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明星動物遇挫:無角牛體內發現細菌基因汙染|專訪

2020-11-24 DeepTech深科技

基因編輯動物的明星無角牛遇到了麻煩。

圖 | 基因編輯而來的無角牛(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美國 FDA 的科學家研究了 Recombinetics 公司經由基因編輯得到的一頭無角牛發現,這頭名為 Buri 的公牛體內存在一段細菌 DNA,是具有抗生素抗性的基因片段。FDA 稱,這是一段在基因編輯過程中無意添加進去的基因片段。

此前,該公司宣稱這頭牛是百分百的牛,並指責 FDA 不應該對這類動物進行監管。

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報導,Recombinetics 子公司 Acceligen 的執行長 Tad Sontesgard 表示,這個是無意的非預期結果,公司應該做一個完整的檢查。

此次質粒汙染事件,可能讓 Recombinetics 這家明星創業公司陷入大麻煩,但對於基因編輯產業的健康發展是個良性的提醒。

質粒 DNA 汙染的發現

這是基因編輯操作過程導致的 DNA 汙染。

7 月 28 日,美國 FDA 的科學家 Alexis L. Norris 和 Stella S. Lee 在預印本 bioRxiv 發表題為《在基因組編輯種系牛中發現質粒模板》一文。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該牛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在靶位點發現了質粒和第二個修復模板 DNA 序列的雜交整合。

FDA 研究人員發現,兩頭基因編輯牛中都存在全長的質粒骨架。在兩頭牛中,雖然一個等位基因產生了預期的編輯結果,但另一個等位基因的靶位點處發現質粒與修復模板序列的重組。

圖 | 修復模板和質粒整合在牛基因編輯的靶位點。圖 a 為模板質粒,圖 b 為未經編輯的親本細胞系,圖 c 為編輯過的牛基因結構。(來源:bioRxiv)

論文稱,此前科學研究發現過哺乳動物基因編輯實驗中靶點處出現了複雜的基因組重排現象,而這種現象通過常規的 PCR 和 DNA 測序方法難以檢測出來。

Recombinetics 公司於 2013 年使用了質粒進行基因編輯操作,即將攜帶基因編輯工具 TALENs 和涉及無角的基因變異的質粒植入細胞,編輯後的細胞用於克隆,之後就產生了兩頭無角牛 Buri 和 Spotigy。

具體而言,通過 TALENs,以無角安格斯牛 1 號染色體上重複 212 鹼基對替代了原來細胞染色體上 10 個鹼基對的重複序列,得到了經基因編輯的荷斯坦牛胎兒成纖維細胞。隨後通過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獲得了基因編輯無角荷斯坦奶牛。通過檢測,這些基因編輯牛都無角,且不存在其他症狀。

這兩頭牛於 2015 年出生,一時間成為各大國際媒體報導的寵兒。Spotigy 被殺死以分析其組織,Buri 則繁衍了 17 個後代。

儘管相比目前的其他育種技術,基因編輯技術更為精確,但一直以來,有對基因編輯可預測性和可靠性的擔心。Recombinetics 公司一直宣稱,他們確切知道基因應該去哪裡以及其所在的位置,並擁有基因編輯沒有脫靶的證據。與此同時,該公司認為 FDA 對基因編輯動物產品以新藥開發的模式進行監管不合理,因此一直呼籲 FDA 豁免其基因編輯產品的監管。

如今科學家認識到,基因編輯可能產生錯誤。即使是其他基因編輯技術,如鋅指核酸酶(ZFN)技術也已經發現模板質粒整合事件在靶位點和非靶位點都有發生,還有研究發現,CRISPR/Cas9 編輯的秀麗線蟲靶位點處發現模板質粒的整合。

FDA 負責動物生物工程的 Heather Lombardi 表示,當研究人員使用基因編輯技術製造 DNA 斷裂時,細胞會啟動自我修復機制,理想狀態下,它會正確修復,但實際上細胞可以整合任何靶點附近的 DNA。

汙染的風險有多大

質粒 DNA 汙染意味著什麼呢?根據轉基因生物產品的定義,只要產品中出現質粒 DNA,那麼就意味著這種產品應該被視作轉基因產品。

那麼在 Buri 的 17 個後代中,差不多一半的牛體內會含有這種質粒 DNA。

含有質粒 DNA 的牛肉能吃嗎?Tad Sontesgard 認為,無論有沒有質粒,這些牛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獸醫科學家 Alison Van Eenennaam 也說,這種無角牛即使有質粒 DNA 汙染,也不必擔心食品安全問題。

事實上,科學共識也是這麼說的,吃了轉基因食品並不會轉變進食者的基因與健康狀況。《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則指出,需要關心的是,牛體內的細菌會不會受到這些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響,以及這些基因會不會散播出去。

Tad Sonstegard 承認,Acceligen 公司沒有提早發現質粒在無角牛體內的存在,但承諾現在會專門設置此篩查程序。

據美國非營利機構「新食品經濟」(New Food Economy)報導引述 Heather Lombardi 的看法稱,基因編輯技術是一種新興的技術,仍處於改進完善的進程中,它很可能會額外產生非預期且不易察覺的錯誤。雖然這些錯誤可能不會帶來額外的風險或安全問題,但人們需要盯緊以儘量避免。

無角牛前路不樂觀

此前的媒體報導中,Recombinetics 公司無角牛代表著人道主義。

牛角本來是用來禦敵的,但在如今的農場裡,牛角就失去了歷史上的作用。相反,牛角常常會對其他牛或養殖工人造成傷害,於是農場主都會給幼牛進行去角處理,大都是直接削去幼牛頭上的嫩角,然後灼燒止血。可以想像,幼牛的痛苦是非人道的,另外這種處理的成本也很高。所以,如果能培育一種無角牛,對農場主和普通民眾都是眾望所歸。

科學家發現,某些天然無角品種的牛是因為兩個基因中的任意一個發生了突變,即凱爾特牛的 Pc 基因和荷斯坦牛的 PF 基因。而常規育種來實現無角牛所花費的成本太高,加上奶牛需要綜合最大產奶潛力、健康、體格穩健以及可育性等多種因素,如果想通過選擇育種得到無角奶牛,就需要用很多代雜交過程來實現,這是養殖者無法負擔的。

基因編輯技術正是科學家相中的最得力工具。在 Recombinetics 得到 Buri 和 Spotigy 後,按照育種程序就該選育出優良的基因編輯公牛品種,通過常規雜交將 Pc 等位基因傳播到全球。

2016 年,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的 Recombinetics 向 FDA 提出申請,希望得到無角牛的監管豁免。該公司稱無角牛是一種自然出現的突變,而無角牛僅僅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關閉了其中一個基因。但 FDA 拒絕了這項申請。

於是 Recombinetics 決定尋找美國之外的市場,他們獲得了巴西監管機構的「綠燈」。只是這次質粒汙染事件對於 Recombinetics 公司的無角牛是嚴重打擊,意味著相關研究告一段落,其前途陷入渺茫。同時,巴西監管機構宣布,拒絕該公司相關產品的申請。

專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不必誇大質粒汙染的影響

DeepTech:FDA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該牛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在靶位點發現了質粒和第二個修復模板 DNA 序列的雜交整合。那麼這種非預期結果在基因編輯過程中出現頻繁嗎?以及可能有哪些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姜韜:我們知道,基因編輯過程中必然有 DNA 切斷的過程,然後利用細胞自身的重組機制連接起來,確保染色體的完整性,以在細胞分裂時遺傳給子代細胞。

細胞自主的重組過程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就是有可能將染色體斷裂部位附近的 DNA 分子隨機連接起來整合到染色體中。如果在基因編輯時,存在線性化的質粒 DNA,那就難免這些質粒 DNA 也會被連接起來重組到基因組中。

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對進行基因編輯的細胞進行遺傳轉化時,往往需要帶入表達基因載體——利用細胞本身來表達基因組編輯必需的工具酶,也就是質粒。這個現象是有一定概率發生的,好在事後可以清楚地鑑定出來,甚至淘汰掉這種個體。

DeepTech:論文說,常規檢測難以發現這樣的質粒整合,這是說常規 PCR 檢測存在漏洞嗎?為何這個漏洞之前沒有被重視?

姜韜:原文這個說法站不住腳,質粒 DNA 序列是完全清楚的,非常容易通過常規 PCR 檢測出來,除非是研發者沒有做這個檢測。

DeepTech:如果要預防這樣的結果出現,目前有哪些解決方案嗎?

姜韜:即使發生了質粒整合,很容易檢測出來,事後處理也很簡單。目前用於大腸桿菌基因編輯的商業試劑盒,早就有消除質粒技術了。至於是否會一開始就能徹底避免,需要基因編輯的研發者們攻關了。

如今已經有的瞬時表達技術,在質粒表達完核酸酶之後,質粒 DNA 被迅速降解,那麼也就沒有機會整合到細胞基因組,甚至還可以通過基因槍直接將在體外組裝的核糖核蛋白複合體輸送到細胞中進行編輯。只有直接注射進現成蛋白質酶分子,而不用藉助細胞來表達工具酶的,才可以徹底避免質粒 DNA 的插入。

DeepTech:植物的基因編輯會不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姜韜:只要是轉化基因編輯的細胞,要利用這個細胞做宿主來表達外源基因,就有一定概率發生非同源重組,整合進非預期的質粒 DNA。這與編輯的基因是微生物或者動植物都沒有關係。

DeepTech:如何看待 Recombinetics 公司這次遇到的麻煩,以及這個事件可能帶給基因編輯應用發展的影響?還有,這個事件會給基因編輯在各國的監管帶來怎樣的影響?

姜韜:鑑於上面理由,我認為對基因編輯產業不會有什麼影響。只需要認真做好事後檢測和處理就可以了。當然,監管部門可以強制基因編輯生物製造單位做這種檢測和處理,以避免在分子水平上產生非預期的生物體。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20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興起。1979年首次實現酵母基因替換,至2015年,基因編輯的研究對象已從細菌、病毒擴展到植物、動物等幾乎所有非人類生命體,且許多實驗取了成功。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基因編輯的研究對象也從非人類基因擴展到人類基因,與此同時,伴隨著的人們是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質疑。
  • CRISPR/Cas基因編輯療法的前景與倫理爭議
    「明星」。人們發現在約50%的細菌和90%的古細菌中都含有這種序列,而且發現一些總是與其結伴而行、具有核酸內切酶(DNA剪刀)功能的蛋白,科學家們將其命名為Cas蛋白到2008年前後,科學家才發現,CRISPR/Cas組合其實是細菌防禦噬菌體攻擊的免疫武器
  • Ago蛋白,基因編輯的新工具?|專訪王皓毅
    2019年7月30日,《細胞發現》 (Cell Discovery)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王皓毅團隊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的最新研究 [之前曾有研究表明,一些原核嗜熱菌的同源 Ago 蛋白能夠在 DNA 鏈引導的條件下切割 DNA [2,3,4] ,可能有發展為基因編輯工具的潛力。但這些酶只能在65°C以上的高溫環境下工作,因此尋找在常溫下工作的 Ago 蛋白是一項有吸引力的任務。王皓毅團隊和趙方慶團隊將目光聚焦到人的腸道菌群。和之前報導的嗜熱菌不同,這些細菌在人體中生活,因此它們的酶也應該在生理溫度下有活性。
  • 基因編輯成功「殺死」癌細胞,永久性治療,無副作用
    這項技術被稱為CRISPR Cas-9,中文名稱基因編輯技術。研究表明,該技術用於治療動物的癌症,全程沒有副作用。三、基因編輯抗癌,有一個最大的優勢目前,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展開「基因編輯抗癌」的相關臨床試驗,在未來,人類或許可以通過編輯基因將癌症徹底根除。不過基因編輯也存在風險。
  • 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基因編輯技術或誤傷好的基因
    錢江晚報專訪中國國家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祁鳴教授  這個項目,我不會投贊成票  本報記者 張苗 陳偉斌本報通訊員 王蕊 周素琴  「如果這個項目進入我們所在的倫理專家委員會審核,我不會投贊成票。」中國國家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祁鳴教授說。
  • 基因編輯細菌-效率提高20倍的新技術
    基因編輯細菌 Red/ET重組系統是微生物基因編輯最經典的方法,可以實現對DNA分子的敲除、點突變、敲入等多種修飾。該技術已被廣泛地用於基因組DNA,如細菌人工染色體、大腸桿菌染色體等的遺傳修飾研究以及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究和開發中。
  • 從基因編輯狗談CRISPR/Cas9
    近日,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對抑制狗骨骼肌生長的基因(MSTN)進行了敲除,培育出兩隻肌肉發達的「大力神」狗,成功構建了世界首個基因敲除狗模型。科研人員所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顧名思義,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
    國家首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松陽洲教授團隊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並認為基因編輯技術將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為戰勝疾病提供全新的有效工具。  2015年4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軍就及其同事完成了全球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的遺傳性致病基因的修復實驗,引發全球科學界和社會的關注。
  • 基因編輯——破解上帝的密碼
    免疫系統對人類和動物個體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我們防禦病毒、細菌的侵染,實際上是免疫系統在發揮作用。我們知道,當細菌或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時,人類通過激活免疫系統,使用吞噬作用、產生抗體進行體液免疫等方式,消滅細菌或病毒。
  • 科普:基因編輯技術和CRISPR
    你知道基因編輯技術嗎?你知道CRISPR技術嗎?你知道20年前的基因編輯核心技術都被掌握在同一家公司手裡嗎?因為限制性核酸內切酶不能準確識別DNA序列,所以當時發現的兩種蛋白並沒有被放在一起。但是後來發現,通過鋅手指蛋白和f核酸內切酶fok1結合(在fok1一端連上了三個不同的金手指結構),能夠在基因組DNA上準確的找到一段特定的鹼基序列,然後在那裡剪開DNA長鏈,於是可以進行準確的DNA序列剪輯工作。這個創造歷史的混合雜種蛋白,被命名為鋅手指核酸酶,從而正式進入了基因編輯時代。
  •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
    細菌通過這些基因片段來偵測並抵抗相同病毒的攻擊,並摧毀其DNA。這類基因組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CRISPR/Cas系統全名為成簇的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為目前發現存在於多數細菌與絕大多數的古菌中的一種後天免疫系統,以消滅外來的噬菌體或外源質粒,並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為細菌提供了獲得性免疫,這與哺乳動物的二次免疫類似
  • 細菌的另一種防禦系統,也能基因編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界中潛在的基因編輯工具並不止於CRISPR,還有更多的工具仍有待人類開發!近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改造反轉錄子,並試圖將這種由DNA、RNA和蛋白質組成的神秘複合物轉化為潛在的、可以用來改變單細胞生物基因組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 基因編輯,世界末日武器?
    所謂基因編輯,就是將苷酸序列進行刪除和插入等操作,使人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改寫遺傳密碼,它能夠通過改變人類胚胎的基因,修復其中的致病部分,並使「優質基因」得到遺傳,這是人類正在研究和應用的治療遺傳性疾病的方法之一。中華醫學會智庫專家、免疫學博士錢勇說,從理論上講,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創造新的病毒、新的細菌、新的植物、新的動物。
  • 基因研究史:為何"基因編輯嬰兒"被稱為瘋狂試驗?
    愛滋病不是大概率疾病,目前通過藥物阻斷也可有效防止愛滋病的母嬰感染,然而冒著風險做基因編輯,抵抗效果基本上無從驗證,更嚴重的是,孩子要終身在這次所謂「歷史性突破的」基因編輯隱藏的未知風險中度過。這次編輯基因,是否遵守了生命倫理,是否遵守科學家共同體的倫理共識?該消息一發出就引發公眾對該項研究的安全性與倫理性的熱議。
  • 細菌的另一種防禦系統,也有基因編輯潛力
    Doudna獲得,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即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基於這項由細菌/古菌的防禦系統改造而來的技術,研究人員能以極高精度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並有望更改某些生物的生命周期。
  • 專訪楊輝研究員: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為此,建立更為高效、安全的基因編輯工具,開發更為靈敏的脫靶檢測技術,成為了全球研究的熱點。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楊輝,多年來專攻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對基因編輯中的脫靶安全性檢測以及使用該技術建立動物模型和探索基因治療方面獲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獲諾獎,其商業化發展3點關鍵
    基因編輯獲諾獎,其商業化發展3點關鍵來源:藥智網|露露君近日,國外兩位女性科學家發現了基因技術中的超級工具——CRISPR/Cas9基因剪刀,一舉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技術再次走入人們視線。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獲諾獎,其商業化發展3點關鍵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獲諾獎,其商業化發展3點關鍵來源:藥智網|露露君近日,國外兩位女性科學家發現了基因技術中的超級工具——CRISPR/Cas9基因剪刀,一舉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技術再次走入人們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