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雜交水稻,不僅僅是高產

2020-12-06 人民網河南頻道

□ 第三代雜交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創紀錄,是生產力提高的主要衡量標誌,真正落實了藏糧於「技」,也讓藏糧於「地」戰略具有現實意義。

□ 雖然我國雜交水稻單產屢創新高,水稻單產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但仍比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水稻單產水平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0月21日至22日,我國第三代雜交水稻首次專家測產驗收在湖南省衡南縣進行,實測畝產突破1000公斤,再創新高。「第三代雜交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創紀錄,是生產力提高的主要衡量標誌,真正落實了藏糧於『技』,也讓藏糧於『地』戰略具有現實意義。」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彭超說。

雜交水稻技術的進步,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據了解,自1964年袁隆平科研團隊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廣雜交水稻技術,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達到1700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總面積50%以上;全國水稻平均單產每公頃約6.4噸,雜交水稻平均畝產每公頃約7.5噸。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每年增產的糧食可養活7000萬人。

與此同時,我國全面建立起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深入推進水稻國家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大力培育優良品種,基本建立了超級稻高效育種技術體系,成功培育出眾多高產優質作物新品種新組合。大面積推廣應用優良品種,加快優質專用稻米等綠色優質品種選育,推動水稻生產從高產向優質高產並重轉變。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品種,全國65%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水稻已經完全實現自給。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8年糧食種植面積11704萬公頃,稻穀種植面積3019萬公頃;全年糧食產量65789萬噸,稻穀產量21213萬噸。稻穀種植面積佔全國糧食種植面積的25.8%,稻穀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2.2%。

同時,隨著水稻產量的逐年提高,市場供給充裕,需求相對低迷,水稻出現階段性過剩。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9/2020年度(10月至次年9月)我國稻穀新增供給量2.128億噸,同比減少283萬噸;總消費量1.981億噸,同比增加30萬噸;年度產出大於需求1470萬噸,同比減少313萬噸。

「儘管目前我國水稻供大於求,但在稻穀生產上不能簡單地算經濟帳。」彭超表示,雖然我國雜交水稻單產屢創新高,水稻單產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但仍比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水稻單產水平低,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長期來看,我國水稻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還需要通過育種技術提升、高效精準栽培等科技行動,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

針對當前水稻庫存較高的現狀,我國通過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糧食收儲制度等一系列舉措,取得了積極成效。首先,調優調精水稻種植結構,調減井灌稻面積,增加優質稻生產面積,優質水稻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其次,逐步完善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優質優價的收儲機制正在逐步形成。此外,大力支持水稻加工業發展,以優質糧食工程為抓手,支持企業生產優質大米,引導農民種植優質稻穀,居民口糧消費品質升級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責編:於思遠、楊曉娜)

推薦閱讀

讓"中國碗"多盛"河南糧"  8600萬畝小麥顆粒歸倉,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近年來,河南糧食連年豐收,總產量穩定在1300億斤左右。全國1/10的糧食、超過1/4的小麥均產自這裡,「糧倉」實至名歸。……【詳細】

河南洛陽探索文旅融合:讓文化"活"起來  古都洛陽已經成了新晉「網紅」。
  在某視頻平臺的「打卡」榜上,洛陽高居榜眼。華燈璀璨的應天門、別具一格的九州池、古今輝映的洛邑古城,這些「網紅」地標成了洛陽新的旅遊名片。……【詳細】

相關焦點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在玉林試種畝產超700公斤
    經現場測產,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試驗田裡一小區收穫溼谷8.5公斤,折算畝產約708.3公斤溼谷。今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由袁隆平團隊培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與7月測得的早稻數據綜合顯示,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達到1530.76公斤。消息傳開,萬眾矚目。此時,在距衡南縣700多公裡的廣西玉林市博白縣那林鎮雙六村一塊金黃的稻田裡,第三代雜交水稻也將迎來晚稻測產。
  • 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獲袁隆平院士點讚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2020年11月26日,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此高產攻關典型經驗很好」的高度評價。
  • 揭秘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前世今生
    央廣網北京4月22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導,近日,第三屆中國國際水稻論壇在海南三亞召開。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表示,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兼具配組自由度高和育性穩定的優點,將成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發展方向。
  • 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在玉林試種畝產超700公斤
    經現場測產,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試驗田裡一小區收穫溼谷8.5公斤,折算畝產約708.3公斤溼谷。,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與7月測得的早稻數據綜合顯示,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達到1530.76公斤。
  • 「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長春11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乃亮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研製出螢光檢測分選儀,可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
  • 鄧興旺 從「第三代雜交水稻」登上植物學高峰
    文/本刊記者 駱瀚  提到雜交水稻,中國人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袁隆平院士和許智宏院士在對鄧興旺發明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感到驚喜的同時,更多的是對新一代以高新技術園區的政策、資本、技術平臺為基礎,有望破解中國種業成長難題的人才的出現,感到快慰。
  • 高產之後,讓雜交水稻更優質
    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廣,對解決我國的溫飽問題貢獻很大。但由於雜交水稻的遺傳特點,一度品質不是很好。怎麼才能讓雜交水稻高產又優質,成了我們的攻關目標。十幾年前的一個春節,一位好友送給我一袋別國產的香米,吃起來柔軟無渣,清香微甜,非常可口。一碗飯下肚,我愛人忍不住說:「你育了一輩子種,什麼時候能培育出這麼好吃的大米,讓我們天天吃得到。」雖然是一句調侃的話,卻深深觸動了我。
  • 【中國科學報】「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記者日前獲悉,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經過近兩年的聯合攻關,研製出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螢光檢測分選儀。該儀器可對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大通量分選,助力我國第三代雜交水稻推廣應用。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啟動商業化應用 袁隆平: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每經記者:吳澤鵬 每經編輯:魏官紅10月14日,湖南隆平高科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三代雜交水稻公司)宣布成立,該公司由隆平高科(000998,SZ)出資設立,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將出任董事長。
  • 袁隆平:下一個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目標是4000斤
    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楷欣 責任編輯:張楷欣   中新網長沙11月3日電(王昊昊)「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稻周年畝產突破
  • 印度創紀錄高產水稻為拜耳雜交品種
    因為在2011年的生產中,Sumant Kumar實際使用的是拜爾集團生產的雜交水稻種子。此前網上流傳稱他沒有使用雜交技術,經查系誤傳。Kumar在種植過程中只使用了農家肥,但他在插秧前,先在田裡使用了磷酸二銨、鉀鹼和尿素來提供植物必須的磷、鉀、氮。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這是11月2日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衡南試驗示範基地測產現場拍攝的待收割的水稻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記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樣的測產結果來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原標題: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許天穎 陳潔)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
  • 袁隆平出任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袁隆平出任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據新華網報導,由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資成立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業有限公司 14 日在長沙舉行揭牌儀式," 雜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出任公司董事長。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是由袁隆平科研團隊在三系法和兩系法雜交水稻育種方法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科研攻關實現。袁隆平在揭牌儀式上表示,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是目前最理想的雜種優勢利用方式,對雜交水稻的研究與開發具有新的裡程碑意義,它的應用將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更加普及,不僅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還將為全球水稻種植帶來巨大改變。
  • 《無雙國士》90歲高齡袁隆平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又破世界紀錄了!
    近日第三代雜交水稻測得晚稻平均畝產是911.7公斤,雙季稻畝產超過1500公斤。袁隆平激動地反覆確認,高興得像個孩子,還彪了幾句英語。很多網友說這才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明星,而且是頂級流量的那種。也有很多網友不知道厲害啊!破這個紀錄到底厲害在哪呢?要知道我國當前人均耕地只有一1.4畝,還不到世界人群耕地面積的一半。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合國從來都不會吝嗇對我國在解決世界人口溫飽問題上貢獻的讚美,我國在解決溫飽問題,降低貧困人口上,從來都是世界第一,雜交水稻問世那一年,中華上下五千年下來,中國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吃飽,袁老解決的,是歷史幾千年的問題。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這次測產的晚稻,是屬於雜交水稻最新攻關技術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在經歷今年罕見的低溫寡照天氣後,這位「尖子生」表現依然較穩定。「非常滿意!」幾天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袁隆平時,他還很興奮,「第三代雜交稻又是新的突破,平均畝產比現有的高產雜交稻增產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