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藥菌(MDRO)(第三期)|有這樣一種菌,它叫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

2021-02-13 江蘇感控之窗

參考資料:

1. 中國鮑曼不動桿菌感染診治與防控專家共識

2. 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CARSS)相關監測數據

3. CHINET中國細菌耐藥監測結果(2017年)

4. Tiwari V, Mishra N, et al., Mechanism of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 Against 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Front Microbiol. 2018 Jun 6;9:1218. doi: 10.3389/fmicb.2018.01218. eCollection 2018.

5. Thom KA, Rock C, et al. Factors Leading to Transmission Risk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it Care Med. 2017 Apr 10. doi: 10.1097/CCM.0000000000002318.

本系列既往期連結:

開篇:我國多重耐藥菌防控宏觀概述

多重耐藥菌(MDRO)(第二期)丨What? 頂級醫院發生MDRO院感暴發,居然還發表在新英格蘭(NEJM)      

相關焦點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近代抗菌藥物的發現和發明,讓人類對抗細菌有了強大而「萬能」的武器。然而以為「萬能」的抗菌藥物,卻由於被過度使用、不合理應用導致細菌耐藥性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連我們生存的環境都受到了抗菌藥物的汙染。下面讓我們走近「超級細菌」-多重耐藥菌。一、何謂多重耐藥?
  • 仲胺通過與苯丙氨酸tRNA合成酶的高選擇性結合抑制革蘭氏陰性菌的...
    他們發現,簡單的仲胺通過與苯丙胺酸tRNA合成酶的高選擇性結合抑制革蘭氏陰性菌生長。 相關論文於2021年1月7日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利用基於細胞的篩選,研究組發現了一個簡單的二級胺,可以抑制野生大腸桿菌和鮑氏不動桿菌的生長,但不影響革蘭氏陽性生物枯草桿菌的生長。大腸桿菌和鮑氏不動桿菌中耐藥性突變專門體現在胺醯-tRNA合成酶PheRS。
  • 「多重耐藥菌」抬高治療費10倍
    多重耐藥菌檢出率達40%4月7日,記者從全國超級細菌定點監測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了解到,經過半年多的監測,目前瀋陽尚未檢測出致命「超級細菌」NDM-1的蹤影。不過,瀋陽幾家大型三級醫院每季度都會對耐藥菌種類進行統計並反映給臨床醫生,結果顯示,耐藥菌種類不斷增加,耐藥程度逐年增強。
  • 多重耐藥菌治療的挑戰,XDR革蘭氏陰性菌聯合藥敏引熱議
    多重耐藥菌治療的挑戰,XDR革蘭氏陰性菌聯合藥敏引熱議 2020-08-18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多重耐藥菌防控的「術、法、道」
    ——山東省第三屆多重耐藥菌感控「天御千菌」論壇報導2017 年 4 月 22 日,由青島市醫學會主辦,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承辦的「山東省第三屆多重耐藥菌感控「天御千菌」論壇在青島市召開。
  • 臨床多重耐藥菌基因組編輯研究取得進展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於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採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
  • Nature:革蘭氏陰性菌別猖狂,新策略大殺器來幫忙
    在人類與致病菌的抗爭中,抗生素是人類的重要武器,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細菌抗性的出現,抗生素也面臨著失靈的窘境,特別是革蘭氏陰性菌(例如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這種難對付的病菌。革蘭氏陰性菌有兩層細胞膜,最外層覆蓋的脂多糖對大多數小分子來說都難以跨越。
  •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耐藥小刺頭啟發抗菌新思路
    18種菌種,3種有致病性(鼠疫、假結核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其中,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最易感染。,雖然它最適宜生存的是弱鹼環境,但它有一種酶——尿素酶,能夠把胃液中的尿素催化水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氨,在自己的周圍創造一個pH值升高的微環境,同時又不影響大環境的酸鹼度。
  • 中國科學家系統揭示革蘭氏陰性菌維持外膜不對稱性的分子機理
    革蘭氏陰性菌(銅綠假單胞菌、腸桿菌、鮑曼不動桿菌)是臨床常見,也是耐藥菌最為集中的一類致病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它們特有的選擇通透性外膜在允許養分進入的同時能有效屏蔽抗生素藥物進入。革蘭氏陰性菌外膜選擇通透性歸結於其內小葉磷脂層和外小葉脂多糖層的非對稱性構造,維持細菌外膜非對稱性對於革蘭氏陰性菌的存活具有重要意義。
  • 世衛組織表示,致命耐藥的「超級細菌」對人類構成巨大威脅
    這三種病原體分別是對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具有耐藥性的鮑氏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以及對碳青黴烯類及第三代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具有耐藥性的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在土壤和水中常見的耐藥細菌。
  • 肺炎雙球菌R型菌被轉變成S型菌怎麼發生的?
    基因轉移與重組的方式有轉化、接合、轉導和轉換四種。1.轉化受體菌直接從周圍攝取供體菌游離的DNA片段,與自身基因重組後獲得新遺傳性狀的過程。例如,活的無莢膜肺炎雙球菌(R)攝取死的有莢膜肺炎雙球菌的DNA片段(S)與自身基因重組後獲得了形成莢膜的能力,轉變成有莢膜的肺炎雙球菌(S)。由R型菌轉化為S型菌。
  • 研究發現抗多藥耐藥革蘭氏陰性菌候選藥物
    細菌耐藥性特別是革蘭氏陰性菌的耐藥性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目前臨床上極度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療多藥耐藥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藥物,全球範圍內處於臨床研究的候選藥物更是寥寥無幾。列為極為重要的包括耐碳青黴烯類藥物的鮑曼不動桿菌(CRA)、綠膿桿菌和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S)腸桿菌科(CRE)三種細菌,均為多藥耐藥性革蘭氏陰性菌。因此研發廣譜、強效抗多藥耐藥革蘭氏陰性菌藥物是臨床上十分迫切的巨大需求。研發高效抗多藥耐藥性革蘭氏陰性菌藥物是世界難題,因為陰性菌耐藥機制遠比陽性菌複雜多變。
  • Antibiotics:將有毒的殺蟲劑轉化為治療抗生素耐藥細菌的藥物
    ESKAPE是最常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細菌種類名稱---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鮑曼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產氣腸桿菌(Enterobacter
  • 盤點:對抗多重耐藥的10款新型抗生素
    delafloxacin是一種氟喹諾酮,能對抗包括MRSA在內的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病原體。它可以通過靜脈注射和口服使用。與其他喹諾酮類藥物相比,Delafloxacin在抗革蘭氏陽性菌上更加有效。與大多數已批准的兩性離子氟喹諾酮類藥物相比,delafloxacin具有陰離子特性,它在酸性環境下的細菌和細胞中積累是其它藥物的10倍 。
  • 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2014—2019年細菌耐藥性監測報告
    epidermidis, Enterococcus faecalis,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nd Enterococcus faecium, the top 5 isolated Gram-negative bacteria were Escherichia coli, Klebsiella pneumonia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cinetobacter
  • mBio:首次揭示質粒編碼的可介導替加環素耐藥的新型多重耐藥外排泵
    醫學中文網訊:近期,mBio在線發表了關於肺炎克雷伯菌質粒上發現的一種新型可介導替加環素等藥物耐藥的多重耐藥外排泵基因簇(tmexCD1-toprJ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系統性地闡述了tmexCD1-toprJ1耐藥基因簇的功能、起源以及流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