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工作者在隆平高科大圍山育種站選育水稻新品種。光明圖片
【聚焦我國糧食安全與種子問題(上篇)】
【一線講述】
講述人:隆平高科副總裁、水稻首席專家 楊遠柱
我們業內有個說法,「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可培育一個優良品種往往需要大批科研人員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艱辛付出。比如「晶兩優」品種成功問世,就花了我們團隊整整15年心血。
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廣,對解決我國的溫飽問題貢獻很大。但由於雜交水稻的遺傳特點,一度品質不是很好。怎麼才能讓雜交水稻高產又優質,成了我們的攻關目標。十幾年前的一個春節,一位好友送給我一袋別國產的香米,吃起來柔軟無渣,清香微甜,非常可口。一碗飯下肚,我愛人忍不住說:「你育了一輩子種,什麼時候能培育出這麼好吃的大米,讓我們天天吃得到。」雖然是一句調侃的話,卻深深觸動了我。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攻克優化雜交水稻品質這一難題。
雜交水稻的原理是什麼?形象地說,雜交水稻就是水稻公主(母本)與水稻駙馬(父本)結婚(雜交)所生育的「小王子」。即使是一位非常幸運的育種家,培育一個優秀的水稻公主或駙馬至少也得花上10年左右時間。「晶兩優」系列品種的媽媽「晶4155S」是名門之後,她的母本「湘陵628S」,是我們利用高科技手段創製的帶粳型優良品質基因的矮稈抗倒不育系,她的父本「Y58S」,是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的廣適性不育系,二者均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我們用「湘陵628S」與「Y58S」雜交,次年起從它們成千上萬的子孫中精挑細選,並藉助現代生物技術對品質基因型進行精準鑑定,終於在2014年培育出美麗的水稻公主「晶4155S」。5年來,我們從數萬份資源材料中挑選出5000多個父本和她配組,在南方稻區多區域、多環境下進行了3萬多次測試,最終培育出「晶兩優華佔」「晶兩優534」等32個綠色優質超級稻品種,通過國家審定。
這些新品種不僅抗病性強、耐高低溫、肥料利用效率高、高產穩產、種子質量好,而且整精米率高達65%,米粒晶瑩剔透,米飯柔軟可口。尤其是「大王子」「晶兩優華佔」,品質為國優3級,是農業農村部確認的廣適性超級稻,也是科技部「863」計劃專家組認定的綠色超級稻,2018年推廣面積居全國雜交水稻第一位,2019年推廣面積居全國雜交水稻第二位;「二王子」「晶兩優534」,品質為國優2級,是湖南、四川、福建等省評高檔優質稻,是長江流域首個稻瘟病抗性1級的中稻品種,2018年居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第二位,2019年推廣面積居全國雜交水稻第一位。「三王子」「晶兩優1212」,「四王子」「晶兩優1377」等,個個表現不凡。這些品種年推廣面積達2000餘萬畝,迅速成為我國雜交水稻新一輪主栽品種,讓大家餐餐都能吃上好大米。
水稻育種,這條路並不好走。培育新品種的成功率平均不到千分之一,有的育種者甚至一輩子也沒有育出一個品種,其中的艱辛只有當事人才清楚。「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溼透衣背」是育種人最真實的寫照,「一雙水田靴,一身藍工裝,一個斜挎包,一頂尖鬥笠」是我們的標準著裝。因為常年頭頂烈日、腳踩泥濘,很多人落下了風溼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等職業病。2010年,我做了膽結石手術,醫生叮囑至少要全休1個月,但時值「晶4155S」決選的關鍵期,出院第二天,我不顧愛人勸阻,拖著術後疲憊的身子,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進了日夜牽掛的試驗田。不僅我如此,每個團隊成員對待育種材料都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有一名成員為了見證水稻「小王子」的誕生,都錯過了自己孩子出生的寶貴時刻。
「推動種業進步、造福世界人民」,這是隆平高科的企業願景,也是我們育種人的人生使命和最大夢想。目前,我國農業正由產量型向提質增效型轉變,市場對水稻品種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將堅持市場和產業導向,在確保高產的前提下,不斷強化綠色安全、優質專用、輕簡高效等性狀的改良,努力培育更多更好的突破性品種,讓天下人吃飽、吃好、吃得健康。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李慧、趙秋麗、馮帆、任爽、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萬源、李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