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2020-11-30 人民網

原標題: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許天穎 陳潔)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項目組江玲教授告訴記者,水稻秈粳亞種間雜種具有強大的雜種優勢,比一般秈型亞種內雜種增產15%—30%。但秈粳雜種存在育性差、結實率低、植株偏高、易倒伏等問題,限制了秈粳雜種優勢的有效利用。

  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科研攻關,將上述難題一一攻克。一是發掘出17個不育位點及廣親和基因,並發明相應分子標記,有效解決了秈粳雜種半不育難題;二是發掘早熟基因,提出基於感光基因型和光鈍感基因的分子設計方法,解決了秈粳雜種超親晚熟問題;三是發掘顯性矮稈及株型關鍵基因,克隆半顯性矮稈基因D53,並且首次闡明「獨腳金內酯」信號途徑控制株型的作用機理,為培育秈粳交理想株型奠定基礎。

  這些研究成果對推動秈粳雜交水稻育種成效顯著,團隊從秈粳雜交後代中選育出粳稻品種3個,其中寧粳3號和寧粳4號分別被農業部評為超級稻新品種和超級稻主導品種。聚合廣親和基因和早熟基因,培育廣適強優恢復系W107,組配的協優107和Ⅱ優107分別通過國家和安徽省審定。2006年協優107在雲南省永勝縣1.13畝上創畝產1287公斤的世界最高紀錄。

  「過去依靠分子標記的選育抗病蟲品種,相當於只知道抗病蟲基因在哪座城市,而現在知道了抗病蟲基因門牌號碼,將可以實現抗病蟲品種的精確選擇,育種效率更高,更可靠,進度更快。」 團隊劉裕強副教授告訴記者。

  近年來,萬建民教授團隊在水稻抗條紋葉枯病、抗褐飛蝨、稻米品質改良等方面也獲得業界矚目的成果。如2000年以來水稻條紋葉枯病在江蘇等地爆發流行,僅2004年江蘇省發病面積達2300多萬畝,絕收面積7.8萬畝,損失稻穀25億公斤,該病是由灰飛蝨介導的病毒病,水稻一旦染病,便無藥可治,被稱作「水稻癌症」。萬建民教授團隊和全省主要育種單位協同攻關,選育出十多個適應不同生態區的早中晚熟系列抗條紋葉枯病的粳稻新品種,該研究成果榮獲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近年來,該團隊又成功克隆出第一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STV11,並闡述了該基因的功能,並於2014年9月10日,在國際權威刊物《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產抗病的分子機理
    水稻株型是決定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是此前克隆的調控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主效基因,編碼一個含有SBP-box結構域的轉錄因子,調控多個生長發育過程,其功能獲得性突變體具有無效分櫱少、莖稈粗壯抗倒伏、穗大粒多產量高等優異農藝性狀(Jiao et al., Nat Genet, 2010),該基因已應用於培育「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
  • 原來這就是袁隆平雜交水稻成功的關鍵
    這些性狀都是由基因來控制的,所以能夠遺傳給後代,但是基因的結合是隨機的。比如說一個雙眼皮大眼睛的媽媽與一個單眼皮小眼睛的爸爸,生的孩子可能是雙眼皮大眼睛,也可能是單眼皮小眼睛,還有可能是單眼皮大眼睛或雙眼皮小眼睛。雜交育種就是通過讓具有不同性狀的個體雜交,最後選擇出具有父母雙方優良性狀的品種。
  • 高產之後,讓雜交水稻更優質
    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廣,對解決我國的溫飽問題貢獻很大。但由於雜交水稻的遺傳特點,一度品質不是很好。怎麼才能讓雜交水稻高產又優質,成了我們的攻關目標。十幾年前的一個春節,一位好友送給我一袋別國產的香米,吃起來柔軟無渣,清香微甜,非常可口。一碗飯下肚,我愛人忍不住說:「你育了一輩子種,什麼時候能培育出這麼好吃的大米,讓我們天天吃得到。」雖然是一句調侃的話,卻深深觸動了我。
  • 印度創紀錄高產水稻為拜耳雜交品種
    因為在2011年的生產中,Sumant Kumar實際使用的是拜爾集團生產的雜交水稻種子。此前網上流傳稱他沒有使用雜交技術,經查系誤傳。Kumar在種植過程中只使用了農家肥,但他在插秧前,先在田裡使用了磷酸二銨、鉀鹼和尿素來提供植物必須的磷、鉀、氮。
  • 第三代雜交水稻,不僅僅是高產
    □ 第三代雜交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創紀錄,是生產力提高的主要衡量標誌,真正落實了藏糧於「技」,也讓藏糧於「地」戰略具有現實意義。 □ 雖然我國雜交水稻單產屢創新高,水稻單產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但仍比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水稻單產水平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上海交大陳功友團隊開闢水稻廣譜抗病育種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記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樣的測產結果來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 雜交水稻原理
    原標題:雜交水稻原理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雜交水稻的發明,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上很多產稻國家作出了貢獻。   那麼雜交水稻為什麼能這麼增產。因為雜交是兩個個體的基因交流合作,可以發生雜種優勢,雜種一代就表現生命力強,生長旺盛。是我們生產上想要的。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培訓基地種植的雜交水稻長勢喜人。(袁氏國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供圖)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高俊雅):雜交水稻是我國首創的一項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胡月舫說:「要想讓農民認可雜交水稻好,向他們證明雜交水稻優勢,就要種給農民看。農民能夠看到雜交水稻產量高、抗性強,包括抗病、抗蟲、抗寒等,他們就會接受,就會買雜交水稻的種子。」2008年9月14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馬達加斯加學員參觀湖南長沙的雜交水稻田。
  • 淺談水稻使用矽鋅肥的技巧,提高抗倒抗病能力,促分櫱促高產
    在丘陵山地有不少冷水田,水稻移栽後緩苗慢,分櫱少;水稻直播根系淺,易倒伏,且在早稻直播常因天氣陰雨低溫出苗不齊、缺苗較多;因連年施用化肥未補充鋅肥,或低溫溫差變化大,土壤不透氣,會出現缺鋅障礙白化苗,去年早稻在江西各縣均有發生,雜交常規稻都有。
  • 進階的雜交水稻,從培育一粒種子開始
    吳俊說,「我們希望雜交水稻在高產更高產的同時,把外觀品質和食味品質改得更好,既要讓人們能夠吃飽,還要吃好,這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也正在按計劃往前推動。」通宵守護原種,關鍵時刻頂上吳俊本科的專業是農學,他與雜交水稻結緣是在大二的暑假,那時他在鄧啟雲老師的課題組實習。
  • 【新華網】科學家找到一個關鍵基因 或可幫助水稻實現「低肥高產...
    【新華網】科學家找到一個關鍵基因 或可幫助水稻實現「低肥高產」 2021-01-08 新華網 董瑞豐 【字體:大 中 小】
  • 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獲袁隆平院士點讚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2020年11月26日,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此高產攻關典型經驗很好」的高度評價。
  • 袁隆平水稻新品種為何早熟又高產?科學家挖掘出一個重要基因
    水稻如何能既早熟又高產?我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發現,一個名為Ef-cd的基因可將水稻成熟期提早7天至20天,不造成產量損失甚至具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挖掘和利用該基因,將有力促進綠色超級稻品種培育的減肥增效需求。該研究成果8月27日在線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 雜交水稻是不是轉基因水稻?兩者有什麼區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轉基因技術突飛猛進,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有網友提問轉雜交水稻屬不屬於轉基因雜交水稻與轉基因水稻有什麼區別?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什麼是雜交水稻。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種植,雜交水稻不能自己留種再次種植。其次,什麼是轉基因水稻呢?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綽號的背後,是困擾水稻研究多年的雜交水稻不育難題。科學界普遍認為,利用水稻秈粳交的雜交優勢可以至少提高15%—30%的單產,但是同時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等雜交不育現象。也就是說,秈粳雜交水稻看起來莖稈粗壯、枝葉繁茂,稻穗上粒子也很多,但大部分卻是空殼子,沒有產量。
  • 科學家找到一個關鍵基因 或可幫助水稻實現「低肥高產」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個名為OsTCP19的基因在減氮情況下可以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20%至30%,或將幫助改良水稻品種,實現少施肥、高產量的目標。該成果北京時間7日由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發布。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至60年代中後期,育成了「藤坂5號」不育系等一批粳稻雄性不育系,其中「臺中65號」不育系找到少數同質恢復系配組,實現了雜交粳稻「三系」配套。但是,由於親緣關係太近而沒有雜種優勢,或者種子生產等方面的問題沒有解決,國外粳型雜交水稻研究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生產上無法利用,目前基本處於停滯階段。中國科學家於1961年開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推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雜交水稻已經在我國累計推廣80多,我國水稻平均水平還只有450kg左右,而湖北的雜交中稻平均畝產在600kg以上,而雜交稻高產潛力達到畝產1000kg以上,說明我國雜交水稻高產改良還有巨大的空間,同時,也暴露了具有高產潛力的品種穩產性和適應性較差的弱點.因此,培育具有高產潛力、適應廣的高產穩產品種有利於提高我國雜交水稻的平均單產.因此,在注重高產潛力的同時,加強廣適性的穩產品種的培育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傅向東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歷時8年協作與攻關,研究發現並從現有水稻品種中獲得關鍵基因NGR5,有望培育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既為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出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基因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