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播種
8月12日,插秧
9月28日,抽穗,遇上颱風過境
……
11月19日,試種水稻開鐮
經現場測產,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試驗田裡一小區收穫溼谷8.5公斤,折算畝產約708.3公斤溼谷。看著這一測量結果,手捧飽滿稻穀,臉上滴著汗水的李耀球欣喜地說:「這一結果超出我的預期!」
今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由袁隆平團隊培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與7月測得的早稻數據綜合顯示,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達到1530.76公斤。消息傳開,萬眾矚目。此時,在距衡南縣700多公裡的廣西玉林市博白縣那林鎮雙六村一塊金黃的稻田裡,第三代雜交水稻也將迎來晚稻測產。
第三代雜交水稻有穗大粒多、結實率高、適應性廣等特點。曾任博白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李耀球,退休後依然致力研究水稻新品種選育工作。得知第三代雜交水稻在全國水稻產區試種,他與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聯繫,表達了在廣西「糧倉」——玉林試種的想法。今年5月,通過嚴格審核後,他如願拿到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的稻種,共11個組合。
李耀球觀察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稻穗。
試種後,李耀球全身心投入觀察與研究,每天記錄水稻的生長情況。「7月12日,播種;8月12日,插秧,每個組合小區面積為2米×4米;9月28日,抽穗,遇上颱風過境……」一個藍色的簡易文件夾裡,詳細記錄了他觀察研究水稻生長過程、形態特徵和適應性等相關數據。
李耀球試驗田裡成熟的稻穗。
李耀球還時常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第三代雜交水稻項目主持人李新奇博士,鄭州大學離子束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黃群策教授探討試驗田種植技術。今年國慶節前,黃群策專程來到那林鎮實地指導。
11月19日上午,試種水稻開鐮。
李耀球在收割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
率先開鐮的是一塊標記著「叄優HN/124」的小區,面積為2米×4米。經現場測產,這一小區收穫溼谷8.5公斤,折算畝產約708.3公斤溼谷。看著這一測量結果,手捧飽滿稻穀,臉上滴著汗水的李耀球欣喜地說:「這一結果超出我的預期。」
李耀球觀察收割下來的水稻。
當天,共完成3個組合的小區收割,產量最高的是「叄優HN/124」。「按照試種標準,第三代雜交水稻在玉林試種成功了。明年,我將進行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植的高產試驗。」站在試驗田邊上,李耀球樂開了懷。
經現場測產,在玉林試種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折算畝產約708.3公斤溼谷。
( 玉林日報 記者 林冬冬 宋建州 梁琪嵐 劉力)
(海報製作 黃嘉琳)
責編:梁琪嵐 |主編:鄒江
玉林日報社全媒體矩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