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院新技術有望大幅加快農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精準育種進程

2020-12-04 經濟日報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夏蘭琴研究員領銜的小麥基因編輯與新材料創製創新研究組與華中農業大學趙雲德教授實驗室合作,成功利用定點突變獲得的突變體實現對水稻基因組的編輯,大大拓展了Cpf1的在植物基因組中的編輯範圍。相關研究成果於2018年3月20日在線發表在Cell子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雜誌上。

CRISPR/Cas介導的植物基因組定點編輯、單鹼基替換和同源重組體系的建立和利用,將在農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精準育種中發揮重要作用,展現了廣闊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CRISPR/Cpf1作為CRISPR/Cas系統的新成員,更簡單、更精準。Cpf1蛋白最初發現於2015年,它隸屬於II類type V CRISPR系統,是比Cas9蛋白更小且更簡單的核酸內切酶。在各種不同的Cpf1蛋白中,從毛螺科菌(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ND 2006)獲得的LbCpf1蛋白在水稻中表現較佳,但由於識別的前導間隔序列「TTTV」4鹼基PAM位點序列的限制,阻礙了CRISPR/Cpf1系統在植物基因組編輯研究中的廣泛應用。

該團隊分別突變LbCpf1蛋白的2個和3個關鍵胺基酸,利用LbCpf1(RR)和LbCpf1(RVR)突變體,以水稻OsPDS和OsSBEIIb基因為靶標基因,檢測突變體對水稻基因組的編輯效率和多重基因編輯的效果。研究表明,LbCpf1(RR)變體在水稻基因組中可以成功識別「TYCV」 PAM序列,且效率最高可達51%左右。LbCpf1(RVR)突變體在水稻中未能實現靶基因編輯。生物信息學分析表明LbCpf1(RR)突變體的創製使得CRISPR/LbCpf1系統在水稻中可編輯範圍擴展到99.75%。該工作對於擴展CRISPR/Cpf1系統在植物基因組編輯研究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繼該團隊在2016年利用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組定點重組體系獲得大量抗磺醯脲類除草劑水稻和2017年在水稻中成功實現靶標基因高效單鹼基定點替換後(2次研究均發表在Molecular Plant上),在植物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又一項重要研究進展。重要農作物CRISPR/Cpf1及其突變體介導的基因組編輯體系的建立,可望大大加快農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精準育種進程,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轉基因專項和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資助。

(見習編輯:陳蓉蓉)

相關焦點

  • 上海科學家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突破 極大方便植物育種和研究
    來源/IC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朱健康研究員領銜的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
  • 農業掀起「基因」浪潮,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提速
    在農業方面,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利用植物和動物的測序來研究不同物種的基因組,進行農作物全品種基因測序將會推動農業發展,增加作物產量。基因編輯技術不僅可以突破傳統育種難以解決的遺傳障礙,而且能實現特定性狀的精準改變,顛覆已有動物遺傳改良技術路徑和選育效率。伴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改進及其在動植物上的廣泛應用,農業領域的顛覆性變革悄然在進行。
  • 探訪農作物分子育種實驗室:一天可檢測3萬個樣本,30秒鐘鑑別大米...
    11月10日,在四川省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推介暨學術交流會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下稱:省農科院生核所)副所長宋軍對分子育種技術介紹道。什麼是分子育種技術?分子育種能為農作物育種帶來哪些變革?當天,記者走進四川唯一、西南地區最大的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一探究竟。
  • 育種效率將大幅提高!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構建高雜合二倍體馬鈴薯...
    9月28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關於「優薯計劃」的最新研究成果。「優薯計劃」的實施為了加快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基因組所黃三文團隊發起了「優薯計劃」,旨在用二倍體雜交種代替同源四倍體,提高育種效率,縮短育種年限;並用種子替代種薯。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高度雜合,解析難度大,嚴重製約了馬鈴薯基因組設計育種的研究進程。
  • 中國誕生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近日共同研製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傳統育種周期長、不可預見,全憑育種家的經驗和肉眼篩選。有了這個工具,我們可把大田搬到實驗室,進行大規模精準篩選,排除95%以上的單株,剩下少量單株種到大田,大大減少了田間工作量。」喻輝輝說,原來一個品種平均8到10年的育種周期,現在只要3到5年就可完成。
  • 育種效率將大幅提高!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構建高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
    9月28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關於「優薯計劃」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揭示了雜合馬鈴薯基因組內部等位基因的序列差異和表達調控差異,為研究二倍體馬鈴薯自交衰退分子機制和培育二倍體自交系提供了數據基礎,也為其它雜合基因組的組裝和分析提供了借鑑。
  • 參透基因,育種走向「按圖索驥」
    據統計,我國已對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等重要農作物完成了基因組測序,並初步掌握了這些作物遺傳基因的功能性狀。為什麼要研究農作物的基因?這與種子的培育有什麼關聯?基因組測序走在國際前列又意味著什麼?馬峙英就此進行了解答。 解密棉花基因組密碼 棉花既是人們的衣著之源,又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 遺傳發育所在作物基因組編輯育種技術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如輻射誘變、EMS誘變)產生全基因組的隨機突變已經成為農作物育種的常規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農藝性狀突變體的篩選較為費時、費力。目前,植物基因的定向進化通常先通過易錯PCR、DNA合成或DNA重組等方法在體外產生目標基因的突變文庫,再轉化到大腸桿菌或酵母中進行功能篩選。然而,由於離開原始的基因組和細胞環境,篩選出來的基因突變可能並不能完全反映出它在植物中的真實功能。
  • 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自帶抗除草劑基因水稻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周煥斌團隊提出並應用單鹼基編輯技術介導的植物內源基因定向進化技術,開發出具有除草劑抗性的水稻新種質,助力農作物精準分子育種。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植物》上。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 轉基因農作物與傳統育種的區別和對轉基因食品安全質疑問題的見解
    50年代中後期開展水稻矮化育種;70年代雜交水稻育成,大幅度提高中國和世界的稻米產量。現在主要農作物已基本實現良種化。我國轉基因作物育種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世界新技術革命大潮洶湧澎湃,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方興未艾。
  • 轉基因植物新材料育種價值評估
    從研發進展來看,從基因克隆到新品種培育就像一個金字塔,眾多實驗室開展了基因克隆、功能分析及優異基因挖掘的研究工作,組成了轉基因育種的重要基石。優異基因的遺傳轉化、轉基因材料的創製和目標性狀的功能效率評價,作為轉基因育種的一個重要階段承上啟下。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朱健康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
  • 我國正研究基因編輯農作物的監管
    本報記者 李豔潔 北京報導「我國正在研究如何監管基因編輯作物。」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高彩霞在「2020研究前沿發布暨研討會」上表示。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在北京聯合發布了《2020研究前沿》報告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
  • 聽聽中國農科院專家怎麼說
    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隨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據中國農科院黨組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良種覆蓋率有望達到97%以上。
  • 「剪」出多肉羊、高產稻 基因編輯如何影響你我生活?
    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 題:基因編輯羊、魚層出不窮,這項「科技利器」如何影響你我生活?作者 郭超凱近日,江蘇省農科院獲得世界首例肌抑素(MSTN)基因編輯湖羊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基因編輯技術被視為生物育種的前沿技術,有望幫助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這項「科技利器」是什麼,有何用處,未來發展空間在哪,又該如何監管?記者採訪相關專家,一探究竟。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隨著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發展,「品種設計育種」應運而生,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將重要農藝性狀關鍵基因的優異等位形式高效聚合,形成超級新品種。然而,品種設計育種實施中最優化育種策略的設計面臨挑戰,尤其對於高產優質複雜性狀綜合改良,迄今還沒有實現從概念到產品的報導。
  • 精準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進展
    自2012年,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系統被首次發現之後,國內外的研究者對於其優化升級和應用一直沒有停息過——為了獲得一種更精準、更便捷和更經濟的基因組編輯工具而不斷探索和實踐。我們都知道,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工作原理是Cas9蛋白切割目標基因形成雙鏈缺口,然後進行目的修復,從而達到修改基因片段的目的。但是這種修復帶有不確定性,引入隨機的插入和缺失。
  • 農科院科研團隊揭示小麥品種基因組演變規律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育種技術正在從「技術加經驗」的育種模式,轉向基於基因測序的新型育種模式。近日,中國農科院相關課題組發現,小麥育種中,三個亞基因組間存在顯著的育種選擇非對稱性。該現象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發現。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植物》上。
  • 人才強校 | 陳紹江教授課題組成功克隆新的玉米單倍體關鍵誘導基因...
    傳統方式選育純系需要8個世代以上的連續自交才能達到遺傳上的基本純合,而該課題研究的單倍體育種技術能夠在2個世代獲得純系,是目前純系創製速度最快方法之一。大大加快了育種進程。目前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並成為現代玉米育種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實現了傳統選系技術和育種模式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