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代雜交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創紀錄,是生產力提高的主要衡量標誌,真正落實了藏糧於「技」,也讓藏糧於「地」戰略具有現實意義。
□ 雖然我國雜交水稻單產屢創新高,水稻單產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但仍比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水稻單產水平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0月21日至22日,我國第三代雜交水稻首次專家測產驗收在湖南省衡南縣進行,實測畝產突破1000公斤,再創新高。「第三代雜交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創紀錄,是生產力提高的主要衡量標誌,真正落實了藏糧於『技』,也讓藏糧於『地』戰略具有現實意義。」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彭超說。
雜交水稻技術的進步,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據了解,自1964年袁隆平科研團隊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廣雜交水稻技術,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達到1700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總面積50%以上;全國水稻平均單產每公頃約6.4噸,雜交水稻平均畝產每公頃約7.5噸。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每年增產的糧食可養活7000萬人。
與此同時,我國全面建立起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深入推進水稻國家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大力培育優良品種,基本建立了超級稻高效育種技術體系,成功培育出眾多高產優質作物新品種新組合。大面積推廣應用優良品種,加快優質專用稻米等綠色優質品種選育,推動水稻生產從高產向優質高產並重轉變。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品種,全國65%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水稻已經完全實現自給。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8年糧食種植面積11704萬公頃,稻穀種植面積3019萬公頃;全年糧食產量65789萬噸,稻穀產量21213萬噸。稻穀種植面積佔全國糧食種植面積的25.8%,稻穀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2.2%。
同時,隨著水稻產量的逐年提高,市場供給充裕,需求相對低迷,水稻出現階段性過剩。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9/2020年度(10月至次年9月)我國稻穀新增供給量2.128億噸,同比減少283萬噸;總消費量1.981億噸,同比增加30萬噸;年度產出大於需求1470萬噸,同比減少313萬噸。
「儘管目前我國水稻供大於求,但在稻穀生產上不能簡單地算經濟帳。」彭超表示,雖然我國雜交水稻單產屢創新高,水稻單產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但仍比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水稻單產水平低,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長期來看,我國水稻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還需要通過育種技術提升、高效精準栽培等科技行動,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
針對當前水稻庫存較高的現狀,我國通過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糧食收儲制度等一系列舉措,取得了積極成效。首先,調優調精水稻種植結構,調減井灌稻面積,增加優質稻生產面積,優質水稻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其次,逐步完善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優質優價的收儲機制正在逐步形成。此外,大力支持水稻加工業發展,以優質糧食工程為抓手,支持企業生產優質大米,引導農民種植優質稻穀,居民口糧消費品質升級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責編:於思遠、楊曉娜)
讓"中國碗"多盛"河南糧" 8600萬畝小麥顆粒歸倉,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近年來,河南糧食連年豐收,總產量穩定在1300億斤左右。全國1/10的糧食、超過1/4的小麥均產自這裡,「糧倉」實至名歸。……【詳細】
河南洛陽探索文旅融合:讓文化"活"起來 古都洛陽已經成了新晉「網紅」。
在某視頻平臺的「打卡」榜上,洛陽高居榜眼。華燈璀璨的應天門、別具一格的九州池、古今輝映的洛邑古城,這些「網紅」地標成了洛陽新的旅遊名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