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的基因編輯,在爭議中前行

2021-01-15 生物谷

早在公元前12000年,人們就開始種植農作物。他們逐漸開始懂得挑選最好的那一株,這標誌著農作物改良的開始。農作物改良,從來都是一個漫長而繁瑣的過程,而如今,科學家能夠快速輕鬆地實現。 這多虧了一種被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技術。它是一種靈活高效的基因組編輯工具,能夠對幾乎任何物種的基因組進行改造。近兩年,許多實驗室將這種工具應用在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上,以期獲得更高產、更優質的品種。

CRISPR改造了什麼?

植物篇

國內外的多個研究小組對水稻的基因組進行編輯,希望提高水稻的產量、抗性和品質。2014年,上海生科院的朱健康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系統,對2個水稻亞種的11個靶基因進行誘導突變,發現突變效率高達66.7%。通過測序,研究組僅在只有一個不同鹼基的潛在脫靶位點檢測到突變,表明基因編輯的高度特異性。這項研究表明,CRISPR系統有望對水稻特定基因實現高效特異且可穩定遺傳的誘變。

小麥的改造也在進行當中。2014年,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TALEN和CRISPR-Cas9技術,成功編輯了六倍體麵包小麥中的3個同源等位基因,由此賦予了小麥對白粉菌(powdery mildew)的遺傳抗性。

白蘑菇味道很鮮美,但不易保存,即使放在冰箱,也改變不了變成褐色的命運。於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CRISPR技術,敲除了6個與褐變有關的PPO編碼基因中的1個,將酶活性降低了30%,從而延緩白蘑菇褐變。

大大小小的公司也在爭相進入這一領域。杜邦先鋒公司已經投資了Caribou Biosciences公司,這家公司是由CRISPR技術的發明者之一Jennifer Doudna創立的,將此技術用於玉米、大豆、小麥和水稻實驗中。杜邦先鋒期待在5-10年內出售用CRISPR技術培育的種子。

動物篇

動物的基因組編輯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在愛荷華州的一個農場內,創業公司Recombinetics對兩頭犢牛的基因進行編輯,使它們永遠不長出犄角,這意味著它們將不用忍受割牛角的痛苦過程。為防止動物之間打鬥受傷,農場不得不為每隻公牛進行這類手術,但這對動物而言是「相當痛苦的」。

蚊子也是重點的改造對象。去年,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將一個DNA元件插入斯氏按蚊中,構建出一個蚊子品系,能夠將阻止瘧疾傳播的基因傳遞給99.5%的後代。研究人員稱,這項技術為消滅瘧疾帶來了真正的希望。

另外,研究人員還在開發缺乏生長基因的微型豬,可以作為新型小寵物出售;多肉的產羊絨山羊,能長出更長的羊毛用於編織更柔軟的羊毛衫;以及缺乏肌肉生長抑制基因的米格魯獵犬,讓狗的肌肉力量更強大,跑得更快。

激烈的爭論

與轉基因生物(GMO)一樣,基因編輯的動植物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特別是4月份,美國農業部表示,它不會對CRISPR改造的蘑菇進行監管。人們認為,轉基因生物怎麼能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上市?食物上怎麼可以沒有任何警告,而它對環境的影響也沒有經過調查?

其實,基因編輯的生物與轉基因生物還是不同的。轉基因生物是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上,使其出現原物種不具備的性狀或產物。美國農業部對轉基因植物的監管僅限於它們是否會成為「植物害蟲」,也就是感染其他的作物。如果有這種機會,那就需要進一步的檢測。

基因編輯的生物則不同,它們通常不使用細菌或病毒載體,也不含有其他物種的DNA。因此,這些動植物不受到現行法規的監管。瑞典農業部也曾作出明確解釋,利用CRISPR技術編輯而得到的某些植物不屬於歐洲對轉基因的定義範疇。然而,消費者依然持謹慎的態度。到底吃不吃,正反兩派在激辯。

支持者認為,基因組編輯使得耕作更加高效,能以更少的環境代價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遺傳學家John Hickey表示,與五十年代的雞相比,今天的雞以相同飼料餵養後,產生的肉要多出80%。同時,CRISPR也降低了生物改造的門檻,它使得改造不僅僅限於少數大公司,而是在一個大學實驗室也能完成。

反對者則認為,將這麼新的技術用在供人類食用的動物身上,人們應該更加謹慎。基因編輯工具有時會改變預期目標以外的基因,這可能影響動物健康,或改變牛奶或肉質的成分。特別是涉及到動物的基因編輯,動物保護組織一直在反對。

「有時候,你能給動物、給農民、給社會都帶來好處,但在消費者那裡卻存在爭議。」美國聯邦乳製品生產者聯盟可持續發展和科學事務部副主席Jamie Jonker談道。未來,人們如何看待基因編輯的生物,這將影響這種技術的應用。(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三屆)下一代測序發展論壇

會議時間:2016.11.17-2016.11.18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ngs/

相關焦點

  • 動植物中的線粒體基因編輯進展
    主要包括以下三步驟:(1)取出原母親和捐贈母親的卵子來接受原父親精子的分別受精,製造出含不同卵子的2個受精卵;(2)取出2個受精卵中帶有遺傳信息的細胞核;(3)將原母親受精卵中的細胞核移植到捐贈母親不含細胞核的受精卵中,最終移植到母體子宮內 (Wolf et al. 2015) (Kang et al. 2016)。這一消息引起了巨大爭議。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無論是如今如日中天的胚胎基因編輯技術,還是20世紀90年代就進入動物實驗階段的生殖細胞系基因治療,都是人類為了自身健康而主動開展的技術嘗試。誕生於2013年的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已成功運用到定點敲除大、小鼠的基因,且效率高、速度快、簡便易行,它也有望根除致病基因在世代間的傳遞。如果基因編輯技術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疾病,這種醫學目的之訴求具有技術的合理性。
  • CRISPR/Cas基因編輯療法的前景與倫理爭議
    用基因編輯治療各類疾病的研究在不斷推進中,那麼,基因編輯技術是否可以用於臨床治療?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還存在哪些問題呢?當然,這一組合在細菌中並不總是管用,用作基因編輯工具更是勉為其難,不過真正讓CRISPR/Cas技術正是杜德納和卡彭蒂耶。
  • 瑞典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引發爭議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瑞典科學家宣布對人類健康胚胎的遺傳基因進行了編輯修改,目前胚胎依舊發育良好。研究人員對什麼實現了精確編輯?為何這項研究會富有爭議?根據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報導,在近期實驗中,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生物學家雷德裡克·蘭納(Fredrik Lanner)以及其同事使用基因編輯工具注入人類胚胎,對胚胎DNA做出了精準改變。相關基因編輯是在人類胚胎剛剛受精幾天後完成的,此時胚胎還處於發育的早期階段。
  • 科普: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爭議和未來
    單個基因編輯可能導致基因組中其他地方發生意外。這可能導致組織異常生長,導致癌症。我們需要更精確,更精確的基因識別。 另一個問題是馬賽克生成的可能性。在CRISPR治療後,患者可以混合編輯和未編輯的細胞,即「馬賽克」。隨著細胞不斷分裂和複製,一些細胞可能會被修復,而其他細胞則不會被修復。 最後,免疫系統併發症意味著這些幹預和治療可能會引發患者免疫系統的不良反應。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 外媒:或影響整個基因庫
    (原標題:「基因編輯嬰兒」激起千層浪 海外媒體:或影響整個基因庫)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海外媒體稱,北京下令對一名中國科學家宣稱實施了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展開調查。此事將是突破性的醫學首創,但招致各方猛烈抨擊。
  • 基因編輯-是否會改變人類的進化之路?
    據人民網報導,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爭議。
  • 2020諾貝爾化學獎公布 充滿爭議的基因編輯之母
    生理或醫學獎、物理學獎之後,2020年度諾貝爾獎之化學獎剛剛公布:授予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A.Doudna,獎勵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上的突破,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 基因編輯嬰兒「死灰復燃」?科學家開始編輯人類卵子中致聾基因
    Denis Rebrikov發表在Nature上的聲明「基因編輯狂魔」——Denis Rebrikov2019年6月份,俄羅斯分子生物學家Denis Rebrikov在發給Nature雜誌社的一篇聲明中表示,他正在考慮將基因編輯的胚胎植入女性體內,如果他能在年底前獲得批准的話
  • 基因編輯讓新生兒免疫愛滋?專家:曾引發致癌爭議
    《環球時報》記者就此採訪北京大學醫學部免疫學系教授王月丹,他對這則消息表示遺憾,因為「基因編輯技術現在用於新生兒的編輯有點太魯莽了」。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雷紅星則表示,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還遠遠沒到這則消息所說的水平,基因編輯看上去門檻低,但想要精準操作難度很大。
  • 基因編輯,是未來,還是災難?
    39深呼吸,醫藥健康行業時代的觀察者,2019與您一道,繼續堅定前行。 前言: 2018年11月26日,兩名基因編輯嬰兒的誕生震驚了世界,這場「基因編輯嬰兒試驗」引發了科學界的集體質疑和譴責。賀建奎,也隨之變成2018年最具爭議性的科學人物。基因編輯,是未來,還是災難?
  • 得了諾貝爾獎的基因編輯,到底能做什麼?
    Doudna ,獲獎原因: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Doudna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 基因編輯是什麼意思?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哪裡
    11月26日,來自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由於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被編輯,她們出生後即能抵抗愛滋病。不過,「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宣布後引來多方質疑,質疑的內容集中於該項研究涉及的倫理問題、必要性和安全性。
  • 關於基因編輯技術,你需要知道這些
    諾獎委員會稱:他們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 俄羅斯狂奔趕追基因編輯技術,目標10年內開發30個編輯動植物品種
    俄羅斯正式敞開大門,準備迎基因編輯入戶!據 Nature 雜誌 5 月 14 報導,未來十年內俄羅斯將耗資 1110 億盧布(約 17 億美元)啟動基因編輯項目,計劃在未來十年內開發 30 種基因編輯的植物和動物品種。
  • 基因編輯嬰兒震驚全球!可能改變整個人類基因庫
    其稱,他們通過全基因組測序評估了基因手術的效果。結果顯示,手術正如預想的那樣安全進行。除了防止HIV感染的基因外,沒有其他基因被修改——她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安全和健康。 ▲賀建奎談「基因編輯嬰兒」爭議:歷史將會證明倫理站在我們這一邊。
  • 基因編輯應用前景好 但自行改變DNA不現實
    從學術角度上看,目前基因編輯的幹預方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針對人類目前無法使用正常醫療手段治療的先天基因缺陷導致的疾病,通過基因編輯手段,更改調整人類基因,達到治療目的,在這一研究方向上目前不存在明顯爭議。另一種就是預防性基因編輯,通過對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消除未來患病的可能。
  • 對話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學者:爭議很大,兩年才通過倫理審議
    劉見橋的團隊試圖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去修復胚胎中的遺傳突變基因。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廣東省普通高校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見橋教授團隊試圖用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來消除遺傳病的研究成果近日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