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種!成!功!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在玉林試種畝產超700公斤

2020-11-24 網易新聞

2020-11-21 22:43:29 來源: 玉林日報

舉報

  7月12日,播種

  8月12日,插秧

  9月28日,抽穗,遇上颱風過境

  ……

  11月19日,試種水稻開鐮

  經現場測產,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試驗田裡一小區收穫溼谷8.5公斤,折算畝產約708.3公斤溼谷。看著這一測量結果,手捧飽滿稻穀,臉上滴著汗水的李耀球欣喜地說:「這一結果超出我的預期!」

  

  今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由袁隆平團隊培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與7月測得的早稻數據綜合顯示,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達到1530.76公斤。消息傳開,萬眾矚目。此時,在距衡南縣700多公裡的廣西玉林市博白縣那林鎮雙六村一塊金黃的稻田裡,第三代雜交水稻也將迎來晚稻測產。

  第三代雜交水稻有穗大粒多、結實率高、適應性廣等特點。曾任博白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李耀球,退休後依然致力研究水稻新品種選育工作。得知第三代雜交水稻在全國水稻產區試種,他與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聯繫,表達了在廣西「糧倉」——玉林試種的想法。今年5月,通過嚴格審核後,他如願拿到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的稻種,共11個組合。

  

  李耀球觀察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稻穗。

  試種後,李耀球全身心投入觀察與研究,每天記錄水稻的生長情況。「7月12日,播種;8月12日,插秧,每個組合小區面積為2米×4米;9月28日,抽穗,遇上颱風過境……」一個藍色的簡易文件夾裡,詳細記錄了他觀察研究水稻生長過程、形態特徵和適應性等相關數據。

  

  李耀球試驗田裡成熟的稻穗。

  李耀球還時常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第三代雜交水稻項目主持人李新奇博士,鄭州大學離子束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黃群策教授探討試驗田種植技術。今年國慶節前,黃群策專程來到那林鎮實地指導。

  11月19日上午,試種水稻開鐮。

  

  李耀球在收割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

  率先開鐮的是一塊標記著「叄優HN/124」的小區,面積為2米×4米。經現場測產,這一小區收穫溼谷8.5公斤,折算畝產約708.3公斤溼谷。看著這一測量結果,手捧飽滿稻穀,臉上滴著汗水的李耀球欣喜地說:「這一結果超出我的預期。」

  

  李耀球觀察收割下來的水稻。

  當天,共完成3個組合的小區收割,產量最高的是「叄優HN/124」。「按照試種標準,第三代雜交水稻在玉林試種成功了。明年,我將進行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植的高產試驗。」站在試驗田邊上,李耀球樂開了懷。

  

  經現場測產,在玉林試種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折算畝產約708.3公斤溼谷。

  ( 玉林日報 記者 林冬冬 宋建州 梁琪嵐 劉力)

  

  (海報製作 黃嘉琳)

  責編:梁琪嵐 |主編:鄒江

  玉林日報社全媒體矩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在玉林試種畝產超700公斤
    經現場測產,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試驗田裡一小區收穫溼谷8.5公斤,折算畝產約708.3公斤溼谷。今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由袁隆平團隊培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與7月測得的早稻數據綜合顯示,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達到1530.76公斤。消息傳開,萬眾矚目。此時,在距衡南縣700多公裡的廣西玉林市博白縣那林鎮雙六村一塊金黃的稻田裡,第三代雜交水稻也將迎來晚稻測產。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記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樣的測產結果來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袁隆平:下一個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目標是4000斤
    我們的遠期目標是雜交水稻一季稻畝產達到2400斤,雙季稻達到4000斤。」「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1月3日在長沙表示。  當日,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新聞發布會在位於長沙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此前一天,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衡南雙季晚稻試驗示範基地現場測產結果公布,其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
  • 雜交水稻雙季畝產1530.76公斤 除了紀錄還有這些重要意義
    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進行的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品種「叄優一號」911.7公斤,超過了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
  • 《無雙國士》90歲高齡袁隆平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又破世界紀錄了!
    剛過90歲生日的袁隆平爺爺又破世界紀錄了!近日第三代雜交水稻測得晚稻平均畝產是911.7公斤,雙季稻畝產超過1500公斤。袁隆平激動地反覆確認,高興得像個孩子,還彪了幾句英語。很多網友說這才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明星,而且是頂級流量的那種。
  • 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啟動商業化應用 袁隆平: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每經記者:吳澤鵬 每經編輯:魏官紅10月14日,湖南隆平高科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三代雜交水稻公司)宣布成立,該公司由隆平高科(000998,SZ)出資設立,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將出任董事長。
  • 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獲袁隆平院士點讚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2020年11月26日,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此高產攻關典型經驗很好」的高度評價。
  •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種植再豐收 理論畝產548公斤
    3年前,袁隆平團隊在新疆、黑龍江等試驗基地開展海水稻試種試驗,新疆的海水稻試驗基地就選在喀什地區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這裡緊鄰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也是pH酸鹼度7.8的重度鹽鹼土地。令村民們難以置信的是,當年,在科研工作者和員工精心管護下,海水稻試驗田迎來豐收。
  • 第一代高產海水稻青島試種成功 形成穩定品種仍需三年
    「試種成功了!最高畝產620.95公斤!達到普通水稻的平均產量了!」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專家組組長劉世平教授視頻連線遠在長沙的袁隆平院士。經過153天的精心培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青島試種的我國第一代「海水稻」,於今天下午收割、測產。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追夢圓夢,從三系雜交水稻到兩系雜交水稻,再到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研究,我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我從工作開始,一直在稻田裡耕耘、拓荒,也從壯年走到了老年。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第三代雜交水稻畝產1824公斤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突破1500公斤,當袁老知道自己的第三代傑作畝量高達911.7公斤的時候,乾脆飆起了英文來形容自己的心情——excited , more excited.袁老還解釋到: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兩個遺傳存在差異的品種之間進行的配種而且還是專挑優點來配強強聯合,後代必然更加強大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畝產突破3000斤就是這麼來的
  • 「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長春11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乃亮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研製出螢光檢測分選儀,可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
  • 海水稻試種成功 形成穩定品種仍需三年 鹹水中種出來的水稻是不是...
    「試種成功了!最高畝產620.95公斤!達到普通水稻的平均產量了!」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專家組組長劉世平教授視頻連線遠在長沙的袁隆平院士。經過153天的精心培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青島試種的我國第一代「海水稻」,於今天下午收割、測產。  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的30多名專家組成的測產專家組,實地挑選了灌溉用水鹽度為0.6%的四份試驗海水稻進行評測,經過小區域收割、脫粒、除雜、測水分、稱重環節,測產結果讓大家驚喜不已:4份畝產均超過400公斤,其中「YC0045」海水稻畝產高達620.95公斤。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加上今年7月測得這個基地的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超世界紀錄。這次測產的晚稻,是屬於雜交水稻最新攻關技術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在經歷今年罕見的低溫寡照天氣後,這位「尖子生」表現依然較穩定。「非常滿意!」
  • 雙季稻畝產超3000斤!豪言推廣一億畝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兩個月前剛過了90歲的生日,這位「90後」曾經許下一個生日願望,希望他們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雙季畝產能夠達到3000斤。 豪言推廣一億畝 雜交水稻可再養活三千萬人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十一月初,湖南衡南縣雙季稻種植基地,進行了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的測產。
  • 雜交水稻畝產1200kg,但我們多數吃粳米,那麼雜交水稻幹啥了?
    老聽說袁隆平老師的雜交水稻突破多少千斤的產量,但是我們吃了沒?在哪裡種植的呢?如今袁隆平的雜交稻已經培育到第三代,在雲南也創造了1200公斤/畝的高產量,不過在湖南的示範田畝產只有900公斤/畝,可見雜交稻在不同地方的產量差別比較大。同時還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畝產900還是1200公斤,都只是試驗田的數據,實際上並不能達到這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