轉基因作物中常見基因?純屬謠言
    近日,微信公眾號「奇聞趣事糗事」的一篇文章《英國研究:中國人體內已出現轉基因作物中常見的基因,請當心下一代!》在微信朋友圈廣泛傳播。  事實真是這樣嗎?並非如此。這實則是用有關轉基因的釣魚文和謠言文拼湊起來,為非轉基因食品雜貨店站臺的廣告文。
  • 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人能吃嗎?
    轉基因則是在雜交育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用人工的方法將基因由一個生命體轉移到另外一個生命體,由轉移後得到新的基因生命體,就叫轉基因生物。相比雜交育種,轉基因育種更精準。「比如轉基因玉米,通過現代技術鎖定要轉入的抗病基因的位置,再把這一基因放到玉米中,便可以期待轉基因玉米的後代具備抗病能力了。」 盧寶榮說。
  • 農業部再度明確發展轉基因 國內轉基因產品名單一覽
    在轉基因應用方面,廖西元表示,全球轉基因產業化應用發展迅速。1996年轉基因作物開始商業化種植,到2015年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已經增加到29個,年種植面積超過27億畝。轉基因技術的推廣顯著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目前,中國批准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2015年轉基因棉花推廣種植5000萬畝,番木瓜種植15萬畝。
  • 轉基因作物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優勢和危害?
    這幾年崔永元可謂是風風火火,除了對娛樂圈的揭露並且取得了極大成效之外,崔爺另一個更加出名的時間應該就是轉基因作物的抵制行動了。那麼,轉基因作物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原因使得轉基因作物如此大面積種植?轉基因作物又有什麼危害呢?
  • 不敢吃轉基因食品?其實天然「轉基因作物」人類已吃了幾千年
    世界上的第一棵轉基因作物是什麼?它是出身於實驗室裡,由科學家培育出來的嗎?你可能想像不到,早在數千年前,第一棵轉基因作物就已經在自然條件下誕生了。自然界外源「轉基因」作物2015年5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它表明人類作為主要作物之一的紅薯,其實是在自然條件下轉了基因的食品,且轉入的還是一種叫做「農桿菌」的細菌強行植入的外源基因。
  • 種業:多因素共振 糧價漲價預期強烈 2021年進入主糧轉基因元年
    4、若國內30%玉米使用轉基因技術,市場空間達129億;若按照90%估算,市場空間為388億人民幣。 5、看好轉基因研發能力深厚、技術成熟的大北農、受益標的蘇墾農發。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要召開,農業本身就依賴於政策,會議上有望釋放重大信號,對農業股有長期的利好作用。
  • 農業部:中國分級分階段評價管理轉基因作物—新聞—科學網
    12月19日、20日,「求證」欄目報導了美國大規模種植轉基因作物、大量消費轉基因食品的情況,以及中外專家對轉基因作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