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周一發表警告,稱一些對具有耐藥性的「超級細菌」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並敦促醫院傳染病控制專家和藥學研究人員把研究重點放在攻克最危險的病原體上。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抗生素
近幾年,由於在人類和牲畜上過度使用抗生素而產生了新出現的耐藥菌株,其增長速度令公共衛生專家大為驚訝。許多人認為,這些新出現的耐藥菌株與或等新型病毒一樣危險。寨卡病毒(Zika)伊波拉病毒(Ebola)
負責發表這一等級列表的世衛組織助理總幹事瑪麗·保萊·基尼博士(Marie-Paule Kieny)說:「我們的應對治療方案已經所剩無幾,如果僅依靠市場本身的力量,我們將無法及時研製出人類最迫切需要的新抗生素。」
英國首席醫務官莎莉·戴維斯(Sally C. Davies)認為,對國家安全來說,是與恐怖主義相當的一種威脅,最近退休的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主任託馬斯·弗萊登博士(Dr. Thomas R. Frieden)也稱之為「我們面臨的最嚴重的健康威脅之一」。耐藥病原體
上周,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和歐洲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估計,;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則估計,超級細菌每年在美國導致至少 2.3 萬人喪生。(相比之下,每年。)在歐洲,超級細菌每年導致 2.5 萬人死亡在美國約有 3.8 萬人死於車禍
這些死亡大多發生在住院或生活在的老年患者,或是免疫系統被抑制的移植手術患者和患者。但超級細菌也能導致年輕和健康的人死亡:一份發現,雖然兒童發生耐藥感染的機率仍然較低,但在 8 年間,其數量已經增加了 7 倍,該研究報告的作者稱這是「不祥」的徵兆。護養院癌症有關 48 家美國兒科醫院的新研究
世衛組織報告將與三種病原體相關的研究列為「緊急等級」。這三種病原體分別是對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具有耐藥性的鮑氏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以及對碳青黴烯類及第三代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具有耐藥性的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在土壤和水中常見的耐藥細菌。世衛組織將與鮑氏不動桿菌和另外兩種病原體相關的研究等級列為「緊急等級」。圖片版權:Todd Parker/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腸桿菌科家族包括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字,譬如大腸桿菌(E.coli)和,它們生活在人類和動物的內臟中,可以導致,此外還有引起的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碳青黴烯類和頭孢菌素分別是兩個抗生素家族;兩者都會分解細菌的細胞壁。沙門氏菌(salmonella)食物中毒腺鼠疫(bubonic plague)
世衛組織將 6 種病原體的研究列為「重要等級」。它們包括耐甲氧苯青黴素(methicillin)的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即),它是導致美國大約三分之一的「」傳染病的元兇。此外,還包括對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淋病奈瑟菌( Neisseria gonorrhoeae),這種病原體可引起。MRSA食肉菌淋病
世衛組織列出的第三類是「中等等級」的超級細菌,其中包括耐藥的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和志賀氏桿菌(shigella),這三種超級細菌可導致常見的兒童傳染病。現在,大部分的這些感染病都是可以治癒的,但醫生擔心耐藥菌株會逐漸取代不怎麼耐藥的菌株。
雖然肺結核並未被包含在世衛組織的名單上,但致命的耐藥菌株——多重抗藥性結核病(MDR-)和抗藥性結核病(XDR-TB)——是嚴重的威脅,因為有一些治療方案專門針對的就是結核病。TB
基尼博士表示,新研發的候選抗生素供不應求,因為經歷了 70 多年的研究,現在已經越來越難找到新的抗生素,而且對於製藥公司來說,它們並沒有很大的的利潤空間,患者通常只需要吃幾顆藥就能痊癒。此外,為了防止耐藥菌株的出現,醫生迫於壓力,除非無藥可醫,否則都會儘量避免為患者最新研製的藥物。
世衛組織希望世界各國能夠考慮如何鼓勵更多的相關研究。英國已提出為任何新抗生素家族的發現給予 10 億美元的「獎勵」,並且與中國一起承諾建立一個 7200 萬美元的基金,以支持抗生素的研究。
基尼博士還表示,世衛組織希望看到更多醫生和獸醫之間的合作,因為在動物身上產生的耐藥性也可以傳播給人類。
美國疾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列出了 3 個類別共 18 種耐藥細菌和真菌的不同威脅等級:緊急級別、嚴重級別和值得關注級別。在 2013 年發布了一份類似的報告
美國疾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耐藥細菌專家吉恩·帕特爾(Jean B. Patel)在諮詢了世衛組織後指出,這兩個列表有一定的差異。例如,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 )在美國疾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列表中威脅等級更高,因為它雖然很少會造成死亡,但非常難治癒;而世衛組織的列表則更側重於致命的傳染病。
她還指出,美國疾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認為流感嗜血桿菌(也被稱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簡稱 Hib)沒有如世衛組織所認為的那樣大的威脅,因為幾乎所有在美國出生的嬰兒都會接受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注射,以預防這種疾病。根據顯示,在貧窮的國家,每年有超過 30 萬名兒童死於與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相關的或。一份 2009 年發表的研究腦膜炎肺炎
科學家也已經發現了一些對所有已知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細菌。目前為止,這類細菌還十分罕見,通常只會出現在那些免疫系統較弱的病人身上。但是一旦這些細菌進入人體,它們幾乎就是不可阻擋的,通常會導致患者死亡。
世衛組織所公布的這份全球研究優先等級列表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耐藥菌株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很不均勻。某些菌株在一些大洲會更為常見,但飛機旅行和醫療旅遊正促使這些菌株在世界各地傳播。
有時在不同醫院裡,菌株甚至也會發生變化。
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負責人威廉·夏夫納博士(Dr. William Schaffner)指出,例如,在移植醫療部門使用的抗生素通常會與在新生兒重症監護使用的抗生素有所不同,因此會導致產生不同的耐藥菌株。預防醫學
他說,田納西州東部出生的嬰兒比那些在該州西部或其它州的嬰兒有更高的耐抗生素耳部感染風險。因為那裡的醫生的處方「無所節制」,加劇了抗生素耐藥性的出現。
碳青黴烯類一直被視為是藥物中可靠的「最後一道防線」,對碳青黴烯類的耐藥性近年來在病原體中不斷發展,在 2008 年在印度首次發現的一個基因被命名為「新德裡金屬 β-內醯胺酶」(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簡稱 NDM),如今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
最新開始失效的抗生素是粘菌素(colistin),這種抗生素於 1959 年發明,但因為它能造成而遭到擱置。中國的養豬戶將它加入飼料,用於每年餵養的 1.2 萬噸的豬身上,以加速它們的生長。腎損傷
耐藥菌株,還伴隨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發現:授予耐藥性的基因並不在細菌本身的 DNA 中,而是在質粒裡——它是一個較小的 DNA 環狀分子,可以從一個細菌跳至另一個細菌中。中國的研究和 1% 的住院患者身上。在去年,。在 2015 年於中國首次發現發現這種菌株存在於 21% 的採樣豬肉美國也發現了首例帶有這種基因的患者
去年,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博士(Dr. Margaret Chan)曾說過,粘菌素的耐藥性「震驚了整個醫療界和科學界。如果我們如幾位專家們預測的那樣失去黏菌素(這種有效抗生互),我們將失去治療多種嚴重傳染病的終極藥物」。
布魯克林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SUNY Downstate Medical Center)傳染病專家約翰·奎裡博士(Dr. John Quale)跟蹤研究了耐藥性的問題,他表示,在美國,雖然持續警戒仍然至關重要,但這個問題實際上在過去的十年間已經有所下降。
他說,在 2008 年,停止了為醫院報銷治療導管相關感染疾病的費用——因為這種感染可能是由這些醫院所造成的。醫院對感染的控制變得更為嚴格,而這可能已經削減了耐藥菌株發展的機會。美國醫療保險
帕特爾博士說,世衛組織的列表也將有助於促進該組織在 2015 年啟動的一個項目——,這一項目旨在規範所有國家檢測耐藥性和跟蹤了解耐藥細菌如何傳播的工作。全球抗菌素耐藥性監測系統(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System)
帕特爾博士:「我們處在一個轉折點上。我們可以採取行動、扭轉局面,或者眼睜睜失去我們所擁有的藥物。」
世界衛生組織的病原體威脅等級列表
由世衛組織列出的細菌以及它們對應具有耐藥性的抗生素。
第一等級:緊急
·鮑氏不動桿菌;碳青黴烯
·銅綠假單胞菌;碳青黴烯
·腸桿菌科細菌;碳青黴烯
第二等級:重要
·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萬古黴素(vancomycin)
·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甲氧苯青黴素和萬古黴素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
·彎曲菌(Campylobacter spp);氟喹諾酮(fluoroquinolone)
·沙門氏菌;氟喹諾酮
·淋病奈瑟菌;頭孢菌素和氟喹諾酮
第三等級:中等
·肺炎鏈球菌;青黴素不敏感[Lqq1]
·流感嗜血桿菌;氨苄西林(ampicillin)
·志賀氏桿菌;氟喹諾酮
翻譯 熊貓譯社 李秋群
題圖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2017 THE NEW YORK TIMES